畢爍
摘 要:整體均衡對稱的布局,嚴謹?shù)牡燃壷刃蚺帕校w現(xiàn)了南陽府衙的建筑特點,同時也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衙署建筑的藝術。南陽府衙的建筑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隱循山林的思想,將用于政余休憩娛樂、會友處所的庭院和園林,建造成為富于自然野趣的自由式布局形式。在府衙組群建筑中一系列敞、閉相間的空間,通過過廳、甬道、回廊將其連接,組成一個富有變化又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感的空間序列,使徜徉其中的人,可以感受到建筑空間的韻律美與節(jié)奏美,從而使建筑的空間具有了藝術品味與趣味,這些充分體現(xiàn)了南陽府衙建筑中庭院與園林的和諧之美。
關鍵詞:古建筑;藝術;南陽府衙
建筑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學科,既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建筑藝術作為建筑最為重要的屬性之一,無疑是屬于建筑之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通常所說的建筑藝術,主要包括建筑造型藝術和建筑空間藝術兩個方面。建筑的造型藝術和建筑的空間藝術,各有其獨立的藝術規(guī)律,又都與各自不同的人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密不可分。南陽府衙整體的建筑軸線均衡對稱,“左尊右卑”“前堂后寢”的布局莊重嚴謹,無不體現(xiàn)著濃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建筑思想。而建筑群整體藝術美感、獨特的地域建筑結構風格體現(xiàn)的是建筑自然科學和建筑藝術。
一、南陽府衙建筑群的整體藝術美感
對稱結構是藝術的寵兒,建筑也不例外。對稱建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左右對稱的,如同人的面部或身體的左右對稱結構;另一種是中心對稱,也就是以一根居于中心的線為對稱軸,環(huán)繞這根軸線的左右與前后均呈對稱的布置。南陽府衙的整個建筑在平面上是組群、庭院和園林相兼的布局,組群建筑布局是以軸線為中心左右均衡對稱,即主體建筑分置于中軸線上,兩側建筑相輔助,布局排列有序,尊卑有別。整個府衙建筑既有追求儒家君臣父子社會秩序,按照等級秩序嚴格排列,位于中軸線上用對稱布置體現(xiàn)嚴謹規(guī)整效果的建筑:照壁、大門及兩側的八字墻;儀門及兩側生死門;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大堂及兩側耳房、廂房;寅恭門及官宅廂房;二堂及兩側耳房、配房、廂房;內(nèi)宅大門、三堂耳房、配房、廂房。又有追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隱遁山林思想,富于自然野趣的自由式均衡布局形式的四合院式的花廳院落:附屬的桃李館、桂香室、師竹軒、對月軒、愛蓮堂、槐蔭靜舍、后花園等政余休憩之所。南陽府衙的大門、儀門、寅恭門、內(nèi)宅門,重門復道布局設置,給人以空間序列感和等級森嚴的權威感,反映了府衙整體建筑無處不在的封建禮儀規(guī)范。整個建筑組群既體現(xiàn)出一種莊重與嚴肅的氣氛,又有一種富于變化的平衡美。
(一)南陽府衙組群建筑的藝術特征
建筑設計者根據(jù)府衙組群建筑的性質與規(guī)模的大小,進行了不同建筑效果的層次布局,整個組群建筑是在空間序列的圍合與開敞既組合與鋪展中,顯示其內(nèi)在的藝術特質。設計者將大門區(qū)域、大堂院落、園林式的后花園布置成較為開敞的形式,二堂、三堂院落、四合院式花廳院落、甬道及過廳、回廊呈現(xiàn)較為狹促封閉的圍和形式,這些形式又呈現(xiàn)較為規(guī)則的敞閉變化。
整個組群建筑將中軸線上居于中央部分的建筑物體量作突出處理,讓依附于軸線的輔線建筑物體量處于從屬關系構成,使之產(chǎn)生統(tǒng)一與變化的藝術形式。按照唐宋時代的才分制度與明清時代的斗口制度,位于中心有重要地位的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建筑,采用較高等級的才分和斗口作為基本模數(shù)單位,來顯示出較大的體量,組群建筑中的配房、廂房等其他建筑,各按其地位,適用相應的才分和斗口,將其建筑體量、造型于其身份相適應,同時符合人們心目中這種建筑比例的一個定式。由此,而形成以中軸線為主的一個大的建筑群。
組群建筑的大堂、二堂、三堂、東西三科的六部房及單體建筑中的愛蓮堂、槐蔭靜舍、桃李館、桂香室、對月軒等各自建筑的柱間距、窗間距、室內(nèi)跨距均有重復的效果,并具有韻律的感覺。體量上軸線建筑位于中心的主房向配房、耳房、廂房……作遞減漸變韻律處理,呈現(xiàn)出一種韻律美。整個組群建筑中有給人威嚴、震懾的大門區(qū)域、大堂、二堂建筑;有予人寧靜、平和的三堂、花廳院落、師竹軒、愛蓮堂、槐蔭靜舍等建筑;還有使人身心愉悅、精神放松的園林式后花園。
縱覽整個南陽府衙建筑平面藝術,使人感受到其中蘊含一種庭院與園林的和諧之美,追求的是人文場所與自然空間合為一體的體驗。呈現(xiàn)出中國繪畫理論所說的“可望”“可游”“可居”等實用的觀念情調(diào)[1]。建筑群與亭閣山水溝通融合起來,形成一個自由、開闊的整體美,使人游歷在一個復雜多樣廳堂院落、山水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逸和對環(huán)境的主宰。
(二)南陽府衙組群建筑屋頂?shù)拿栏猩耥?/p>
屋頂瓦坡是整個建筑群的制高點,南陽府衙建筑的屋頂瓦坡采用“舉架法”,使斜度依著梁架疊層加高。舉架是按定例簡單的疊次將梁架上爪柱增高,特別讓脊爪柱特別高,使檐沿作仰翻形成曲度,從而使屋頂斜度越來越峻峭,越下越和緩,同時屋頂坡的全部曲線和輪廓,形成的上部巍然高舉,檐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如同異常沉重往下壓的大帽的屋頂部,反而隨著線的曲折,顯示出向上挺舉的飛動輕快,從而一躍成為整個建筑的美麗冠冕。屋頂脊瓦是連接兩坡脊縫的一種鑲邊結構部分,府衙組群建筑的屋頂脊瓦上的脊吻均為龍頭形“正吻”。“正吻”古時稱“鴟尾”,脊吻最初也是結構上的裝飾部分,略作鳥形,后來演變成鴟鳥之尾,是取鴟鳥能吐水可制火災的象征意義。屋頂上的這些裝飾構件就像在整個建筑美麗冠冕上鑲嵌的明珠,給整座建筑的美觀增添了神韻。
二、大堂建筑構造體現(xiàn)了建筑美的特征
建筑本身常常是時代環(huán)境的寫照,任何建筑皆不能脫離產(chǎn)生它的時代和環(huán)境來講。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地會反映著各時代的知識、技能、思想、制度、習慣和各地方的地理氣候[2]。南陽府衙的建筑雖然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坐北面南、中軸對稱的布局特點,也代表了明清時代官式建筑的模式,即“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衙后邸”的建筑特征,但是其建筑布局并不拘泥于此,從大門至三堂各單座建筑用材多采用自然材質,建筑造型及裝飾構件不過多地進行修飾和藝術加工,只是在建筑的結構方面進行雕飾和簡單的藝術處理(角梁,挑檐桁),從而達到整體建筑的樸實無華。大堂的建筑風格尤以充分體現(xiàn):大堂的建筑面闊五間無前墻呈開敞式,采用巨大的形體,建在高于地面的臺基上,賦予一種雄偉壯麗、氣勢非凡的感覺;大堂的前檐結構沒有華麗的重檐重斗,只有簡易的前檐一斗二升,柱頭平板枋上放座斗,梁頭直接放在座斗上,前檐加裝替木給以裝飾,而斗拱沒有任何雕刻紋飾,所加裝的替木也只有簡單的夔龍雕刻圖案,這樣的裝飾結構莊重恰當,又合于審美的最真純條件; 大堂內(nèi)渾圓粗壯木柱,高大體俊的梁架,支撐起深闊的空間,柱子采用減柱造,柱身和柱礎沒有任何雕刻及華麗裝飾,梁架為九梁架前后廊式,堂內(nèi)除設知府辦公的公案、屏風及其他儀仗外,室內(nèi)幾乎沒有任何雕刻和天花裝飾,以求能發(fā)揮其所用材料的特性;大堂雖已失去他日輝煌,但建筑色彩至今隱約,檐下陰影掩映部分的青藍綠繪畫,與檐柱退去丹赤的色彩形成冷暖輕重的和諧與美麗。體現(xiàn)了更協(xié)調(diào)的色彩,不濫用色彩來求媚于庸俗的建筑美。
衙門建筑是皇宮建筑的縮影,體現(xiàn)了無處不在的皇權威嚴,而代表府衙身份的大堂建筑,也應該建造得宏大氣派,威服四方。大堂又位于整個建筑群的中心,是知府發(fā)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迎接圣旨或公開審理案件的地方。顯然,大堂就是整個府署建筑的中心,通過這種手法來表現(xiàn)中國禮樂藝術中的“象征性”藝術。
三、南陽府衙獨特的地域性建筑美感
南陽自古承楚風漢韻,又地處南北文化交融處,因此南陽府衙建筑不僅具有北方建筑的莊重大氣,同時又形成了獨特江南特征,體現(xiàn)在:首先,廊道相連和回廊式的技術結構形式。南陽府署二堂后的內(nèi)宅門及院落的東西廂房與三堂及三堂東西廂房為廊廊相通,院院相連,內(nèi)宅門建筑前后廊又與三堂院落構成回廊的結構形式。其次,弓形、半圓形椽的使用。府衙建筑的三堂前廊、三堂東西廂房、寅恭門前廊、寅恭門東配房及廂房、西花廳南房前后廊,均使用了北方建筑很少見的弓形、半圓形椽。再次,前后頗長異的屋頂形式。府衙的大堂廂房,二堂廂房、內(nèi)宅門院落廂房,三堂耳房、配房、廂房屋頂前后坡長均異的屋頂形式。另外,建筑裝飾上,裝飾欞格、月洞軒郎、木雕替木、天花藻井,所用材質不但講究官署建筑的壯大氣勢,而且在工藝上細膩精良,結構上巧妙多樣。這些都體現(xiàn)了江南建筑風格。南陽府衙形成獨特的地域性建筑風格,展現(xiàn)了豫南古建的地方特色,為研究清初南陽古建技術提供了實物資料,既能體現(xiàn)官署建筑嚴謹規(guī)整的效果,又同時增添了對建筑觀賞的視覺效果。
南陽府衙建筑藝術,整體保持著中國古代建筑規(guī)矩嚴謹?shù)牟季?。一方面追求儒家君臣父子的社會秩序,建筑物按照等級秩序嚴格排列,不可有絲毫逾越,設置軸線用對稱的布局體現(xiàn)一種嚴謹規(guī)整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追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隱循山林的思想,將用于政余休憩娛樂、會友處所和園林,建造成為富于自然野趣的自由式布局形式。在造型藝術和規(guī)律上完美呈現(xiàn)了庭院與園林的和諧之美,正如“反映了建筑藝術觀中,建筑首先應該是美的,而建筑藝術的美,必須符合一般視覺藝術規(guī)律[3]?!?/p>
參考文獻:
[1]林徽因著.林徽因講建筑[M].太原: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李澤厚著.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歸癢,王小舟,孫穎編著.建筑藝術理解[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南陽知府衙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