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榮
【摘 要】20世紀末,日本萌發(fā)了新民族主義思潮,并迅速影響到國內的各個階層。新民族主義提倡的民族優(yōu)越論、忽略和美化侵略戰(zhàn)爭、積極追求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以及企圖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的主張對日本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重要的影響尤其是政治外交領域。對日本的新民族主義思潮進行準確地理解,有助于我們能更好把握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合理應對和處理中日之間的矛盾和問題。
【關鍵詞】日本;新民族主義;政治大國;外交政策
20世紀 90 年代開始,隨著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后跌入低谷時期,新民族主義思潮呼之欲出,不僅對日本的國內形勢甚至對外交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至今日,新民族主義仍然對日本的外交戰(zhàn)略起著巨大的作用,影響著其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日本新民族主義的含義及其表現
(一)關于日本新民族主義的含義
在和平時期,民族主義一般是以帶有一定傾向性的思想、情感、立場也就是社會思潮的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冷戰(zhàn)后日本國內興起的新民族主義,主要就是一種社會思潮,被美國學者尤金·馬修斯稱之為“日本新民族主義”。①其基本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結束戰(zhàn)后的的歷史即他們所說的“戰(zhàn)后總決算”也就是要擺脫戰(zhàn)敗帶來的戰(zhàn)后日本所受到的制約;二是要使日本重新武裝起來,這可以說是新民族主義的關鍵之處。②也是對日本這一國家定位進行自我確認和獲得外部承認實現普通國家的“大國化”訴求。
(二)日本新民族主義的表現
1.鼓吹皇國史觀和民族優(yōu)越論
日本前首相曾經把日本看作是以天皇為中心的神國。同時在教科書中大力宣傳所謂的神國起源說,就是為了在日本青年中宣揚日本是一個視天皇為中心的“神國”而青年都是“神”的子孫后代。同時日本新民族主義者鼓吹民族優(yōu)越論,認為日本人是擁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的民族并且這種創(chuàng)造能力在一般國民中間就可以廣泛地看到而不僅是在少數精英中,而且日本是因各民族緊緊圍繞在神圣天皇的周圍而形成的實體,因此每個人都是天皇意志的延續(xù)因而會自然地維護大和民族,努力把日本民族精神推向全世界,企圖使其適用于所有民族和國家。
2.美化侵略戰(zhàn)爭
二戰(zhàn)后日本一直對民族主義是十分忌諱和提防的。而冷戰(zhàn)后,尤其是20世紀末,日本的民族主義以恢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為借口而興起和發(fā)展并慢慢開始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新民族主義的追隨者更是在自由主義史觀的影響下,提倡要加快強化國家觀念并在1994年提出了對日本近現代的歷史進行徹底修正。2001年在日本國內的教科書中許多歪曲歷史事實的內容在未進行修改的情況下得以通過,全然不顧中韓等受害國人民的感受。同時,日本右翼勢力的代表人物小泉純一郎更是多次參拜靖國神社。
3.追求政治大國,修改和平憲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發(fā)展迅猛在國際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政治上的相對落后使得日本不甘心,想要擺脫戰(zhàn)敗國帶來的陰影為此積極要求參與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重要的有擔當的角色,以此努力實現與其經濟實力相當的政治大國的訴求。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內修憲、讓日本自衛(wèi)隊可以采取真正軍事行動的呼聲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為實現其政治大國這一目標,日本積極謀求加入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企圖以聯(lián)合國為平臺更好地發(fā)揮其政治大國的作用,提升自己在國際事務當中的能力。
二、日本新民族主義對日本外交政策的影響
(一)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
冷戰(zhàn)后的日本經歷了經濟由盛極度轉衰,政府更迭頻繁,國民自危狀況嚴重,新民族主義給日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即實現日本大國的目標和軍事大國的訴求,外交上要求擺脫對美國的依附地位更加強烈。作為冷戰(zhàn)時期的產物日美同盟關系也在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不斷地進行強化和必要的調整。一方面,假借反恐大力發(fā)展日本的軍事力量,在日美軍事合作中越來越主動,關系越來越親密;另一方面,依靠美國對日本的扶持幫助,為實現軍事大國、政治大國目標和不斷調整做準備。
(二)加強外交自主性
隨著新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民族優(yōu)越感逐漸被日本民眾所認同,激發(fā)了日本在外交上追求自主外交的動力,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新民族主義在根本上影響著日本的外交方向,也為日本謀求外交自主性提供了正當理由。此外冷戰(zhàn)后國際形勢朝著多極化局勢發(fā)展,日本追求外交的自主性也越來越強烈。日美同盟關系中,美國向來都是只從自己的戰(zhàn)略需要出發(fā),根本沒有考慮到日本自身的安全保障和國家利益。這使日本清醒地認識到要想實現國家利益,其根本途徑不是作美國的跟班而是要能擺脫美國,因此在對美關系中日本很矛盾一方面繼續(xù)維持日美同盟,另一方面卻悄悄地開始尋求自主空間和機遇,以此來提升其國際地位。
(三)日本政府對亞洲國家“軟硬兼施”
二戰(zhàn)以來,日本對其侵略歷史的態(tài)度始終沒有得到亞洲鄰國的諒解,在面對 中國、朝鮮等鄰國的強烈譴責時,日本在每次所謂的道歉和反省后仍要修憲法、改教科書、拜靖國神社等。日本這種強硬的態(tài)度,在小泉執(zhí)政時期尤為明顯,并造成了中日自建交以來外交關系的“冰點”。同時在大日本強國的外交戰(zhàn)略的指導下,日本一邊努力搞好與韓國的各方面關系以此保護好已獲的利益,一邊改變了以往的一邊倒向韓國的政策,努力改善和加強與朝鮮的外交關系以此增加其在半島事務的影響力,盡可能地讓朝鮮半島的發(fā)展按其既定的軌道執(zhí)行。
由此可見,日本新民族主義對其外交政策的影響不可忽視,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進入新世紀,日本政府應該時刻提防這類民族主義抬頭同時也不該忘記,正是由于抱著狹隘的過度的民族主義導致日本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參考文獻: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休—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頁.
[2]高增杰.《日本的社會思潮與國民情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頁.
[3]孟慶義.《朝鮮半島:問題與出路》,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2 月版,第 160.
[4]高蘭.《冷戰(zhàn)后日本對華外交的思想與實踐》,新華出版社,2009年8月版地193頁.
[5]呂耀東.《冷戰(zhàn)后日本的總體保守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45-162頁.
注釋: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休—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2-93頁。
②高增杰:《日本的社會思潮與國民情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