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靜
摘 要: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素質基礎教育下的一場深刻變革,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教材以及教學評價強烈地沖擊著我國現(xiàn)有的教育教學體系,對教育從事者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與挑戰(zhàn)。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語文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語文教學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從教師角度來講,過去所熟知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已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已被打破,衡量教學質量的評價手段也發(fā)生了質的改變。這就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轉變舊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建立與新課程相一致的教學理念,體現(xiàn)素質教育教學思想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主動發(fā)展理念 語文教師 課堂教學 行為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165-01
教師行為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在其教學觀念的指引下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有意義的單元活動,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外在體現(xiàn)。學生主動發(fā)展理念并不是完全的否定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而只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優(yōu)化素質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自從啟動語文課程改革后,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變革是語文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其行為的改變,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與欣賞;在對待教學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與引導;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在對待與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教師課堂行為涉及到教學的方方面面,本文這里將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的。
1 注重教師角色的轉變,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學行為的轉變主要在于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要求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的作用不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而應當注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學科是一門以學生自主體驗為主的學科,需要學生各個感官的參與和反饋,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與灌輸難以達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見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應當是課堂的引導者。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引導的教學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進行《落花生》的教學時,教師就積極把握導入教學的價值,將引導的意識灌入其中。在開始上課的前幾分鐘,教師就可以問學生:“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你們都會想到什么?”當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就可以繼續(xù)問道:“你們如果是作者的話,會怎么來寫這篇文章?又會把什么作為文章的主旨?”像這樣的引導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加強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其次,教師是課堂的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者的職責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當教師讓學生進行交流探究的時候,雖然要做到以生為本,但是卻不能放縱學生恣意妄為,當學生在進行自主交流探究的時候,教師要在學生身旁給予適當?shù)闹笇?,幫助學生釋疑解惑。
2 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的多樣化
在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一直都是實現(xiàn)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途徑,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過去課堂教學單一化、枯燥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盡量多樣化、靈活化,多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激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小學生思維比較活躍,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還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多樣化,增加語文課堂的人文魅力。例如,在執(zhí)教《烏鴉喝水》一課時,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與本文教學相關的圖片與視頻,在課上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播放教學,吸引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主動聽課與學習。此外,教師可以講述一些與烏鴉有關的寓言故事,或者讓學生講故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起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fā)展。
3 注重課堂的教學反思,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教學體驗,是教師成長與發(fā)展的必然途徑,尤其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與反思實踐精神?,F(xiàn)代教育教學下,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傳授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而是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學生的成人、成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如果教師缺乏自我反思精神與自我調整能力,就會使學生陷入一種徘徊、尷尬、兩難的境地。相反,語文教師如果將教學反思作為自己成長的一部分,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方式不斷反思與探索,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每位學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發(fā)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與學習素質的提升。如,教師在教學完《鮮花和星星》一課時,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反思可以從這幾點入手:(1)注意自讀與自悟的情感體驗;(2)入情入境指導學生朗讀;(3)重視“輕音”的教學與朗讀;
(4)勿忘拓展;(5)重點抓生字教學,要求明確具體。只有做好教學過程中的每一次教學反思,語文教師才能真正促進其課堂行為的變革,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是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變革為基礎與前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思維模式,更新教學行為,不斷探索與發(fā)現(xiàn)新的語文課程教學理念,轉變教師的課堂行為,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的多樣化,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陽麗涓.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 彭江.新課改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3] 楊健.小學語文教師課堂理答行為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4.
[4] 李淑媛.透視與優(yōu)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