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安安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是黨和中央高度重視的,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國已邁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依法治國的提出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本文將基于辯證唯物主義觀透析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及其重要性。
關鍵詞:十八大;依法治國;辯證唯物主義;改革
一、依法治國內涵
依法治國是社會法治的核心。何為法律呢?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法律(英語:law)因為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所以其神圣無比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寫道。馬克思主義哲學里面的法律是上層建筑的內容,不同的階級根源和經濟根源演化出不同的法律體系,如憲法、民法、行政法、商法、刑法等等?!坝蟹梢馈⒂蟹ū匾?、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正是依法治國內涵最確切的表達,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實踐,執(zhí)法必嚴體現依法治國的嚴肅性,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
二、依法治國提出的歷史必然性
194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zhí)政黨,按照一個什么樣的方略去治理國家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中央主席毛澤東的指導下,[1]中共中央于1949年9月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其中第17條明確規(guī)定:“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據統(tǒng)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依據《共同綱領》總共制定了有1000多部法律、法規(guī),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如此之多的法律對有法可依奠定了基礎,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依法治國這一方針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為被正式確認。
第二屆新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對法律的認識任然處于“德主刑輔”的舊的法制理念之中,還不是現今意義的法律。在其南巡講話中提出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犯罪活動。他所指的法律主要偏向于刑法,而不是現今意義的法律秩序,規(guī)章制度。
江澤民同志認為,依法治國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盵2]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黨和國家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在十一三中全會之后,創(chuàng)造性的把“依法治國”這一科學命題確立為治理國家,健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針。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fā)布標志著我國進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時期。
三、依法治國實現路徑
(1)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3]這是習主席在十八大里的經典話語,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集體意志力的最高體現。法律給予了我們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言語權、選舉權等等權利。任何良法都不是一塵不變的,以“變”的思想方法看法律,以“變”的思想制定法律。以往舊的法律體系往往不適應現今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其結果是阻礙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當然,在此并不想就良法如何制定做太多的不屬于我權力和學術背景能力之外的討論。其中最想強調的一點就是良法的制定需要深刻貫徹科學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制定一部健全的法律體系使廣大人民“有法可依”。
(2)法律生命力在于實踐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踐,“有法可依”只是紙面上的權利義務規(guī)范,引導人民尋求正確的法律解決之道,匡正社會秩序。法律的制定在于落實,一部文字意義上的法律等于一紙空文。有法不依比無法可依危害更大,為什么呢?原因在于法律給予了某些特殊人員特殊的權利,在使用權利之時,如果其不遵守法律,那么很可能憑特權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徇私枉法,在利益的驅使下演化成權利的斗爭,處于弱勢的群體往往成為權利的犧牲品——廣大人民的利益。然而,有法必依在付諸實踐時候,又為法律的完善開辟了道路,馬克思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我認為,有法必依是檢驗法律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同是,法律的實踐是為也是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表現。
(3)法律生命線在于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線。依法治國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也是人民維護自身利益的“強大武器”。在我國步入深化改革的深水區(qū),處于社會的轉型期,任務之重,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面對多元利益的述求,如何促進公平正義?在改革中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越是在這個改革的攻堅時刻,越要發(fā)揮司法的作用,讓公正這條法律生命線充滿生命力?!胺o禁止即可為”;對于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是對于現今法律保障公正的高度概括。“深入推進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4)辯證唯物主義下的法律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為法律的制定與執(zhí)行提供了理論支撐,辯證觀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與變化的。當然,依法治國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法律
給予了我們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言語權、選舉權等等權利。任何良法都不是一塵不變的,以“變”的思想方法看法律,以“變”的思想制定法律。以往舊的法律體系往往不適應現今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其結果是阻礙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當然,在此并不想就良法如何制定做太多的不屬于我權力和學術背景能力之外的討論。其中最想強調的一點就是良法的制定需要深刻貫徹科學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制定一部健全的法律體系使廣大人民“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平月 注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M].中華書局.1951.08.
[2]陳建新.《江澤民對依法治國理論的新發(fā)展》[J].湖南日報.2006.9.
[3]蔣延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J].中考思想品德.2015,1.
[4]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1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