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汝汝
摘 要:本文從蘇州園林現(xiàn)存最大的私家園林拙政園為例,從宗白華先生談何為意境美說起,分別從文人文征明到文震亨寫《長物志》的文化背景談蘇州園林的文化意境美,從造園手法,楹聯(lián)文化,花卉植物,疊山理水、亭臺建筑等方面具體闡釋蘇園的意境美。
關鍵詞:拙政園;意境美;文化;植物花卉;建筑;山水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021-01
今年暑假我游玩了一趟蘇園,再回想初中的那篇文章,就有了更深的理解,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味道和期許,或是花開、蟬鳴,或是散風、細雨,時光按時流轉(zhuǎn),但可以放慢身體用心傾聽。
一、何謂意境
何為意境?到底什么是意境?它與普通生活有什么不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意境就是高于物質(zhì)的精神的追求,然而它僅僅是這么簡單僅僅就是高于物質(zhì)嗎?與物質(zhì)相關聯(lián)的一切,就被全部拋除在精神之外嗎?宗白華先生詩學論文中的關鍵核心就是對意境理論的研究,通過我查閱當代對意境有深刻研究的宗白華先生的資料,我總結(jié)了一下,他認為意境就是介于學術(shù)和宗教兩者之間既追求真又充滿說畫神秘的美。主觀與客觀的相互交融。莊子卻是把道看為一切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如庖丁解牛、輪扁鑿輪、梓慶削木等這一系列的寓言故事,都貫穿著他對意境理解的思想。
二、蘇州園林之拙政園造園文化背景的意境美
歷史的每一次交接,都有不可復原的回憶,也有不斷被翻新的記憶。如今園子里,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這些圍墻,小山石鑲嵌在墻上,一株綠植垂下,構(gòu)出延展出去的河岸,被雨水沖刷過,濃淡不一的墻面,日積月累,變幻出最富深意而又渾然天成的立體山水畫。風雅不僅可以入畫,而且可以入墻,雖為墻,卻又斑駁了歷史。中國古典園林,提起園林、尤其是南方園林,我們總會想到隱士。拙政園是文徵明設計的。他們可以精致到無以復加,并不妨礙他們的高風傲骨;文震亨不食周黍,剪發(fā)毋寧死!精致生活培養(yǎng)的是一顆高杰的心。有人用園林構(gòu)建生活,也有人用園林安放靈魂。唐伯虎的唐寅園也就是唐寅墓,花園之內(nèi),林林總總的自我了斷總是如花開花落一般云淡風輕。
如果說文震亨的《長物志》記錄的是生活日常的瑣碎,那么計成的《園冶》則是后世建造園林的參考書。一個居身,一個養(yǎng)性,兩者結(jié)合,正是明代世人生活的寫真集,后市選擇隱居的,創(chuàng)造清閑氛圍的,都將它們視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墒怯迫蛔缘玫纳羁偸菚皇送敬驍_,它們總是在極致的雅與極致的俗之間徘徊。在這樣的慢生活里,蘇州園林的意境美,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閑趣情調(diào),正如我們所感受到的,帶有一種遠離世俗的靜謐,中國藝術(shù)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而中國園林的意境美又與兩者密不可分。
三、蘇州園林之拙政園造園手法的意境美
(1)現(xiàn)代園林都是專業(yè)的園林設計師甚至團隊來設計完成的,而蘇州園林建造時卻是有很多文人甚至畫家或者是自家主人根據(jù)自己腦海中所想的園林來設計完成的,常常是詩歌、楹聯(lián)、繪畫、匾額等的結(jié)合;(2)蘇園造景時還注意動的變化,宗白華先生就說,園林是舞動的藝術(shù)。隨著人的移動,景觀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步移景異;(3)虛復空間、虛實結(jié)合也是園林造景的一大手法。比如一塊空地上什么都不設置,一望到頭,不能引發(fā)游人的遐想,完全就喪失了這塊空地的審美意義。然而如果設置幾面景墻或一組石頭,再或者景墻上面鏤空看到對面的些許景色,那么人們就有越過墻去對面看個究竟的沖動。這就把有限的空間無限化了。再比如水、水邊設石頭、亭廊座椅、遮陽傘、嬉戲游玩的淺水、噴流的瀑布、緩緩地溪流,這樣的水景總是比一塊水池子讓人流連忘返的多;(4)欲揚先抑;(5)抬高或降低 ;(6)景點放在動線集中處;(7)利用借景點景敞景框景等造景手法造景。
四、蘇州園林之拙政園花卉植物的意境美
植物除了綠化、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美觀等之外,還有很多特殊的含義,因此很多文人建造園林,選擇植物時,常常借用植物表達自己的情操。比如竹子,當別的植物在嚴寒天氣開始凋零時,竹子卻依舊茂盛,而且竹子一節(jié)節(jié)向上,越來越繁茂、因此很多文人志士常常在自家后院種竹子,象征堅貞和虛心。又比如松樹,被譽為常青樹,不管嚴寒酷暑都郁郁蔥蔥,與梅蘭竹并稱為“歲寒三友”。拙政園的“遠香堂”的香指的是荷花香,取荷花高潔之品性,此外,蘭高潔、清雅、被稱之為花中君子,常象征隱逸情懷。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總之,蘇州園林以它獨特的藝術(shù)美,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的競相贊賞,歷史的每一次交接,都有不可復原的回憶,也有不斷被翻新的記憶。
參考文獻:
[1]苗鵬云.蘇州園林景觀和意境構(gòu)成手法分析解讀——以拙政園為例[J].山西科技,2007(02).
[2]褚亞瑾.品味園林意境[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02).
[3]歐陽文風,周秋良.宗白華對意境理論的拓展[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6).
[4]歐陽文風.宗白華與中國現(xiàn)代詩學[D].廣州:暨南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