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志忠
越王勾踐劍的門道
文陳志忠
由于劍的單一功能性,確定了它的特殊地位。越王勾踐劍因“臥薪嘗膽”的典故而名彪于世,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則向人們展示了吳越銅劍的超卓技藝。一些學者陸續(xù)檢驗分析了一些古劍實物,從而得以知曉古代鑄劍術的大致情況,但有很多問題至今仍無法求證。
越王勾踐劍;劍身;劍柄;吞口
2000多年前的東周時期,銅劍盛極一時,鑄劍術堪稱冠絕于世。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曾出土2500年前的越王勾踐劍,至今仍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其鑄計之精、裝飾之美,令人嘆為觀止。
劍的別稱為“三尺”,因為劍通體長三尺,所以也用“三尺”代劍名。劍的泛稱為“三尺劍”,“七尺劍”為古代長劍的代稱。劍大體由三部分組成:劍身,包括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血槽;劍柄,包括劍格、劍首、劍鞘和劍穗;吞口,即護手。
由于劍的單一功能性,確定了它的特殊地位。鑄一把劍所需的料材與鍛工等成本,往往遠超過其他兵器。因此,劍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取得的,說劍是種“高貴”的武器,倒真不為過。正因如此,劍遂成為身份地位的表征。在中國歷史上,早期的劍是限定士大夫以上階級才能配用的,這在《周禮》中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規(guī)范。“劍在人在,劍亡人亡”,劍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重要的,它還是佩劍者精神與志節(jié)的體現(xiàn)——形狀左右對稱、長而直的劍,具有不偏不倚、剛毅端正的美德,是君子的表征與俠客的兵器,更是正道與俠義精神的保護者,而這更超越使用者的層面。
越王勾踐劍因“臥薪嘗膽”的典故而名彪于世,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則向人們展示了吳越銅劍的超卓技藝。
越王勾踐劍劍長55.6cm,劍閣寬5cm,劍身滿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銘“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鐱(劍)”八字,字體為篆書飾以鳥形,即所謂鳥篆,也稱鳥書、鳥蟲書。劍格正面鑄獸面紋,鑲嵌藍色琉璃,獸眼所鑲之藍琉璃珠俗稱“蜻蜓眼式玻璃”,是中國最早的玻璃實物之一,據(jù)稱系西方傳來,在當時極為珍罕。劍格背面鑄云紋,鑲嵌綠松石。圓盤形劍首底部鑄飾圓圈紋,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鑄作最精、裝飾最美、保存最佳的中國古銅劍。
經(jīng)常從報紙、電視上看到有人又成功復制了越王勾踐劍,專家評估相似度有多少。每當此時,心中總有一絲感嘆,如果他們能有機會目睹這把王者之劍的風采,就會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汗顏。筆者曾有幸零距離接觸過這把劍,并有幸與這把劍的發(fā)掘者譚維四老師(原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求證關于這把劍鑄造工藝的細節(jié)(見圖1)。
圖1 筆者與譚維四先生的合影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從近距離觀察,這把劍由5部分構成:1.劍身;2.劍格;3.兩個箍環(huán);4.劍柄;5.劍首。
判斷理由:
1.劍身與劍格氧化顏色的截然不同,說明兩個部件的合金比例不同(見圖2)。
2.在劍格裝嵌琉璃處有明顯的銷釘位,這與我們在機械裝配中看到的加工痕跡完全一樣,同時也說明當時可能有鐵器和鉆孔工具,這種銷釘孔都是各部件加工好后在總裝時用的,這種裝配法必須配鉆,此工藝在刀劍制作中有實例(見圖3)。
3.劍柄上的箍環(huán)應該是用紅套技術裝上的,因為它與劍柄之間的結合位沒有合范線(分模線)。
4.劍首處正中心的圓形就是鉚接位,凹入部分可能還有膠接的球形裝飾物,在古代越民族的后代壯族中有把11當作最尊重的數(shù)字,那么這11道同心圈也可能和廣西銅鼓上的紋飾一樣,與早期的太陽崇拜有關聯(lián),至于同心圈間隔處的繩狀紋,應是車床加工時的振動刀紋(見圖4)。多元合金的配比,并無絕對的可控性,故而澆口位置和鑄模的擺放都會影響到整個鑄件各部分的金屬比例,工匠憑經(jīng)驗將大致狀態(tài)固定下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急冷。所以鑄劍場所必須靠近深潭之類的天然冷卻地,將范模注入銅液后,整體投入冷水中急冷淬火,保證劍身冷卻后不變形翹曲。因為在劍身處可看到疏松的砂孔位,說明這里就是注澆口(見圖5)。
筆者曾受湖北省博物館所托,親手研磨過30多把仿制越王勾踐劍(見圖6),其中只有6把比較硬,但開鋒后每把都能輕易地切割20多層紙(見圖7),這說明劍的鋒利程度與合金配比和硬度無關,而與劍的研磨方法有關。
以上均為筆者根據(jù)二十多年金屬加工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與以往專家對越王勾踐劍的分析截然不同,希望各位行家指正。
陳志忠,男,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廣東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1986年在香港開達公司跟隨駱寶璇先生學習金屬雕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