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視覺文化中的語言文字游戲
主講人:白謙慎(浙江大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教授)
時 間:2015年6月
地 點:北京大學
中國的文字游戲很早就存在了,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元4世紀的蘇若蘭的《璇璣詩》,這首回文詩只有841字,但可以正著讀、倒著讀、繞著讀、跳著讀、斜著讀,讀出無數(shù)首詩,多達幾千首。
我有個朋友孟猛,寫了一首《蝴蝶變幻曲》,用到的字只有4個:莊生夢蝶,但拆開重新組合,變幻出許多詩句。因為中文里名詞可以動詞化,動詞可以名詞化,沒有變格。
還有各種各樣的視覺上的文字游戲,有的是把文字排成某種視覺形象,比如說?;@詩,把文字搭成一個提籃樣的形狀,同時也告訴你該怎么讀。鄭板橋?qū)戇^《盤中詩》,將一首詩寫成圓盤的樣子,從中間開始一點點往外讀,打破一般常規(guī),將詩歌直接與形象結(jié)合起來。
燈謎也是一種文字游戲,王能父曾作過一個燈謎:“自小為鄰居,目前少聯(lián)系”,打一字。答案是“省”。是以文字形象的不同構(gòu)成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來巧妙地做成一個燈謎。
大概從宋代開始,就有人用妙法蓮花經(jīng)經(jīng)文組成佛塔,這也是在視覺上使用文字的一種方式。還有明代的繪畫作品白衣觀音,衣褶并不是線條,而是佛經(jīng)經(jīng)文,這也是抄經(jīng)的一種方式。在拼音文字中,詞與詞之間一定要留空間,否則一串字母在一塊就會混亂不堪,但漢字每一個字都是獨體字,空間是均勻的,可以排列得非常整齊,這是由于中國文字的特點產(chǎn)生的一種視覺上的游戲,可以廣義地稱為文字游戲:書寫漢字的游戲。
明代的宣宗皇帝是個優(yōu)秀的畫家,他曾畫過一張《一笑圖》。畫面內(nèi)容是,竹子下面有一條狗。“笑”字的異體字,下部并不是“夭”字,而是“犬”字,所以這張竹加犬的畫就成了“一笑圖”。由此可以看到,文人、老百姓、佛教徒、皇帝,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玩文字游戲的傳統(tǒng)當中。
漢字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同音字特別多,所以諧音雙關(guān)語很多,有很多藝術(shù)形象。比如,過年要吃魚,寓意“年年有余”,或者用魚來裝飾器具,這個風俗早在戰(zhàn)國或是漢代就有了,利用諧聲來取得一種吉祥的意思。嚴格來講這也是一種文字游戲,是比較簡單的文字游戲,因為只有一個諧音“yu”。
傳宋人繪《鵪禾圖》,畫面上是鵪鶉和禾苗,寓意“安和圖”。還有《蜂猴圖》,猴子和蜜蜂看起來是很奇怪的組合,但意指“封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了一張南宋的畫,三個猿在抓白鷺。這也是一張有雙關(guān)語的吉祥圖。此畫有一個題簽,作“三元得路”,取畫的主題“三猿得鷺”的諧音?!奥罚ǖ摚痹诠艥h語里有“權(quán)力”的意思,意思是,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者,可以得到權(quán)力?!叭边@個詞自北宋出現(xiàn),唐代還稱之“三頭”。所以,“三元得路”這樣的畫出現(xiàn)在科舉制度成熟的宋代,絕非偶然。這個雙關(guān)語的畫,涉及四個諧音,就比較復(fù)雜了。
我一直以為,存世的許多古代的花卉、鳥蟲、走獸的繪畫,是有暗含雙關(guān)語的吉祥圖,只是今人對當時的發(fā)音、搭配不知道,所以讀不出其中的雙關(guān)語。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梢哉f,許多中國的吉祥繪畫,也是一種語言文字游戲。
很多諧聲游戲都是老百姓發(fā)明的,容易讀錯別字的人更容易也將其諧音詞聯(lián)系起來,而為皇室作畫的畫匠就帶有很強的民間性。文人不玩這個,文人畫的主流是山水畫,文人畫花卉也就是梅蘭竹菊之類的,品類比較少,能諧音的字就少。山水不可能發(fā)展諧聲的文字游戲,它玩的是筆墨,是另一種游戲方式,民眾不會參與。
明末清初的文人把古代的字典里的怪字寫到自己的書法里去
八大山人晚年詩作,其中為某些字注明聲調(diào),如“上聲”
吳大澂用大篆寫的信
使用怪字的傳統(tǒng)在中國也沒有斷過,在六朝就有,有的是書寫不規(guī)范,有的是存心標新立異。只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格外興盛。如何理解明末清初書法家有古文奇字的風氣,要從歷史背景開始說。晚明指的是1573年至1644年,中國社會在此期間發(fā)生急劇變化,商品經(jīng)濟極大發(fā)展,在社會文化上也相應(yīng)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包括教育的變化,家里富裕的人多了,上學的人、識字的人也就多了。同時刺激了印刷文化的發(fā)展。
在晚明的面向中下層市民的日用類書里,就有“書法門”,教怎么寫書法,甚至還有教怎么識怪字的。過去被比較上層的讀書人壟斷的一些知識,也由于教育和出版文化的發(fā)展得到普及。上下文化之間比較頻繁地互動,導(dǎo)致下層也開始模仿以往的精英生活方式,這造成了比較上層的傳統(tǒng)社會精英對于身份的一些焦慮。
還有一個背景是城市文化的發(fā)展。城市文化訴之于感官的刺激,追求娛樂性、戲劇性和商業(yè)性。所以在晚明,戲曲、小說、笑話、切口、消遣性的讀物變得日益流行,是城市文化帶來的一種新的娛樂方式。
那時很時尚的一個詞是“奇”,比如“拍案驚奇”,這是晚明城市文化孕育的美學。四大奇書差不多都是那時候的。當時有一個詞叫“海外諸奇”,指的是西方傳進來的東西。安徽徽州的程家做墨,出版一本墨模雕刻圖譜集《程氏墨苑》。上面甚至有圣母瑪麗亞的圖像、利瑪竇發(fā)明的羅馬注音,磨墨的時候看到的圖像跟墨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可見晚明是很好奇的一個時代,有各種各樣的怪事。
藝術(shù)家也好標新立異。福建畫家吳彬畫的《十六羅漢圖》,上面的人的面部特征像西方人。因為吳彬早年曾在泉州生活過,泉州是當時中國重要的交通口岸,常常能見外國人。后來吳彬在南京特別走紅,就因為他的畫怪,在文化中心就特別吃香。陳洪綬畫的羅漢也很怪,但是他的線條都很穩(wěn)定,所以可以知道不是不會畫,而是功力很深,故意要畫得怪。
當時南京的文人顧起元有言:“十余年來天網(wǎng)畢張,人始得自獻其奇,都試一新,則文體一變,新新無已,愈出愈奇。”雖然是評價當時的文學,但用在其他藝術(shù)、整個文化環(huán)境上也可以。
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我們來看當時的奇字。中國古代有很多字留下來,不同地域也可能使用不同的字。比如小篆、金文,大多數(shù)在西邊,所以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統(tǒng)一文字為小篆。但是在齊魯這邊,就是六國的文字,有些過去的字在當?shù)乜赡苓€會用,有的收進了字典。明末清初的文人就把古代的字典里的怪字寫到自己的書法里去,造成書法欣賞時一種非常奇特的審美效應(yīng)。
書寫古文奇字也跟篆刻有關(guān)。研究書畫史難免涉及篆刻,歷史上印章最難讀的是六國時期的印章,那是專家讀的,我們讀不懂。而文人篆刻最難讀的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印的印譜,上面是鈐蓋的印章,下面是釋文,知道這些印章難讀,就提供釋文,就像字謎給了謎底一樣。
這種寫怪字的風氣,不是學術(shù)探討的風氣,而是一種娛樂。晚明李日華講“書室十三事”:“隨意散帙、焚香、煮茗品泉、鳴琴、揮麈、習靜、臨摹法書、觀圖畫、弄筆墨、看池中魚戲或聽鳥聲、觀卉木、識奇字、玩文石……”“識奇字”赫然在列。清初施清的《蕓窗雅事》列舉的雅事之一,就是“載酒問奇字”。奇字可以下酒。
徐冰 新英文書法 紙本
寫奇字成了當時的風氣,通俗文化也開始模仿。比如說,那時期景德鎮(zhèn)出的瓷器開始以字為紋飾,所寫的字中也有奇字。
明末文人寫奇字,除了標新立異,還和精英對自己文化地位的焦慮有關(guān)。清兵打來了,改朝換代,明末人玩文字游戲的習氣并沒有一夜之間消失。但是有些學者開始反思和批評晚明的文化現(xiàn)象。清初學界領(lǐng)袖顧炎武就批評舍棄當今恒用之字不用,反而去寫古體字,是一種俚淺的表現(xiàn)。這時,閻若璩完成了他的《尚書古文疏證》,指出所謂的古文《尚書》,是偽造的。這在知識界有很大的震撼,大家對古文(一種古代的字體)開始產(chǎn)生懷疑。所以最喜歡玩怪字的傅山(他和顧炎武是朋友),在晚年也寫詩說“老至才知不識丁”。
康熙年間還有藝術(shù)家玩異體字,但玩得更注重文化深度了。從1694年開始,八大山人在其晚年的書畫上有時用一個畫押,清代收藏家顧文彬,也就是現(xiàn)在很紅的過云樓藏書主人,認為它是“三月十九”:“乃思陵殉國諱日”。思陵就是崇禎皇帝,而八大山人姓朱,是弋陽王孫。1644年農(nóng)歷的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自殺,1694年八大山人用了這個畫押,說明在表達懷念故國的情思。但大約在1993年,我翻閱宋代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發(fā)現(xiàn)了這個畫押的原型。這本書誰印的呢?朱謀垔,八大山人的族叔,所以八大山人對這本書應(yīng)是很熟悉的。但書上的解釋是:“十有三月”。古人說:“歲有十二月,有閏則云十三月”。然后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個畫押的作品都作于有閏月的年份。這就說明,八大山人用這個畫押代表閏月。
八大山人為什么會這樣呢?還是和當時的風氣有關(guān)。利瑪竇帶到中國的不光有宗教、地圖、望遠鏡,還有天文歷法。崇禎年間徐光啟和湯若望用西歷推測日食,非常準確,朝廷對西洋歷法刮目相看。在清初的時候,曾有歷法之爭:中國農(nóng)歷、伊斯蘭歷法和西方歷法在順治康熙年間不斷爭論,中國學者為了回應(yīng)當時的挑戰(zhàn),也開始深入研究歷算之學。安徽宣城的梅文鼎作《歷算全書》,其中也討論閏月和古代置閏的方法,而梅文鼎與八大山人至少有共同的朋友。從這個畫押上,可以看到八大山人不僅學習古代歷法,也學習金文,所以,這個文字游戲已經(jīng)是非常有學問的內(nèi)涵了。這是異體字玩法的新的變化。不過,文字游戲在這時候并沒有結(jié)束。
八大山人晚年的詩里面,經(jīng)??梢钥吹剿谀承┳窒伦⒚髀曊{(diào)比如“上聲”,中國古代的發(fā)音,是有變化的,他就是說古代的音是上聲,跟今天的讀法不一樣。八大山人的朋友邵長蘅的詩集里面,也用一些小字標明上聲,宋犖編的詩集中,也有用小字標明讀音的,可見是當時的風氣。八大山人為什么會關(guān)心音韻呢?因為研究古文字和訓詁學在這個時候開始走向深入,顧炎武說,“讀九經(jīng)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敝袊糯罅康淖质切温曌?,要懂讀音,才能夠更好地研究。顧炎武出版了《音學五書》,還重印了記載古代韻法的《廣韻》,并送給傅山,傅山認真地批注了這本書。所以清初的文字游戲就不止猜怪字,而是全面整理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字。文字游戲由玩字形到玩字音,這是一個新的游戲規(guī)則,新的玩法。到了這一步之后,異體字也就開始衰弱了,大家開始做學問了。
八大山人在1705年,也就是18世紀初去世,到18世紀下半葉,中國的古文字學進入鼎盛時期,這不是一個炫博的時期,而是需要真才實學才能夠立足學林的時代,所以乾嘉學派等等就形成了。這時,《說文解字注》的研究也成為顯學。所以,18、19世紀的篆書是相當規(guī)范的。到了19世紀,在《說文解字》研究的基礎(chǔ)上,先秦古文字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吳大?等學者在這個時候搞金石學研究,研究金文、陶文、印章文字,古文字研究有了更深一步的進展。吳大澂寫信都用大篆).跟時代風氣不一樣。吳大澂于1902年去世,這時已經(jīng)進入20世紀。20世紀—又一個天翻地覆的時代。
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浙江海寧的沈紅茶先生,以甲骨文作畫。香港的丁衍庸用象形文字畫油畫。上海的畫家盧輔圣,為畫題款時,就很喜歡用異體字,他畫的陶淵明受陳洪綬的影響,把陶淵明畫得很怪。畫上題了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之五)》,都是異體字,好在這首詩大家還熟悉,可以在背誦詩歌的時候破譯這些怪字。我本人在北大讀書的時候,也曾造過一些漢字,并在1982年發(fā)表在《書法研究》雜志中。以后谷文達和徐冰等也都有一些不可辨認的“文字”的作品,如谷文達的《聯(lián)合國》和徐冰的《天書》。
徐冰后來在美國還發(fā)明了可以識讀的方塊英文,把拉丁字母變得像中國的偏旁,按照中國的造字方法組合成方塊形,而且可以念出來。徐冰后來又書寫了一副方塊漢語拼音的對聯(lián),內(nèi)容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所以,文字游戲的傳統(tǒng)還在續(xù)寫著當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