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曲阜師范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
英漢對比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吳靜
曲阜師范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新題型段落翻譯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同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本文闡述了英漢對比分析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性,并著重從詞匯、句子及語篇結(jié)構方面探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英漢對比理論。
英漢對比 翻譯 大學英語教學
全國大學生四、六級考試翻譯新題型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考察學生語言基本知識的掌握向更高層次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轉(zhuǎn)變。筆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漢互譯能力普遍比較差,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詞匯錯誤、語法錯誤、句法錯誤以及拼寫錯誤。學生的詞匯量嚴重不足,缺乏時態(tài)、語態(tài)觀念,找不清句子的主干、枝干,翻譯過程中不能正確地合并、斷句。
呂叔湘先生說過:“我相信,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jié)構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的體會”[1]115。目前,因為課時的限制無法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專門開設翻譯課程,所以教師可以嘗試結(jié)合精讀課文講解英漢語言在詞匯、句子和篇章等層面的異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所依據(jù)的思維方式的異同,挖掘原文的意義,提高雙語轉(zhuǎn)換能力。以2016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段落翻譯真題為例,本文討論如何把英漢對比理論應用到翻譯教學中。
教師可以把一些基礎的英漢對比理論,有計劃地穿插進教學過程中,重點分析詞匯與句子以及篇章結(jié)構的英漢差異問題。
(一)詞匯
筆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重視詞匯量的掌握,而忽略了理解和記憶詞匯的準確含義,導致在翻譯過程中不能準確選詞。漢語詞匯沒有形態(tài)變化,而英語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一個漢語詞匯絕不簡單地對應一個詞性或形態(tài)的英語單詞,而中國學生往往忽略英漢兩種語言的詞類差異。
例1:這是一處迷人的地方,有很多古橋、中式旅館和餐館。
譯文:It is a charming scenic spot with numerous old bridges,hotels and restaurants of Chinese style.
這個漢語句子中“有很多”應該是動賓結(jié)構,“有”是動詞,但是此處的“有”表示的不是擁有,因此不能對應地翻譯成英語的動詞“have”,要改用with結(jié)構翻譯成伴隨狀態(tài)。
在漢語中,詞類與句法成分沒有一一對應關系,詞類與詞類之間沒有形態(tài)上的差異,也沒有句法功能的差異[2]119。在翻譯過程中,需要仔細分析漢語句子中暗含的語義邏輯關系,并設法用英語詞匯的形態(tài)變化表達出來
例2:在過去的一千多年里,烏鎮(zhèn)的水系和生活方式并未經(jīng)歷多少變化,是一座展現(xiàn)古文明的博物館。
譯文:In the past more than 1,000 years,the water system and life style in Wuzhen has experienced few changes,which is a museum unfolding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原句第一個逗號之前是明顯的時間狀語,提示了第二個逗號前的句子應該使用現(xiàn)在完成時,第二個逗號之后陳述的是客觀事實,可用一般現(xiàn)在時,前后句主語一致,都是烏鎮(zhèn),所以后句直接用 which即可連接,此句的難點在于展現(xiàn)古文明的這個定語如何翻譯,我們可以把這個句子拆成是一座博物館,它展現(xiàn)了古文明,或者用非謂語動詞作定語的結(jié)構,由邏輯主語主動發(fā)出并與謂語動詞同時發(fā)出的原則選取doing作定語,譯成unfolding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的后置定語即可。
從詞匯對比的角度,教師可以主要對比分析英漢詞語在分類、詞性、形態(tài)變化、語義范疇和類型等方面的差異性[3]213
(二)句子及語篇結(jié)構
1.形合和意合
漢語重意合(parataxis),英語重形合(hypotaxis)[4]。漢語句子常見多個動詞鋪排的句子,句子各成分之間靠語義連接,很多時候不需要任何連接詞。而英語主謂結(jié)構的句子,通常一個句子只有一個謂語動詞,謂語動詞有嚴格的形態(tài)限制,各成分之間往往需要強制性的連接詞。因此在把包含一個以上動詞的漢語句子翻譯成英語時,學生要學會解析意群,進行斷句。而對較為松散,簡單句較多且呈現(xiàn)并列關系的句子,漢譯英時,可以利用詞匯(連詞、分詞和介詞)、從句、with的復合結(jié)構進行并句,讓譯文更加嚴謹、簡潔、緊湊,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5]22。例如:
例3:濰坊以“風箏之都”而聞名,已有將近2400年放飛風箏的歷史。
譯文:Weifang is well-known as the‘capital of kites'with a history of nearly 2400 years in flying them.
上面這句話是典型的逗號連接的漢語句子,首先應該找出句子的主干第一個逗號前面的部分,“以……而聞名”可譯為“be well-known as”或者be famous for,逗號后面的動詞“有”也并不是真正的擁有,而是一種伴隨狀態(tài),用with結(jié)構即可。
例4:作為中國的國寶,功夫有上百種不同的風格,是世界上練得最多的武術形式。
譯文:As the national treasure,Kung Fu has hundreds of various styles,which is practiced the most in the world.
這句話的主干:功夫有風格,是武術形式。原句用逗號連接兩個句子,翻譯成英語,前一句譯成主句,后一句直接用一個which引導的非限定性定語從句。
例5:有些風格模仿了動物的動作,還有一些則受到了中國哲學思想、神話和傳說的啟發(fā)。
譯文:Some styles imitate the animals'movements and some are inspired by Chinese philosophy,myths and legends.
這句的主干是:有些風格模仿了動作,還有一些受到了啟發(fā)。原句逗號連接的句子譯成英語需要補出連詞 “and”引導并列句。
2.主體意識與客體意識
英語句子被動形式較多,施動者經(jīng)常不體現(xiàn)出來,強調(diào)客觀事實,體現(xiàn)了英語國家較強的客體意識;而漢語句子多主動,被動形式用得少,有時不用被動也能表達被動的含義,這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主體意識較強。因此,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從主動句到被動句的轉(zhuǎn)換,英語中還常見到以it做非人稱主語的用法。
例6:也有人相信風箏是古代木匠魯班發(fā)明的。
譯文:It is also believed that the kite was invented by the carpenter,Luban,in ancient China.
這個句子中“也有人相信風箏是中國古代木匠魯班發(fā)明的”可以翻譯成 “Some people also believe…”但改用被動語態(tài)“it is believed that”更符合西方人的表達習慣?!帮L箏是古代魯班發(fā)明的”譯成英語明顯要用被動句 “the kite was invented by…”。
例7:烏鎮(zhèn)所有房屋都用石木建造。
譯文:All the houses there are constructed with stones and wood.
上例漢譯英中也需要把主動句轉(zhuǎn)換成被動句。
大學英語四六級段落翻譯新題型不僅僅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單詞和語法基礎,也要求學生能合理拆分、組合段落信息,最終按照英語的慣用習慣翻譯出整個段落。因此,平時的教學策略應當相應地調(diào)整。除了開設和翻譯技巧有關的選修課,教師應當在現(xiàn)有的學時內(nèi),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每個學期不同單元的課文講解中,深入翻譯技巧的專項講解,并輔以練習,讓學生熟悉基本的翻譯技巧和轉(zhuǎn)換方式。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漢英句子差異很陌生,往往進行機械的對等翻譯,受到母語的負遷移,選詞時往往不考慮詞性,也不考慮句子成分。因此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應當從句子結(jié)構入手,讓學生分析漢語句子的主干信息和修飾成分,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句型結(jié)構和恰當?shù)脑~來翻譯這些相應的成分。另外還可以結(jié)合段落翻譯中的句子讓學生練習一些常見的翻譯技巧包括:增詞減詞,斷句合句,詞性轉(zhuǎn)換,主動與被動轉(zhuǎn)換,省略,正反譯法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最大限度地避免漢語的負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最終能在翻譯實踐中將翻譯技巧應用自如。
[1]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5.
[2]王鳳.英漢對比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以2011年6月CET4翻譯題透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朱凌燕.英漢對比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吳永紅.大學英語四級漢譯英新題型研究[J].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