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旦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排除漢語思維干擾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趙旦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本文從英漢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出發(fā),具體分析了思維差異的表現(xiàn),并探討了排除漢語思維干擾對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
英漢 思維差異 寫作
在一種語言的聽、說、讀、寫和譯等各項技能中,寫作是最高境界。一個人寫作的水平,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高低,因而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個大學生的大學英語寫作水平,來檢驗這名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高低,和衡量這名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墒枪P者在多年的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無論是在校級英語考試還是國家級英語測試中,寫作這方面的表現(xiàn)卻差強人意。比如說從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作文部分所反映的實際情況來看,以15分作為滿分,四級平均得分僅在5分左右;六級的平均得分也基本在6-7分之間。在做到正確審題的前提下,能夠切題、清楚、連貫地用文字表達思想的考生為數(shù)甚少。以今年6月進行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某一套寫作試題為例,要求在30分鐘的時間內,就你所取得的某一項值得紀念的成績寫一封信感謝你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墒俏覀儼l(fā)現(xiàn)有相當多的考生,從回憶自己出生,或介紹自己家庭成員開始,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教誨之恩的感謝,并不切題;遑論更多表達思想不清、連貫性差、語言錯誤嚴重的作文了;甚至有“from my began remember”和“when I first day open my eyes and know you”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表達。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國人對提高英語水平不可謂不重視,學生從學前教育開始至升入高等教育階段,對英語學習的投入不可謂不大,為何英語寫作能力相對其他語言技能,卻始終難有起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呢?概括說來,大學生英語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漢語式作文現(xiàn)象,盡管用的是英文,但從遣詞造句到通篇布局都是漢語的寫作章法。大學生英語寫作中出現(xiàn)的一些常見的、普遍的語言詞匯方面、語法句法層面、篇章結構層面和思想立意層面的錯誤,究其原因,這些錯誤的癥結主要就是英漢思維模式存在巨大差異和因思維模式差異而產生的語篇差異。
思維是人類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中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一個民族將其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對現(xiàn)實的認識總結成經驗和習慣,然后把這些經驗和習慣借助語言形成思想,又賦予思想以某一種約定俗成的固定的方式,這樣就形成了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極其復雜的,深層的表現(xiàn)有情感、意志等暗流,更深層的表現(xiàn)有以潛意識存在的觀物態(tài)度,淺層的表現(xiàn)則為語言。思維與語言密切相關,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語言形式。語言的脊梁和靈魂是思維,所以語言完全受思維的支配,是人們表達思維的載體。沒有思維的話,語言就無法表現(xiàn)出功能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劉宓慶認為:“如果透過表層,把語言看作一個有縱深的透明體,那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實際上是緊緊附著在思維這個有無限縱深的基礎之上的結構體,語言受思維的支配,它是處在交際中的人的思維的載體?!ㄋ季S形態(tài))是無時無刻不在支配語言表現(xiàn)并模式化為語言表層結構樣式的深層機制?!痹S鈞也明確指出:思維對語言起決定作用,許多語言現(xiàn)象的產生原因必須從思維與語言的關系中去找。眾所周知,英漢兩個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它們充分體現(xiàn)了本民族的思維特征、思維方式和思維風格,各自反映了本民族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傾向。正如連淑能所總結的那樣“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造成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睂懽骰顒由婕罢Z言學、邏輯學、哲學、文化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因此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過程。語言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不同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用法的差異,歸根究底還是由于更深層次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產生的。英漢思維方式主要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差異。
一是分析邏輯性思維方式與直覺感性思維方式的差異?!坝⒚廊藦墓畔ED時代開始就形成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他們所注重的形式邏輯,是追求從獨立于自我的自然界中概括出某種純粹形式的簡單觀點。在這樣的哲學思想指導下,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的鮮明特征就是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完備?!庇⒚廊说乃季S傳統(tǒng)一直以來就是重視理性知識,重視分析,重視實證,他們強調通過對大量實證的分析得出科學、客觀的結論。中國人受到儒家、道家與佛教三種哲學的影響最大,這三種哲學與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的理性傳統(tǒng)不同,都重視悟性,思維觀念講究“天人合一”。作為這種思維的產物,中國人主張直覺思維,相信感性認識、靈感和頓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同時也造成“漢語重頓悟、講含蓄,語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中國歷代文人的作品中,評價事物的優(yōu)劣時往往多見雜感、隨筆、點評等方式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相反用系統(tǒng)的理論進行實證考察則較為鮮見。也正基于此,英語的語言分析可以做到非常全面系統(tǒng),比如一個復雜的英語長句,讀者一定要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關系,才能理解這個句子。與之相反,漢語句子無論多長也不用分析語法,就可以理解。
二是分解性思維方式與整體性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對立。這種天人相分的宇宙觀把人放置在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地位,認為人通過斗爭,可以不斷征服自然,最終人定勝天。西方民族對外部事物的反映是依賴抽象理性的表述,而不是靠直覺、感性的認識。英語文化屬于西方的主流文化,它的思維方式特點是倡導邏輯思維,注重分解,即把事物由全體分解為個體與各個組成部分,然后對各個部分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和研究。邏輯思維在定性與定量分析中,更注重定量分析,偏重于對事物進行量化研究。這種量化研究使得西方文化帶有精確性、嚴密性、唯一性和縝密性。這就決定了英語重視語言的分析性、邏輯性和形式結構化。西方民族認為,人自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個體,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都很強,宣揚個人主義,強調表現(xiàn)自己,無論家庭背景如何,十八歲成年之后就不再依賴父母,要求發(fā)展自己,崇尚個人奮斗,體現(xiàn)個人價值。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儒家、道家與佛教三種古代傳統(tǒng)哲學,中心一直是宣揚“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世界看成本質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道德經》就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觀點下的思維方式特點是注重從總體方面上,從一事物與他事物的聯(lián)系上對事物加以認識,予以解決。因此,漢民族的這種整體思維模式是強調整體,輕視個體,重綜合、重悟性、重主體意識。受到這種傳統(tǒng)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就是一個人能夠克制自己,戰(zhàn)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復禮就是要恢復到合理化,“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在生活中個人是從屬于社會的,要求“集體利益高于一切”,重協(xié)調輕競爭,重群體輕個體。由此可見,西方人形成的思維模式是以主體為基點,由小到大,由遠及近,由個體到整體;而中國人的習慣思維是將事物進行整體考慮,整體優(yōu)先,由大到小,由前到后。這一點在英漢語的表達,如時間、地址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式上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差異。
三是直線性思維方式與螺旋型思維方式的差異?!肮畔ED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把演說的篇章概括為;開頭、提出問題、分析論證、結尾。人們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論辯為根據(jù),建立起用英語進行思維所要按照的順序,這一順序在發(fā)展形式中主要呈線形?!倍皷|方人的思維活動大多是螺旋式地繞圈向前發(fā)展?!庇h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概括為:,英民族的思維模式是以分析的、邏輯性的、個體化的、客觀的、普遍化的、概念化的、體系的為主,其特點是把事物分解為個體與各個組成部分,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和研究,其結果是將個體置于首位;漢民族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感性的、整體化的、主觀的、獨特的、直觀的、非體系的,其特點是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其結果是強調整體,忽視個體。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使英美人和中國人文字、語言各具特色,也使英漢寫作章法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西方人和中國人各自形成了自己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兩者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英美人的思維是分析邏輯性的、分解性的、直線性的;中國人的思維則是直覺感性的、整體性的、螺旋型的,這種思維差異在英語和漢語的寫作章法上也有其表現(xiàn)。因此,簡單來說,我們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時排除漢語思維的干擾和影響,認識英漢寫作章法的差異,就能比較二者語言特征的不同,掌握英語寫作的必要策略,提高英語寫作的能力,寫出自然、流暢、地道的英語文章??墒侵仔须y,思維是有著深刻文化背景的,要在運用語言時用另一種思維思想,或者說甚至只是排除其母語思維的干擾和影響,都是極其困難的。這就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授課時不能僅僅只是單純介紹語匯意義用法、單純糾正學生的語法正誤或單純教授英語語法、篇章結構的形式,我們自己首先要意識到英語寫作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行為。我們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內教材外、課堂上課堂下的各種例子,引導學生對比英漢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模式,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由不同思維模式形成的不同語言特色和對語言的影響,以便在寫作時排除漢語思維的干擾,提高英語寫作的能力。
[1]傅雷.論文學翻譯[A]//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李松濤.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對大學生英語寫作中語篇組織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5(3):52-56.
[3]連淑能.論中西思維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4]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A]//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許鈞.論翻譯的層次[A].//楊自儉,劉學云.翻譯新論[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