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博陽+余正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通過長期組織小學生參加籃球訓練,并對不同批次學員、同一批次不同學員進行對比研究,對小學生參與籃球的動機、興趣起伏、接受程度等有很深入的了解,以抓住小學生參與籃球訓練時的特點,為更好的制定小學生籃球訓練計劃、更好地了解小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利弊提出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 小學生 參與 籃球訓練 特點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不斷重視籃球后備力量,在小學生階段對有條件的小學生運動員進行基礎訓練與日俱增。小學生的機體處于生長發(fā)育的敏感期及脆弱期,小學生的感知、認知又處于低能期,小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又處于多變和不穩(wěn)定期等等諸多因素。比如在校園里經(jīng)??梢钥吹剑W生的籃球課堂上本來參與的人數(shù)是很多的,課上教師在對學生訓練過幾次課后,甚至是一節(jié)訓練課還沒結(jié)束,一些小學生便興趣全無,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又說我最喜歡籃球了,我要繼續(xù)打籃球。在對我國籃球運動、學校體育開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態(tài)勢,小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基本情況和特點等有了一定了解和認識之后,歸納出一系列符合兒童機體生長發(fā)育特點的籃球?qū)嵺`教學模式。通過長期組織小學生參加籃球訓練,并對不同批次學員、同一批次不同學員進行對比研究,對小學生參與籃球的動機、興趣起伏、接受程度等有很深入的了解,以抓住小學生參與籃球訓練時的特點,為更好的制定小學生籃球訓練計劃、更好地了解小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利弊提出參考性建議。
二、小學生參與籃球運動表現(xiàn)出的特點分析
(一)動機的差異性
小學生在參與籃球運動中,無論是在校園的籃球課堂中還是課外活動,以及社會俱樂部參訓中,都有不一樣的動機,即使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動機?!缎W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將動機分類為:(1)內(nèi)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2)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3)高尚的、正確的動機和低級的、錯誤的動機。(4)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除了規(guī)定的籃球課堂,小學生參與籃球教學與訓練的動機也是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小學生以何種動機參與教學和訓練,教師和教練員都應盡可能去了解孩子的動機,這也是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的基礎條件之一。
(二)機體發(fā)育的不健全性及脆弱性
小學生正處于機體生長發(fā)育初期,機體發(fā)育的不健全決定了其從事運動技術學習時能力的不足性,這也是其從事運動技術學習遇到的主要矛盾,但是這種矛盾會隨著小學生從事運動時間的積累和身體的逐漸發(fā)育而迎刃而解。脆弱性性表現(xiàn)為當前多數(shù)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于呵護甚至是寵愛,孩子運動時面對困難或者是一些常規(guī)的摔倒或輕微受傷等現(xiàn)象,往往在家長的幾句“關心”之后就不愿再從事籃球運動,這種脆弱性就不僅是孩子身體的脆弱,也表現(xiàn)在孩子們面對困難時缺乏持久性的參與動機維持和主觀意識的脆弱性。
(三)掌握技戰(zhàn)術術的靈活性及易變性
實踐經(jīng)驗表明,在對小學生進行技戰(zhàn)術教學過程中,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技戰(zhàn)術是非??斓?,如胯下運球、交叉步突破運球,掩護、擋拆戰(zhàn)術等,在掩護和擋拆戰(zhàn)術學習中,一節(jié)課全班同學就已經(jīng)學會了。但是到下周再上課進行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演練的時候,有多數(shù)同學卻說忘了,不記得了。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學習技術的時候孩子們學得快,主要與當時參與運動的動機和同伴之間的互相學習及競爭的情緒有關。面對新的技能學習時小學生們往往有了簡單認識之后就果斷去嘗試,與其說是孩子們學到了新的知識,不如說是模仿會了新的東西。但是這樣暫時性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在訓練后如果不強化學習,就很容易遺忘。
三、結(jié)論
(一)籃球運動在全球的風靡對我國青少年的運動傾向有頗大的影響,小學生參與籃球運動表現(xiàn)出的特點表現(xiàn)出動機的差異性、機體發(fā)育的不健全性及脆弱性、掌握技戰(zhàn)術術的靈活性及易變性。在對小學生進行籃球訓練時要注重合理安排周期負荷特點,小學生訓練內(nèi)容等,器械的選擇場地變換因素等也都需要考慮。
(二)小學生參與籃球訓練的動機各不相同,大多受外界影響。訓練隊教練員要多方面了解動機特點,并不斷對其進行引導和幫助,使其朝著有利于籃球技術水平提高、身心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三)小學生集體發(fā)育的不健全性及脆弱性決定了對其進行籃球訓練時不可對其過度負荷,要適宜安排負荷量度、謹慎安排負荷強度,對于大強度的心肺功能訓練要慎重安排。
(四)少年兒童學習籃球技術動作往往以模仿為主,并不會像成年人一樣經(jīng)過認知—表象—感性思維的形成,但這并不表明少年兒童掌握技術動作的效率比成年人差,教練員正是可以看利用這點,對少年籃球運動員進行由簡到繁的技術學習,并加之趣味性的反復訓練,使其獲得扎實的基本功。
參考文獻:
[1] 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初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 余雙艷.體育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快樂體驗[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
[3] 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劉松林.對學生學業(yè)評價多元化的初探[J].中國學校體育.2010.
[5] 張立.小議拓展訓練與體育教學的融合[J].運動.2010.
作者簡介:康博陽,男,1991~,河南伊川人,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