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姝瑤(1991.10-),女,瑤族,研究生在讀,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B0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0-0002-01
“我是誰?”
“我是什么?”
“怎樣才知道我現(xiàn)在醒著,而不是在夢里?”
“我是從哪里來的?如果我是媽媽生的,那么媽媽又是誰生的?……那么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是誰生的?”
如果我再告訴你,這些問題的提問者都是來自還在上幼兒園的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你是不是會感到詫異。兒童天生擁有這種能力,它有著意想不到的魅力與吸引力,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兒童內心深處的想法,看到他們與眾不同的一面。
一、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在《全新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講到“哲學”一詞源于古希臘文的“追求”和“智慧”。但從哲學的根本出發(fā)去理解,它并不是指智慧本身,而是表達追求智慧,也可以說是“愛智”?!罢軐W”本義包括兩個層次。首先,哲學是一種追求,對它的思考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tài)。哲學是無法自我滿足的,它永遠不會停止追求,持續(xù)的追求與探索才是它最自然形象。其次,哲學是跟隨智慧的腳步,而非局限于知識,智慧是比知識更深刻更精致的東西??偠灾覀円部梢詫⒄軐W等同于“愛智慧”,是自身一種對于智慧的熱愛和追求,從而也表明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哲學,兒童也不例外。
當嬰兒呱呱墜地,開始用稚嫩新奇的眼光打量這充滿著挑戰(zhàn)和神秘意味的世界時,他們便開始了自己的哲學的探索之路。而當兒童心智逐漸發(fā)育直至成熟,就會對自己一路走來所經(jīng)歷的看似平常的事情感到困惑,由此發(fā)出哲學性質的追問。當天真爛漫的童心邂逅這妙不可言的大千世界,這本身就是見證歷史性的一刻,是人類精神的永恒的燦爛現(xiàn)象,值得我們久久回味深思。兒童清新活潑,對這個世界充滿求知欲望,時常在不經(jīng)意間會提出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有的看似簡單,卻一語中的;有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可細細品來卻又發(fā)人深省。馬修斯在自己的著作《哲學與幼童》中寫曾提到一位6歲兒童蒂姆的困惑:“爸爸,我們怎么能知道這不是在做夢呢?”蒂姆的困惑的問題已經(jīng)不在于“我怎么知道自己現(xiàn)在不在做夢?”而是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處于一個清醒的狀態(tài)而不是一場終身長夢。這樣的提問會讓我們大多人會現(xiàn)在自己深信不疑的事物產(chǎn)生懷疑,就如英國哲學家伯羅特·羅素告訴我們的“哲學即使不能解答我們所希望解答的許多問題,但至少有讓我們能夠提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增添對這個偌大的宇宙的興趣,甚至能讓我們窺探到一日生活下看似最簡單平凡的事物中所蘊藏的新奇與值得深思之處?!边@樣看來,我們6歲的蒂姆的確做到了。
二、社會發(fā)展的腳步,兒童哲學何去何從
兒童的“愛智慧”有著無窮無盡的魅力,也提醒著我們要善待他們不平凡的哲學??墒钱斀裆鐣娘w速發(fā)展的腳步,讓我們的兒童少了提問、困惑的時間,也讓兒童的哲學漸行漸遠。
20世紀以來,我們的自然科學與科技的飛速發(fā)展越發(fā)顯示它在物質財富中的“魔力”。相反的,曾經(jīng)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人文知識及哲學,則顯得越來越“格格不入”。在當今全球化、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時代中,看著外國卡通、吃著肯德基、穿著名牌、念著ABC、玩著iPad,這就是我們當代兒童的剪影。這樣的描述完全也可以套用在一個成人身上,毫無違和感。在當今以電子傳媒為首的天下,電腦、點讀機、iPad早已成為兒童獲取信息的首選。正如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所表述的,電子媒體的出現(xiàn)把印刷媒介煞費苦心經(jīng)營起來的理性社會連同“童年”的概念掃進了歷史的塵埃中。正是由于現(xiàn)代媒體所給予的信息越來越淺薄化、碎片化,這些信息鋪天蓋地充斥著、占據(jù)著兒童生活,大量的、直接的刺激了兒童感官,從而削弱了兒童對言語傳達的童話或傳說的神奇幻想與美好憧憬的感受,也降低了早期閱讀影響兒童進行自主思考和提問的能力。當兒童和成人在風格和興趣上越來越像契合,那他就無意間溜到了成人的世界,那便再也無法回到孩童時的純真浪漫,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提問,那他們特有的哲學也會隨著“童年的消逝”一同慢慢消逝。此時的我們如果還不挺身而出,大聲的對那些已經(jīng)開始跳著高難動作街舞的兒童,穿金戴銀、涂脂抹粉的兒童、唱著情意綿綿、你儂我儂愛情歌曲的兒童說“不!”的話,我想,我們丟失的就不僅僅是兒童的“愛智慧”,或許,我們會把“兒童”也給弄丟了。
三、讓家長對兒童的“愛智慧”進行正確引導
細心的父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在小時候,特別是學前期間尤其愛提問,上到天文,下到地理,而且所提的相當一部分問題是自己沒辦法給出答案的,原因不是對孩子提問的東西不了解,而是沒有任何可以作為回答的知識。其實這樣的問題大多數(shù)都是哲學問題。然而很多數(shù)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很多家長在兒童提出相應的問題而自己無法解答時,都會搪塞過去,或者會拿出手機游戲轉移兒童的注意力,更有甚者會用大人的威嚴震懾兒童:“小孩子家家的,問那么多干什么,一邊玩去!”長此以往,兒童的哲學天性往往由此被埋沒掉,馬修斯曾深有感觸且頗為擔憂地指出:“成人常常阻止兒童提出哲理性的問題,起先是以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次則就會慢慢引導他們充滿好奇的頭腦轉向更加實用的探索。大部分成年人本身對哲學問題毫無興趣,他們可能對某些問題感到是威脅”,因為“有些孩童提出的問題,他們不會做適當?shù)幕卮?,甚至這些問題也不是標準字典或百科全書所能答復的”。
其實在對兒童的哲學正確的引導不需要做什么太大的工作,成人只要在對兒童自發(fā)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予以關注、鼓勵和引導就是最正確的方式。其實對于孩子們所提及到的哲學性質的問題,我們所要做的僅僅只有兩件事,第一是認真傾聽他們的問題,第二是平等地和他們討論題目所問的問題。如果用相反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充耳不聞、或者用一個似是而非的回答想把孩子打發(fā)掉,那么很可能許多孩子的哲學悟性在萌芽階段就被家長采取的不在乎、不重視的態(tài)度扼殺在搖籃里。
兒童的哲學有著自己璀璨的光芒,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自由的綻放,意識到兒童哲學的獨特,馬修斯在一本書的序言中寫到的:“我希望這將有助于引起新的重視,如果不是為了發(fā)掘,至少為了幼童的思想?!?/p>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