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疼痛理療科,湖南 長沙 410007)
阿是穴多針淺刺為主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證臨床觀察
陳 芳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疼痛理療科,湖南 長沙 410007)
目的:觀察阿是穴多針淺刺為主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證的近期及遠期臨床療效。方法:7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刺組和西藥組各35例。針刺組予阿是穴多針淺刺為主針刺治療,西藥組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兩組均以14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結果:治療結束時針刺組總有效率94.29%、西藥組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6個月,針刺組總有效率85.71%、西藥組71.4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是穴多針淺刺為主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證療效顯著,近期及遠期療效均優(yōu)于鹽酸氟桂利嗪膠囊。
偏頭痛;肝陽上亢證;阿是穴多針淺刺;對照治療觀察
筆者用阿是穴多針淺刺為主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證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疼痛理療科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刺組和西藥組各35例。針刺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18~57歲,平均(46.78±10.26)歲;病程4個月~17年,平均(6.18±2.27)年;輕度疼痛13例,中度疼痛22例。西藥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20~60歲,平均(45.61±9.88)歲;病程5個月~18年,平均(5.64±2.43)年;輕度疼痛14例,中度疼痛2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疼痛強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國際頭痛協會修訂的《頭痛的分類和診斷標準》[1],中醫(yī)證候(肝陽上亢證)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性別不限;③疼痛強度為輕度或中度,且每月發(fā)作頻率大于等于1次[1];④知情同意,且能堅持治療。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有嚴重的系統性疾病,精神??;③哺乳期和妊娠期;④由高血壓、腦外傷綜合征及腦內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痛;⑤特殊類型的偏頭痛,如眼肌麻痹型偏頭痛、偏癱型偏頭痛等類型;⑥懼怕針灸,或對本次所用藥物過敏。
針刺組:予阿是穴多針淺刺為主的針刺治療。①取外關、足臨泣、列缺、風池、阿是穴,均取患側。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0.30mm×(25mm~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外關直刺到內關、捻轉瀉法,足臨泣直刺5mm、捻轉瀉法,列缺向手方向斜刺5mm、捻轉補法,風池向對側眼球斜刺30mm、平補平瀉,阿是穴即找最痛之處予多針淺刺、提插瀉法。得氣后行針1min,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1周治療5次,休息2天。
西藥組: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40215023)10mg,睡前口服,日1次。
兩組均14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重點觀察頭痛發(fā)作次數、程度、持續(xù)時間,同時觀察伴隨癥狀。①頭痛發(fā)作次數:以月計算,每月發(fā)作5次以上為6分,3~4次為4分,2次以下為2分;②頭痛程度:發(fā)作時須臥床為6分,發(fā)作時影響工作為4分,發(fā)作時不影響工作為2分;③頭痛持續(xù)時間:持續(xù)2天以上為6分,持續(xù)12小時~2天為4分,小于12小時為2分;④伴隨癥狀: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3項或以上為3分,2項為2分,1項為1分。
臨床治愈:無發(fā)作性偏頭痛癥狀,停藥1個月不復發(fā)。顯效:積分減少50%以上。有效:積分減少21%~50%。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20%以下。
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表2。
表1 兩組治療結束時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治療結束后6個月臨床療效比較 例(%)
偏頭痛發(fā)病機制主要有血管源學說、皮層擴散性抑制學說和三叉神經血管反射學說[3],其中血管源學說獲得較多學者的認可,認為發(fā)生的主要病理環(huán)節(jié)是由血管舒縮功能異常導致的血管炎而致痛[4]。
偏頭痛屬中醫(yī)“頭痛”、“頭風”等范疇,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臨床以肝陽上亢證多見。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擾清竅,發(fā)為頭痛;郁火日久,灼傷腎水,水不涵木,陰不制陽,亢逆于上,導致頭痛。治療應以平肝息風為主,兼以滋補肝腎。外關、足臨泣為八脈交會穴一對配穴,具有平肝息風、通絡止痛之功;列缺為四總穴之一,“頭項尋列缺”,且列缺向手方向斜刺,用補法,具有滋陰補腎之效,即金水相生之意,而腎水充足,可涵養(yǎng)肝木,平抑肝陽;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經穴,取之有平肝息風之能,與外關、足臨泣相伍,有清熱祛風、通絡止痛之力;阿是穴多針淺刺,有祛邪通絡、活血止痛之功。諸穴合用,具有平肝息風、滋補肝腎、通絡止痛之功,使邪去絡通,而諸癥得除。阿是穴多針淺刺為主的針灸療法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證近期及遠期療效均優(yōu)于鹽酸氟桂利嗪膠囊。
[1] 于生元.最新偏頭痛分類及診斷標準[J].醫(yī)師進修雜志,2005,28(7):1-3.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3] 張敏.偏頭痛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0,38(9):14-15.
[4] 林成明,姚旭,狄忠.四關穴配合膽經穴針刺治療偏頭痛: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10):947-950.
R245.972
B
1004-2814(2016)03-0259-02
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