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在食補方面屬于刺激小、易消化、克服水土不服的理想飲食。
別看一塊豆腐四四方方,再簡單不過,它卻既可做成家中的小涼菜,也可成為大飯店的主菜,甚至還有專以豆腐為特色的館子,湖南臭豆腐更是馳名中外。在長沙,人們除了愛吃臭豆腐,豆腐的其他做法也實在不少,煎、煮、炒、炸無不體現(xiàn)了豆腐的細膩與美味。
最怪異吃法: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雖然中國各地都有,但最出名的卻要數(shù)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坊間素有一句歇后語:“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p>
先腌后炸制成的臭豆腐,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外焦微脆,內(nèi)軟味鮮,正是這種獨特風味吸引了眾多食客,聞名遐邇。連毛澤東也曾親臨長沙火宮殿吃臭豆腐,留下了火宮殿臭豆腐好吃的名言。
此外,長沙南門口的臭豆腐攤也同樣人氣極旺。這里的五娭毑臭豆腐“無人不曉”,二十年來始終擺在巷子口,攤子上也還是那幾張桌椅。每天等候的隊伍從巷口排到街對面甚為壯觀,老板“見慣了大場面”,仍舊“不緊不慢”地干活。
他家做的臭豆腐外皮用油炸的火候精準,酥脆可口,豆腐上抹了自制的醬料,吃起來咸中帶甜,辣中帶香,回味無窮。
最家常吃法:炒豆腐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在長沙人眼里,豆腐要入味,不如炒。因此炒豆腐成了長沙最家常的吃法。
長沙最便宜的小飯鋪里偶爾可以見得到小炒豆腐。選肥瘦得宜的豬肉末,豆腐捏碎,同下鍋炒,只加醬油,起鍋時撒蔥花。便宜,實惠又好吃。若拌在飯里吃,讓人不禁多吃一碗米飯?,F(xiàn)在小炒豆腐,在長沙餐館中現(xiàn)已難得一見了。
此外不得不提豬血丸子。豬血丸子又稱豆腐圓子,據(jù)說是湖南邵陽地區(qū)的傳統(tǒng)家常菜。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幾乎家家戶戶會制作,以供數(shù)月之需。
其主要原料有豆腐(或豆渣),然后再將新鮮豬肉切成肉丁或條狀,拌以適量豬血、鹽、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先用紗布將豆腐中的水分濾干,然后將豆腐捏碎,攪拌勻后,做成饅頭大小橢圓形狀的丸子,丸子熏干后即可食用。其色、香、味俱佳,臘辣可口,若用新鮮大蒜炒,特別增進食欲。在雍景園旁的老家院子餐館里可嘗到美味的寶慶豬血丸子。
除了炒,豆腐更家常的做法是燒和煎,尤其是煎豆腐。在長沙有的店家會用雞蛋皮裹豆腐油煎,據(jù)稱這樣可更充分利用其中所含的豐富蛋白質,提高營養(yǎng)檔次。而且豆腐油炸后,或炒或煮,都可隨心所欲,百般滋味,一嘗之下令人念念不忘。
最入味吃法: 煮豆腐
營養(yǎng)學家認為,豆腐不宜“打單身”。在長沙煮豆腐“打單身”的似乎很少。長沙人不但煮豆腐,還燉豆腐、煨豆腐。
在長沙常見的就是豆腐打湯。河西王陵公園旁的“百姓人家”供應的鳳尾菜打豆腐湯,豆腐筋道,鳳尾菜香;豆腐腦湯則在東風路的“大碗廚”、中山路三角花園的“天下客”等家常菜館都可以品嘗得到;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或肉湯,用小火慢慢燉。
湖南有句老話講千滾豆腐萬滾魚。魚頭燉豆腐,既能補充體力,又有調(diào)節(jié)身心之作用。想吃這道豆腐菜,就得去長沙卷煙廠附近的眾多家魚頭燉豆腐小店去。當然,長沙人曾經(jīng)也愛將黃鴨叫、豆腐、金針菇燉成一鍋湯,做成火鍋,當乳白色的湯滾起來,熱乎乎的一塊豆腐塞在口中,咸中帶著清香,不過這種吃法如今難得一遇了。
泥鰍鉆豆腐是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患者的良友。不過,這道菜做起來有些瑣碎。泥鰍要清水養(yǎng),用蛋黃催吐腹中臟物。烹制豆腐煮泥鰍時,將新鮮嫩豆腐,放入鍋中,加清水,文火小煮,待泥鰍紛紛鉆入豆腐中,再改用大火,加調(diào)料入味。
豆腐的衍生物是豆制品。外湘春街教堂對面的那家夜宵店因為美味,讓我偶爾流連。深秋時,這家店會在煤爐上架個蒸缽將豬腳、蘭花干子、三角干子、油豆腐煮成一鍋……肉香被豆腐悉數(shù)吸進,晚上不去吃一碗,都會睡不安穩(wěn),這是長沙老式的吃法,很韻味。
最難得一遇的吃法:香椿拌豆腐
迎接夏天的時候,少不了一道香椿拌豆腐,品嘗一下谷雨前春天最后留給人們的嫩綠滋味。
香椿拌豆腐做法也十分簡單,香椿嫩芽洗凈后用清水稍稍浸泡,減輕鹽分,然后切成碎末,在油鍋里炒出香味,加少許砂糖和味精調(diào)味。然后澆在嫩豆腐片上,加蔥段,辣椒,用鹽、香油調(diào)味同拌,立時香氣撲鼻。
只不過香椿是時令菜,拌豆腐現(xiàn)在在長沙的餐館也鮮有露面,因此想要吃到長沙本地的香蔥拌豆腐還真是難得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