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記》雖無《地理志》,但在《史記》中頻繁出現(xiàn)的歷史名城卻不少,曲阜①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司馬遷頂禮膜拜的孔子的故鄉(xiāng)、儒家學說的發(fā)源地,曲阜在《史記》中的形象既是圣人故鄉(xiāng),又是禮儀之邦,本文試從圣人故鄉(xiāng)與禮儀之邦兩個角度,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曲阜風土人情零散的描述,試圖還原司馬遷在《史記》中蘊含的曲阜情結。
關鍵詞:司馬遷;史記;曲阜;圣人;禮儀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65-03
一、緒論
司馬遷是極為尊敬周公與孔子的,“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雹谒抉R遷因為對周公與孔子的敬仰而愛屋及烏,以至于對魯國推崇備至。在《十二諸侯年表》中,司馬遷首周次魯,列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鄭、燕、吳。魯國國力疆域遠不如齊、晉、秦、楚四大強國,在《十二諸侯年表》中的排位卻在這四大國之上,僅次于周。而在所有《世家》中,《魯周公世家》排第三,僅次于《吳太伯世家》與《齊太公世家》,從魯國在《十二諸侯年表》與諸《世家》中的靠前排位,可以反映出司馬遷對魯國地位的肯定。
而司馬遷將孔子列為《世家》,在撰寫了《史記·孔子世家》之后又又編寫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史記·儒林列傳》,此等濃墨重彩的記述在《史記》中極為罕見,可見司馬遷對儒學的推崇。司馬遷稱頌孔子時期的儒學,不等同于司馬遷認同孔子之后到漢初這三四百年的儒學。司馬遷的儒家情結是矛盾的,司馬遷所尊崇的是先秦時期的那種原始純正的儒術,以及先秦儒家學者那種有主見、有節(jié)操且又積極入世的人格,而對于被漢武帝所尊起的那種已經變了質的儒術和那些專門以阿諛奉承為事,以追求功名利祿為宗旨的儒生,如公孫弘這類人,則是深惡痛絕的。
如同耶路撒冷為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三教圣地一般,曲阜是儒家的圣地,本文試從圣人故鄉(xiāng)與禮儀之邦兩個角度分析司馬遷如何描繪他心中的儒家圣地——曲阜。圣人故鄉(xiāng)這個角度主要從周公、孔子等曲阜歷史上的圣人(曲阜的上層人士)入手,禮儀之邦這個角度則從曲阜的普通儒生及百姓(曲阜的下層人士)入手,從《史記》對曲阜各個階層人士的描繪來完整還原曲阜的面貌。
二、圣人故鄉(xiāng)
“周公佐武王,作牧誓?!榉夤Τ纪掌菡?。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雹矍窞樯訇还世?,曲阜在上古時期便出了圣人少昊,但在《史記》中對少昊并無詳細記載?!妒酚洝穼η飞蠈由鐣脑敿氂涊d自周公伊始,周公因滅商有功被封于曲阜,周朝建立后,周公對周朝的統(tǒng)治發(fā)展有著卓越的功勛,“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④“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雹菰趻叱坛瘹堄鄤萘Γ艹€(wěn)固之后,周公作禮樂官制。“周公卒后,秋未穫,暴風雷,禾盡偃,大木盡拔歲則大孰……于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襃周公之德也?!雹拗芄篮?,由于周公對周朝的莫大功勛,周成王賜魯國天子禮樂,自此魯國禮樂興盛。曲阜作為魯國首都,禮樂最興。
孔子是繼周公之后,曲阜的又一大圣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孔子的禮贊俯拾即是,直接贊頌孔子的文字如“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⑦
間接贊頌推崇孔子表現(xiàn)在《史記》里有許多考其是非與評論人物多引自于孔子。如《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贊引孔子曰:“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焚澮嘁鬃臃Q“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妒酚洝た崂袅袀鳌沸蛞鬃釉唬骸皩е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史記·孔子世家》以外的55篇傳記中引用了孔子的言行故事,達103處之多,表明司馬遷將孔子之言視為論史的繩準之一。
孔子出生之時,周朝的禮樂制度已經處于分離崩析名存實亡的境地,而孔子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抑制住了禮崩樂壞的頹勢。
《孔子世家》記載“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xiāng)飲,大射于孔子家??鬃蛹掖笠豁?,故所居堂弟子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余年不絕?!雹嗫鬃铀篮?,其弟子與其他魯國人,自愿搬到孔子墳墓旁邊去住的有一百多家,這個地區(qū)的人們世代相傳每年每季總要按時到孔子的墓前去進行祭掃,孔子的故居成了儒生們聚會舉行禮儀的地方。漢初建國,孔子已經死去兩百多年了,而人們的祭祀一直不絕??梢娍鬃訉η芬灾劣隰攪娜鍖W禮樂影響之大,也可見孔子對曲阜風土人情,特別是民風的影響之深。
然而即便賢如子夏,也未能如孔子一般完全的維護禮樂制度及其尊卑等級,孔子死后,更沒有一個弟子能完全地繼承其衣缽,不由得使得司馬遷有了豈不痛哉的感慨。“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猶云‘出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zhàn),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衛(wèi)所居不合。仲尼沒後,受業(yè)之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⑨
孔子之后,曲阜雖然仍賢達備出,卻無人再有資格稱之為圣人,與周孔比肩,實在是件惜哉痛哉的憾事!
三、禮儀之邦
曲阜歷史極其悠久,《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鼻肥欠裾鏋樯訇唤ǘ贾?,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但曲阜百姓口口相傳,自古認為曲阜是少昊故里,就會產生極強的地域自豪感與認同感,從而極為約束并且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曲阜民風在上古時期便已淳樸好禮。
“于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雹獾搅酥艽鮿?chuàng)之際,曲阜因為是功勛卓著的周公封地,地位顯赫,加之魯國是唯一一個能使用天子禮樂的諸侯國,在這良好的氛圍之下,使得曲阜比其他地區(qū)更有優(yōu)勢地從上至下推行禮樂制度。故《史記·貨殖列傳》云:“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于禮,故其民齪齪?!?1
及至春秋紛亂時期,禮樂制度已無法如周初之時推行,此時孔子的出現(xiàn)對于禮樂制度的延續(xù)不啻于久旱逢甘霖。周公制禮,而禮樂在孔子的手中融會貫通,發(fā)揚光大??鬃釉疲骸跋亩Y吾能言之,杞不足政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2
“二十九年,吳延陵季子使魯,問周樂,盡知其意,魯人敬焉。”13吳越與秦楚諸國在中原各國眼中是沒有開化的蠻夷,吳國季扎使魯,表現(xiàn)出了對禮樂的熟知與熱忱。魯人不以中原大國眼光視吳國為蠻夷,反倒對懂禮樂的季札極為敬重,而不像別的諸侯國一般迂腐,自詡為禮儀之邦而蔑視吳越。由此可見魯國人的價值觀是懂禮樂的國家即為禮儀之邦,而非帶有國家地域的歧視,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禮儀之邦該有的視野與胸襟。
“七年,吳王夫差強,伐齊,至繒,徵百牢於魯。季康子使子貢說吳王及太宰嚭,以禮詘之。吳王曰:‘我文身,不足責禮。乃止?!?4吳國春秋鼎盛之季,伐齊,路過魯國,提出了索要“百牢”的僭越禮制的要求,季康子據理力爭,遣子貢依據禮儀貶斥夫差,使得夫差自知理虧停止了要求。吳國兵鋒正盛,而魯國已經衰落,魯國人敢于拒絕吳國的無理要求,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禮儀之邦該有的氣魄與膽量。
到了戰(zhàn)國時期,魯國國力更加衰弱,諸國之間征伐不斷,唯有魯國禮樂與儒學不廢。“天下并爭與戰(zhàn)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5
“齊湣王之魯,夷維子為執(zhí)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筦籥,攝衽抱機,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聽朝也。魯人投其籥,不果納。”16戰(zhàn)國末期,魯國國力與齊國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說此時之魯國仰齊國之鼻息亦不為過,曲阜百姓面對齊湣王仍能不畏其權勢,堅持以禮制對待,最后將齊湣王拒之城外。
秦朝定鼎之后,秦始皇準備封禪,頌秦功業(yè),封禪之禮朝中無人熟知,而魯國歷來以禮樂聞名,“于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7
楚漢戰(zhàn)爭時,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以曲阜為封地。當項羽垓下兵敗,烏江自刎后,各地皆降劉邦,唯獨曲阜一地依然堅守?!绊椡跻阉?,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轂城?!?8
眾所周知,項氏為楚國之股肱之臣,干城之具,在楚地威望極高,而項氏起兵江東,一時間江東英豪云集其麾下,愿效犬馬之勞,甘心鞍前馬后為之肝腦涂地者不計其數,但項氏即便在江東有人脈聲望積淀,然而兵敗自刎之后,楚地和江東都降了劉邦,唯獨曲阜不降,原因何在?項羽自封魯公到其兵敗未嘗有幾載,且項羽都彭城,四處征戰(zhàn),于曲阜時間較少,史料也未記載項羽在曲阜有何仁政,何以曲阜百姓對項羽如此忠心?看《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便可知曉原因:“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9
陳涉不過是一介平民,毫無聲望,但其起兵抗秦之初,魯國的諸儒都前往歸附,只因為秦朝焚書坑儒,毀掉了曲阜下層儒生視之為生命的禮樂制度,曲阜百姓都對秦朝恨之入骨,而劉邦雖先入關中,但當時人們都知道項羽是當之無愧的抗秦主力,劉邦不過是撿了便宜罷了,爾后項羽焚阿房殺子嬰,雖是暴虐之舉,對曲阜百姓而言,卻是報仇雪恨的舉動,讓曲阜百姓吐出了壓抑心中多年的惡氣。因此項羽敗亡,諸地皆降,唯曲阜不下,也就不難理解其內在原因了
到了漢初,中原大地剛經過戰(zhàn)火蹂躪,百廢待興,被暴秦封禁已久的儒學重見天日,正值重新傳播儒學禮樂之時,然而魯國儒生雖然重視禮樂制度,卻不盲目。
“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原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0高祖劉邦建國之后深感沒有禮樂制度,王朝的統(tǒng)治是無法長久的,于是命叔孫通制禮,叔孫通便從魯地征召儒生作為助手。
被叔孫通邀請制禮的魯國儒生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又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吾不忍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21魯國儒生罵叔孫通沒有氣節(jié),如墻頭草一般,所侍奉過的主子差不多有十個了。諷刺叔孫通靠著拍馬屁博得主子的寵愛。認為如今天下剛定,正值休養(yǎng)生息之時,不是適合制訂禮樂制度的時候。禮樂制度的建立是行善積德百年以后才能考慮的事情,覺得叔孫通的行為不合于古人,拒絕前往。即便是極為重視禮樂制度的儒生,也是視具體情況而定而非盲從地推行,更恥于以此換功名。這與司馬遷同時代的公孫弘董仲舒等以追求功名利祿為宗旨的儒生截然相反,司馬遷認為魯國儒生的所作所為才是儒學原本的樣子。魯國儒生之言語暗合司馬遷之意。
《儒林列傳》所載申公者,是漢初曲阜儒生的又一個典型代表——“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2能夠成為為王師,乃是許多儒生之生平夙愿,而申公因劉戊不好學,以此為恥,舍棄利祿歸魯。錚錚傲骨,不為膏粱謀,“武帝時,上為封禪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3武帝時期,欲封禪泰山,太常諸生對封禪之禮不熟知,徐偃提出去魯地尋找懂得封禪之禮的儒生。
可見曲阜從上古便是民風淳樸,歷經三代,春秋戰(zhàn)國,秦朝,漢初,直至武帝時期,曲阜始終以禮儀之邦的形象出現(xiàn)在《史記》中。
四、結論
曲阜既是儒學的圣城,又是圣人故鄉(xiāng),更是司馬遷筆下的禮儀之邦?!妒酚洝冯m無《地理志》,司馬遷也未有單獨列出一個列傳描述曲阜的風土人情,但經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曲阜的記載頗多,將司馬遷散落在《史記》中的關于曲阜的描寫按時間順序排列,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曲阜有著特殊情結,司馬遷對曲阜的推崇是貫穿《史記》始末的。
注釋:
①在《史記》中,直接提到曲阜的只有《周本紀》與《魯周公世家》,曲阜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魯國首都,在漢朝時的魯地的縣治即曲阜,曲阜是魯地及魯國的一個縮影,因此本文將《史記》中關于魯國與魯地的描寫等同于對曲阜的描寫
②《史記·太史公自序》P7658
③《史記·魯周公世家》P2632
④《史記·周本紀》P245
⑤《史記·魯周公世家》P2623
⑥《史記·魯周公世家》P2625
⑦《史記·孔子世家》P3845
⑧《史記·孔子世家》P3839-P3840
⑨《史記·禮書》P1854
⑩《史記·魯周公世家》P2625
11《史記·貨殖列傳》P7593
12《史記·孔子世家》P3812
13《史記·魯周公世家》P2663
14《史記·魯周公世家》P2680
15《史記·儒林列傳》P7137
16《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P2625
17《史記·封禪書》P2190
18《史記·項羽本紀》P775
19《史記·儒林列傳》P7135
20《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P6093
21《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P6095
22《史記·儒林列傳》P7155
23《史記·封禪書》P2277
參考文獻:
[1]中華書局點校.《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倪晉波.《史記·孔子世家》辨惑[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6),3
[3]彭剛.《歷史書寫與歷史記憶》[J],史學史研究,2014,(2),1
[4]葉慶兵,吉定.《<史記>中的“至圣”孔子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3,(4),6
[5]陳曦.《孔子神韻的獨特演繹》[J],鄭州大學學報,2000,(3),88
作者簡介:沈適也(1990—),男,漢族,浙江省臺州市人,歷史學碩士,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儒家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