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金秀
摘要:民族地區(qū)的漢語文教學,尤其是彝區(qū)一類模式學校的漢語文教學質量偏低是長期制約民族教育發(fā)展的瓶頸。本文試圖從一個基層民族教育工作者的視角,去展開這道難題,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此引起各位同仁的關注,從而共同找到一條切實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27-01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在2016年7月內蒙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雙語教研工作會上強調,民族教育在傳承各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對公共語言(即漢語文)的教育教學絕對不能放松。漢語文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重要性,無論從社會的需求,還是家長愿望的角度,都是毋庸置疑的。如何有效提高彝族地區(qū)一類模式漢語文教育教學質量,一直是擺在我們雙語人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涼山州一類模式的漢語文教育教學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一、現狀分析
(一)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如涼山州最近兩年全州統(tǒng)測四至六年級漢語文平均成績情況,2014年一類模式分別是38.9、42.5、36.7,二類模式分別是56.7、54.81、60.26;2015年一類模式分別是41、44.9、51.1,二類模式分別是55.4、56.77、63.14,對比分析,差距是明顯的,差距最年大的23.56,差距最小的11.87,到了七、八年級這種差距依然如此。
(二)教師素質良莠不齊,教師隊伍缺乏精進精神。
1.安于現狀,不思進?。?.不安于現狀,無力改變,也不安心現職工作;3.熱愛也安于現職工作,但缺乏相應的提升渠道;4.真正達標的彝漢雙料人才少。
(三)生源來自純彝族聚居山寨,漢語基礎零起點,沒有經過學前預學,語言跨度學習跨度大,入學后漢語能力提高難度相當大。漢語文教師在面對投入大效果差、艱辛付出百倍收獲甚微的客觀現實面前,壓力相當大,甚至心理反復受挫后失去信心而破罐子破摔。
二、思考與建議
(一)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語教師隊伍。
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語教師隊伍,是大幅度提高一類模式學校漢語文教學質量這一整體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漢語文教學質量提高難,究其原因,一方面,生源來自彝族聚居區(qū),零基礎漢語。其次,教師自身素質原因。彝區(qū)一類模式教育現狀的客觀現實,決定了對漢語文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備堅實的彝漢雙語功底,要有不畏艱苦的奉獻精神。
1.教師隊伍的管理。常規(guī)管理要制度化、人性化、民主化??己恕⒃u職晉級等關系到教師切身利益的盡量做到任人唯賢,公平合理。讓每個教師看到自己的成長空間,有望城可及的感受,從而常懷長期安心從事本職工作的情懷。打造一個安于現職、樂于教學、愿意奉獻的專業(yè)團隊。
2.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校要關注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并與考核掛鉤。創(chuàng)造并鼓勵教師多渠道提升自己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3.培養(yǎng)教師扎實的彝漢雙語基本功。
4.要有奉獻民族教育、獻身山村教育的精神。
(二) 營造濃厚的漢語校園文化氛圍。
1.通過校園刊物、校園廣播、名人名言等潛移默化。
2.通過校園各種活動:如漢語文演講比賽、漢語作文比賽、課本劇表演、講童話故事比賽、我是小小導游等等。
3.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如創(chuàng)設校園漢語口語交際角,鼓勵所有孩子在“漢語角”大膽說漢語,大聲讀漢文書,用漢語聊天、唱漢文歌,創(chuàng)設各種日常漢語口語交際內容進行表演訓練。
4.充分利用早讀課,強化訓練漢語講讀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漢語水平。
一類模式學校的學生,因其成長環(huán)境的特殊性,以及語言障礙等客觀因素所致,在認知、情感以及思維方式上都有別于漢區(qū)學生,接受能力比較慢,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構建相對較長。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不能把漢區(qū)的教學模式生搬硬套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最易于促進彝生學漢語文的教學方法,需要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辦法消除學生的語言障礙,以達到同步順利完成常規(guī)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我們雙語教師,立足于現實,結合自身實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益。值得注意的是:
1.雙語的有效利用。尤其低段學生零基礎漢語的課堂教學,教師一定要用雙語進行教學,用彝語作輔助教學用語,嚴格把關字詞句的理解掌握和積累,為后續(xù)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2.身邊最熟悉的就是最好的教輔。詞語的理解和積累一定要選取學生喜聞樂見并熟悉的身邊的事例入手,這樣才便于其理解并得到有效的訓練。比如理解“絨球”一詞時,學生沒見過,難以理解,我們可以舉 “蒲公英”為例加以說明。
3.語言訓練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彝族學生有其特殊的成長背景、文化背景和個性心理,教師千萬別將語言接受能力稍微慢的學生對漢語言的學習興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別讓挫敗的恐懼伴隨這個個體,否則將很難重樹信心學習好漢語。比如某一詞語或句式,要在經其多次反復訓練大部分孩子都已掌握的情況下才給予其課堂上當眾熟練表達的機會(這可能跟漢區(qū)教學有所區(qū)別),這也符合彝族學生好面子的心理特征,呵護其學習漢語的成果,對其后期的學習語言樹立信心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短語及作文訓練,要充分挖掘文本,貼近學生生活。玩過、接觸過、親歷過并了解的東西和事務,學生才有可能得以生動的描繪。如介紹家里情況,民風民俗活動場所見聞,婚喪嫁娶、生產勞動、放歌牧野場面等等彝族人常態(tài)生活中的點滴就是很好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盡可能地讓中高年級彝族學生的寫作得以順利進行,實現學科教學目標。
5.口語訓練要常態(tài)化。將口語訓練,課文朗讀,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強化訓練,不受時限地將漢語文的學習貫穿學習生活中,有效提高漢語語言表達能力。一類模式學校基本都是寄宿制學校,實現這一目標并不難,只要教師用心、用意、用情去實施。
6.養(yǎng)成規(guī)范的漢語語言表達習慣。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尤其彝族孩子,本身就存在語言障礙,不同語言習慣的的差異會嚴重干擾學生通順、流利、聲情并茂地朗讀和交流。這方面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糾錯,長期反復強化訓煉中逐步養(yǎng)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我們合理利用一切條件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相信一類模式漢語文教學會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