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改梅+劉建芳
【摘 要】在以宗族為本位的社會中,宗族文化的產生合乎國情又順乎民風,宗族文化是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基礎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本文通過對宗族文化特征的理解,分析其對農民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并提出了以公民文化為導向和加強鄉(xiāng)風文明的建設,以此為中國農村民主政治發(fā)展提供一條新道路。
【關鍵詞】宗族文化 ;政治參與 ;公民文化
對于中國農民來說,宗族文化具有特別的影響,“它支配著或者彌散于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宗族、俗習等等,無不打上其烙印”①。雖然,近代以來社會的思想文化和人們的價值觀念都發(fā)生了變化,但宗族文化與宗族精神并未消失,特別是對農民的參政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1 農村宗族文化的特征
宗族文化是指以宗族為本位的社會意識和精神文化,體現為血緣親屬關系的認可與尊重,包含著特殊私人交往關系和狹隘社會生活實踐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它的鮮明特征對于我們理解宗族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1.1 明顯的等級性,缺乏平等精神
從宗族文化維系的社會關系來說,它具有明顯的等級性,而彰顯不出平等精神。本質上,血緣關系代表生物意義上的等級關系,但在傳統(tǒng)中國,基于社會組織的特殊方式,每個人根據血緣排定親疏遠近,這決定了文化也具有等級性,然而當代民主是以主體的平等為前提,這種平等雖然沒有否認血緣關系的等級性,但是它強調的是公共生活領域中的組織要求。這在鄉(xiāng)土公共生活領域與私人生活領域未發(fā)生分離條件下,是無從產生的。
1.2 鮮明的禮俗性,缺乏法治觀念
從宗族文化維護社會秩序的途徑來說,它具有鮮明的禮俗性,而沒有法治觀念。在鄉(xiāng)村社會,維持社會秩序不是法律而是禮俗。費孝通先生說過,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無法社會,但無法并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②。在鄉(xiāng)土社會中,這些禮俗大都與宗族活動有關,法治強調社會治理是依靠法律或正式的規(guī)范,但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體現著對于宗族精神和習俗的尊重,這種宗族體系孕育不出法律制度和法治觀念。
1.3 濃厚的依附性,缺乏獨立主張
從宗族文化孕育的民眾品格來說,它具有濃厚的依附性,而缺乏獨立主張。在宗族生活中,個體的存在依附于家庭和宗族,在這種條件下,宗族秩序的和諧人們自覺承擔責任。宗族文化對個體主張的忽略與傳統(tǒng)生產和生活是分不開的,因為農業(yè)生產使得人們離不開土地,而附著在土地上的家是人們生產和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依賴,在這種基礎上的文化自然體現著對宗族整體利益的強調,而在這種政治和文化要求中形成的民眾品格,其獨立精神不可能具備。
2 農村宗族文化對農民政治參與的影響
在當代經濟社會發(fā)達的條件下,農民政治參與的意識和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宗族文化的精神和觀念卻并未消失,仍然影響著農民的政治參與活動,具體表現為:
2.1 積極主張政治權利,但公民精神并不完備
與傳統(tǒng)的臣民不同,公民身份是在社會公共生活和交往中獲得的,它本身意味著獨立、自由和平等,能夠明確自身的責任、表達自己的權利并能自覺履行義務;公民精神是政治民主化發(fā)展的一個首要條件,是當代農民政治參與真正實現的所應具備的主觀和內在條件。就當前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現狀來說,廣大農民的獨立人格和政治自主意識并未很好地發(fā)育出來,等級依附觀念、宗法家庭意識在農村社會依然普遍,這直接影響著農民對政治生活的認識與理解。
2.2 具備一定民主觀念,但政治冷漠行為明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農民首先關注物質利益,同樣在農村社會,農民出于對宗族利益的維護,農民參與鄉(xiāng)村管理和民主選舉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但與此政治冷漠感也較明顯,例如認為鄉(xiāng)村干部的選舉和自己沒關系,不參加投票等。在傳統(tǒng)宗族文化的影響下,民眾圍繞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的目標,日復一日地耕作勞動;這種文化傳統(tǒng)造就了民眾安分守己的心態(tài),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其固有的保守內向的特征,扼殺著農民參政的熱情。
2.3 宗族觀念的消極作用較為突出
宗族由擁有共同祖先和經濟上相互協作的家庭集團組成,是當代宗族文化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在農民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宗族具有政治組織的功能,因為宗族是個體的“避風港”,分散的個體的農民面對各種壓力時,只有融人宗族中才能使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宗族成員通過群體意愿的表達,在捍衛(wèi)宗族整體利益的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宗族文化中所包含的保守、依附對農民參政造成了負面影響。
3 更新傳統(tǒng)宗族文化,促進農民政治參與
民主政治的推進和完善需要相適應的文化基礎,這種新型文化必然著平等、權利、法制等價值觀念,具有理性、開放性、普遍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要促進農民政治參與意識的崛起,我們必須引導傳統(tǒng)宗族文化的更新,加強鄉(xiāng)風文明的建設,以保障農民政治參與行為的合理化。
3.1 以公民文化為導向更新傳統(tǒng)宗族文化
公民文化是源于西方政治學中的概念,著名學者阿爾蒙德是代表人物,他認為:“一個穩(wěn)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結構和政治結構,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對政治過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雹垭S后我國開始研究公民文化,認為公民文化是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強調人格獨立、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并以保障每個公民的權益、價值需求和政治參與為特征的價值形態(tài),因此民主制度只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公民文化的支持,才能夠得以鞏固和發(fā)展。
以公民文化為導向更新宗族文化,強調的是農民從“宗族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即在傳統(tǒng)的宗族生活之外,引導廣大農民認識和熟悉在傳統(tǒng)血緣和地緣關系之外而新出現的公共交往關系與公共交往生活,明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與角色,關注社會公共事務,并以符合法律的方式參與到農村自治工作中,自覺投身于新農村的建設,體現農民在參與國家社會政治事務中的真正價值。
3.2 加強鄉(xiāng)風文明建設,引導農民價值觀念的更新
對生活在農村社會的農民來說,宗族文化不是一種理論學說,而是貫穿在人們行為習俗的精神觀念,是世世代代囿于族群社會的生活中逐漸形成和積累的,所以,在更新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新價值觀念的導向,而且要在具體的生活和實踐層面下功夫。鄉(xiāng)風文明關注的農村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方面,這對于改進農村社會風氣、培育農民現代生活理念、更新傳統(tǒng)的價值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鄉(xiāng)風文明建設立足于農民的日常生活,試圖通過各種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并輔之以一定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農民價值觀念的更新和農村社會習俗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中,農村文化將逐漸呈現出新的面貌,而這種文化一旦形成并深入人心,就會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發(fā)揮其廣泛、穩(wěn)定和持久的影響,對于農村社會生活的轉變和基層民主的發(fā)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農民價值觀念的更新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要求鄉(xiāng)風文明建設必然是長期和持續(xù)的。
【參考文獻】
[1]陳曉莉.政治文明視域中的農民政治參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戴茂堂.傳統(tǒng)價值觀念與當代中國[M].武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注釋:
①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宗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②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③[美]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西德尼·維伯.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