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啟明
[摘 要]意象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莎士比亞的悲喜劇中充斥著數(shù)目繁多的意象,其中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圣經(jīng)》的意象尤其引人注目,其象征意義豐富多彩。梁實秋采用厚重翻譯法對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意象進行翻譯,形成了其譯本的“學(xué)院派”風(fēng)格,取得了較高的學(xué)術(shù)成就,備受翻譯界的推崇。
[關(guān)鍵詞]意象;《仲夏夜之夢》;厚重翻譯法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3-0064-04
一、意象及其定義
意象是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運用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意象的使用,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用具體的東西表現(xiàn)抽象的東西,以已知或易知啟迪未知或難知”,那些反復(fù)使用于某一語言或某一文化中的意象逐漸成為這一民族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jié)晶,成為一種相對獨特的文化符號,用法相對固定,具有獨特的文化含義,對此文化熟悉的人對其用法和含義了然于胸。
英國《現(xiàn)代評論術(shù)語詞典》中對意象的解釋為:“任何由文學(xué)語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人的語言,暗喻,象征,任何形象,都可被稱為意象?!盬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對意象的解釋為:A mental picture, a mental conception held in common by the members of a group and being symbolic of a basic attitude and orientation toward something; a figure of speech. 即意象可以理解為,跟想象有關(guān),表示某一群體所共有的一種觀念、象征以及對某一事物的基本態(tài)度和取向,用于比喻。
二、莎士比亞悲喜劇中的意象分析
作為英國文藝復(fù)興運動旗手的莎士比亞,其悲喜劇的文本創(chuàng)作里充斥了數(shù)量眾多的意象,主要包括動物類、植物類、顏色類、自然界現(xiàn)象類、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圣經(jīng)》人物故事類、習(xí)語類等。
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是構(gòu)成西方文化框架最重要的成分,其中的神話不僅直接孕育了整個西方文化,而且對整個人類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樣,作為基督教的經(jīng)典,《圣經(jīng)》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更是眾所周知,就像法國文豪雨果所說:“英格蘭有兩本書,一本是《圣經(jīng)》,一本是莎士比亞,是英格蘭造就了莎士比亞,但造就莎士比亞的卻是《圣經(jīng)》”。顯而易見,生活在文藝復(fù)興時代的莎士比亞不可能不受古希臘羅馬以及《圣經(jīng)》的影響。據(jù)統(tǒng)計,僅僅莎士比亞最具代表性的八部悲喜劇中,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jīng)》的意象就多達147例,僅次于其動物意象的總合。
英國作家卡洛琳-斯泊津(Caroline F.E. Spurgeon)撰寫的《莎士比亞的意象》(Shakespeares Imaginery)一書就曾系統(tǒng)全面地對莎士比亞的意象進行了考察,其中指出莎劇文本中意象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引發(fā)某種情感(raise or increase certain feelings and emotions), 營造某種戲劇氛圍,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效果(atmospheric in their effect)。因此,隨著戲劇主題和感情基調(diào)的變化,不同劇本中的意象也會染上不同的情與義。莎劇文本中的眾多意象包括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及《圣經(jīng)》的意象,對展現(xiàn)劇本的主題和情感起到了獨特的襯托與突出作用,讀者可以依循這些意象感受到劇作家賦予每一部悲喜劇的不同的意境之美。
意象高于語言,但其傳遞必須借助于語言,語言純粹是載體,美國詩人Ezra Pound曾經(jīng)說過:“意象本身就是語言,意象就是超越公式化的語言的道”。因此,語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再現(xiàn)意象,對于意象的翻譯,譯者在使用一種語言重構(gòu)意象的同時,必然也是意象失落的過程,譯者的任務(wù)就是要在重構(gòu)意象的“失”與“得”中再次找到“意”與“象”的最佳契合點。譯者考慮的不僅是語言上的意義,還要“理解由文化決定的它們的傳達與表意的獨特方式”。意象翻譯的幾種基本方法有保留法、轉(zhuǎn)化法和加注解釋法。目前國內(nèi),莎士比亞戲劇的中文譯本中最具影響力的主要有朱生豪譯本、梁實秋譯本以及方平譯本。本文擬以梁實秋的《仲夏夜之夢》譯本為例,以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jīng)》的意象翻譯為主要分析對象,研究厚重翻譯法的具體應(yīng)用。
三、梁實秋在《仲夏夜之夢》中對厚重翻譯法的應(yīng)用
梁實秋譯本采用的加注解釋法,即是美國哈佛大學(xué)非裔文化研究中心的安東尼-阿皮亞(Anthony Appiah) 所闡述的厚重翻譯法:為使譯入語讀者更加尊重源語文化和更好地欣賞他者文化的思維與思維表達方式,譯者在譯文中加上大量的注釋和評注,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的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中。以這種厚重翻譯法翻譯的譯本具有濃重的學(xué)術(shù)氣息,閱讀對象是文化程度較高并且以學(xué)術(shù)研究為閱讀目的的讀者。
在國內(nèi)獨譯莎士比亞全集的三個譯本(朱生豪譯本、梁實秋譯本、方平譯本)中,《仲夏夜之夢》的梁實秋譯本加注的數(shù)目最多,共計135例,其中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圣經(jīng)》故事類的意象,梁實對其加注達68例。加注本身就是當(dāng)時梁譯本的一個公認(rèn)的最為顯著的特色。梁實秋本人就說過:“在文字上有困難時,如典故之類,應(yīng)加注釋?!?/p>
梁實秋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以“引經(jīng)據(jù)典”的“學(xué)院派”風(fēng)格著稱,具體體現(xiàn)在梁實秋在每本譯文前都寫了“例言”和“序言”。如在例言中寫道:“……四,原文多‘雙關(guān)語,以及各種典故,無法迻譯時則加注說明”。一般說來,梁實秋采用厚重翻譯法翻譯的情形包括四類:
一是對風(fēng)土人情加以描述。例如對“五朔節(jié)”所做的介紹。
例1:
Lysander:Three, gentle, Hermia, may I marry thee,
And to tat place the sharp Athenian law
Cannot pursue us. If thou lovst me then,
Steal forth thy fathers house tomorrow night,
And in the wood, a league without the town,
Where I did meet thee once with Helena,
To do observance to a morn of May,
There will I stay for thee.
梁實秋譯文:
賴:親愛的荷米亞,我在那個地方可以和你成婚,嚴(yán)峻的雅典法律不能追到我們那里。如果你真是愛我,明天夜里從你父親家里逃出去,我在離城一里的那座樹林等你,就是有一回我遇見你和海倫娜在那里過五朔節(jié)的那座樹林。
注釋:
“五朔節(jié)”原文“A morn of May”。英國古俗,五月一日春光明媚之際,鄉(xiāng)間舉行慶祝,蓋迎春之意,有采花,有游戲,有“五月柱”之跳舞,等等。
二是糾正原文各類錯誤。例如譯者指出“乳鴿”為誤用詞。
例2:
Bottom:I grant you, friends, if that you should fright the ladies out of their wits, they would have no more discretion but to hang us; but I will aggravate my voice so that I will roar you as gently as any sucking dove; I will roar you as twere any nightingale.
梁實秋譯文:
線:朋友們,我承認(rèn),如果你把女客們給嚇壞了,她們一切不顧,會把我們絞死;但是我會加重我的聲音,嚇得像一只乳鴿,像一只夜鶯。
注釋:
“乳鴿”(sucking dove),嚴(yán)格講亦誤用詞,因鴿不哺乳也。
三是補充說明原文的故事情節(jié)。例如譯者對“提斯壁”的解釋。
例3:
Quince:Marry, our play is, the most lamentable comedy, and most cruel death of Pyramus and Thisby.
梁實秋譯文:
木:對,我們的戲是“皮拉莫斯與提斯壁之最殘酷的死,一出最悲苦的喜劇”。
注釋:
此劇情節(jié)如下:“提斯壁”者,巴比倫一美麗少女也。為皮拉莫斯所愛戀,因父母反對,好事難諧,遂不得不私行幽會,某日約于耐努斯墓園相見。提斯壁先至,見一雌獅咬碎一牛,乃驚慌逸去。匆匆遺一外衣,獅攫取之,并使染有血跡。皮拉莫斯旋發(fā)現(xiàn)此衣,以為提斯壁已遭不測,遂情急自刎。提斯壁返時見皮拉莫斯之尸身,遂自殺焉。
四是對不同版本的說法進行比較。例如譯者描述荷米亞(Hermia)被賴桑德(Lysander)所誘惑對迪米特里阿斯(Demetrius)表現(xiàn)出怨恨心情時之所言。
例4:
Hermia Now I but chide; but I should use thee worse,
For thou, I fear, hast given me cause to curse.
If thou hast Lysander in his sleep,
Being over shoes in blood, plunge in knee deep,
And kill me too…
梁實秋譯文:
荷:我現(xiàn)在不過是罵,以后要更兇的待你,因為我覺得你有使我詛咒你的道理。如果你乘賴桑德睡時已經(jīng)把他殺害,血既漫過了鞋子,索性叫它過了膝蓋,把我也殺了吧……
注釋:
對折本原文plunge in the deepe, 牛津本遵Coleridge, Maginn諸氏之意見改為plunge in knee deep,意義甚為明顯,蓋謂既已犯罪,步入進一步完成全功也。
四、厚重翻譯法在《仲夏夜之夢》中的具體應(yīng)用
恰如梁實秋本人所說:“在文字上有困難處,如典故之類,應(yīng)加注釋?!庇捎谥形鞣轿幕?、宗教之差異,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圣經(jīng)》人物故事類的意象是最難讓漢語讀者直接觀象取意的,也最需要譯者在文后付諸大量的注解性文字加以說明。
例5:
I swear to thee, by Cupids strongest bow,
By his best arrow with the golden head,
by the simplicity of Venus doves---
梁實秋譯文:
我敢發(fā)誓:我憑著鳩畢德的那張最強勁的弓,我憑著他的鑲金鏃的那只最好的箭; 我憑著維納斯的那群鴿子的淳樸……
注釋:
鳩畢德,愛神。據(jù)奧維德《變形記》鳩畢德有箭二,一金一鉛,前者鼓起情愛,后者消滅情愛。(維納斯,愛神,坐其車以群鴿拽之)(第一幕,第一場)
例6:
Tomorrow night, when Phoebe doth behold
Her silver visage in the watery glass------
梁實秋譯文:
明天夜里,等菲比在水鏡里照見了她的銀色的顏面。
注釋:
Phoebe, 月神。(第一幕,第一場)
例7:
Apollo flies and Daphne holds the chase
梁實秋譯文:
阿波羅前面逃,后面追趕著達芙妮。
注釋:
達芙妮,希臘羅馬神話中河神的女兒,山林中的仙子,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她,追她,她沒命奔逃,筋疲力盡,眼看就要落到他手中,向河神呼吁,頃刻化身為一株月桂樹。(見奧維德《變形記》第一卷)(第二幕,第一場)
例8:
Dians bud oer Cupids flower
Hath such force and blessed power
梁實秋譯文:
戴安的花苞力量大,勝過鳩畢德的花。
注釋:
戴安即戴安娜,羅馬神話中之女神,代表貞潔。此處所謂“戴安的花苞”, Steevens 謂即是Agnus Castus【“牡荊”或稱“貞潔樹”】之花苞,有令男女貞潔之力?!傍F畢德的花”當(dāng)然即是第二幕第一景中之“三色堇”。(第三幕,第二場)
例9:
With drooping fog as black as Acheron
梁實秋譯文:
用地獄般黑的低垂的煙霧,把星光燦爛的天空給遮住。
注釋:
原文Acheron地獄中五條河流之一,亦即地獄之別稱。(第三幕,第二場)
例10:
The lover, all as frantic,
See Helens beauty in a brow of Egypt.
梁實秋譯本:
情人,也全是一樣的狂妄,在一個吉普賽女人臉上可以看出海倫的美貌。
注釋:
原文a brow of Egypt, 即Steevens 注云:“莎氏之意系指一吉普賽人的臉而已。”按吉普賽人臉黑。 Chambers云:“伊麗莎白女王面色皙白,故一時風(fēng)尚,以為臉黑系一缺點?!保ǖ谖迥唬谝粓觯?/p>
不可否認(rèn),正是通過梁實秋的厚重翻譯法中文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亞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出處以及主題含義,這也是梁實秋譯本成為學(xué)院派經(jīng)典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結(jié)語
梁實秋的莎士比亞譯文中大量的序言跋語以及文末注釋,使其譯本彌漫著清雅的書卷氣,形成其譯本的學(xué)院派風(fēng)格,體現(xiàn)了譯者深厚的語言與學(xué)術(shù)功力,這也是梁實秋譯本自出版以來,一直受到專家、學(xué)者以及普通讀者的推崇而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當(dāng)然,不可否認(rèn)的是,梁實秋采用厚重翻譯法(注釋)的譯文適合閱讀,獲得對意象的審美求解,卻不適合演出,因為演員在“臺上表演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來予以注釋:觀眾的即時反應(yīng)與注釋的滯后性是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其中尤其體現(xiàn)在對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圣經(jīng)》意象的翻譯上,這也是厚重翻譯法在實際應(yīng)用中一個不可避免的詬病。同時,莎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梁實秋以力求“存真”的態(tài)度進行翻譯,力爭將文化的再現(xiàn)達到最大值,但中西文之迥異,造成其譯本需借助更多的注釋以及字句來達到此目的,因而他的翻譯中出現(xiàn)了一定量的歐化長句和注釋,這對于中文讀者的順暢閱讀與理解有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
參考文獻
Caroline F E Spurgeon. Shakespeare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 [M].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52.
Bassnett, Susan,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莎士比亞全集[M].梁實秋,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Pergamon Press Ltd,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夏之放.文學(xué)意象論[M].汕頭:汕頭大學(xué)出版社,1993.
劉巖.論中國古典詩歌對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影響[J].中國文化研究,1995(夏之卷):124-129.
王進,高旭東.意象的緯度—兼談異質(zhì)語言文化間的翻譯[J].中國比較文學(xué),2002(2):105-117.
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M]. 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仇蓓玲.美的變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嚴(yán)曉江.梁實秋中庸翻譯觀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嚴(yán)曉江.梁實秋的創(chuàng)作與翻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48-49.
李明.雙關(guān)語的“厚重翻譯法”應(yīng)用—以梁實秋的《莎士比亞全集》翻譯為例[J].青島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1):89-92.
李明.莎士比亞悲喜劇中的動物意象及其翻譯方法淺析[J].青島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4):115-117.
[責(zé)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