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慶年《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民族認同書寫

      2016-11-05 16:07張運君管西榮
      關鍵詞: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書寫

      張運君++管西榮

      [摘 要]清末,面對“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和“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先進的中國人一直在苦苦找尋救國救世之良方。在經(jīng)歷一次次失敗的打擊后,部分民族主義知識分子開始轉換視角,將救亡圖存的切入點從外在的物化形式轉向內(nèi)在的國民素質,他們通過編撰國人必讀的教科書來培養(yǎng)國民的民族認同意識。陳慶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撰著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通過歷史追憶,敘述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與融合的過程;通過文化展示,極力頌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通過情景再現(xiàn),敘說中國歷朝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及國家疆域的廣闊。在此,歷史教科書已不僅僅是向國人傳授歷史知識的讀本,更是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傳播民族意識,鼓舞民族士氣,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認同感的有力武器。

      [關鍵詞]歷史教科書;中華民族;民族認同;書寫

      [中圖分類號]K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3-0111-06

      陳慶年(1862—1929),字善馀,號橫山,江蘇省丹徒縣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史學家和圖書館事業(yè)的首創(chuàng)者。學界對陳慶年先生多有研究,但大都關注其在圖書館創(chuàng)建、編輯學思想和文獻學方面的成就①,而對其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則缺乏足夠的重視。陳慶年作為晚清有影響的歷史學家,其撰著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下文簡稱為《教科書》)①,是學部審定的教科書,曾印行多版,在各中學堂、師范學堂廣泛應用[1],有較大影響。在晚清,教科書已成為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宣傳民族思想所借用的工具,也是其對國民進行知識傳播和思想啟蒙的重要載體。陳慶年的《教科書》蘊含著豐富的民族認同思想,本文將對《教科書》中民族認同思想的書寫進行研究,以探討晚清社會大巨變時期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的責任與訴求。

      一、“中華民族”和“民族認同”的含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概念和國族概念。梁啟超在1901年發(fā)表的《中國史敘論》一文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在此基礎上,1902年他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2]。在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的概念最初強調滿漢之辨和排滿,后來梁啟超主張“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其后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終于使“中華民族”成為我國56個民族所組成的共同體的代稱。自此,“中華民族”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者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顧頡剛1939年2月13日發(fā)表在《益世報·邊疆周刊》上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開宗明義地講道:“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nèi)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么民族—從今以后大家應當留神使用這‘民族二字”[3]。關于“中華民族”,費孝通也曾指出,“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xiàn)在中國疆域里具有民族認同的十億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4]。中華民族是生活在中國疆域里的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與融合而發(fā)展起來的,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逐步發(fā)展擴大的民族,它的形成就如同一道江河,河流越大,匯集的支流也越多。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匯入了新的成分,吸收了新的血液。今日我們習用的“中華民族”一詞,固然以漢族為骨干,但也已成為各族的共名[5]。

      關于“民族認同”,國內(nèi)外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吉恩·菲尼(Jean Phinney)認為民族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的、多維的、涉及人的自我概念的復雜結構,包括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積極評價以及個體對群體的文化感興趣和實際行為卷入?yún)⑴c情況等[6]。王建民認為,“所謂民族認同,是指一個民族的成員相互之間包含著情感和態(tài)度的一種特殊認知,是將他人和自我認知為同一民族的成員的認識?!盵7]高永久認為,“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則是民族社會成員因隸屬于民族、國家而產(chǎn)生的歸屬認知和感情依附?!盵8]因此,民族認同實際上是指一個社會成員對自己的民族認知、歸屬和一定的感情依附,這表現(xiàn)在對自己所認同民族的形成發(fā)展有一定的了解,對民族發(fā)展歷史的認同,和對本民族的積極評價。民族認同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莊錫昌明確指出,“廣義的民族認同是指對某一主權民族國家的認同,即國家認同;狹義的民族認同是指一國內(nèi)的各個民族對各自民族文化的認同,即族群認同?!盵9]本文所要研究的即廣義的民族認同,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各個成員對自己所屬的中華民族的認同。

      二、歷史追憶,敘述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與融合的歷史

      民族的歷史是對人們進行民族主義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錢穆曾說:“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斗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歷史知識,其要在此?!盵10]對民族成員進行本民族歷史知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可以加深成員對本民族的認識,同時可以增強他們對本民族的感情,從而增進其民族認同感。陳慶年是晚清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歷史教科書為武器,通過追憶中華民族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來闡述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這樣的教科書在當時能起到凝聚人心、團結力量、共御外侮的目的。

      對中國人種起源問題的探討始于17世紀的西方學者,在中國得到關注則是在19世紀末年西學廣泛東漸之后。清末民初在中華民族人種來源問題上,“西來說”被廣泛接受,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緊密聯(lián)系的。經(jīng)過一系列慘痛而恥辱的戰(zhàn)爭的打擊,清末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將中國民族的來源定于西方,認可漢族‘西來說,可以取得與西方民族的平等的地位”[11]。“西來說”反映出中國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在認識到民族危機與挫折時,重新診釋本民族的起源以期望民族復興的努力”[12]。晚清民國初年的多種歷史教科書都采用“西來說”,陳慶年也贊同此說。其《教科書》開篇即指出:“漢族于上古最遠之時,次第自西北方而移入中國內(nèi)地。是等之民,約在五千余年前已繁殖于黃河沿岸,分無數(shù)部落?!盵13]1盡管“西來說”在清末民國初期流行,但并沒有多少學術上的證明,其時的學者認同人種“西來說”多是出于思想上的需要,因為承認中華民族人種“西來說”能給處于危機中的中華民族提供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具有維系民族團結、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成為民族認同的“符號”。清末民初的民族主義者往往利用黃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始祖形象,來增強民族認同感。陳慶年在《教科書》中指出:“其后黃帝出,國于有熊,有英姿大略,欲統(tǒng)一天下,數(shù)征四方諸侯,以啟封疆,劈山通道,未嘗寧居。遷徙往來,以師兵為營衛(wèi)。東至海,西至崆洞,南至江,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乃建立一大帝國,是為中國一統(tǒng)政治之始基。帝之時,又創(chuàng)舟車,營宮室,造文字,改歷數(shù),定官制,制衣冠,其他文物制度亦多發(fā)端于是時?!盵13]1-2在此,《教科書》詳細地介紹了黃帝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并給予黃帝極高的評價。黃帝在國家統(tǒng)一過程,“未曾寧居”,不僅奠定中國統(tǒng)一政治之始基,而且在其統(tǒng)治時期,創(chuàng)制文化禮儀制度,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所以,對黃帝的認同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督炭茣焚濏烖S帝的豐功偉績,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國人的民族認同感。

      檢視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演進,不少國家的發(fā)展是通過不斷地拓展周邊疆域,兼并周邊民族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形成的國家為國內(nèi)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平臺,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推動了國家的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也是遵循這一規(guī)律。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一形成過程是長期的、曲折的,雖偶有分離,但總體上是趨于統(tǒng)一,而最終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以各少數(shù)民族為補充的中華民族。陳慶年的《教科書》陳述史實,將中國各朝代疆域擴張的過程,各少數(shù)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和各民族與漢族融合的歷史描述得非常詳細,其目的在于說明包含于中華民族中的各個少數(shù)民族在歷史上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從歷史上尋找認同,尋找共通點,以此來論證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

      對于中國的統(tǒng)一,秦始皇貢獻卓越,他首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tǒng)時代。陳慶年在《教科書》中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的貢獻:“秦王嬴政,即位二十六年,而統(tǒng)一天下。自號始皇帝,謂功兼三皇五帝,而為百代之始王也。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傳之無窮,始皇帝已一天下,張設帝權,謀固萬世之業(yè)?!盵13]21

      自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后,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疆域不斷拓展、民族不斷融合,《教科書》皆有詳盡記載。對于漢代疆域的擴張,《教科書》是這樣描述的:

      時漢武帝太初三年也,師還,所過小國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以見天子,漢威大張于西域。武帝之后,昭帝、宣帝間,傅介子、?;荨⑧嵓?、馮奉世等屢建功西陲,天山南路諸國,悉降服於漢。漢以鄭吉統(tǒng)護南道諸國。[13]39

      西域諸國皆已服漢,南匈奴亦稱臣,北匈奴滅亡殆盡,塞外一帶地悉入版圖。當是時,漢威震蔥嶺東西。[14]8

      在對外征討的過程中,漢朝威望不斷提升,匈奴及一些周邊小國逐漸歸附漢朝。有的是因漢朝的武力征伐被迫歸并,也有的是因為漢朝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得到了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認同并自覺地加入漢朝,《教科書》即指出:“兩漢之際,中國疆域廣大,塞外諸族漸入居內(nèi)地。東漢末紀,以中原擾亂,至三國初載,內(nèi)徙益多。匈奴、烏桓、鮮卑氏、羌等,其尤大者也。”[14]22

      唐朝疆域廣闊,文化繁榮,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教科書》對這段歷史也是著墨甚多,用大量篇幅介紹唐朝疆域擴張過程中民族的融合。在內(nèi)外蒙問題上,《教科書》如是記載:

      時太宗貞觀二十年也,而頡利可汗族、有車鼻可汗者猶集東突厥余眾,據(jù)阿爾泰山麓。及薛延陀敗,益振威漠北,不服唐。高宗初年,遣高侃擒之。于是內(nèi)外蒙古一帶之地,悉入于唐。[15]20

      對于東西突厥、吐谷渾、吐蕃臣服于唐的過程,《教科書》都有詳細的記載:

      太宗初年,既滅東突厥。高宗初年,又破西突厥,天山南路及中央亞細亞之地皆為唐所羈縻。[15]24

      蘇定方奉高宗命,擊沙錛羅,擒之,西突厥自是臣唐。[15]21

      鮮卑支族有吐谷渾,東晉末始建國于青海附近,隋末唐初,乘中國擾亂,其可汗伏允屢寇隴西。唐太宗貞觀九年,太宗遣李靖往討,伏允悉燒野草,輕兵走入磧,靖追及于烏海,大破之,吐谷渾自是隸唐。吐谷渾之南有黨項,屬西藏族,本臣于吐谷渾,唐既平吐谷渾,又破黨項,并其地,于是青海附近一帶,悉歸于唐,唐疆域遂直接吐蕃。[15]22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吐蕃遂請和于唐。太宗乃以文成公主妻弄贊,弄贊大喜,慕唐衣服儀衛(wèi)之美,遣子弟入學于唐,吐蕃既服于唐,其南境可經(jīng)尼泊爾,直通中印度。故中國與印度,自是交通日盛。[15]22

      可見,由于唐朝的強大,諸邊疆少數(shù)民族臣服于唐,最終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教科書》也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了其他歷史朝代疆域的擴張,民族的融合,中華民族的壯大,在此不一一贅述。

      在中華民族融合過程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數(shù)民族推動民族融合的典范,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督炭茣酚性敿毜慕榻B:

      至孝文帝時,專任漢人。舉行先王禮制,一時文物該備,帝又惡其國俗陋鄙,思有以革之,乃行左法:一、自平城遷都洛陽,朝廷儀式,一模華風,禁胡服胡語,改國姓為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多重復,皆改之;二、使宗室與中國名族結婚,而使以前妻為妾媵,以獎勵臣民與漢人雜婚。[14]37

      《教科書》詳細介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舉措,既是贊頌北魏孝文帝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漢化所做出的貢獻,又意在贊頌各少數(shù)民族對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認可,彰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影響力。

      三、文化展示,贊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①

      中華民族綿遠不絕、歷史悠久,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曾備受世界各國追捧。但在清末,中華民族備受欺辱,陷入了亡國滅種的危局之中。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人人自危,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喪失了信心。此時,需要有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向國人宣傳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以提供其時所需要的一種共同的身份和凝聚力,而歷史教科書就是他們找到的宣傳中華民族輝煌文化的重要工具。其時的各種歷史教科書用具有說服力的史實敘事的方式,宣傳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以增強國人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自信心。

      歷史上的中國曾經(jīng)是東亞地區(qū)的中心,是東亞諸國和其他國家學習的楷模。中國古代的文字、制度和科學技術曾傳入世界諸多國家,對其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督炭茣穼Υ擞性敿氂浭?,尤其是著重指出了中國對日本文明發(fā)展的重大影響。關于中國文字對日本的影響,《教科書》是這樣敘述的:“當晉武帝時,日本應神帝立,有王仁自百濟往,傳《論語》《千字文》,漢文儒學入日本。自此始,其前日本固無文字也”[15]13。唐代的各種制度是日本學習的典范,“太宗高宗二代,為唐室最盛之期,所定諸制度,足為歷代典范,朝鮮、日本亦多參酌用之”[15]4。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深受唐朝的影響,“日本歷朝,皆置遣唐使,出聘之車,冠蓋絡繹”,“上自天時、地理、官制、兵備,暨乎典章制度、語言文字,至于飲食居處之細,玩好游戲之微,無一不取法于大唐”[15]15。于是,陳慶年的《教科書》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日本之文學工藝,得日即于文明者,我國人為之也”[15]14。

      中華民族曾經(jīng)是一個備受世界各國敬仰的民族,它從不吝嗇把自己的文明成果分享給世界,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絲綢、瓷器和四大發(fā)明等成果傳入世界各國,被奉為珍寶,深受喜愛?!督炭茣穼z綢傳入歐洲和其他國家后備受喜愛的情況有詳細敘述:

      中國之于世界,實蠶絲產(chǎn)地也,蠶絲所制之繒彩,美麗堅固,夙為他國所嗜。自中國以西,經(jīng)諸國轉輸,乃傳西土。蓋自上古最遠之時,已開販路于波斯印度,亞歷山德東征以來,更輸入歐洲羅馬,市民甚珍之??晝阂艚獱枺手钙滟Z曰瑟列司,蓋絹商之義也,指其地曰瑟里加,絹布產(chǎn)地義也。然絹布交易,輾轉經(jīng)諸國,價頗不廉,至以黃金與之比重而相易?!盵14]8-9

      可見,中國的絲綢美麗堅固,售價頗高,甚至可以和黃金比價,這說明絲綢在世界各國廣受追捧,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

      《教科書》用大量篇幅敘述中華民族的文字、制度、習俗等對周邊國家的深遠影響,這是《教科書》的編撰者以此來增強國人民族自信心的方式。因為,在教科書中書寫中華民族文化在歷史上的榮光,是可以通過人們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集體記憶”來引起共鳴,進而塑造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這是清末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的重要使命。

      四、情景再現(xiàn),敘說中國歷朝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及國家疆域的廣闊

      清朝末年,遭遇“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和“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16],中華民族備受欺凌,山河支離破碎,人民苦不堪言,中國在亞洲和世界上的地位急劇衰落。不少國人對國家失望,嘆息中華民族的沒落。但歷史上的中華帝國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疆域廣闊,周邊國家曾前后“朝貢相踵”。因此,在民族危亡之際,發(fā)掘中華民族與他國交往的榮光,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給危急中的中華民族提供所需要的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凝聚力就變得尤為重要。所以在《教科書》中,陳慶年將中國歷代領土的擴張、疆域的廣闊和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以歷史陳述的方式表達出來。

      中國古代在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時創(chuàng)造了朝貢制度。朝貢制度也被稱為封貢制度,它是“基于地緣政治因素和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17],是中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創(chuàng)造出的一套中外關系體系。朝貢制度顯示了中國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正如有論者指出,“中國的強大和繁榮穩(wěn)定是朝貢制度建立的前提條件?!袊姆睒s與穩(wěn)定是確保整個東亞國際秩序穩(wěn)定的基本力量和重要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和發(fā)展與中國中央王朝穩(wěn)定的制度化聯(lián)系,成為周邊國家特別是小國努力追求的外交目標。同時,周邊國家通過建立和發(fā)展與中國封建王朝的朝貢關系,也可以獲得經(jīng)濟上的好處”[17]。《教科書》對亞洲諸國與中國交往及向中國朝貢的歷史皆進行詳細敘述。

      關于中國與三韓的交往,《教科書》如是記載:

      自武帝滅朝鮮,中國與三韓接壤,交涉漸繁,日本交通,亦始于是時。至前漢末,后漢初,其九州酋長,或入貢于我,受中國印綬云。”[13]34-35

      關于中國與日本的交往:

      日本之為國,獨立東海中,于地球萬國,均不相鄰,惟西南海濱,距朝鮮最近。當周惠王時,有盤余彥尊,經(jīng)營四方,乃成帝業(yè),是為神武帝。經(jīng)九世,凡五百六十年。至崇神帝時,漢武帝滅朝鮮,始有驛使通漢。垂仁帝繼立,其九州酋遣使奉貢朝賀于漢,光武賜以印綏,曰委奴國王。[15]13

      《教科書》還對中國與大食、印度及海南諸小國的交往有如是記載:

      大食之破波斯也,夙聞唐威名,且恐波斯依唐。唐高宗永徽二年,哈利發(fā)阿多曼始遣使通好于唐,爾后數(shù)獻方物良馬,使者絡繹。[15]25

      尸羅迭多二世,與唐太宗同時。太宗既滅東突厥,服吐蕃,威勢振于四方。尸羅迭多聞唐富強,以太宗貞觀五十年,發(fā)使者通中國。……元策遁入吐蕃,募吐蕃尼泊爾之兵,破阿羅那順,擒之而還。自是五天竺諸侯,皆懼唐威勢,前后朝貢相踵。[15]23

      當太宗高宗時,蠻夷內(nèi)屬者,東西北三方殆遍。其時雖未經(jīng)營南方,而威力遠播,海南諸小國,亦前后入朝。占婆、真臘、扶南、阇婆、室內(nèi)佛逝諸國,皆來朝貢。[15]25-26

      上述對中國朝貢或者通好的國家既包括東亞的日本、朝鮮,也包括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南亞印度及一些小國。從《教科書》陳述的歷史史實,國人能了解中國的影響曾橫跨整個亞洲地區(qū),對亞洲各國的繁榮與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上的中國疆域遼闊,而遼闊的疆域又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開闊的胸懷。今天我們提及中國古代廣闊的疆域,民族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督炭茣酚么罅康钠鶃頂⑹鲋袊鴼v代疆域的拓展。如在東北部領土的拓展,早在漢武帝時,即“滅朝鮮,以其地為郡縣”[15]8,至唐時,確立了對朝鮮的統(tǒng)治?!督炭茣肥沁@樣敘述的:

      唐已滅百濟,遂圖高句麗。時泉蓋蘇文已死,其三子爭權,國亂,王不能制。高宗乘之,命李績圍平壤,王高藏出降,高句麗亡,時高宗總章元年也,于是新羅以外之朝鮮地,悉入唐,唐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以統(tǒng)之。[15]12

      《教科書》還用大量筆墨敘述盛唐時期中國疆域在南部、西部的拓展。如在海南諸小島的擴張,《教科書》這樣記載:

      當太宗高宗時,蠻夷內(nèi)屬者,東西北三方殆遍。其時雖未經(jīng)營南方,而威力遠播。海南諸小國亦前后入朝。占婆、真臘、扶南、阇婆、室內(nèi)佛逝諸國皆來朝貢。于是唐政令所及,東自朝鮮滿洲,北并內(nèi)外蒙古,西自天山南北兩路,包中央亞細亞,南至后印度諸國,亦多為唐之藩屏。因置六都護府,所屬有都督府有與州,州有刺史,都護府有都督,多以其地部酋族長任之,當時所屬之府州,凡八百五十六。朝廷特派六都護統(tǒng)之。[15]25-26

      唐太宗時期,中國疆域在南亞地區(qū)有一定發(fā)展:

      唐太宗貞觀時,棄宗弄贊君其國,英略有大志,深信佛法。即位之初,遣大臣十六人至印度求佛典,且本佛教之旨,更定國憲刑法,以治其境內(nèi)。又外拓疆域,征服南方阿撒母、尼泊爾,東侵吐谷渾之地。[15]22

      唐太宗、唐高宗時期,中國疆域在西部也有一定拓展:

      太宗初年既滅東突厥,高宗初年又破西突厥,天山南路及中央亞細亞之地,皆為唐所羈縻,中國疆域始與波斯接界。[15]24

      陳慶年的《教科書》以寫實的方式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疆域遼闊、影響深遠的大國形象。在晚清國破家亡的時代,歷史上的輝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中華民族失落的心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國人的民族自信心。這也是晚清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編撰教科書的重要目的。

      費正清曾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與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4]。在中華民族這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給民族帶來了巨大的榮光。但在清末,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落伍了,屢遭列強侵略。面對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一直在尋找救國救世的良方,在經(jīng)歷一次次失敗的磨礪后,部分愛國知識分子開始轉換視角,將救亡圖存的切入點從外在的物化形式轉向內(nèi)在的國民素質,通過編撰國人必讀的教科書來培養(yǎng)國民的民族認同意識。陳慶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為具有強烈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的歷史學家,他撰著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書寫了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與融合的歷史,從歷史的角度論證了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督炭茣酚忠詳⑹碌姆绞较蛉藗冋宫F(xiàn)了一個無比輝煌的中華帝國,它在歷史上疆域遼闊,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科技上曾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是各國學習的榜樣。在晚清,以陳慶年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知識分子撰著的各種歷史教科書不僅僅是向國人傳授歷史知識的讀本,更是這些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傳播民族意識,鼓舞民族士氣,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認同感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北京圖書館,人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民國時期總數(shù)目(1911-1949),中小學教材,附錄:清末中小學教材[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344.

      梁任公近著:第1輯(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43.

      周文玖,張錦鵬.關于“中華民族是一個”學術論辯的考察[J].民族研究,2007(3):21.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1.

      王仲孚.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J].中國文化研究,1999(25):14.

      王付欣,易連云.論民族認同的概念及其層次[J].青海民族研究,2011(1):37.

      王建民.民族認同淺議[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56.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2):28.

      莊錫昌.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5-48.

      錢穆.國史大綱·引論[M].重慶:商務印書館,1943:2-3.

      劉超.民族主義與中國歷史書寫—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5:105.

      王明坷.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臺北:允晨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7:75.

      陳慶年.中國歷史教科書(卷一)[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

      陳慶年.中國歷史教科書(卷二)[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

      陳慶年.中國歷史教科書(卷三)[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

      籌議海防折:奏稿卷24[M]//李鴻章全集(第2冊).??冢汉D铣霭嫔?,1997:825.

      喻常森.試論朝貢制度的演變[J].南洋問題研究,2000(1):55.

      [責任編輯 王艷芳]

      猜你喜歡
      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書寫
      哪項世界遺產(chǎn)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書寫要點(十)
      養(yǎng)成書寫好習慣
      季札掛劍
      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建構取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疆民族問題的特點
      法治變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蘭教消費觀與回族穆斯林消費行為研究
      書寫春天的“草”
      三穗县| 喀喇沁旗| 朝阳县| 柘荣县| 湘阴县| 商洛市| 桂阳县| 安陆市| 克山县| 东乡| 施秉县| 自贡市| 蕉岭县| 卓资县| 湖口县| 靖西县| 宜春市| 玉树县| 凤凰县| 察隅县| 南皮县| 成武县| 刚察县| 秦皇岛市| 金平| 庆城县| 行唐县| 绥滨县| 屯门区| 浪卡子县| 古田县| 稷山县| 滦平县| 杂多县| 酉阳| 鄂托克前旗| 彭阳县| 蓬莱市| 黔西县| 古丈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