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劉再復的魯迅研究

      2016-11-10 19:21吳小攀
      粵海風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魯迅研究中信美學

      劉再復對于自己“兩度人生”[1]的界定,是理解其學術(shù)思想的關(guān)鍵。他將自己去國前后的人生分別稱為“第一人生”“第二人生”。雖然所謂“第一人生”“第二人生”在時間上有一個分界點,但其學術(shù)思想的變化卻并非如此截然,反倒是其學術(shù)視角的轉(zhuǎn)換相對明晰。透過劉再復的魯迅研究在不同時期的視角轉(zhuǎn)換,可見其學術(shù)研究的心路旅程。

      在“第一人生”里,劉再復的魯迅研究基本都是注釋魯迅,以魯迅的觀點為觀點,借魯迅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魯迅是一個無須論證不言自明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2]形象。但這個時期的魯迅研究以“新時期”[3]為標志,大致還可細分出前后期,前期主要是對現(xiàn)實政治的應和,用流行的語言、理論,隨政治氣候變化借魯迅之名行對特定的現(xiàn)實目標進行批判之實。后期的魯迅研究減少了大字報意味,多了些對現(xiàn)實的反思,在反思中認知魯迅,甚至開始反思魯迅本身,但對魯迅基本仍取一種仰視的視角。在“第二人生”中,劉再復不再有外在的拘囿,完全回歸學術(shù),得以進入魯迅本體,以獨立平等的視角反觀魯迅,但對其多數(shù)觀點及文學創(chuàng)作仍盛贊有加,而對其激烈態(tài)度及負面影響有所批判。

      魯迅研究是劉再復學術(shù)生涯的起點,他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就與魯迅有關(guān)——《魯迅論孔孟之道是科學的死敵》(劉再復、金秋鵬、黃順通三人共同署名),文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結(jié)合當時“儒法斗爭”的政治現(xiàn)實,批判所謂的“資產(chǎn)階級和他(孔子)的代表人物”,以達到“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占領(lǐng)自然科學陣地”,并認為魯迅是“光輝的榜樣”[4]。

      此時距劉再復1963年從廈門大學畢業(yè)已經(jīng)十二年。在這期間,劉再復的主要工作是下放勞動,撰寫大字報,由于時代所限,開展真正的學術(shù)研究是不可能的。在那樣一個特殊年代,絕大部分著作都被當作“封、資、修”列為禁書,唯有魯迅的著作和領(lǐng)袖的著作,可以毫無阻礙地允許人們充分閱讀,甚至膜拜。劉再復也因此從研究魯迅開始他的學術(shù)生涯。

      但在“新時期”開啟之前的一段時間里,劉再復對魯迅的研究尚未進入到自覺的本體研究階段,從觀點、思維到語言,仍擺脫不了政治大批判模式的影響,將魯迅視為高高在上的偶像,這從當時他所發(fā)表的相關(guān)論文的標題上即可看出。這個時期劉再復所發(fā)表的學術(shù)文章并不多,但大多與魯迅有關(guān),包括《魯迅對文藝唯心論的批判》《魯迅在五四時期倡導“民主”和“科學”的斗爭》《魯迅對“求全責備”的批判》,等等,其中有關(guān)魯迅與自然科學的研究部分后來結(jié)集出版,書名為《魯迅和自然科學》。選擇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研究魯迅,這可以看出劉再復在走上學術(shù)道路之初試圖在汗牛充棟的魯研中獨辟蹊徑的努力,這種獨出機杼別具眼光的學術(shù)自覺和敏感一直是他的學術(shù)研究的寶貴品格。

      20世紀80年代初,以《論時代文學與趨時文學》(《學術(shù)月刊》1980年第8期)一文為標志,劉再復起初服膺于現(xiàn)實政治(“趨時”)的學術(shù)思路隨著時代氛圍的扭轉(zhuǎn)而改變。這篇文章圍繞魯迅關(guān)于何謂“趨時”、文學是否可以“趨時”等觀點展開論述,通篇很少采用之前那種領(lǐng)袖語錄論證方式,而是以魯迅的闡述及創(chuàng)作實踐為主要論據(jù),引用文論家觀點為佐證,反對把文學變?yōu)椤皢渭兊恼翁柾病盵5]。

      與此同時,劉再復一邊進行《魯迅傳》的寫作,這可以說是一次深入了解、理解研究對象之旅;另一方面,劉再復也開始進行《魯迅美學思想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一書的寫作,這是對作為文學家的魯迅進行美學價值的整體重估。劉再復將魯迅的美學觀高度概括為“真善美的統(tǒng)一”,稱之為“創(chuàng)造了我國藝術(shù)高峰的藝術(shù)大師”[6]。與當時流行的階級分析論不同,劉再復開啟了從美學的角度進行系統(tǒng)的魯迅研究,“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從中國近代美學思想發(fā)展史的視角闡釋了魯迅美學思想的特征、內(nèi)涵及其歷史地位,最主要的是以魯迅的美學思想為武器對籠罩中國文壇達數(shù)十年之久的‘左傾教條主義文藝思想進行了有力的沖決與深刻的批判”[7],“第一次用自己的頭腦和良心獨立地思考生活,獨立地科學地對待研究對象”[8]。當然,此時的劉再復仍認為魯迅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第一個奠基人”[9]。可見,雖然劉再復的魯迅研究已經(jīng)開始進入本體研究階段,但他對魯迅其實仍取一種仰視的視角,仍未徹底擺脫主流的進化論、階級分析論的影響,這其中有魯迅本身巨大的魅力因素影響,但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歷史慣性使然。

      到了80年代中期,劉再復提出“性格二重組合原理”,倡導“文學主體性”,轟動一時。其實,這些關(guān)于文學本體的理論源于魯迅的啟發(fā),得益于劉再復對魯迅的持續(xù)不斷的獨立思考,他在寫作《魯迅美學思想論稿》一書的過程中,想起魯迅的一個美學觀念,即文學創(chuàng)作不應當“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10],因此觸發(fā)了他要把這一思想進一步升華到理論的想法,這也是他最初寫作《性格組合論》的動因[11]。在這本書中,劉再復一再以魯迅的觀點和創(chuàng)作實踐為例闡述自己的理論,正是在這種思考和寫作中,劉再復對魯迅的理解進入了新的階段。

      80年代后期,文化熱方興未艾,劉再復和林崗合作寫作了《傳統(tǒng)與中國人》(北京三聯(lián)1987年出版),兩人此時還開始了《罪與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書的寫作準備,前者主要是對傳統(tǒng)文化與國民性進行批判,后者則是對傳統(tǒng)文學中缺乏“懺悔意識”進行反思,其實都沿襲了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反對純藝術(shù)的思路,可以說是從魯迅研究的內(nèi)部又走到了外部,是其魯迅研究螺旋式上升的必經(jīng)階段。

      去國之后的“第二人生”時期,劉再復的學術(shù)視角再次“內(nèi)傾”,雖然不再有關(guān)于魯迅研究的專著出版,但他并未停止對魯迅的反思,并以對談、演講等形式呈現(xiàn),拋棄既有的關(guān)于魯迅界定的“兩段論(從進化論到階級論的馬克思主義飛躍)”“三家(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之說,即在魯迅研究中去意識形態(tài)化、去偶像化,改變以往那種單向度的“我注魯迅”或功利性的“魯迅注我”,以平等、互動的姿態(tài)進行魯迅本體研究,既看到魯迅的精彩之處,又看到他的性格分裂現(xiàn)象[13],還魯迅“一個豐富的充滿矛盾的真實存在”[14]。

      在“第二人生”里,劉再復的不少舊作都有再版,一般地,他對系統(tǒng)的學術(shù)專著再版都采取除了錯別字不作任何改動的原則,但往往會在另外的場合或文章中進行反思、補充;而對于一些訪談類書的出版則精益求精,因為訪談中的表述是即興式的,未必準確,所以再版時都會進行增刪、校正,力求表述得更準確、更完整。1990年、2010年,劉再復分別對舊著《魯迅美學思想論稿》《魯迅傳》進行再版,在《魯迅傳》再版后記里他反思自己的魯迅研究說,“當時雖有激情,但也留下那個時代常見的激烈話語”[15]。1991年他在東京大學作題為《魯迅研究的自我批判》的發(fā)言,認為自己過去對魯迅的研究未能擺脫“三家”、“兩段論”的影響;須放逐概念,揚棄政治話語,用生命去感受魯迅,才可能還魯迅以“一個矛盾的復雜的存在”[16]。比如,他引用魯迅的原話,說魯迅編講義是“為吃飯”,寫文章是為了糊口,“并非為了什么革命大業(yè)”[17],這種顛覆性觀點在“第一人生”的魯迅研究里是不可想象的。

      劉再復認為,魯迅死后的“被神化”是一種悲劇,“古今中外歷史上,從沒見過一個作家被政治利用得這么無情、這么厲害”[18]。魯迅本身由于對于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實社會的深切失望,產(chǎn)生一種“無破壞即無新建設”的思路,與毛澤東的“不破不立”的思想相通,因此為1949年后的不斷“革命”論所利用,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這種“先破后立”思路是值得質(zhì)疑的[19]。

      劉再復還把魯迅與高行健進行比較研究,認為魯迅屬于“熱文學”類型,高行健則是“冷文學”類型[ 20]。他批評晚年魯迅的“知識分子角色”常常壓倒“文學家角色”,“政治傾向性過于強烈,在文學之外花費了太多心思”[21]。

      劉再復在“第二人生”時期對魯迅的反思,已經(jīng)徹底擺脫舊的意識形態(tài)時期那種先驗的研究思路,而是以個體感悟個體,既體諒魯迅的“特異精神狀態(tài)”,也警惕其中潛伏著的“你死我也死”的黑色力量,認為這種意識形態(tài)不可以上升為普遍原則[22]。魯迅晚年對于蘇俄文學完全無批判的吸收,“痛打落水狗”的偏激,將文學性置于階級性之下等,劉再復都表示不贊同。

      但在對魯迅的總體評價上,劉再復不乏魯迅的那種“橫站”姿態(tài),既要獨立反思重新論定,又要警惕捍衛(wèi)魯迅的“脆弱心態(tài)”、解構(gòu)魯迅的“痞子心態(tài)”以及市場“炒作心態(tài)”[23],因此他對于魯迅的評價又時不時表現(xiàn)出一種“回護”的姿態(tài)。

      在2000年10月與夏志清的爭論中,劉再復稱張愛玲是“夭折的天才”,而魯迅只是在晚年被政治沖擊了,但始終沒有失去靈魂的活力,因此最多是“挫傷的天才”,但就巨大的思想深度而言,張愛玲無法與魯迅比擬[24]。雖然劉再復在“第二人生”里對魯迅的個體精神有更立體多元的獨特把握,但對他的文學成就一如“第一人生”般予以很高的評價。在1980年出版的《魯迅美學思想論稿》的跋里,劉再復奉魯迅為他的“導師”,說《魯迅全集》是他的“人生的伴侶”。在2001年與李澤厚的對談中,他仍將魯迅置于很高的位置,認為魯迅僅憑兩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一部散文集《野草》就足以“卓絕千古”[25]。他批評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把張愛玲看得太完美,卻無視魯迅巨大的思想深度和無可比擬的情感力量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新文體,是一種基于冷戰(zhàn)思維的偏見。

      劉再復還指出魯迅的“人格分裂的復雜性”[26]背后有一種天才的現(xiàn)代感,這種現(xiàn)代感慨令他超越了同時代的中國作家,又不同于西方的那種“絕對的原子式的”[27]個人孤獨,“彷徨無地”又立于大地,提倡啟蒙又超越啟蒙,并最終回到啟蒙,從而達到一種形而上的深刻性。

      縱觀劉再復2011年與李澤厚關(guān)于魯迅的對談,可以基本歸納出他對魯迅的認識:文學高峰,見解深刻,性格偏激,思想虛無(“內(nèi)在悖論”[28])。應該說,劉再復此時對魯迅的理解在經(jīng)歷了兩度人生的磨礪后,不僅獨到,而且深刻。至此,“第二人生”時期的劉再復對魯迅的認識在擺脫“兩段論”“三家”的影響后,終于形成了自己更逼近真實的獨立判斷。

      注釋:

      [1] 《兩度人生 劉再復自述文集》由柳鳴九主編、劉再復敘述、吳小攀編選,即將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皟啥热松痹从趧⒃購偷摹皟纱稳松闭f,相關(guān)論述見劉再復、吳小攀:《走向人生深處》,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3頁。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3月北京第1版,第669頁。

      [3]這一概念與政治歷史分期有關(guān),中國大陸粉碎“四人幫”后的一段時間一般被稱為“新時期”“新的歷史時期”。較早見于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中。

      [4]劉再復、黃順通:《魯迅論孔孟之道是科學的死敵》,《中國科學》1975年第2期,第117頁。

      [5]劉再復:《論時代文學與“趨時文學”》,《學術(shù)月刊》1980年第8期,第21頁。

      [6]劉再復:《魯迅美學思想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3頁。

      [7]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562頁。

      [8]劉再復:《魯迅美學思想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537頁。

      [9]劉再復:《魯迅美學思想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5頁。

      [10]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1版,第338頁。

      [11]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8頁。

      [12]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3頁。

      [13]劉再復:《共鑒五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79頁。

      [14]林非、劉再復:《魯迅傳》,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433頁。

      [15]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0頁。

      [16]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29頁。

      [17]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07頁。

      [18]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09頁。

      [19]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73頁。

      [20]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32頁。

      [21]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32頁。

      [22]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10頁。

      [23]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38頁。

      [24]劉再復:《魯迅美學思想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537頁。

      [25]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06頁。

      [26]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0頁。

      [27]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VII頁。

      [28]劉再復:《魯迅論》,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8頁。

      猜你喜歡
      魯迅研究中信美學
      印花派對
      純白美學
      魯迅研究的三種范式與當下的價值選擇
      魯迅研究中的歧路
      春食色彩美學
      “妝”飾美學
      魯迅研究的研究
      双流县| 嵊泗县| 潮州市| 肇源县| 南昌市| 华坪县| 盖州市| 宾阳县| 洪雅县| 石狮市| 丹东市| 枣庄市| 绥化市| 郁南县| 万源市| 如皋市| 盐边县| 兴安县| 高州市| 宜春市| 大港区| 乡宁县| 阜新市| 磴口县| 厦门市| 北京市| 永吉县| 凤翔县| 镇沅| 嘉荫县| 内丘县| 灌云县| 武城县| 盐源县| 泰来县| 龙井市| 黔东| 民勤县| 庆云县| 横山县|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