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延軍
摘 要 本文對高校學生群體活動參與動機的多樣性、參與個體的差異性、活動內(nèi)容的多樣性和組織形式多樣性與復雜性等特征展開探討,并對群體活動在早鍛煉組織、課外鍛煉模式優(yōu)化和體育社團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進行論述,為群體活動在高校更好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 群體活動 基本特征 組織管理 體育社團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40-01
一、前言
隨著我國高等學校學校體育工作的改革與發(fā)展的深入,快樂體育、健康第一、休閑體育、終身體育等新興體育觀念已經(jīng)深入高校體育教育與各項體育活動之中。學生群體活動是體育課堂的延伸與補充,是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群體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鍛煉的良好習慣,通過群體活動的方式能促進學生自主運動與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提高自我健身保健意識,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傳統(tǒng)的學生群體活動是以早操、田徑運動會和球類競賽等形式來開展的,隨著社會的變革,在校大學生余暇時間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內(nèi)容逐漸豐富多彩,各種媒介對學生體育鑒賞和體育思維的各種刺激,導致他們對體育的認識以及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過去延用多年的群體活動模式在社會變革時期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把在校大學生的大多數(shù)吸引到運動場上來了,因此,對新時期高校學生群體活動的特這及組織管理模式進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當前高校學生群體活動的特征解析
(一)學生參與群體活動動機的多樣性
群體活動是體育課堂的延伸,是體育課堂教學以外開展的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是建立在學生自覺自愿參與的基礎上的,不納入學校正常的學分考核體系,與課堂教學必修與選修模式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诖?,學生參與的動機千差萬別,歸納起來,有如下四類:
一是自發(fā)鍛煉類,這部分同學對于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有著良好的認知,他們有明確的鍛煉計劃和項目愛好,會主動加入一些體育社團和積極參與一些課外體育活動,他們對于整個高校體育氛圍的營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環(huán)境影響類,有相當比例的同學,對于體育鍛煉的參與不是自主自發(fā)的,而是基于各媒體宣傳作用或是周圍的室友的帶動下才來參與的,這部分同學參與動機模糊,可塑性強。
三是競技提高類,高校的特招運動員群體和各體育項目代表隊學生,這部分學生運動員參與課外體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競技水平,參與各級各類的體育競賽,這些學生是學校體育的旗幟和門面。
四是組織管理類,一些學生社團干部在組織各類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自身也逐步對體育項目產(chǎn)生了興趣,進而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各種動機類型的驅(qū)動,最后歸結為一點:參與體育。體育活動是一項要親身體驗的身體練習,動機的多樣性對于整個群體活動的互動和交融是有著巨大的推動力。
(二)群體活動參與個體的差異性
大學生群體是通過國家統(tǒng)考來招生的,能進入相同高校的同學文化課程的水平處在同一水平線,但是體育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zhì)則差異很大,有些同學已經(jīng)能夠參加高級別的體育競賽,而有些同學連最基本的運動技能也不具備。
(三)群體活動內(nèi)容的多樣性
體育項目的多樣性和學生動機與愛好的多樣性決定了群體活動的內(nèi)容必須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是課外體育有別于課堂教學的實質(zhì)。
(四)群體活動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群體活動既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課外鍛煉的基本形式,涉及面廣,組織形式多樣而復雜,例如,學生自主參與的課外體育活動、協(xié)會或單項組織開展的鍛煉和競賽活動、體育部門主持的課外體育俱樂部活動、學?;蛘呦挡块_展的體育競賽活動等。
三、群體活動的組織管理
(一)早鍛煉的基本形式和組織
出早操是我國學校體育活動的重要形式,在促進學生體質(zhì)健康、完成體育教育教學目標等方面曾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少的高校采取強制早鍛煉的形式來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管理和控制比較困難。經(jīng)調(diào)研,目前還強制學生出早操的高校不足20%,僅存的一些高校也是一些特種行業(yè)院校。不可否認,早操對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身心健康發(fā)展方面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租用,但在信息化時代,在早操組織安排上,應注重內(nèi)容多樣化、時間寬松化和考勤記錄彈性化,充分考慮便利性和實際需求。
(二)課外鍛煉模式的優(yōu)化
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體育鍛煉的模式是一種松散式的管理運行模式,依托課外學分和考勤記錄來進行約束,這種模式對于管理者比較容易實施,但對于廣大學生的課外鍛煉起不到根本的督促作用,尤其是課外鍛煉的效果沒法跟蹤反饋,在網(wǎng)絡課程在高校廣泛實施的背景下,有必要將翻轉(zhuǎn)課堂,微課等手段引入課外鍛煉與課堂教學的銜接,優(yōu)化對群體課外活動的監(jiān)控,提高學生鍛煉的效果。
(三)體育社團組織與管理
學生體育社團存在組織機構松散,經(jīng)費來源單一,管理機構銜接溝通不足等問題,要有效通過體育社團發(fā)揮組織群體活動的核心作用,加強體育社團管理機構的協(xié)調(diào)合作,將團委、學工、體育部等管理機構的權責有機結合,捆綁式管理,在開展校內(nèi)體育社團或者群體競賽活動中,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條件,整合優(yōu)勢資源,將群體活動的形式多樣化,管理流暢化。體育社團是群體活動監(jiān)管的輔助執(zhí)行者,其本身的機構應該采取開放式招募的方式,在運行中一定要強調(diào)合作與配合。
參考文獻:
[1] 曲宗湖,楊文軒.課余體育新視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 許松青.對高校群體競賽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8(3):138-140.
[3] 陸淳.普通高校群體活動改革理論與實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7):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