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馕是維吾爾族最喜愛的食品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千年來馕的精神文化已滲透社會,深入維吾爾族的詩歌、諺語、繪畫、書法、宗教。本文主要從馕在維吾爾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入手,揭示其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馕;維吾爾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12-01
一、引言
馕在新疆的歷史十分悠久,古代中原稱之為“胡餅”“爐餅”。在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更是占據(jù)重要地位。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含水分少,易儲藏,便于攜帶,營養(yǎng)豐富。維吾爾族俗語曾說:“可以一日無菜,不可一日無馕”。可見,食馕已成為維吾爾人的一種習(xí)俗及飲食文化。
二、馕的起源
(一)馕的由來。
據(jù)考證,“馕”一詞源于波斯語,曾流行在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亞、西亞諸國。維吾爾族原先將馕稱為??????。十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在維吾爾人聚居區(qū)開始傳播,并逐步成為維吾爾族全民信仰的伊斯蘭教,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開始加入伊斯蘭教飲食文化的圈子。??????便改為“馕”1。
(二)歷史典籍當中的馕。
《突厥語大詞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突厥語詞典, 由回鶻語言學(xué)家馬合木德·喀什噶里編纂,大約成書于十一世紀七十年代。在《突厥語大詞典》中有23個關(guān)于面制食品名稱的詞語,其中尤以記載與??????相關(guān)的詞語最多,達16個,比較系統(tǒng)地展示了這一時期的馕文化:從制作方法來看,記載有大麥和蕎麥混在一起打制的馕、發(fā)酵后制成的馕、油中煎制成的馕、幾層薄面重疊壓制后烤制的馕,還有蒸馕、悶馕等;從打馕器具來看,記載有割面和割肉的器具、搟面杖;從制馕的佐料來看,記載有洋蔥、芝麻、黑胡椒等。 (4)由此來看,馕在當時的制作工藝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種類多樣,同時在維吾爾族的飲食中也占有較大比例,開始具備了濃郁鮮明的“馕文化”特征。
三、維吾爾族生活中常見的馕
每一種馕都有許多花樣,每一種花樣又有不同的名稱,其形狀也不完全相同,但多以圓形為主,大小厚薄不等。
????? ???(大的薄馕),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沾少許蔥末和芝麻烤制而成。一般直徑20-105厘米。這種馕一個要用一公斤的面粉,被稱為最大的薄馕。
?????? ???(多種形狀的高檔馕),以小麥粉發(fā)酵制作。也是一種品種較多、質(zhì)量較好的馕,這種馕有大、有小,多為圓形,大的每一個有3公斤中,直徑達60厘米,是馕中之王,一般供節(jié)日食用。
?????,也叫“窩窩馕”。馕的直徑約有10厘米左右,中間有個凹洞,邊緣厚約5-6厘米,是所有馕中最厚的。南疆維吾爾人都喜歡吃這種馕。疏勒縣維吾爾族做窩窩馕的技術(shù)很高,他們烤出的馕表面光滑,顏色焦黃,且?guī)в泄鉂?,不僅悅目,而且味道香甜。
??? ???(白面馕),中間薄邊緣后面質(zhì)軟。市場上常見的圓形薄馕,直徑約為25厘米,上面抹有洋蔥末,芝麻或“西亞旦”(黑草籽),味道香脆可口。
????? ???(油馕)厚約2厘米多,直徑約有5-6厘米是馕中最小的馕,里面有牛奶、雞蛋、油等。馕胚發(fā)酵后,可根據(jù)個人口味,加放鹽、糖、奶油等輔料烤制。是維吾爾人出行時常帶的一種馕,又稱????? ?????。
??? ???(肉馕),小麥粉發(fā)酵后搟出兩張又大又薄的馕胚,在其中一張上抹一定比例的孜然、羊肉、洋蔥。再將另一張馕胚摞在上面,將馕邊捏緊,放入油鍋煎炸或放入馕坑烤制。具有多肉、皮薄、味香的特點。
??? ?????,帶肉餡的疙瘩馕。此馕較厚,外形像饅頭,在馕坑里烤制而成。
??? ???,把發(fā)面搟薄,在籠里蒸的馕。類似花卷,面搟得很薄,中間抹上奶皮子和切碎的奶酪,撒上香菜,卷起來蒸。具有奶香濃郁、易消化、松軟而可口的特點。
????? ???,一些農(nóng)村居民為了節(jié)省燃料,做完飯后在爐子的內(nèi)壁烤制而成的馕。
????? ???,是一種用原始方法烤制的馕。先把馕的面團做成餅形,然后用紙包起來,埋在燒過的柴火熱灰里,不用翻,也不用看,利用火的余熱烤熟。吃時,撕去表面的紙,其味道同樣可口。
??????? ???(千層囊)。多次將面搟薄,每搟一次抹一次油和蔥末,卷起來搟成薄餅再在馕坑里烤制。具有蔥香濃郁、松軟可口的特點。
????? ???(死面馕)。是一種快餐馕,較薄,現(xiàn)和面現(xiàn)烤,不用發(fā)面。
????? ???(甜馕),中間薄邊緣厚,在馕的表面抹砂糖或是沙棗汁烤制而成。味道香甜,一般供節(jié)日食用。
四、維吾爾族關(guān)于馕的習(xí)俗及其禁忌
(一)誕生儀式。維吾爾族小孩出生當天,會舉行類似于漢族人給孩子過滿月的儀式——即????? ???,這是孩子降生后舉行的第一次???,相當于漢族人給孩子過滿月。儀式中主人會在“????? ???”上,抹上“???????”(果醬),或“?????”(一種味美香甜的面糊糊)發(fā)給來參加儀式的小朋友。之后小朋友拿上馕,和自己的媽媽來到小孩的搖床前,向出世不久的嬰兒表示祝賀,贊美小弟弟或小妹妹長得英俊、美麗,并希望長大后能夠成為孝順,有成就的人。
(二)婚嫁儀式。維吾爾族在婚禮????儀式中,新郎、新娘要當眾各不示弱的爭先搶食蘸滿鹽水的馕,發(fā)誓他們從此相濡以沫,白頭偕老。自古以來,鹽對于維吾爾人來說猶如珍品,而馕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把這珍貴的馕和鹽放在一起食用,象征著新郎、新娘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如同鹽和馕那樣永不分離,并擁有團圓和幸福。
(三)喪葬儀式。維吾爾族是按照伊斯蘭教的禮儀進行葬禮的。在死者下葬后的兩三天內(nèi),死者家屬一般不開鍋做飯,均由親朋好友送食品吃。其中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維吾爾族人在去世后的第3天、7天、40天和周年要舉行“?????”。參加“?????”的客人通常都要帶些禮品,其中要有5個馕,以及方糖、白布、茶葉等,禮品需由婦女準備并送去,主人家也必須由女方來接受。屆時,受邀者夫妻雙雙參加活動。參加“?????”的客人,男女分開接待,一般屋里會擺一條鋪上白布的長桌,并擺上馕、馓子、民族式點心、油香、方糖等食物請客人食用。活動時不放任何音樂,不許高聲談笑,就餐完成后即可結(jié)束。
五、結(jié)論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在人們飲食結(jié)構(gòu)中蔬菜的比例逐漸增大,馕不但沒有從維吾爾人的餐桌上消退,反而成為了一種商品。經(jīng)過人們的精心打造,現(xiàn)如今新疆的馕已聲名遠揚。馕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去研究去發(fā)現(xiàn)。馕文化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和傳統(tǒng)觀念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楊圣敏,丁宏。中國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3.153.
[2]何婧云:《維吾爾族“馕”文化及其當代轉(zhuǎn)型》[J ].農(nóng)業(yè)考古.2006.4
[3]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關(guān)中,張宏超。劉賓譯,福樂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宋丹丹(1992.2-),女,漢,新疆,碩士,新疆大學(xué),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