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文
近日,四川某縣城男童因考試沒考好被母親毆打,事后跪地寫作業(yè)的新聞被傳播到網(wǎng)上,再次促使我們思考我國家庭中的體罰式教育何以屢禁不止。筆者斷言,這樣的新聞還會繼續(xù)出現(xiàn),甚至出臺法律法規(guī)也很難根絕。何以如此?我們有必要從實施和支持體罰式教育的成人的立場和可能的生活經(jīng)驗去分析。
首先,對部分家長而言,工作的不如意和生活的艱辛都可能成為體罰孩子的導火索,但家長很少會承認是自己心情糟糕在拿孩子出氣,反而堅信是為了孩子好。事實上,當孩子有所成功的時候,父母會認為自己教導有方或孩子聰明能干,而當孩子表現(xiàn)不如意的時候,卻總是先歸咎于他們的不聽話或天賦欠缺。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某一方面越是與他人表現(xiàn)出差距,家長越容易變得急躁、缺乏耐心,不斷放大和聚焦孩子的問題,甚至被視作其他成長問題的源頭,孩子以教育的名義被體罰也就在所難免。
此外,很多習慣性體罰孩子的父母往往有其個人生活經(jīng)驗的影響,例如:自己曾經(jīng)被父母和老師體罰過并嘗到“甜頭”,如考上了大學或發(fā)家致富,自然會繼承這種教育方式;或親友鄰里間明爭暗斗,不想因孩子表現(xiàn)糟糕而失了面子。而某些傳統(tǒng)教條也確實會使部分父母堅信體罰孩子是必要的,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黃荊棍兒出好人”在四川農(nóng)村就有廣泛的傳播,許多父母往往在自己的童年時期就接觸過這些教條。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簡單指責體罰是一種落后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應(yīng)看到對孩子實施體罰的父母被深厚的意識觀念所影響。然而,體罰式教育縱然“事出有因”,卻也必須反對。從文化傳承角度來看,一個常被體罰的孩子在若干年后將可能又是一個傾向于體罰孩子的家長。而且,體罰往往會掩蓋孩子成長和學業(yè)問題的真實原因。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一種黔驢技窮的表現(xiàn),也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思考和自我糾正的機會。
因此,我們應(yīng)該堅持不懈地反對體罰式教育,無論這種教育方式出于多么正當?shù)哪康摹M瑫r,應(yīng)反思家庭教育的方式和觀念。若想盡快幫助家長更科學有效地教育子女,除了抽象地講平等、寬容、耐心等理念,更需要學校和老師以合理的方式與家長討論孩子的問題,幫助家長有效地找到教育之道。此外,學校應(yīng)真正落實素質(zhì)教育,而不是一味通過考試和升學給學生施加壓力。要知道,在應(yīng)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家長更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逼迫孩子提高成績,至于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往往就在“都是為他好”這個理由下顯得不值一提了。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