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軒
臺灣人常用“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諺語形容清朝時期全島三大港市的繁榮盛況,其中“一府”指的就是臺南府。臺南自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統(tǒng)治開始到清末的近300年里,一直是臺灣的行政和文化中心。在臺南街頭漫步,隨處可見精致的古厝和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厚重的文化底蘊包圍著這座古老的城市。
然而,臺南最讓我難忘的不是安平古堡,不是延平郡王祠,也不是清甜的虱目魚湯,而是臺南人留存在我心底的那些瞬間。
初訪臺南時,我前往聞名的大天后宮參觀,在門口就被兩個青年叫住,他們遞給我一張傳單,跟我宣揚“不要吃葷,要敬畏自然”之類的理念。我保持著高度警惕,心想這不是傳銷吧,我問道:“你們是代表什么組織的嗎?”他們一臉茫然:“沒有啊,我們只是希望能把這樣的理念傳達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受益,希望你也能幫忙?!蔽艺J真讀了他們的傳單,沒有任何組織落款,沒有任何產(chǎn)品介紹,再看看他們不帶一點功利性的笑容,我為自己的慣有思維感到汗顏。
旅程中的某天,我拿著美食攻略,想找一家當?shù)赜忻镍P梨酥店,不料卻迷路了。正好走到一間面線店的門口,便向店老板問路,老板是個大叔,他很熱情地告訴我該怎么走,匆匆謝過他之后我就趕路去了。次日夜晚,我又走同一條路,突然被身后的聲音叫?。骸澳贻p人,你找到鳳梨酥店了嗎?”原來是昨天那個賣面線的大叔。我回答:“昨天去的時候已經(jīng)關門了?!贝笫逡荒樳z憾:“今天人家給了我兩塊最正宗的鳳梨酥,早知道還能見到你就給你留一塊?!比缓笏贿吺帐皵傋右贿呏v:“我做的大腸面線很好吃,可惜現(xiàn)在廚具都收拾完了,要不然真該請你試一碗。這樣吧,我正好還沒吃晚飯,我請你一起去吃牛肉面,我們臺南的牛肉面也是很地道的,一定要試試。”在臺灣待了一周,我居然已沒有了戒心,直接坐上陌生大叔的車。吃完牛肉面,大叔又盛情地帶我去了當?shù)匾患液苡忻哪滩璧?,打包了一大杯的奶茶給我?guī)Щ仫埖旰取7謩e的時候,他叮囑我下次來臺灣,不要再浪費錢住飯店了,他家有空余的房間,店子也不會搬,讓我可以直接去找他。
離開臺南的時候,我的手機導航出了問題,走到客運站附近卻怎么也找不到上車點。發(fā)車時間眼看就要到了,心急如焚的我直接在路邊招手截停了一輛行駛中的機車(摩托車),問騎車的大叔客運站怎么去。大叔見我滿頭大汗,沒有回答,直接用手指了指車后座,就把我送到了客運站。下車時,我連聲感謝,他只是微微一笑,揮了揮手,就踩著油門消失在路的盡頭。
到臺南之前,記得媒體常說臺灣南部地區(qū)是“深綠”的陣營,出發(fā)時,親戚朋友都提醒我要注意安全。但在旅程中,我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安全威脅,還收獲了滿滿的善意,善意的背后,其實是臺南人濃濃的人情味。那些沒親身感受過臺灣人情味的人,恐怕難以相信,原來在我們習慣的冷漠和防備之外,有這樣的地方和這樣的人,他們會讓你知道,人與人之間原來可以如此真誠、如此互信。
臺灣領導人更迭后,兩岸關系變僵,實在讓人深感惋惜。沒有任何政客有資格為善良熱情的臺灣人代言。至于那些不了解臺灣的人,則更應放下成見,親身去感受真實的臺灣。
感動我的泰國小事
曾穎(四川·成都)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泰國,臨行前,親友們無不擔心地提醒我注意安全,細節(jié)到讓我記得出門逛街不要貿然穿紅衣服或黃衣服,以免站錯隊、挨黑打。特別是前一陣子著名景點還發(fā)生了爆炸造成游客死傷,這讓我著實緊張了一陣。
但從抵達泰國到離開,這樣的尷尬,我始終沒有遇到,反倒是幾件非常小的事情,讓我對泰國這個國家和生活在這里的民眾,有了更為真切的認識,可以說使我對文明二字,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一件小事,發(fā)生在清邁的周末夜市上。一位婦女載著兩個孩子,騎著改裝的三輪車路過鬧市,誰知車子突然在三岔路口的交界上熄了火,沒過多久,這個路口上往來的車輛頓時擁堵起來,三個方向的車龍很快就排了百余米。我想象中,此時應該是喇叭和叫罵聲四起,被堵人們的各種兇相和憤怒眼光,足以把那個婦女和車上的兩個小孩淹沒。
但出乎意料,我看到的是——三個方向近百輛被堵汽車和嘟嘟車,沒有任何一個司機按喇叭,大家都靜靜地看著婦女在拼命用腳來回踩著三輪車的發(fā)動裝置??吹贸鰜?,因為造成了擁堵,婦女顯得很自責、很焦慮。大家似乎也知道,這個時候對她的任何指責與謾罵,都是毫無意義的,甚至還會起反作用。我留意到,有的司機甚至已打開車門準備下車幫她的忙。而就在這時,車發(fā)動了,婦女又騎上車走了,被堵的人們各自上路,沒有一句議論,更沒有事后諸葛亮式的訕罵。這件小事讓我感到不真實,至少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件小事,則是發(fā)生在一場雨中。我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得狼狽地躲到一戶人家的屋檐下,待了半天,雨都未見變小。就在我焦灼不安之時,突然聽到身后的柵欄門內有人說話的聲音,我第一反應是自己擋住了別人的家門口,給別人造成了不便,于是趕緊躲開。這時,旁邊一位懂中文的老太太說:“她們不是讓你走開,她們要拉卷簾門了,怕聲音太突然會嚇到你,特別提醒你一下。”原來如此!
事實上,那卷簾門的聲音并不響,但那一聲聽不懂的提醒,卻讓我心生暖意。我想,所謂的文明,無非就是顧及別人的感受,并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問題罷。
“多面”的德國人
彼得(廣東·廣州)
提到德國人,嚴謹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家印象中,德國人似乎正如他們生產(chǎn)的機械產(chǎn)品那樣,細致分明,條理清晰。若在德國待上一段時間,公共生活中的經(jīng)歷就會更加強化你的這一認知。
不少人都知道,柏林市內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是從不檢票的,這大大加快了乘客在車站的流通速度。上車后,檢票抽查也不頻繁,但我從來就沒有見到逃票現(xiàn)象。即使無人監(jiān)督,在地鐵站的購票機前,人們也總是有秩序地排隊買票,“鉆空子”這個詞好像不曾在他們的字典里出現(xiàn)過。
公共衛(wèi)生間也一樣。衛(wèi)生間門口通常會擺有一張桌子,上面設置一個小盒,大家在進去使用前都會往里面投一枚面額50分歐元的硬幣。有一次,在勃蘭登堡門附近的衛(wèi)生間排隊時,身后的一名女士向我解釋自己身上沒有硬幣,想用一張紙幣和我換相應數(shù)額的硬幣??晌耶敃r手頭上也沒有足夠的硬幣,這位女士還是微笑地感謝我的幫助,隨后又逐個詢問隊伍里的人,直到換到硬幣為止。50分歐元可以說小到不起眼,但這位女士還是“較真”地投下了她該付的錢。
不過,若因此而認為日耳曼是一個刻板的民族,那你就錯了。其實,在德國嚴謹?shù)纳鐣\行體系下,還藏有著一份體貼。還記得我第一次在郵局辦理寄件業(yè)務,發(fā)現(xiàn)他們會要求填寫一份復雜的表格,開始我以為會很麻煩,但提起筆卻看到每個欄目旁都附帶詳細的填寫說明,一目了然。郵局里,拿號、填表、打包、繳費都有清晰的區(qū)域劃分與指引,十分高效。我正在填表時,一位盲人牽著導盲犬走了進來,工作人員立馬領著他“一條龍”式地辦理業(yè)務,導盲犬則被帶到了特別設置的等待區(qū)等候,郵局里沒有任何人對導盲犬的存在感到不適。
有的時候,這份體貼還伴隨著一種德國式的幽默和友善。一次,我在庫達姆大街的冰淇淋車前,想買一個5歐元的甜筒,剛剛在百貨商場里購物完的我,身上所有錢加起來正好差1歐元。沒有認識的朋友在旁,手頭也沒帶信用卡,冰淇淋也沒有打折……就在我準備遺憾離去之時,賣冰淇淋的小哥從自己的錢包里掏出了1歐元遞給我,讓我和手頭的4歐元湊在一起再遞給他,“嘿,就當是我請新認識的朋友吃了1/5個冰淇淋吧!”這就是德國人,不破壞規(guī)矩,又讓人在溫暖之中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