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哈木江·克尤木
【摘要】目的 探究心臟瓣膜置換術后低強度抗凝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0年8月~2015年8月我院進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患者1002例作為研究對象,術后進行病情隨訪,記錄華法林用量、并發(fā)癥情況等。結果 患者1002例中出現(xiàn)并發(fā)癥34例,其中出血12例,栓塞22例,相比栓塞組與正常組,出血組患者的華法林用量、PT、NR指標值均明顯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來說,給予適量的華法林進行抗凝利于及時控制INR指標值,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關鍵詞】抗凝;華法林;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5.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ow intensity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fter heart valves replacement of clinical value. Methods Will pick in August 2010 ~ August 2015 to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1002 cases of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patients into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postoperative, record of warfarin dosage, complications, and so on. Results In 34 cases of complications of 1002 cases, 12 cases with hemorrhage, thrombosis in 22, emboliz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e of warfarin dosage, PT, NR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heartgiving the right amount of warfarin in anticoagulation for timely control INR index,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Anticoagulation;Warfarin;Heart valve replacement;Treatment
對于嚴重心臟瓣膜疾病患者來說,給予心臟瓣膜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較為推崇的一項手術治療方案,其中人工瓣膜置換手術術后均需要給予抗凝治療,其中華法林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抗凝藥物。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心臟瓣膜置換術后低強度抗凝治療的臨床價值,詳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5年8月我院進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患者100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32例,女470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5.26±3.49)歲;進行心功能分級后顯示415例為Ⅰ~Ⅱ級,355例為Ⅲ級,232例為Ⅳ級;手術類型:490例為二尖瓣置換術,286例為主動脈瓣置換術,226例為二尖瓣+主動脈瓣置換術。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實施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手術均在低溫體外循環(huán)狀態(tài)下進行,行手術治療后的48 h給予適量的華法林進行抗凝,每日初始劑量控制在2.5~5.0 mg,24 h后依據(jù)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與凝血酶原時間(PT)及時對抗凝劑量進行調整,使得PT為正常水平的1.5~2倍,INR為2.0左右。
手術完成后對患者PT與INR水平進行嚴密監(jiān)測,以便及時對華法林劑量進行調整,等到其水平維持在正常值后改為每周監(jiān)測1次,出院后改為每月進行一次監(jiān)測等,出院后對患者進行病情隨訪,可采取上門隨訪或者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
1.3 評價指標
對比術后出現(xiàn)栓塞、出血與術后無并發(fā)癥患者的華法林用量、PT與INR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術后并發(fā)癥
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后病情隨訪得知患者1002例中出現(xiàn)34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9%,其中出血12例,栓塞22例。
2.2 華法林用量、PT、NR指標值
術后出血患者的華法林用量、PT、NR指標值相比其他患者指標值均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目前對于心臟瓣膜手術后如何進行積極有效的抗凝治療是廣大醫(yī)學工作者關注的重點課題。其中華法林是常規(guī)使用的抗凝藥物,若抗凝不當將可能引發(fā)術后并發(fā)癥情況,術后醫(y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凝血功能,臨床上較為有效的檢測指標為INR與PT。李銳雄等[1]指出,我國行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患者術后給予華法林的初始劑量可控制在3 mg/d左右,若患者年齡在75歲以上且有出血傾向可將初始抗凝劑量減少至2 mg/s左右,并逐漸控制在2.0~3.0 mg/d左右;另外,PT最佳值與INR最佳值建議在18.0~25.0 s與1.8~2.5之間。熊克品等[2]將行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患者360例納入實驗研究,并在手術完成后牙給予華法林進行抗凝,結果顯示,術后初始劑量為2.5~5.0 mg,INR平均值為(1.95±0.47),而華法林維持劑量控制在3.02 mg左右。有關研究顯示,對于心臟瓣膜疾病的高齡患者病程往往較長,且多數(shù)患者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減退現(xiàn)象,屬于心臟瓣膜置換術后預后不良的一類高危人群,有關研究顯示,該類疾病的手術病死率達到8.5%~14.5%,另外,有關研究顯示,心功能情況為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遠期預后的一項風險因素,究其原因可能與手術方式與風險因素的分析方法等相關。
本次研究顯示,對所有患者實施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后,出現(xiàn)34例并發(fā)癥,其中出血12例,栓塞22例;且相比栓塞組與正常組,出血組患者的華法林用量、PT、NR指標值均明顯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來說,給予適量的華法林進行抗凝利于及時控制INR指標值,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李銳雄,朱天翔,蔡慕妍,等.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強度與心肌病理改變的關系[J].廣州醫(yī)學院學報,2013,41(3):18-20.
[2] 熊克品,錢紅波,楊小龍,等.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的安全性[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2,19(1):88-89.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