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聰麗
【摘要】目的 探討并分析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聯(lián)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眩暈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眩暈病患者213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107例和對照組106例。對照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方案,試驗組采取聯(lián)合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方案。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5.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聯(lián)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眩暈的療效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眩暈;天麻鉤藤飲;甲磺酸倍他司汀;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8..01
眩暈是神經內科多發(fā)的病癥[1]。眩暈患者多表現(xiàn)睡眠質量差、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心煩、口干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中醫(yī)認為眩暈的主要病機是清竅被擾和失養(yǎng),肝腎虧虛。眩暈患者的舌質發(fā)紅,舌苔薄白,脈弦細[2]。目前對眩暈癥的治療多采用改善血液循環(huán)為主,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效果較好,但易復發(fā)。據(jù)報道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治療眩暈癥療效持久確切[3-4]。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眩暈患者213例,采用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聯(lián)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療效顯著,現(xiàn)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眩暈病患者213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107例和對照組106例。試驗組男54例,女53例;病程1~31個月,平均病程(14±1.2)個月;年齡24~77歲,平均年齡(50.6±4.3)歲;其中高血壓病21例,腦動脈硬化和后循環(huán)缺血58例,頸椎病28例。對照組男52例,女54例;病程2~30個月,平均病程(14±1.3)個月;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50.5±4.1)歲;其中高血壓病22例,腦動脈硬化和后循環(huán)缺血59例,頸椎病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方案。飯后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次,3次/d,口服。試驗組聯(lián)合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方案,方劑組成為:天麻10 g,牛膝12 g,鉤藤15 g,黃芩10g,石決明25 g,夜交藤15 g,益母草15 g,杜仲12 g,桑寄生10g,茯神12 g,梔子10g。對于伴有血瘀的患者,方劑中加當歸15 g,川芎10 g;伴有抽搐、手指發(fā)麻和眩暈患者,方劑中加牡蠣、龍骨各30 g,全蝎5 g;對于口苦目赤,煩躁等肝火偏旺的患者,方劑中加龍膽草10 g,牡丹皮12 g;伴失眠者則加柏子仁、酸棗仁各10 g。水煎服,1劑/d,服用30天。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眩暈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眩暈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眩暈癥狀無任何改善??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5.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臨床上眩暈癥患者逐年增加。眩暈癥較輕的患者閉目即止,癥狀較重的患者還會出現(xiàn)頭暈轉向、嘔吐、惡心、記憶下降,共濟失調等癥狀[5]?,F(xiàn)在醫(yī)學指出,眩暈是由多因素導致的空間定位紊亂,進而出現(xiàn)的運動錯覺。中醫(yī)認為,清竅是眩暈的關鍵病位,與肝臟、脾臟和腎臟關系密切,發(fā)病的機理是清竅被擾和失養(yǎng),肝腎虧虛。西醫(yī)的療效確切的基礎為病因的確定,正因為此,西醫(yī)西藥治療眩暈的療效不佳。甲磺酸倍他司汀為H3受體強拮抗劑,能夠使內耳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松弛,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達到治療眩暈的目的,但是癥狀易復發(fā)[6]。天麻鉤藤飲有平肝潛陽、滋補肝腎的效果,研究證實,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應用于眩暈患者的效果突出[7]。
綜上所述,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聯(lián)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眩暈的療效顯著,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苗果芳,白烏仁托亞.天麻鉤藤飲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15):51-52.
[2] 黃 華,丁伯平.鉤藤生物堿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13,28(5):806-810.
[3] 劉秋燕,呂光耀,張春蘭,等.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治療眩暈的系統(tǒng)評價[J].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5,22(1):239-247.
[4] 熊彬彬,吳子明.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2):209-211.
[5] 蘇秀堅,張文敏,文龍龍.天麻鉤藤飲結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臨床效果觀察[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9(1):54-56,60.
[6] 黃小榮,周紹華,司 維,等.天麻鉤藤飲合四物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48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2,4(10):36-37.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