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娥,李坤元
(江南大學(xué) a.紡織服裝學(xué)院;b.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基地,江蘇 無錫 214122)
?
清代“彩帨”的形制與圖案
梁惠娥a,b,李坤元a
(江南大學(xué) a.紡織服裝學(xué)院;b.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基地,江蘇 無錫 214122)
清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等級森嚴(yán),服飾奢華繁縟,服飾配件質(zhì)料因身份、場合而異,是區(qū)別地位等級的主要標(biāo)志之一?!安蕩湣保且环N清代宮廷命婦穿戴的佩巾。以文獻(xiàn)資料為基礎(chǔ),并輔助具體的圖像研究,對彩帨形制的產(chǎn)生、特征、功能性及圖案等綜述討論,厘清“彩帨”的概念出處,以及從實(shí)用功能向裝飾功能轉(zhuǎn)化的演變過程,著重從其具有的政治文化內(nèi)涵分析。研究表明:“彩帨”的形制、色彩、圖案種類等均是清代宮廷命婦地位等級的主要標(biāo)志之一,具有極強(qiáng)的象征功能,由點(diǎn)及面說明傳統(tǒng)服飾所具有的政治符號性意義。
清代;彩帨;佩巾;形制;圖案;功能
彩帨,又稱采帨,是清代宮廷命婦佩巾,多以綢緞制成,常佩戴于女性朝服胸前的第二顆紐扣上,其形制多上窄下寬,下端呈尖角,長約1 m。上端通常設(shè)有掛鉤、銅錢、玉環(huán)等飾物,垂掛數(shù)根絲絳,可以掛佩箴管、縏袠等縫紉裝飾之類。與朝冠、金約、珥、領(lǐng)約、朝珠等服飾配件構(gòu)成全套女性朝服,是著裝人地位等級的主要象征。其最初來源于佩巾,女子為公公婆婆縫紉的小物件,隨著人思想和社會生產(chǎn)技術(shù)的發(fā)展,歷經(jīng)多個朝代由最初的實(shí)用功能性演變成象征性、裝飾性,具有不容忽視的研究價值。
彩帨其本質(zhì)特征是佩巾的一種,不同于隱士的烏角巾,更形似現(xiàn)在的手絹。佩巾自古是女兒的象征,有專家認(rèn)為其來源于先秦時期的巾,后來分為抹額或束發(fā)的頭巾,以及系于腰部的佩巾。可考證最早在《詩經(jīng)》《禮記》等古籍中記載“帨”,《毛傳》記載“帨,佩巾也”,古代女子外出系在腰的左側(cè)拭巾?!皫湈尅薄皫溄怼薄皫溈r”也表達(dá)佩巾含義,宋代蘇軾《沉香山子賦》:“幸置此於幾席,養(yǎng)幽芳於帨帉,無一往之發(fā)烈,有無窮之氤氳。”其中“帨帉”為拭物的巾帕,“帨巾”為試手的巾帕,“帨縭”為女子出嫁時的裝飾。
古時便有“設(shè)帨”的禮儀,女子出生時便要在門口右側(cè)掛佩巾,男子出生在門左側(cè)掛弓箭,體現(xiàn)了古代女子在家中的地位與分工,一個家庭人丁繁衍與延續(xù)是女子最重要的職責(zé)。女子出嫁那天,母親為其佩戴帨,使女兒牢記做女人的本分,“帨”也成為女子的象征。
“彩帨”作為佩巾的一種,在實(shí)用功能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審美的需求,垂掛女人縫紉時的小物件,傳遞著女人的心事,寄寓綿綿感情。
彩帨在清代以前,其歷經(jīng)“事兒”“墜領(lǐng)”“汗巾”“手巾”幾個名稱的演變,尤其是在清代其形制的變化更加明顯。
2.1 彩帨的演變
彩帨即手巾與裝飾雜物的結(jié)合。裝飾雜物來源于魏晉時期男子為方便騎馬使用的“蹀躞七事”,自唐開元年間開始在婦女中流行,使用耳挖等清潔工具[1]。
遼代的陳國公主墓中發(fā)掘出公主胸前佩戴的玉制蓮花,下部垂掛著六條金鏈子分別是玉質(zhì)的剪刀、耳勺、銼、刀等生活小物件。元代的《新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更是明確記載了玉五事也正是此類物件。在此時期“玉五事”上是否有手巾有待考證。
明朝時期,“事兒”又稱為“墜領(lǐng)”。沈從文先生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明代配件有墜領(lǐng)或七事,用金玉雜作百物,上有山云或花投,下垂諸件,多少還保留一點(diǎn)古代雜配的遺意,但位置已有不同。在胸名“墜領(lǐng)”,在裙腰名“七事”[2]。在沈從文先生書中雖然并未說明是否與手巾結(jié)合使用,但在明代小說中多有記載。明代長篇世情小說《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中描述到西門慶“到是袖中取出汗巾,連挑牙兒與香茶盒兒,遞與桂姐收了”;第五十九回,“西門慶向袖中取出白綾雙欄子汗巾兒,上一頭拴著三事挑牙兒,一頭束著金穿心盒兒”[3]。明末清初《醒世姻緣傳》中“把手往寄姐袖里一伸,掏出一個桃紅色汗巾,吊著一個烏銀脂盒,一個鴛鴦小合包,里面盛著香茶”[4]。此類的描寫段落不勝枚舉,可見在明朝時期,此類汗巾隨處可見,是婦女的日常用品。有專家認(rèn)為“禁步”與“七事兒”相同,但在定陵的出土文物上看,兩者并不相同?!敖健笔怯貌示€穿過不同形狀的玉佩,隨走路發(fā)出響聲,響聲的節(jié)奏雜亂與否也是步態(tài)是否莊重的一種象征,而“七事”懸掛的是生活小物件,方便隨時使用。
清代滿族為方便婦女使用,此形式的手巾得到大量的發(fā)展,八旗女子將手巾日常懸掛在衣扣處,既具有裝飾性又具有實(shí)用性,稱謂“彩帨”。
2.2 清代彩帨的形制
清代初期,彩帨在宮廷生活畫像中較為常見,通常為白色長手巾上掛有若干條絲絳,是日常生活使用的一部分,作用類似于手巾(圖1)。孝莊皇后及其他皇后便服畫像中(圖2)就有體現(xiàn),其佩戴形式與明朝相似,根據(jù)穿著的服飾不同可掛側(cè)面或正面紐扣處,并非所有都在服裝正中位置。
圖2 清初彩帨Fig.2 “Caishui” in early Qing dynasty
圖1 清早期彩帨形制(筆者繪)
Fig.1 “Caishui” structure in early Qing dynasty (painted by the author)
清代中期康乾盛世,清宮畫師紀(jì)錄下了大量后宮中真實(shí)生活面貌,從畫卷可見各種佩戴方式,有在腰間有在紐扣處(圖3)。不同的衣著有不同的搭配方法,說明此時彩帨具有較強(qiáng)的實(shí)用性。
圖3 乾隆時期畫作Fig.3 Painting in Qianlong period
在崇德年間,彩帨列入服飾制度中女朝服系統(tǒng),形制有所不同。在孝莊皇后朝服像中(圖4),彩帨形制長度約1 m,寬度狹窄,下端呈尖角,此形制較為罕見。
圖4 孝莊皇后朝服像Fig.4 Court dress of empress Xiao Zhuang
乾隆十三年完善朝儀典制,彩帨逐漸形成對應(yīng)身份的顏色、圖案、裝飾,彩帨裝飾價值逐漸超越其實(shí)用價值,周圍掛大量雜寶而非針線盒等縫紉小物件。崇慶皇太后的畫像(圖5)中,彩帨的形式素而不繡,寬度較之前更寬。
圖5 崇慶皇太后朝服像Fig.5 Court dress of empress dowager Chong Qing
盡管在乾隆時期已有了明確的制度,但是彩帨卻直到嘉慶才逐漸趨于合制,后期皇后的朝服像上明確按照此制度。《大清典制》中彩帨的形制(圖6)上窄下寬,下部呈尖狀,上部玉環(huán)和東珠下垂掛若干絲絳,絲絳上掛縫紉、香囊、寶石等小物件。佩巾中間穿珠或扣袢裝飾。
圖6 清彩帨形制結(jié)構(gòu)(筆者繪)Fig.6 “Caishui” structure in Qing dynasty (painted by the author)
至晚清時期,《故宮珍藏人物照片薈萃》紀(jì)錄的照片中,宮廷生活中彩帨的使用情況已基本沒有,唯獨(dú)可見的是在溥儀與皇后婉容大婚照片、皇妃文秀結(jié)婚照片上,彩帨其式樣較以往明顯變長變寬,下部尖端垂數(shù)根流蘇。
彩帨的制度完善,使用有了特定的要求,不再作為一個生活服飾品使用,完全成為體現(xiàn)身份地位的象征。清政府的細(xì)密之風(fēng)導(dǎo)致服飾及其配飾上繁縟風(fēng)格的形成。
2.3 彩帨的功能
彩帨具有實(shí)用性、裝飾性及情感性。彩帨最初功能是實(shí)用性。清代文康著古典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安老爺給新媳婦送禮中講到《禮記·內(nèi)則》云:“婦事舅姑……雞初鳴,櫛縰笄總,衣紳,左佩紛帨……右佩箴管、線纊、施縏袠……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帨,手巾也;彩帨即‘密鴉密罕豐庫’,打扮用的手巾。絲絳上掛著的縫紉用具是給公婆縫縫聯(lián)聯(lián)用的。”[5]彩帨其產(chǎn)生的基本作用就是手巾,用來擦拭、縫紉,古時侍奉公婆必備物件。冷枚、焦秉貞、陳枚合作《雍正行樂圖》(圖7)中嬪妃中滿漢服飾混搭,佩戴彩帨時便不再手持手帕,可見其功能是相同的。彩帨掛于胸前可隨時取用,掛飾箴管、縏袠之類也是提醒后宮女子要牢記作為女人的本分是精通女紅的傳統(tǒng)習(xí)俗。
圖7 雍正行樂圖Fig.7 Amusement paintings of emperor Yongzheng
彩帨的裝飾性與實(shí)用性此消彼長,裝飾性特別在宮廷中尤為顯著,宮廷命婦不需要做許多日常侍奉公婆的雜事,彩帨的使用更多是裝飾和象征意義。彩帨在滿語翻譯過來就是“打扮的手巾”,可見其擁有裝飾特點(diǎn)[5]。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大婚時,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秀彩帨上大量流蘇的使用,象征著清代皇家迫切希望多子多孫,皇權(quán)綿延。
彩帨作為宮廷命婦手巾的一種,與女性的手帕有著相同的作用,是情感的象征。女兒自古多柔情,手帕傳情屢見不鮮。清朝雖為滿族統(tǒng)治,清入關(guān)之后文化交融,滿族女子經(jīng)常效仿漢族女子?jì)扇跞崦?,形成以帕拭淚形象的審美情趣。另外也常以“手帕姐妹”來象征著深交的姐妹[6]。
隨著彩帨?zhǔn)綐拥淖兓?,最初長巾形式垂掛縫紉物件至清后期彩帨的造型方正、棱角分明、裝飾復(fù)雜、綴飾大量珠寶,從功能的實(shí)用性轉(zhuǎn)變?yōu)檠b飾性,棱角鮮明的造型特征也是女性皇權(quán)的象征。
清代初期彩帨并無圖案,彩帨?zhǔn)桥由矸莸南笳?,按等級、場合有著不同的裝飾圖案。至乾隆時期,一般采用鳳穿牡丹圖案。彩帨的圖案使用《大清會典》中有明確的記載,皇后、皇貴妃彩帨為綠色并繡五谷豐登紋,絲絳為明黃色;貴妃、妃繡云芝瑞草紋,其余部分與皇貴妃相同,絲絳為金黃色;嬪所用彩帨不繡花紋;皇子福晉用彩帨月白色,不繡花紋?;首痈x、親王福晉、古倫公主一下至七品命婦的彩帨用月黃色,絲絳為金黃色;七品命婦以下則不允許佩戴彩帨。傳統(tǒng)的紋樣依托在彩帨上,體現(xiàn)出清代宮廷以此為寄托,對美好的渴望。
3.1 彩帨的圖案題材
清代彩帨的圖案題材大致包括植物紋樣、動物紋樣、吉祥文字及其他類型圖案。清代宮廷圖案本身就是一種裝飾性,大量從生活中自然界提取元素,進(jìn)行藝術(shù)化的再創(chuàng)造,同時還有著對美好事物向往,對神明的敬畏。
乾隆時期孝賢純皇后(圖8)、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的畫像中均為紅色的鳳穿牡丹。鳳為百鳥之王,牡丹亦為花中之王,象征著皇后、皇貴妃人中龍鳳富貴吉祥,同時鳳穿牡丹也被視為夫妻恩愛、百年好合、祥瑞、美好、富貴的象征。表達(dá)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普渡眾生的美好愿望。
圖8 孝賢純皇后畫像Fig.8 Portrayal of empress Xiaoxianchun
圖9 皇后彩帨Fig.9 Empress “Caishui”
自嘉慶時期,皇后、皇貴妃紋飾圖案等使用五谷豐登紋(圖9),用稻、豆、稷、麻、麥五種谷物麥穗紋樣,繡制蜜蜂環(huán)繞燈籠飛舞紋樣。
云芝瑞草紋:以“祥云”“靈芝”等構(gòu)成吉祥圖案,常見的還有繡蝙蝠、暗八仙、壽桃、蝴蝶、壽山福海、海水云崖、喜字等各類動植物吉祥圖案,取其吉祥的含義。清代彩帨圖案題材豐富、寓意深遠(yuǎn),具有強(qiáng)烈的情感性。
3.2 彩帨的圖案色彩
清代宮廷服飾不論服裝還是配飾都有著嚴(yán)格的等級制度,其服飾搭配追求華麗的色彩,色彩的使用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五行學(xué)說與占星卜觀念學(xué)說的影響,所謂“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將“青、赤、黑、白、黃色”作為正色,又按照陰陽相生相克的調(diào)配出間色,構(gòu)成東方獨(dú)特的色彩體系[7]。
清代宮廷圖案色彩純正,黃色是帝王鐘愛的顏色,也是皇家的象征,是五行中“土”的代表,象征中央。明黃色是宮廷服飾等級的最高顏色,只有皇太后、皇帝、皇后、皇貴妃可以使用,在彩帨的絲絳中便可以看出。
彩帨的植物圖案常用到漸變的表現(xiàn)效果。如牡丹采用紅色到白色的漸變效果,蝴蝶、葉片等均采用類似古代水墨畫暈染的效果,形象逼真,具有層次感。繡制圖案花紋效仿生活中實(shí)際的樣式加以提練,有自然美感。清朝滿族是游牧民族,天生有對自然萬物的喜愛與崇敬之情[8]。
動物紋樣、吉祥圖案中除仿照自然生活形態(tài),更多是一種寫意的手法,抒發(fā)其情感。采用抽象的藝術(shù)手法,將所要表達(dá)的事物概括凝練,如蝙蝠圖案色彩常采用與所附著的面料色彩相對比調(diào)和的色彩,海水云崖常采用紅藍(lán)綠青的色彩達(dá)到統(tǒng)一的效果。
同時要做到圖案與其所附著彩帨色彩的統(tǒng)一性?!洞笄鍟洹芬?guī)定彩帨有綠色和月白色的等級差別,然而綠色在袍服上經(jīng)常作為賤色,卻在彩帨上為最高階級使用,綠色綢緞制成的彩帨清新淡雅,從色彩學(xué)上說,綠色是自然界的顏色,象征著自然、成長、清新、寧靜、安全和希望。繡制的紋樣大多為五谷豐登、云芝瑞草等自然主題圖案,與綠色體現(xiàn)自然相融合。月白色并非白色,是一種淡藍(lán)色,常用形容月亮的顏色,體現(xiàn)純潔、恬靜的感覺?;实鄞蠡闀r使用紅色的彩帨,色彩鮮艷,與大婚吉服整體的色彩相統(tǒng)一,達(dá)到和諧的美感,同時與“囍”的主題相適應(yīng)。
總的來說,彩帨圖案的色彩不拘泥于自然萬物的真實(shí)寫照,也有著清代宮廷獨(dú)特的色彩表現(xiàn)和審美需求。
3.3 彩帨圖案的寓意性
彩帨圖案的寓意性既包括圖案本身的寓意性,又包含圖案等級的特殊屬性。
古代常以具體的紋飾題材,來體現(xiàn)抽象的吉祥寓意。大多數(shù)采用動植物等圖案形象,通過隱喻、雙關(guān)、象征、諧音等手法,寄予未來生活美好希望[9]。這種手法來源于中國人習(xí)慣討個好彩頭,通常利用漢字諧音或者通過動植物的本身形態(tài)及生活習(xí)性,托物表現(xiàn)象征意義。如蜜蜂取“豐”的諧音,燈籠取“登”的諧音,組成“豐登”,糧食富足是國立昌盛的基礎(chǔ),統(tǒng)治階級希望來年國家五谷豐登、百姓生活安康慶祝豐年的美好愿景,體現(xiàn)皇后、皇太后母儀天下,關(guān)心普天下民生。蝴蝶在清代宮廷彩帨實(shí)物中有大量使用,其形態(tài)優(yōu)美,千姿百態(tài),同時又是美好吉祥、生活美滿幸福的象征,其中“蝴”與“?!敝C音,也被認(rèn)為是福祿的象征?!暗迸c“耋”諧音,用蝴蝶送老人,象征老人健康長壽。海水云崖象征山河永固,萬世升平。
彩帨圖案等級性來源于中國古代以禮法治人來維持封建統(tǒng)治制度,禮法制度即為等級制度[10]??酌现朗⑿校词墙y(tǒng)治階級對被統(tǒng)治階級的束縛。在彩帨圖案中利用圖案種類的不同,賦予其神圣、美好、吉祥、高貴的寓意來區(qū)分不同的身份等級。寓意著即使是統(tǒng)治階級也依舊有明確的細(xì)分,絲毫不可僭越。高等級的統(tǒng)治者使用圖案在視覺上更加具有突出性,體現(xiàn)其極高的政治地位。同時物以稀為貴,皇家使用紋飾多采用靈芝、祥云、海水云崖等圖案,統(tǒng)治階級坐擁天下珍寶,強(qiáng)烈的裝飾效果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權(quán)力的象征。
彩帨作為服飾配件的一種,本意為女子使用的佩巾,自先秦出現(xiàn),至唐宋時期開始在女子中流行,是女子精通女紅本分的象征。至清代命名為彩帨,成為宮廷命婦朝服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配飾,不僅具有極強(qiáng)的裝飾性,同時是著衣人地位等級的主要象征。彩帨的紋樣、色彩、質(zhì)料、工藝逐漸繁復(fù),由最初實(shí)用功能的手巾逐漸演變成具有等級性裝飾功能,不僅佐證了清代服飾奢華繁縟之風(fēng),也從側(cè)面揭示了傳統(tǒng)服飾所具有“見其服而知其貴賤”的政治符號性意義。
[1]彭輝.古代的“事件”與“消息”[J].大眾考古,2013(6):63-65.
PENG Hui. Ancient “event” and “message”[J]. Public Archeology,2013(6):63-65.
[2]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jì)出版社,2005:561.
SHEN Congwen.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M].Shanghai: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House,2005:561.
[3]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M].香港:香港夢梅館,1993:118,751.
Lan Ling Xiao Xiao Sheng. Jin Ping Mei[M]. Hongkong:Hongkong Meng Mei Museum,1993:118,751.
[4]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李國慶,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276.
XI Zhousheng.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M]. Proofread by LI Guoqing. 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05:276.
[5]文康.兒女英雄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495-496.
WEN Kang. The Heroic Offspring[M].Hangzhou:Zhe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1988:495-496.
[6]殷百鋼.手帕史話[J].科技文萃,1994(9):107.
YIN Baigang. The story of a handkerchief[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1994(9):107.
[7]張思遠(yuǎn).服飾色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xué),2008:4,5,9,30.
ZHANG Siyuan. Study on the Color of Clothing[D]. Baoding:Hebei University,2008:4,5,9,30.
[8]朱曉煒.清代宮廷服裝圖案歷史追溯及色彩傳承[J].蘭臺世界,2015(24):89-90.
ZHU Xiaowei. Qing dynasty court dress pattern and color heritage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J]. Lantai World,2015(24):89-90.
[9]周榮梅.從符號學(xué)角度解析清代服飾圖案[J].中國科技信息,2012(22):141.
ZHOU Rongmei. Analysis of costume pattern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J]. 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2(22):141.
[10]許哲娜.中國古代等級服色符號的內(nèi)涵與功能[J].南開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3(6):93-101.XU Zhe’na. Implication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hierarchical clothing color symbol[J]. Journal of Nank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13(6):93-101.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Caishui” in Qing dynasty
LIANG Hui’ea,b, LI Kunyuana
(a.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b. Jiangsu Research Center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In Qing dynasty,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had strict hierarchy, and the costume was luxurious and exquisite. Clothing accessories and materials varied with the identities and occasions. The costume was one of the main indicator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status. “Caishui”, is an accessory scarve worn by concubines in the palace of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assisted with specific image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emergence of form,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ality and pattern of “Caishui” and clarifies the source of the concept of “Caishui” and the evolution from practical functions to decorative function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i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form, color, pattern of “Caishui” are the main marks of the status of concubines in the palace of Qing dynasty and have a strong symbolic function, which indicate the politic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from a part to the whole.
Qing dynasty; Caishui; accessory towels; structure; pattern; function
??與產(chǎn)品
10.3969/j.issn.1001-7003.2016.10.010
2016-03-11;
2016-08-19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資助項(xiàng)目(12BMZ049)
梁惠娥(1967-),女,教授,主要從事服飾文化與現(xiàn)代服裝設(shè)計(jì)的研究。
TS941.11
B
1001-7003(2016)10-0052-06 引用頁碼:1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