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名家及名作
“文學吃貨”袁枚與 《隨園食單》
1500多年前,在賈思勰所著的 《齊民要術》中,就有關于飲食的大量記載。之后,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在 《備急千金要方》 中,單獨有一卷名曰“食治”,具體講述了中醫(yī)與動植物食品的進補問題。至元代,飲膳太醫(yī)忽思慧于天歷三年 (1320年)寫出 《飲膳正要》 一書,這被看作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飲食衛(wèi)生與營養(yǎng)學的專著。到了清代,飲食思想論著的誕生則進入了高峰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飲食思想家。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數(shù)袁枚和他的 《隨園食單》。盡管其生前身后留下諸多爭議,但并不妨礙袁枚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烹飪專家,其飲食思想之精華充分體現(xiàn)在這本書中。
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烹飪專家?!峨S園食單》 是他 40年美食實踐的產(chǎn)物,該書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的江浙地區(qū)。袁枚 80歲的時候在西湖寶石山莊湖樓招收女弟子以詩授業(yè)。為彰顯女弟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績,袁枚除了為女弟子詩集作序、編選 《隨園女弟子詩選》、于 《隨園詩話》中摘錄女弟子詩作予以贊揚外,還兩次請友人尤詔、汪恭繪 《湖樓請業(yè)圖》 加以宣揚?!逗钦垬I(yè)圖》 形象地再現(xiàn)了袁枚與女弟子兩次湖樓詩會的情景,描繪出 17位女弟子的相貌,是清代中葉女子學詩風的生動長卷。自問世以來,這部書長期被公認為廚者的經(jīng)典,英、法、日等大語種均有譯本。其文字簡單清爽,人人都可照著去做。有趣的是,作者還將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等都寫了出來,因此 《隨園食單》又被稱為“文人食譜”,實在是一本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tǒng)菜點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導性史籍。
從內容上看,《隨園食單》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茶酒單”14個部分。具體來說,前 2單類似現(xiàn)在飲食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后 12單為當時廣為流傳的 326種菜肴飯點和美酒名茶,自南向北,大小兼收,內容極為豐富。
袁枚提倡吃豆腐,說豆腐可以有各種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里。有一天,杭州有一個名士請他吃豆腐,這豆腐是和芙蓉花在一起烹煮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艷似云霞,吃起來清嫩鮮美,令人嘆為觀止。袁枚急忙請教做法。主人不肯傳授,笑道:“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你若肯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訴你?!痹恶R上離席彎腰施禮,隨即大笑道:“我今為豆腐折腰矣!”
他認為自然是才情的源泉:“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边€說:“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樂?!痹诠糯煌l件十分落后的情況下,他遠途跋涉,走遍了燕、秦、閩、楚、豫、廣、陜等省區(qū)。游歷山川水澤使他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創(chuàng)作素材,經(jīng)過藝術加工后,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曲、賦、畫,為后人留下了一批豐富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小資情調”李漁與 《閑情偶寄》
李漁在中國傳統(tǒng)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聲譽,《閑情偶寄》 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作為作者的他更被稱贊為“中華五千年第一風流文人”。康熙十年(1671年),他的 《笠翁秘書第一種》即 《閑情偶寄》 (又叫《笠翁偶集》)問世,這是李漁一生藝術、生活經(jīng)驗的結晶?!堕e情偶寄》 分為 8部,共有 234個小題,堪稱生活藝術大全、休閑百科全書,是中國第一部倡導休閑文化的專著。
李漁對于生活細節(jié)的覺悟,對于性情本根的貼近,對于實際生存法則的張弛,使他堪稱中國古代的小資代表。他喜歡吃螃蟹,對于吃蟹的崇拜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據(jù)說每年螃蟹即將上市的時候,他就開始存錢用來買蟹,并稱其為“買命錢”。他從螃蟹開始上市一直吃到螃蟹沒了蹤跡,一天不落。同時,命家人“滌甕釀酒”,酒糟被稱作“蟹糟”,酒叫“蟹釀”,甕叫做“蟹甕”。另外,他把九、十兩月稱作“蟹月”,有一個丫環(huán)專門負責烹蟹,稱其為“蟹奴”。李漁專門作文一篇,詳述螃蟹的鮮味制法,就連從缸內取蟹時的規(guī)矩都說得一清二楚。
作為我國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戲曲論著,《閑情偶寄》 可能在中國戲曲理論歷史上的地位更高。然而,細細品讀 《飲饌部》,就會發(fā)現(xiàn)李漁似乎比美食家袁枚更懂生活情調:“菜有色相最奇,而為《本草》 《食物志》 諸書之所不載者,則西秦所產(chǎn)之頭發(fā)菜是也。予為秦客,傳食于塞上諸侯,一日脂車將發(fā),見坑上有物,儼然亂發(fā)一卷,謬謂婢子櫛發(fā)所遺,將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餉之物也。詢之土人,知為頭發(fā)菜。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絲、鹿角等菜。攜歸餉客,無不奇之,謂珍錯中所未見。此物產(chǎn)于河西,為值甚賤,凡適秦者皆爭購異物,因其賤也而忽之,故此物不至通都,見者絕少。由是觀之,四方賤物之中,其可貴者不知凡幾,焉得人人物色之?發(fā)菜之得至江南,亦千載一時之至幸也。”僅僅是只言片語,就體現(xiàn)出李漁不一樣的人生情調。李漁寫作 《飲饌部》的目的,便是崇尚節(jié)儉與復古,是為了珍惜生命;而簡單的頭發(fā)菜,卻于對話中躍然紙上,使人對其印象深刻。據(jù)說,這位小資才子還曾經(jīng)因為飲食的好惡而救了自己一命。說來也怪,雖然非常喜歡吃蟹,但李漁素來不喜歡吃鱉,說吃多了口干舌燥很難受。有一天鄰居外出打魚,居然網(wǎng)到一只巨鱉。回家烹好后,喊來鄰居友人一起分享。誰知第二天吃過鱉的人紛紛暴斃,就連喝了一點湯的人都一病不起。因為知道李漁不喜歡吃鱉,所以這位鄰居沒有喊他,他居然因此而躲過了一場大難。事后,這位小資文人不禁感慨:“上天居然如此眷顧我,真不知我是如何修得的福分,今后只有全力行善方能報天??!”
正如法國普羅旺斯大學教授皮埃爾所說:“李漁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他的魅力不僅吸引了全世界的中文讀者,同時也吸引了其譯著的讀者。他那無可抗拒的幽默,他語氣的自由……無不展現(xiàn)著誘人的魅力。”雖然 《閑情偶寄·飲饌部》只包括素食、谷食、肉食三類,且細分的類別較少,所以它無論在菜式的涵蓋面上,還是在做法的精細程度上,都比不上 《隨園食單》。然而,作者借飲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審美情趣,讀來生動而富有趣味,這卻是袁枚所欠缺的。
養(yǎng)生家顧仲與 《養(yǎng)小錄》
清代醫(yī)學家顧仲歷來注重養(yǎng)生,倡飲食必潔且熟,有理有節(jié),遵生頤養(yǎng)。他推薦莊子學說,時人稱“顧莊子”。著有《歷代畫家姓氏韻編》 《松壑詩》等。顧仲取楊子建所輯 《食憲》,錄其有關飲食內容,結合自身經(jīng)驗,于康熙三十七年 (1698年) 寫成 《養(yǎng)小錄》 三卷。該書原收錄于 《學海類編》,共三卷,內容豐富,制法簡明,在烹飪史上占重要地位。書中記載了飲料、調料、蔬菜、糕點菜肴 190多種,以浙江風味為主,兼收中原及北方風味,對后世也有較大影響力。其中以花為饌,其他食書未見收載,研究價值很高。
《養(yǎng)小錄》 全書分“飲之屬”“醬之屬”“餌之屬”“蔬之屬”“餐芳譜”“果之屬”“嘉肴篇”等七部分,顧仲將菜肴同養(yǎng)生結合起來,選擇對人的健康長壽有明顯益處的菜肴,詳述其烹飪技藝。
《養(yǎng)小錄》 中最著名的是對于飲食之人的三個層次理論:“飲食之人,大約有三,一曰飲之人,秉量甚宏,多多益善,不擇精細;一曰滋味之人,求工烹飪,博及珍奇,又兼好名,不惜多費,損人益之,或不暇計;一曰養(yǎng)生之人,務潔清,務熟食,務調和,不侈費,不尚奇。食品本多,忌品不少,有條有節(jié),有益無損,遵生頤養(yǎng),以和于身。日用飲食,斯為上矣?!边@番精辟的論述,是對于飲食養(yǎng)生原則最好的闡釋。不擇精細,全盤接收,當然是不可取的;過于講究,鋪張浪費,也不應提倡。顧仲所倡導的核心就是“養(yǎng)生”,遵生頤養(yǎng),以和于身。這也是 《養(yǎng)小錄》 所要宣揚的中心思想。
當然,在人們的印象中,過于講究、鋪張浪費的人,以皇帝居首。但清朝皇帝中也不乏勤儉節(jié)約的典范,道光帝便是這樣的一位。道光皇帝歷來以勤儉著稱,可以說到了“摳門”的程度。英武殿大學士曹振鏞也是這樣一位天性省儉之人,所以他頗得道光帝器重。據(jù)說有一日,曹學士從前門外飯館里,打聽得一樣便宜葷菜,進宮見了皇上,便說前門外福興飯莊里,有一樣豆腐燒豬肝的葷菜,味兒十分可口,價錢也十分便宜。道光帝說:“豆腐豬肝,朕卻不曾吃過,不知要賣多少銀子一碗?”曹學士奏道:“每碗只須大錢 40文。”皇帝聽了,直跳起來說道:“天下哪有這樣便宜的菜!”便吩咐內監(jiān)傳話到內膳房去,從明天起,旁的東西都不用,每頓只須一碗豆腐燒豬肝便了。內膳房正苦于沒有差使,無可沾光。如今忽奉圣旨點菜,便添委了幾個內膳上行走 (小官職),匆忙預備起來。第二天午膳,便有這樣菜來,道光帝吃著,果然又鮮又嫩,這一樣菜,連吃了 10天。到月終內務府呈上賬目來,道光帝一看單是這豆腐燒豬肝一項,已花去銀子 2000余兩。
晚清名臣飲食趣事
北洋大臣無心插柳
作為淮軍領袖起家的李鴻章,在后期成為清朝中央政府的核心力量,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成就無須過多贅述。作為安徽人,李鴻章還創(chuàng)造了徽菜中的一道名菜——李鴻章雜燴。
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李鴻章奉旨到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順道訪問歐美。一路上吃了兩個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國就叫使館的廚師用中國徽菜宴請美國賓客。因中國菜可口美味,深受歡迎,連吃幾個小時洋人還不肯下席。此時總管向他稟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辦?”李鴻章略加思索后說:“把撤下去的殘菜混在一起加熱,用大盆端上來?!辈灰粫?,熱氣騰騰的菜端上桌,洋人嘗后連聲叫好,便問菜名,李鴻章一時答不上來,只是說:“好吃多吃!”豈料歪打正著,“好吃多吃”與英語雜燴Hotchpotch發(fā)音相近,后來此菜便被命名為“李鴻章雜燴”。
另一種說法是:李鴻章命廚師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廚師只好將所剩海鮮等余料混合下鍋。菜燒好上桌后,外賓嘗后贊不絕口,并詢問菜名,李無言以對,只好用合肥話說“雜碎”(即“雜燴”諧音)。此后,“大雜燴”便在美國傳開。
李鴻章雜燴是徽菜的代表之一,此道菜鮮香可口、鮮而不腥、醇香不膩、咸鮮可口,具有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先生亦曾寫過 《李鴻章雜燴》 一文,稱它“馳名國外,凡在歐美的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
太子少保有心之作
“宮保雞丁”是川菜中的傳統(tǒng)名菜,由雞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常被人想當然地誤寫為讀音相近的“宮爆雞丁”。宮保雞丁不但在國內深受大眾歡迎,甚至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亦“泛濫成災”,幾成中國菜代名詞,其情形類似于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面。關于宮保雞丁的來歷,一般認為和丁寶楨有關。
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 (任上殺了慈禧當時的手下權閹安德海),后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jù)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宮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
“宮?!逼鋵嵤嵌殬E的榮譽官銜。明清兩代朝中重臣一般都有虛銜,這些頭銜并不能帶來實際的權力,有的還是官員死后追贈的,通稱為“宮銜”。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于光緒十二年 (1886年) 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于是他發(fā)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睘楹挝?,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
關于“宮保雞丁”的來歷還有其他兩種說法。一種說丁寶楨來四川,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又或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制,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另外,還有“宮保雞丁”起源于山東、貴州之說,這些便是后話了。
中興名臣各有所好
除了李鴻章與丁寶楨之外,晚清的名臣似乎都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其中,中興名臣左宗棠和曾國藩等人可以算做代表。
左宗棠是一位因喜食豬肉而聞名的奇人,據(jù)說每次吃肉沒十斤就吃不飽。他初出征時,路過各地府縣,地方官照例準備美食佳肴,遺憾的是并沒有能討得這位總督大人的歡心。府縣知道他的喜好后,每回必以豬肉敬奉。后來,左宗棠遠征新疆,萬里沙漠,吃不上豬肉,所以一班師回蘭州,首餐便找豬肉解饞,并對左右說:“我今天真領略到三個月不知道肉味是什么感覺了?!绷硗猓笞谔娜握憬矒釙r,最嗜莼羹。后來朝廷用兵西陲,左宗棠進討新疆阿古柏之亂。時間一長,左宗棠不免思念當年杭州的莼菜羹。誰知為時不久,左宗棠的餐桌上就出現(xiàn)了莼羹??墒切陆划a(chǎn)莼菜,那么莼菜來自何地呢?原來,大軍西征時,所有軍需物品皆由浙江巨商胡雪巖置辦。胡雪巖是左宗棠的舊交,他知道左宗棠酷嗜莼羹,為了報答左宗棠對他早年的知遇之恩,特地將莼菜夾裹在紡綢之內發(fā)往新疆。
身為湖南人,曾國藩一生酷嗜肥辣。一次,有一士兵射得一只狐貍,曾國藩十分高興,令廚師宰殺,并置辦宴席,邀請賓客來赴宴。賓客們大嚼狐貍肉,只覺得味道香美,卻不清楚是何種野味。曾國藩笑著說:“此物媚能惑主,其肉本不足食。以我之饕餮,污諸君齒頰,再飯當不再設此?!北娙私K于明白,所食乃是狐貍。因為唐代詩人駱賓王在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中,曾大罵武則天“狐媚偏能惑主”。
薛福成是光緒年間的著名文人、外交家,江蘇無錫人,早年先后入曾國藩、李鴻章幕府,后來出使英、法、比、意等國。雖然其地位無法與彭玉麟、胡林翼等中興名臣相比,但受曾國藩等人的影響較深,也為中國外交的近代化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在無錫時,最喜歡吃的一道美味便是獅子庵尼姑烹調的“石鴨”。烹調時,先將宰殺洗凈的鴨子放在瓦缽內,再加上黃酒與鹽,不加水,將瓦缽封口,置入蒸籠。熟后,但見缽內清湯盈盈,香氣撲鼻,食時味道絕佳。
清代是我國古代飲食發(fā)展的最高峰,無論是從日趨成熟的飲食思想理論,還是逐漸形成的八大菜系,抑或是曠古爍今的滿漢全席,都是中華飲食史上的巨大成就。誠然,由于歷史條件所限,當時的許多飲食思想還不夠完善,各大菜系之間的界限也沒有今天這么明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清代開始,中華的飲食已經(jīng)開始走向了近代化,這對于現(xiàn)代中國的飲食發(fā)展無疑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選自《世說清語:清朝生活日志》王彥章 著/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