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詞類;漢語;句法;形態(tài)
摘要: 在“詞類是什么”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語言學家們遠未達成一致,許多關于詞類問題的分歧和紛爭也都由此開始。因此,厘清內(nèi)涵含混、指稱不一致的術語定義是詞類問題討論前應該具備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許多詞類的討論論而未果的原因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句法、形態(tài)和語義這些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相互聯(lián)系,有著一定的成規(guī)則成體系的關聯(lián)或?qū)P系,因此從任何一個視角出發(fā)看待詞類劃分都可能會有一些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雖然多視角的詞類分析并非沒有可能,但相形之下,從句法角度來看詞類的區(qū)分是若干視角中最為穩(wěn)妥和可靠的一種。這也是西方語言學傳統(tǒng)中詞源學意義上的“詞類”原本的意義所在。
中圖分類號: H04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6)04042404
Key words: parts of speech; Chinese; syntax; morphology
Abstract: Linguists havent agreed on the basic question “What is a part of Speech?” which causes differences and debates on it.Therefore,clarification of confusing term definition is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debate,as well a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many debates can not reach a result.Theoretically,syntax,morphology and semantics might all be involved,one way or the other.Consequently,meaningful findings on parts of speech could be reached from any of any perspective.Although empirical studies of parts of speech prefer syntactic consideration to morphological or semantic considerations,for it is more reliable in most cases.It also accords to the etymological origin of the “pars orationis (Parts of Speech)” in Latin.
一、 引言
所有卓有成效的學術論辯都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論辯各方在論辯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焦點術語的理解須是具有一致性的。然而遺憾的是,在實際的學術爭鳴中更多的事實卻是學者們崇高而嚴肅的學術討論常常因為在最關鍵的術語理解上沒有達成一致而使辯論陷入各種似是而非的混亂之中。在評說高名凱的詞類觀以及當時學界對于這種詞類觀的討論時,呂叔湘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截止到現(xiàn)在為止,高先生的主張還沒有得到別的人贊同,已經(jīng)發(fā)表過的文章都是主張有詞類的。問題的未能迅速獲得解決,部分是或者主要是…因為進行反駁的路線不大對勁。高先生說漢語的實詞不能分類,唯一的理由是漢語沒有形態(tài)?!瘩g的論據(jù)都集中在…要證明漢語的詞有形態(tài)。這樣,問題就復雜起來,因為很可能大家都講形態(tài)而講的滿不是一回事。(實際也的確是這樣,例如黎錦熙、傅子東兩位講的‘形態(tài)跟俞敏、陸宗達兩位講的‘形態(tài)就全不相同…要是我講的‘形態(tài)跟你講的‘形態(tài)不是一個東西,那怎么能說到一塊兒呢?我說漢語里沒這個東西,你說漢語里有那個東西,也許咱們都對,也許咱們都不對,反正你不能說服我,那是一定的?!盵1]這段話精彩而中的,切中關于詞類問題討論的許多紛爭之要害,它對于我們觀察和評判時下國內(nèi)國外關于詞類問題的種種討論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谶@樣的認識,本文不打算討論具體的詞類問題,而是從“詞類”這一術語的含義入手,對詞類問題討論中應該思考的若干基礎性問題進行漫談式的思考,以就教于相關問題研究的方家。
二、“詞類”是什么
范疇化或類化(categorization)是人類認知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有了這種能力,人們既可以按照相同標準為不同事物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不同標準為相同事物進行分類。例如人們可以按照衣服自身的色彩把“衣服”這個詞所代表的集合成員分為白色的衣服、藍色的衣服、紫色的衣服等,也可以按照功能的不同分為泳裝、球衣、禮服等,還可以按照適用對象的不同分為男裝、女裝、童裝等。與此相似,人們也常為詞進行不同的分類。然而,對詞進行不同分類的結(jié)果不一定就是“詞類”,比如人們可以根據(jù)構(gòu)詞方式的差異為詞分類(如派生詞和復合詞等),也可以根據(jù)詞的意義或詞所傳達的感情色彩為詞分類(如褒義詞和貶義詞等),還可以根據(jù)詞的來源為詞分類(如本族詞和外來詞等),當然也還可以根據(jù)詞的韻律特點為詞進行分類(如雙音節(jié)詞、三音節(jié)詞等,又如雙聲詞或疊韻詞等等)。但這些分類結(jié)果當然并不就是“詞類”。作為專門的語言學術語,“詞類”一詞有其特定的技術含義。在討論漢語詞類的若干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來為“詞類”這個詞做一番正名和辨義的工作。
仔細觀察各種關于詞類問題的文獻就會發(fā)現(xiàn),在“詞類是什么”這樣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上,語言學家們其實遠未達成一致,而這一點卻常常并不為人們所覺察,許多的分歧和紛爭也都由此開始。那么,“詞類”到底是什么呢?《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212頁)是這樣來為“詞類”這個詞釋義的:“詞在語法上的分類?!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所采用的這一釋義反映的似乎是現(xiàn)當代中國的語言學家們對“詞類”一詞含義的一種傾向性共識。然而這一“共識”卻并不能使得人們在“詞類”問題上理解的分歧有所減少,甚至在與詞類相關的“語法”所涉及的范圍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上人們也并未達成一致。因為從廣義的角度來看,語法可能涉及句法、形態(tài)、語義、語用等很多方面的內(nèi)容。而“詞類”的討論似乎與這幾個方面都有相關,因此上不同的研究文獻在討論詞類問題時常常會采取不同的視角,還有的時候則會在是否可以采用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同一語言的詞類系統(tǒng)這一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再加上不同學術流派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之爭穿插其中,這就使問題變得格外復雜起來。
既然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大體框架和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借用和仿效西方語言學理論體系所建構(gòu)的,那么在討論“詞類是什么”這個問題時還是有必要對“詞類”這個詞所對應的術語在西方語言學理論傳統(tǒng)下做一簡單的探源工作。在英文文獻中,與“詞類”相對應的術語有幾個: word classes,grammatical categories和 parts of speech。其中Word classes的稱法始于二十世紀的結(jié)構(gòu)主義研究文獻,這一稱法的采用某種意義上看是結(jié)構(gòu)主義強化“分類”研究方法的一個明證。在近期生成語法的文獻中,則更多地使用grammatical categories。當然,grammatical categories與word classes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嚴格地說來,它們是互不相同但又有一定聯(lián)系的兩個不同術語(參見Haspelmath2001,司富珍2006,2014,2015等有關討論)[2-5]。這三個英文術語中,源頭更為久遠的說法是“parts of speech”,它來自拉丁語的“pars orationis”,現(xiàn)代語言學中具體“詞類”的名稱與概念大多是源自于希臘-羅馬傳統(tǒng)(參見Haspelmath2001)[2],parts of speech是其中之一,其原本的字面義是句子成分(sentence constituents)。而這一字面義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羅馬-希臘傳統(tǒng)中的“詞類”觀至少就早期來說也是對詞在句子中所充當不同成分的能力而進行思考的結(jié)果。假定我們以此詞源義作為“詞類”這一術語的基本定義,并以此作為標尺來衡量幾例關于詞類問題的討論,看一看會是什么樣的結(jié)果。
三、 為什么要劃分詞類
在關于漢語詞類問題的討論上,人們更多地關注的是如何進行分類,而只有少數(shù)語言學家不僅關心如何分類,也思考為什么要為詞分類。單純從拉丁詞源本義出發(fā)來看,劃分詞類的目的就是便于人們更好地對句子成分進行分析,或者也可以換過來說,詞類是分析句子成分時“必不可少的道具”[1][6](呂叔湘 1954,沈家煊2009等)。沈家煊(2009)[6]曾有這樣的討論:“講語法,先要講詞類,因為詞類是講語句結(jié)構(gòu)必不可少的/ 道具(或叫理論構(gòu)件) ,有了這個道具才方便我們講語法?!边@段話準確而精煉地道出了語法學研究中之所以要進行詞類劃分的根本因由。關于漢語詞類劃分的目的性論述的更早和更詳細的討論則可以參見呂叔湘(1954)[1]。抽象地說來大概很少有人反對“講語法先要講詞類”“詞類是講語句結(jié)構(gòu)必不可少的道具”這樣的說法,但在如何看待詞類和語句結(jié)構(gòu)之間的關系上卻始終存在至少以下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從詞的形態(tài)特點本身出發(fā)看詞類劃分、將詞類劃分與句法分析割裂開來的為分類而分類的傾向,另外一種則是為了講明句法關系而進行的分類。前一種的早期代表文獻是高名凱(1953)[7]。高名凱(1953)[7]那個備受爭論的關于漢語實詞沒有詞類分別的著名觀點,其立論的基礎是認為“中國的語詞,以單獨不成句子的語詞來說,是無詞品之分的,可是若以詞語在句子中的功能來說,則是大有分別的”。這里存在一個疑問,若是按照本文前面對于“詞類”的語源義的理解,那么完全可以得出結(jié)論認為高名凱(1953)[7]本可以推出“中國的語詞”有詞類分別的結(jié)論,因為它們在句子中的功能“大有分別”。但是高名凱(1953)[7]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卻是漢語實語無詞類分別。原因正如本文本頭所說是術語含義的不確定性導致的,原來此“詞類”非彼“詞類”也。高名凱(1953)[7]所說的實詞沒有詞類分別,指的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意義上的詞類分別。鑒于此,呂叔湘(1954)[1]批評認為:“高名凱把這兩種東西包括在‘形式成分一個名稱之內(nèi)…也許高先生并沒有意識到,無形之中他是在把詞類這個東西分成兩種,一種是憑借詞本身的形式即形態(tài)來區(qū)分的,是老牌詞類,一種是憑借形態(tài)以外的形式成分來分的,可以說是加引號的‘詞類”。這段評論精彩地指出了高名凱之所以得出漢語實詞無詞類分別的結(jié)論原因之一是在“詞類”這個術語的使用上未能采用一個一以貫之的明確定義。
雖然關于詞類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真正停歇,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詞類問題大討論以來,又一次詞類問題大討論的高潮則由沈家煊(2009)[6]等一系文章中所提出的關于“名動包含”說的觀點所引發(fā)。有意思的是,如果拋開具體的論證方式和理論框架不論,至少在為什么要劃分名動形這些具體的實詞詞類以及主要憑據(jù)上,沈家煊(2009)[6]等的思考方式與高名凱(1953)[7]等的思考方式頗有幾分神似之處。事實上沈家煊(2009)[6]也的確明確提到:“漢語的名、動、形都在一個大圈實詞類中,三者缺乏印歐語那樣的獨立性,從這個角度看‘漢語的實詞不能分類的說法不無道理”。當然沈家煊(2009)[6]理論上也贊同劃分詞類的目的是為了講語法結(jié)構(gòu)的。針對某些把詞類劃分和句法分析割裂開來的觀點,沈家煊(2009)[6]曾評論認為:“有人說,區(qū)分詞類是因為詞本身的特點值得分類和需要分類,呂叔湘(1954,1979: 32)一再說,這個話對于有發(fā)達的形態(tài)的語言也許適用,對于漢語不適用,因為詞本身的特點實際上就指的是形態(tài)變化。即便拿形態(tài)發(fā)達的語言來說,劃分詞類是為了講語法結(jié)構(gòu)這句話仍然是對的,因為詞只有在語句里邊才有各種變化形式?!边@一段話的意思本來是想強調(diào),劃分詞類的目的并不是要看詞本身的特點,而是應該看詞語在“語句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而不僅僅是因為“詞本身的特點值得分類和需要分類”。然而在具體到論證漢語句法特點以及漢語和印歐語里名詞和動詞與指稱語和陳述語之間的“實現(xiàn)關系”和“構(gòu)成關系”時,沈家煊(2009)[6]同樣采用了兩套標準,即實際上是用兩種不同的“詞類”含義去解讀印歐語的“詞類”和漢語的“詞類”。
四、結(jié)語
如果觀察更多關于詞類問題的討論,就會發(fā)現(xiàn)厘清內(nèi)涵含混、指稱不一致的術語定義是詞類問題討論前應該具備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許多詞類的討論論而未果的原因之一。我們熟知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始終有漢語詞類問題伴隨左右(如高名凱1953,呂叔湘1954,徐通鏘1997,郭銳2002,沈家煊2009,石定栩2009,陸儉明2005等)[1],[6],[7],[8-12],然而詞類問題有時似乎是世界性難題(如由Chung [13]引發(fā)、來自不同語言學流派的眾多語言學家共同參與的、關于北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上的瀕危語言查莫羅語(Chamorro)實詞語類(lexical categories)劃分的激烈爭論就是一個例證(Croft 1991&2012,Kaufman 2009,Chung2012,Koontz- Garboen2012等)[13-17],不獨漢語然也。然而糾結(jié)期間的癥結(jié)之一恐怕與對“詞類”的本質(zhì)含義認識不同有極大關系。由于篇幅所限,更多相關討論這里從略。從最簡單的情形來推想,既然詞類是根據(jù)詞在句法位置上所扮演的角色而進行的分類,那么,最可靠和最穩(wěn)妥的詞類分析法當然就是看一看所研究的詞在特定的句法位置上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成分或作用。從這個意義引申開來,那么不管詞在句子中是否呈現(xiàn)形態(tài),也不管它們呈現(xiàn)的是何種樣態(tài)的形態(tài),是可變的還是不變的形態(tài),一種還是多種,只要它們在句子中充當一定的句子成分,就會實現(xiàn)為相應的特定的詞類。因此從“詞類”原本的意義來分析,“依句辨品”肯定是有道理的。但“離句”之后的品類如何看待?詞典學意義上的詞類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概率統(tǒng)計意義上的價值而存在的。而對于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類語言來說,活用隨時可能發(fā)生。諸如“很青春”中的“青春”之類的詞類地位的判定如果離開了具體句法位置上來評說是很難說有什么實際的價值和意義的。
強調(diào)“詞類”的“句法成分”詞源意義,并不意味著不能從形態(tài)或語義的角度來考察詞類問題。因為句法、形態(tài)和語義這些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相互聯(lián)系,有著一定的成規(guī)則成體系的關聯(lián)或?qū)P系,因此從任何一個視角出發(fā)都可能會有一些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但幾個部門之間的這種關聯(lián)和對應一般都不會是一一對應的,而且還常常會有例外,這就使人們通過形態(tài)和語義及功能考察詞類時碰到更多障礙和難題。詞的形態(tài)句法和語義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表象本身或隱或顯,變化迷離,使得人們在使用這些標準時出現(xiàn)認識上的巨大差異。從不同視角研究詞類問題的研究應力求避免將問題絕對化。而回到詞類含義的源點,雖然多視角的詞類分析并非沒有可能,但相形之下,恐怕從句法角度來看詞類的區(qū)分是若干視角中最為穩(wěn)妥和可靠的一種。
參考文獻:
[1]呂叔湘.關于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J].中國語文,1954(9):6 14;(10):16 22.
[2]Haspelmath.Word Classes and Parts of Speech[A].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Elsevier Science Ltd.2001.
[3]司富珍.中心語理論和“布龍菲爾德難題”[J].當代語言學,2006(1):6070.
[4]司富珍.簡約之問[J].語言科學,2013(5):497504.
[5] 司富珍.也說漢語和印歐語差異的ABC[M]∥潘文國.英漢對比與翻譯:第二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156.
[6]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J].語言科學,2009(1):112.
[7]高名凱.關于漢語的詞類分別[J].中國語文,1953(10):13 16.
[8]郭 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陸儉明.漢語詞類的特點到底是什么[J].漢語學報,2015(3):27.
[10]石定栩.體詞謂語句與詞類的劃分[J].漢語學報,2009(1):2940.
[11]石定栩.漢語詞類劃分的若干問題[J].語言學論叢,2009(40):93110.
[12]徐通鏘.語言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3]Chung,Sandra.Are lexical categories universal? The view from Chamorro[J].Theoretical Linguistics,2012,38:156.
[14]Croft,William.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The Cognitiv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5]Croft,William.Language universals without universal categories[J].Theoretical Linguistics,2012,38 Issue:5772.
[16]Grdenfors ,P.Croatian[J].Journal of Philosophy,2014,41:179194.
[17]KoontzGarboen,Andrew.The universality of lexical categories:Comments on Chung[J].Linguistics,2012,38 :103117.
責任編輯:鳳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