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玉
摘 要: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課堂普遍存在以下現(xiàn)象:學生學習欲望不強、依賴思想嚴重,課堂發(fā)言常常是一問一答式。我縣通過開展以目標導學、自主探學、合作研學、展示賞學、檢測評學的“五學”課堂教學模式實驗以來,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靈動展示中學會學習、合作、創(chuàng)新,促進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五學”模式;實效
一、在目標導學中展示課題,明確任務
目標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思維的起點。我們應該在充分研究課標、教材、學生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如《別餓壞了那匹馬》的學習目標:
1.正確讀寫12個生字、16個詞語,理解“忐忑不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殘疾青年的美好品德。
3.學習運用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這些目標導向明確、內容具體、語言精練,符合課文內容和課標對六年級學生的要求。
二、在自主探學中完成任務,發(fā)現(xiàn)問題
自主探學就是學生在學習目標引導下的自主學習,是新課學習前的準備。讓學生帶著這些富有導向性、啟發(fā)性的問題串進行自主探學。如《凡卡》第二課時的導學案:
1.為什么凡卡的生活沒有指望?他的現(xiàn)實生活如何?
2.凡卡對生活還有沒有指望?如果有,他對生活的指望是什么?
3.凡卡所指望的生活幸福嗎?他能過上指望中的生活嗎?
這些問題串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緊扣課文重點、難點,帶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啟發(fā)性,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在合作研學中解決問題,因材施教
本環(huán)節(jié)是“自主探學”環(huán)節(jié)的延續(xù),是本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合作的過程就是在小組內交流自我學習成果的基礎上,與小組成員一起修正和完善認知,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并對上一環(huán)節(jié)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采用“兵教兵”或教師個別引導的方式解決。學生學習小組的組建和組內成員的分工尤為重要。如我根據(jù)“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把全班37位同學分為6組,既利于本組學員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又利于組際間的交流和競爭。每組成員的號數(shù)按每單元考試成績從高到低排列,選拔學習能力與組織能力最強的擔任組長、副組長,負責本組學習活動的組織、分工、監(jiān)督等,讓小組學習有序開展。在《我的舞臺》一課中,我要求各小組按以下內容進行合作研學:
你從課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舞臺對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
1.讀一讀相關語句。
2.想一想這些語句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3.品一品這樣表達的效果。
(3、4號主發(fā)言,1、2號補充并概括,5、6號重復一遍。)
有了以上的提示,每個人都清楚了自己應該做什么。組長提出問題,各組組員馬上按號數(shù)有序進行發(fā)言、補充、討論、記錄,各司其職,生機盎然。
當然,合作研學也會出現(xiàn)自由散漫、低效混亂的局面。因此,一定要注重激勵性評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或結束時針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程度、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進行組內自評、組際互評,或教師綜合評價。副組長專門負責課堂發(fā)言、紀律、背誦、作業(yè)檢查等分數(shù)記錄工作。每周一統(tǒng)分,每月一獎勵。這樣,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了自主學習的熱情與潛能,增強了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四、在展示賞學中培養(yǎng)自信,構建知識
展示是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體現(xiàn),是整個課堂的主旋律,可以分為個人展示和小組展示。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激發(fā)了興趣,挖掘了潛能,提升了品質,培養(yǎng)了自信。如《凡卡》一課結尾的展示賞學片段:
學生通過辨析,達成共識:這是一封爺爺永遠收不到的信。
此時,一生說:就算爺爺能收到信,也不會來救他!
師問:假設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他會來救凡卡嗎?
生甲:我認為爺爺會來救凡卡,他是凡卡唯一的親人。哪有爺爺不救孫子的?
生乙:我認為爺爺不會來救凡卡,因為他自己已經(jīng)很老了,冬天那么冷,還要給老爺家守夜,可見他維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難。
生丙:我同意他的意見,爺爺根本無法養(yǎng)活凡卡,否則當初就不會送他進城當學徒。
生?。簩Γ≌n文用‘夢來結束全文,就暗示了凡卡想擺脫痛苦生活是不可能的。
生戊:這就更讓我們感受到凡卡的命運是多么悲慘!
師: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著不幸,隱喻著凡卡那甜蜜的希望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xiàn)的夢,更激起了我們對凡卡的同情。
在學生展示過程中,其余學生認真傾聽,發(fā)現(xiàn)了問題;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引導學生合作補充,讓學生不同的思維發(fā)生碰撞,相互啟發(fā),提高學生對問題認識的廣度與深度。
五、在檢測評學中鞏固提升,調控方向
檢測評學,是本教學模式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總落實,是對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的反饋與監(jiān)控。檢測題要緊扣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易錯點,鞏固本堂課所學的基礎知識,并進行遷移運用,題型要靈活、多樣,量要適中。如《魯濱孫漂流記》的檢測題:
1.如果讓你選課文中的一句話作為座右銘,你會選哪一句,為什么?
2.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中國的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他們年齡在11歲至16歲之間,在夏令營中他們進行了一場較量,是一場怎樣的較量呢?請看《夏令營的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發(fā)人深省的問題:
中國的孩子應該如何“學會生存”?中國怎樣才能不落伍?談談你的看法。
第一題是檢測學生對魯濱孫精神的理解,屬于基礎題,關注到全體學生;第二題是提高題,也就是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進行評估。
構建語文“五學”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實效,讓課堂動起來,學生活起來。課堂不再是教堂,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成為學生展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的交際場。
參考文獻:
趙海光.“五學”課堂模式解讀[J].高郵教育周刊,2003(9).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依據(jù)文本特點,創(chuàng)建語言文字多元化訓練系統(tǒng)的教學研究”(編號:FJJKCG14-34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