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懷念黍子

      2016-11-19 21:59董華
      湖南文學(xué)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笤帚蕎麥谷子

      董華

      農(nóng)諺說:處暑找黍,白露割谷。

      進入秋季第二個節(jié)令——處暑,黍子成熟了。

      在廣大華北和西北,黍子是大秋作物中成熟最早的莊稼。

      說起來,與北方風(fēng)習(xí)近?!对娊?jīng)·魏風(fēng)·.碩鼠》篇唱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笔蛎灼鹋d,位于“無食我麥”“無食我苗”,循環(huán)往復(fù)之句首。由此可以證實,起碼自周朝,就已經(jīng)大面積種植,與麥和稻并列為主要糧種。先民對它感情似乎還重,不然,表達背井離鄉(xiāng)痛苦,怎會有“黍離之悲”一詞呢?

      倉中物,包拯詩“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谷黍也勾連著我的身世。

      長在田地,它是莊稼;收獲了,它是糧食。

      碾去了黍殼,圓滾滾的黍粒愛蹦愛跳,金黃耀眼。整米煮粥,比小米粥黏潤。磨了面粉,蒸年糕,性質(zhì)仍黏得厲害,超過南方糯米。它做的各種食品,不易消化,耐饑。根本不用多想,毛澤東當年在延安窯洞領(lǐng)導(dǎo)全民族抗戰(zhàn),他這一南方人肯定沒少吃了陜北老鄉(xiāng)黍米。

      我也是種過莊稼的,早年體會,黍子另外特性,耐干旱且不算,再生能力特別頑強。玉米、谷子、麥子、稻子,割完就算完了,別指望秸稈、根茬重新長芽。黍子不是這樣,去了黍頭,日后還能從莖上生出新芽!二茬新芽持續(xù)期,至土地上凍。頗有“頭如韭,割復(fù)生”氣概。在光了的,黃葉飄零曠野,那黍子田里直立著大片秸稈,由黍秸丫巴又滋生出的無數(shù)嫩芽,鮮綠鮮綠,特別招眼。二茬芽為牛兒、羊兒、兔兒、驢兒美食,它代表土地供給了食草類生靈最后的綠色大餐。多么強壯生命力,多么靈愛、仁義莊稼啊!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憑著對黍子記憶,助使人對身世識別和心性認知。

      好了,閑話休提,我還是著重講述黍田風(fēng)情和打谷場上趣味吧。

      黍熟之際,形態(tài)是好看的。黍田可能和谷子地挨著,彎彎的谷穗、黍穗各顯其美。谷穗半尺多長,一根穗排布著谷穗疙瘩,毛茸茸,像一截井繩,又像狼尾巴。瞅它憋粗的那股勁兒,顯了北方男人雄強之美。黍穗則相反,它是由多個黍梃組成一個大穗,垂下來像小瀑布,像姑娘秀發(fā)那么柔美。天然長成了溫順模樣兒。我注意過,農(nóng)民路過谷黍田,態(tài)度有區(qū)分的。到谷地邊,只把谷穗掂一掂,露個喜色,就拔腳走了;見了黍子,是一只手攬過黍穗,托著,另只手摩挲,細心地感覺那份爽滑。

      黍子在收獲之前,挺讓人操心。因為它熟得早,田里屬頭一份,特別容易招鳥害。對付和人搶食的鳥兒,想出來的辦法,在黍田里插假人、掛布條兒,或者敲銅盆嚇唬。這也擋不住機警麻雀,麻雀識破這些伎倆,人一離身,成群麻雀就像戰(zhàn)斗機群一樣俯沖而下,繼續(xù)盤踞黍穗位置。經(jīng)麻雀啄過的黍穗,輕飄了,空黍穗就挺了起來。麻雀這種為食而忙的斗爭方式,被我們抗日軍民所采納,戰(zhàn)法就叫“麻雀戰(zhàn)”。

      收黍子說法和工具,也特別。收獲其他大莊稼,說割、說砍、說刨、說招,它跟谷子同一個類型,卻說“爪”。找的道理在于,同一地黍子,不是一次性成熟,需要隔開數(shù)日,兩三次進地,方能將熟穗搜羅齊。使用工具,土名叫“爪鐮”,形制簡單,與出土文物石鐮仿佛。一塊薄鐵板,大約方形,長約一拃,上端兩個斜角,靠上平行兩孔,上沿兒裹布,兩孔之間穿一根襻兒。使用時,繩襻兒挽在單掌的掌背,虎口卡住上沿,拇指在里側(cè),四指在外側(cè),用拇指向外頂,四指向里拉,對黍穗形成包抄合力。爪鐮的刃不鋒利,但經(jīng)刃兒一勒,五指一拽,黍穗就扽下了。過手輕靈,合成動作非??旖?。一把黍穗到手,夾在左邊胳肢窩,陸續(xù)的夾,夾足了,夠一個黍頭,就拿榆梢或細高粱打“腰兒”,捆起來。隨著勞動腳步推移,一排找黍子的人,身后出現(xiàn)了一趟趟黍子頭。

      這一項農(nóng)活,女人興趣大,干得也漂亮。

      當天運回,黍子在場上讓風(fēng)吹幾天,更干爽了,搓黍子就開始了。

      清晨,紅紅的太陽剛露頭,霞光布滿場院,場里就上了人。有在場上干活的,有來搓黍子的,大家見了面,都一臉喜氣。

      生產(chǎn)隊長在場上親自指揮。他數(shù)了數(shù)各家來的人,告訴“場頭”幾項規(guī)則,就一邊觀察去了。場頭即吩咐場里干活差的人給搬運,按黍頭大小搭配,人口多的適當照顧一些。隊長這樣維持,還算公平,防止仨親的、倆后的鬧爭吵。若行事不公,弄不均勻,婦女就有的哭鬧,有的甩閑話、罵大街。

      搓黍子是義務(wù)勞動,不記工分。得的報酬是把副產(chǎn)品黍子杪帶回家,留著刨笤帚。過日子,誰家也離不開笤帚。婦女掌家務(wù),人人樂意干。

      上場帶的家什,各式各樣。簍子、簸箕、搓衣板、小笸籮、麻石頭都有。帶去什么家什在什么上搓。簍子、簸箕、小笸籮是倒扣著,兩手搓在凹凹凸凸的麻面兒。連搓衣板在內(nèi),這些家什都比不上麻石頭,麻石頭沒彈性,又結(jié)實,又給力,效率高。各家分得了黍頭,就各自挑選地兒搓去了。光滑的黍粒紛紛而落,人腳跟前黍粒堆增長,淹沒了腳脖子。

      本然急活兒,各家主婦原有一攤子家務(wù)事,所以干得很快。小半晌,自己一份黍頭搓完了。抖了抖褲腿兒,倒了倒鞋窠兒,摑打摑打家什,她們或者胳膊夾著,或者上筐背著黍子杪,忙不迭地回家做午飯了。

      隊長是不會放松看守的。從搓黍子開始,就當面要求把黍子搓干凈;臨走,要查一查,對于印象里愛占集體便宜的人,格外盯得緊。其實,隊長和社員都清楚,帶回的沒搓干凈,于自己沒有好處。因為,黍杪進了家,不會立即找人刨笤帚,擱很長時間。沒搓干凈會造成什么損害呢?招耗子。耗子鼻子靈,它會去嗑,還會在里邊做窩,生小耗子?!按罄霞摇币矔?,去彈,把成束黍杪糟害成草雞窩。

      搓出來的黍粒,沒篩,沒揚,先大堆地堆著。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召集婦女搓黍子,主要解決家庭用笤帚,但所用畢竟有限。更多部分依然靠場上軋。笤帚夠用就行,多了,同樣招耗子。隊長安排軋場的人還沒到,場里干活的提前吃了飯,等著。在等的工夫,老的、少的幾個人便坐在場邊大桑樹蔭涼下,聽老人扯閑篇,這挺有意思。

      年紀最大的一位,官稱“老爺爺”,七十多歲了,身子骨硬朗,不咳嗽不喘,腰板倍兒直。在生產(chǎn)隊,稱得上是有閱歷的人,受尊敬。干活兒間隙,經(jīng)常賣賣“古”,給大伙講故事。比如“‘女子為好”“人有斗糠之力,即有貪色之心”“人在河邊站,就有望海心”“南京大柳樹,北京沈萬三”等等。此時小年輕圍著他,不用央求,老人講故事癮上來了,對著開場的黍子,清清嗓子,給青年信眾講了兩故事:

      先前,某村,有一個姓胡的人,外號叫“胡搗鬼”。很特別,一人喝酒,酒桌上預(yù)備倆酒盅、兩雙筷子。酒菜擺好,酒倒?jié)M,端著酒盅站起來,對著空空的那邊說:“請!”一仰脖把酒喝了。然后掉轉(zhuǎn)身,到對面,再對他這邊站立著,說:“請!”又干一盅酒。這成了他的習(xí)慣。某日,在院兒月亮地,又這般演練。酒盅端起,“請”字一出,就見對面酒盅“呼”地起桌了,聽到同樣一聲“請”。胡搗鬼并沒駭怕,反而興趣倍增,一盅盅和對面暢飲。如此兩三次,杯盞奉酬,胡搗鬼和那個只聽聲音未曾謀面的人竟成了朋友。那天胡搗鬼忍不住問對面是干什么的,聲音說:我是青苗神,掌管每季的青苗。胡搗鬼問:今年種什么好?青苗神說:種黃豆。囑咐在黃豆秧開花瘋長的時候,必須到豆子地蹚一蹚,叫“花里翻金”,豆壟兒透風(fēng),多結(jié)豆莢。胡搗鬼聽信,真這么做了,別人家不知此法,一季歉收。他家豐收了,賣了好多錢。第二年,依然如故,青苗神依舊赴宴。胡再問種什么好,青苗神告訴種黍子。黍苗長到一寸高時,河灘泛水,黍苗全淹了。別人幸災(zāi)樂禍,胡搗鬼照吃照睡。誰也沒有想到,黍子不但沒被淹死,反而漾了好多叉,黑油油的,像上了一茬糞。秋天又豐收了。第三年,青苗神沒來。一個穿土布、推侉車的人向胡的院里扔了一包東西,胡搗鬼病了,吃了好多藥,窮了,日子又如以前。

      青年人還在咂摸故事含義,老爺子攥著滑溜溜的黍子,往下講另一個故事。

      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他覺得沒有辦不到的事,但想快樂,想長生不老,還不如愿。于是,就有人出主意,叫秦始皇坐旱船。旱船怎么個坐法呢?皇宮院里鋪滿黍子,放上船,秦始皇坐在船上,由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臉對臉拉船,跑起來。船在黍子上滑動,哧溜溜的像安裝了滾珠,皇帝樂不可支,一連聲嚷:“快!”童男童女腳下也滑,個個相對著摔倒了。皇帝哈哈大笑。日后,派這些人到東方仙島為他找長生不老藥,他們再沒回來,有了日本國。

      連講帶議論,大伙盡了興致。此時,太陽正晌午了,軋場的人來了,老爺爺摑了摑一個青年的頭,撿起草帽,起身說,“咱該干活了?!?/p>

      軋黍子就得趁中午,人員各就各位。場上有了碌碡轉(zhuǎn)動的吱吱聲,趕牲口的吆喝聲,騾馬粗粗的喘息聲。

      黍子終歸比谷子量少。軋黍子場小,黍個子攤得薄,軋場不費力,也省時。碌碡在黍個兒上軋四五遍,只三兩鐘頭。隨即起場。兩盤大眼兒篩很快就把搓出來的和剛軋的黍撓子過干凈了。秋天風(fēng)多,老爺爺瞧準了風(fēng)向,逆風(fēng)一簸箕一簸箕地把黍子揚出去,在天空劃出一道弧線,像彩虹那么好看。用木锨給老爺爺供料的人,一勁兒緊鏟,鏟起的當兒,那空簸箕已經(jīng)在等待了。這么地配合,不一時,一埨光滑的黍粒即像魚脊背似的臥在場中,發(fā)著紫黑的亮光兒。

      三五個十來歲的娃子,逮住了這機會,在揚黍子時冒著黍子雨,追追打打,撒潑打滾兒,盡情玩耍。黍埨兒蹬倒一片,干活兒的大人非但不嚴格制止,還抿嘴樂——哪個沒從童子時候過過呢。抄木锨、撞板兒再歸攏一遍,也不費啥力氣。

      太陽離山還有一竿子高,人影兒在場上變得越來越長了,隊長領(lǐng)著五六個人進場。最顯眼的是倉庫保管員,他扛著大鉤子秤,又提著帶盤子的小秤,隔老遠就跟人打招呼。出納挎著花書包,書包里裝一個紅色印油盒。會計的胳肢窩夾著紙夾子,夾子里是一沓兒做好的分糧表。各家各戶帶著口袋,興致沖沖,腳跟腳地進了場。

      分糧之前,隊長不再講話,只跟身邊人輕輕說一句:“咱們開始吧?!庇谑?,保管員把大秤拿到大伙面前,秤砣壓在秤盤星上,高高地吊著?!靶拿餮哿?,心明眼亮?!彼煌5剡豆具@句話。

      場上分糧的人,有來有走,很快新黍子就進了各家的門兒。

      “刨水分的事兒,等到公社批了,再告訴大伙兒?!边@是開場分糧,隊長沖著走散的人群,說的最后一句話。

      話說到這兒,似乎差不多了,可眼底春秋,黍子擴展的風(fēng)情,感覺還未道完。絲絲縷縷,牽掣情懷。

      究其實,農(nóng)民在有限的土地種黍子,既為取得一季糧食,也為做笤帚一年使用。后者更像是目的。在未住進樓房,未使用墩布、吸塵器時代,農(nóng)家灑掃庭除,凈化宅舍,素日均為一把黍子杪笤帚。黍杪兒細,掃院子比竹掃帚干凈。關(guān)鍵得說那一門手藝,快成文化遺產(chǎn)了,再不說就要失傳啦。

      進了臘月,春節(jié)一天天近,家家戶戶除了推碾子、蒸年糕忙,其外慌慌的就是等待刨笤帚的了。

      來刨笤帚的,是不太遠的外鄉(xiāng)人,鄉(xiāng)情鄉(xiāng)風(fēng)他很熟悉。進村,不用過多吆喝,一趟街的宅門就打開了,走出來梳纂的半老婦人。去了你家去我家,招呼手藝人像接應(yīng)親戚那么地?zé)崆椤?/p>

      刨笤帚是怎么個刨法呢?手藝人束著圍裙,坐在屋子當中板凳兒上,胸有成竹,身邊堆一摞黍子杪,一盆溫水。他的工具叫“蹬拐子”,T型,橫撐兩端為腳蹬部位,中間豎著的短木桿兒沖他懷里,不太長,頂端打孔,穿一根附著綁線兒的牛皮繩,用牙叼住綁線。這牛皮繩抻直了,纏繞在他腰際。做好了準備,拿起一綹黍杪,捋齊,放在腿面,再拿一綹蘸蘸水,附在頭一綹前部,兩只手掐著黍杪,纏繞綁線,裹著牛皮繩往上絞,絞著,綁線就勒緊了,勒成了藕節(jié)一樣的一道箍。經(jīng)幾手重復(fù),幾回甩動蹬拐子,一箍箍勒,就成笤帚了。刨笤帚過程,也是相互珍惜情意過程。主家婦女接待周到;坐近了瞧,一句句夸贊,并聊家庭話兒。手藝人技藝熟練,雖有時仰起臉對答,可手上活兒一直沒停下??可淼拿籂t子,火苗兒很高,爐口墩著一把鐵壺,燒開了的熱水氣催得壺蓋兒“呱噠、呱嗒”響。屋里暖,情緒佳,環(huán)境、氣氛融洽。不知不覺,黍杪刨完了。接下來,手藝人用短把兒鐮刀把所有笤帚重新歸置一遍,挨個將笤帚把兒頂端削成渾圓,工序遂全部完成。主家兒拿起一把,捋一遍,甩了甩,表示滿意。這之后,他離了身,屋的主人把新做的笤帚統(tǒng)統(tǒng)潲一遍水,摞起來,再壓一塊槌布石。擱幾天,就完全不走形了。

      那時期,刨笤帚收費低廉,每把也就幾分錢吧?!芭袤灾阗嶈伦印保痪渌渍Z,當年也不知是何指向。

      我就是不明白,莊戶人家對黍杪笤帚怎這么親!掃院兒掃短了,清洗一遍,用來掃炕;掃炕掃短了,再清洗清洗,用來掃碾子。它一世流程,就像收割了的黍子,生命力無盡無休一樣。

      時光過去遠了。許慎老師《說文解字》解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從禾……”只記個大概。而深刻記憶的,乃小時候受家長管束,屁股挨打,就是這一款笤帚疙瘩。對于黍子的記憶,和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詩里“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表現(xiàn)得欣然,也截然不同。

      關(guān)于蕎麥的風(fēng)習(xí)

      小時候,看過一本故事書,別的內(nèi)容記不住了,只記了一篇,叫《蕎麥梗兒為什么是紅的》。

      故事說:很早以前,仙人下凡,想試一下人間品行。初冬的一天,化身為瘦弱老頭兒,要過河。誰見都不管,他很無奈。這時,青蔥的蕎麥小伙兒大步鏗鏘地趕來了,背起老頭兒就走。河寬,水涼,中間也深,差不多沒了脖子,蕎麥小伙兒不退縮,咬著牙把老人送過了河。到岸,老人將要表示酬謝,可他不容謝意表達,跑走了。受河水冷浸,他身子凍紅。從那以后,原來為綠的身體就變成紅的了。

      故事在心里存放幾十年。為何沒忘,我也想不明確。

      長大看了一些書,詩文對蕎麥形態(tài)、用場,夸贊都很美妙。比如,白居易《村夜》:“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睖赝ン蕖额}盧處士山居》:“日暮飛鴉集,滿山蕎麥花?!标懹巍妒w麥初熟刈者滿野喜而有作》,開篇:“城南城北如鋪雪,原野家家種蕎麥。霜晴收斂少在家,餅餌今冬不憂窄……”幾首詩,詩人的表面印象很準,可我覺得還是陸游的詩句好,涉及了蕎麥于災(zāi)年解憂濟困的實質(zhì)。

      外國作家,安徒生《蕎麥》童話也很有意蘊,模擬蕎麥執(zhí)拗性格。

      天南地北,域中域外,蕎麥被人喜愛。

      紙上得來終覺淺。他們并非莊稼人,只說對了視覺上一半,而蕎麥自身是寒苦的,農(nóng)民播種它已實屬無奈。

      它的產(chǎn)量低,一畝地蕎麥,打糧食頂多幾十斤,解決不了溫飽,農(nóng)民不愿接受。

      可它的優(yōu)點和缺陷一樣突出。并且,優(yōu)點還多方面。

      生長期短,只兩個多月,就長成糧食。耐寒,耐旱,耐瘠薄,北方可以廣泛種植。好管理,不用除草,不用施肥。也基本不受鳥獸侵害。其外,收獲后耐儲存。

      它命運,就是心疼人來的。農(nóng)諺說:“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種蕎麥?!睘楹乌s在“三伏”呢,難道春天不行嗎?這其中的酸悲,不便明言。大凡年景,蕎麥種的少,一旦多種了,定然遭遇了當年冰雹或洪水災(zāi)害。面臨顆粒無收絕境,惟一指望就在于它。收成無論多和少,總聊勝于無,這也是我贊佩陸游“餅餌今冬不憂窄”的明情所在。

      “三伏”為何夕呢?又農(nóng)諺:秋后有一伏。這個“伏”卡在八九月當中,“立秋”前后。給它恁短時間,長成大莊稼,這不是難為人嗎?可蕎麥像臨危受命般義士勇敢,不管不顧地上場了?!凹诧L(fēng)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農(nóng)民是含希望、噙淚水,送它登程的呀!

      蕎麥爭氣,撒下種子,熱土里臥幾天,就出芽兒。再經(jīng)幾天,小腰板就挺起來了。再往后,“突、突、突”地猛長,一長就長到人的多半腿高。長到這時,葉是圓的,花是白的,梗和葉是綠的。掛糧食了,蕎麥皮由青轉(zhuǎn)為灰黑,梗兒由綠變紅,就到了深秋之際。進十月底了吧?這時見蕎麥梗上的叉,都頂著黑帽盔似的子實,一嘟嚕兒、一嘟嚕兒地晃起了響鈴。

      在子實能掐出水兒的時候,粒兒里外是綠的,硬實以后,外皮轉(zhuǎn)了黑,里邊就變成白的了。

      蕎麥花賞景,是閑人的事。“有閑既有錢”,魯迅說的就是這樣一類人。農(nóng)民并不喜歡多看花。他們求實,愿意看秋后的收成。待漫坡蕎麥搖鈴,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竊喜:這回“破鞋綴帶兒,有襻(盼)啦?!?/p>

      心真放下哪成啊,在收割之前,蕎麥最怕大風(fēng)。秋天風(fēng)多,大風(fēng)一刮,蕎麥惹不起,梗上擠嚓嚓那么多鈴鐺,你碰我,我蹭你,最飽滿的就磕落了。這多要命?。∫估锼惶?,聽見掉了個樹葉,心里都激靈一下。

      趕緊割。蕎麥好割。它梗兒柔,中空,間距稀,上鐮刀一拉,往懷里一攬,就割倒了。秋風(fēng)爽,人不出汗,天作美。

      割了蕎麥,當日運回。捆了捆兒,放驢馱子上馱,上筐背,各加著小心。上了場院就不怕了,豎著碼好,擇日脫粒。

      脫蕎麥,不必上碌碡軋??克ご颉B槭^上也行,筐子簍子的外幫也行,抄起一綹兒,朝下一摔,粒兒就下來。然后,將甩凈的梗兒捆好,留待處理成肥料。

      蕎麥挺身而出,它是以完完全全的犧牲精神,來挽救人類、挽救生靈的。蕎麥花,是蜜蜂的最后一道蜜源,采過這場蜜,就徹底休息了。蕎麥花蜜,也是蜜蜂過冬的保命食。人的吃糧最主要,它容易碾,不費勁,碾出了外皮,粒兒不碎,把皮兒簸出來,就是實實在在的糧食。糧食是好東西,皮兒也不賴,用它填枕頭,松軟、舒適、吸汗,就不知蕎麥皮枕頭,中國人使用了多少年,多少輩。

      我小的時候,過的也是窮日子。過年盼望吃餃子,可餃子皮有黑有白。那白皮的是白面,黑皮的是蕎麥面。白的少,黑的多,我就看盤兒里的白面餃子饞,想多吃幾個,蕎麥面糙,剮嗓子呀!童蒙無知,對于蕎麥能夠度荒年的真實性,真的不理解。

      現(xiàn)在,我佩服蕎麥的卓犖不群。那么多種糧食,長的、短的、扁的,都有圓的成分,而圓粒的又最多。唯獨它個性突出,不隨圓就方,永生保持自己棱角,以三棱形蔑視三維外的圓滑,翹立于種屬之群。生的篤摯,持的清堅,一脈相承,真了不得!

      氣節(jié)使然。世間萬物,凡能夠保留個性的,皆不尚茍活,“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其心其表,顯示高貴的氣節(jié)。起源于中國蕎麥,老早的農(nóng)書、藥書上就有記載??脊虐l(fā)掘陜西咸陽楊家灣四號漢墓和甘肅武威磨嘴子兩漢墓,分別出土了蕎麥實物。這段歷史兩千多年。律呂調(diào)陽,天道回環(huán),蕎麥風(fēng)骨不變,這一點使人惻然:今人啥都不缺,真正缺的就是氣節(jié)!

      人世上的傷心,傷不過來。我傷心,傷在與我出身一樣,卻“變臉”的同類?,F(xiàn)今,還有人提起一則謠諺,謂——“狗蹚蕎麥”。省略的下半句為“小事一樁”。這情景很好想象:狗進了蕎麥地,蕎麥梗兒柔弱,壟兒稀,狗怎么跑不絆腳,很隨意。如此比喻,夠形象,可我總轉(zhuǎn)不過彎,總感覺欺侮了仁仁義義的蕎麥。聞人大言炎炎,我也有一句先輩流傳的話等著,謂——“整吞鞋幫,心里有底?!蔽蚁胩嵝阉簞e忘了自個兒是一個“莊稼孫”!

      當世人享福享多了,雜病叢生,盡管忘記了自己身世,忘記了蕎麥的心量,在擇食上卻百般親近保健元素眾多的蕎麥?!岸加浛曜哟蛉?,不記筷子夾肉”,這是遭了上天懲罰的癥候。

      我刻骨銘心記憶的,是母親當年為我蒸做“碗坨兒”。那個情景和口味我好想啊!如何做法呢?將兌了五香粉的一碗蕎麥面和好,稀溜溜兒上屜蒸。冒出長時間熱氣后,掀開,拿根筷子扎一扎,看碗坨兒是否蒸實。蒸實,碗坨兒就熟了。熟了的碗坨兒出鍋晾。在晾的過程,潑芥末。母親把調(diào)好的芥末裝入紗布袋兒,夾起一塊紅煤渣,把濕芥末袋兒放煤渣上熥,上邊扣個碗,一熥一捂,原始的辣辛味就發(fā)散出來了。芥末再調(diào)一調(diào),即著手切碗坨兒。用筷子把芥末和切片拌勻,澆適量的醋蒜汁,就用個盤子給我端上來了。母親青絲滿頭,見我吃得歡喜,鼻子尖沁汗兒,她的發(fā)絲都挑著喜氣。

      昔年煙景繞目,我仍喜歡吃蕎麥碗坨兒,但手藝沒有母親細致,吃著也不像先前適口了。

      九十歲的母親,如今還算硬朗。住進了養(yǎng)老院。還能再支使母親給我做碗坨嗎?那個美味,我只能從夢里想了。

      谷子年譜

      “忙時山看我,閑時我看山?!蔽奶煜樵娀娘h柔感受,合我心況——到“閑時”年紀了。

      閑人閑寫,給谷子這位億兆祥主注一份年譜。

      身世和故里:谷子古稱稷和粟,原產(chǎn)本土,若干年馴化,是中國古代主要糧食作物。帝王夢寐憂慮的“江山社稷”,粟與國土、宗廟并列,俱為國之要素。夏代和商代,屬于粟文化時期,漫漶于周,即有了周天子分封諸侯千盅粟食邑一節(jié),有了酈食其“寧死不食周粟”故事。粟的稃殼,有紅、黃、白、黑、橙、紫多種顏色,習(xí)尊“粟有五彩”。各種糧食和糧食作物,以粟引領(lǐng),統(tǒng)稱“五谷”。粟去殼,叫為“小米”。從出土實物中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遺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等出土的粟粒,表明粟的大本營在黃河中上游及以北區(qū)域,距今已有六七千年。“陳谷子,爛芝麻”,俗語也在說明谷子經(jīng)得起存放,天下糧倉儲藏它最多。

      黃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腹心;黃土地孕育的谷子,打上了黃皮膚中國人烙印。它的生發(fā),它的氣度,它的品質(zhì),與中國人精神基因,同出一脈。

      依我看來,南方的稻子,北方的谷子,最受中國人擁戴,今后人口無論再演變多少茬,稻子、谷子,不會讓人忘懷。

      從小到大,從種到收,谷子忒追隨北方人性情啦!北方人順生,它有;北方人誠實,它有;甚至連北方人的樂善好施,它也有。尤其在生長過程,與北方人不同時期相貌,仿佛。

      種谷子哪講究忒好的地呀!如同“貧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好地塊盡留給了麥子。

      “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民諺以谷子帶節(jié)令。在梨花、杏花盛開的山坡,在楊柳新綠的溝谷,牛犢兒哞哞叫,羊兒啃青草,一派生機中,種谷子了。種谷人時隱時現(xiàn),耬鈴聲像雨點兒,“嘎嘚兒,嘎嘚兒”綠蔭里響,叫人好奇。

      谷苗兒長出來了,似頭一個娃兒出生,給人報喜。可土薄哇,地旱吶,月窠兒里的谷娃娃奶水不足,娃兒腿線頭兒似的,很細。有的腿晾外面,瞧著可憐。它們仰著干巴小臉兒向天空要水喝。春雨貴如油;等來了雨水,娃兒們伸胳膊蹬腿好快活!一場春雨,面貌一新,持一身朝氣??墒?,問題也來了——谷苗兒精神,草兒也精神,壟背兒、壟眼兒的“馬耳朵草”幠了一地。蒺藜苗開起了黃花,像慶賀自己家族添丁的勝利。這么欺負咱谷苗哪行啊,農(nóng)人要保護,堅決把這些雜草除去!

      鋤頭一遍,叫“鏝荒”,只鋤壟背。這回,蒺藜苗不笑了,別的草也息聲兒了`,單見谷苗眨眼,淘氣。

      谷苗神氣了一度,又遭壟眼里草欺負了,雜草像鉆進羊群的狼,驚嚇得谷苗悚身。

      別怕,鋤第二遍。鋤這一回,不僅僅清理谷苗隊伍,還要給谷苗定身——“間苗”。谷苗那么多,不擇優(yōu)劣汰是不成的。人多有本事啊,知道谷苗怎么長才舒展。它不喜歡孤獨,也不喜歡過度擁擠,間苗口訣叫“一二三的黍子,四五六的谷子?!彼奈蹇迷谝黄?,湊一個單元,留下一個空檔兒,一單元、一單元地合成一壟。間距清晰,適宜生長,也為秋后收割容易,奠定了條件。

      谷苗歡迎落鋤,心里也忐忑。有那小莊稼人兒,分辨不出“莠子”,把谷苗挖去了??赐闊o辜受損,它好傷心!老年、壯年下鋤,眼里有準兒,別看莠子像妖精變了人,可他們一眼就能夠識別,哪容莠子藏身機會?

      鋤地辛苦,谷苗看在眼里。那一時,莊稼人窮,為了省鞋,往往把鞋扔在地頭,赤腳鋤地。五六月,地曬得燙腳心,又有隔年蒺藜狗子。蒺藜狗子扎腳,熱辣辣疼,手不胡擼不掉。大太陽底下,青壯年男人光膀,蹲著身子,踮腳尖一攆一攆,身子一屈三折,你追我趕,旱地暴土狼煙。下了工,光肩膀男人黝黑色背上掛滿泥土,老年人和姑娘后衣洇著汗堿,一埨白花兒。

      谷苗看得心疼。它們的報答,就是努力生長。長成半尺來高,顯出了秀麗,像男孩,像女孩,心地單純,又魅力十足。

      刀在石上磨,人在難中練。一世成人,要經(jīng)百般磨難,谷苗也同樣。老天爺存心折磨,一連多少天高溫?zé)o雨,谷葉亞賽干了,點個火兒就著。瞧這樣,谷苗也不怨宿命。咬牙硬挺!信念和毅力并存: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見地里旱死谷!

      救援隊來啦。救援方式,還是鋤地?!颁z頭下有火,也有水?!变z過了,土壤中氣孔順通了,谷苗的根更能向深處扎。

      絕路又變成了成功的燈塔, 闖過旱關(guān),谷子長高了,長壯了。大姑娘、小伙子似的,招人愛看。再鋤草,谷壟蹲不下了,就需要耠子耠。呈品字形、三個犁頭的耠子,也叫耘鋤,比犁輕巧,在中耕使用,人扶著把手,前邊牲口拉。耠過了這遍,壟背的蒿草、酸棗棵子進一步消除,又給谷壟兩側(cè)培了土,增加了谷子抗倒伏能力。

      棉鋤三遍白如雪,谷鋤三遍沒有糠。需要人的勤奮和誠實,舍得下力氣。多鋤它一遍,谷子“打重”,上鍋經(jīng)得起煮。

      “六月六,看谷秀。”農(nóng)事里這句話,進了戲詞,節(jié)候為公歷七月。此一時,農(nóng)人心里美,谷子形態(tài)美。谷穗子擰成了疙瘩繩,彎彎垂下來,像壯小伙子虎實,像大姑娘眉宇秀氣。農(nóng)人上地做別的勞動,一天比一天心氣高。

      “處暑找黍,白露割谷”,“谷黍上場,核桃滿瓤”,這個節(jié)令的物事宣張。谷穗逐漸轉(zhuǎn)變?yōu)榻瘘S。人此時看穗子展露的氣象,越來越像自己慈眉善目的老爺爺、老奶奶。

      決不敢輕易動手。“麥割傷鐮吃白面,谷割傷鐮一包糠”,要沉得住氣,給谷子足夠的照曬時間。

      白露風(fēng)兒刮,白露節(jié)氣爽,晴空萬里,白云悠悠,好一個割谷時節(jié)!

      九月初的谷子地,谷葉基本干了,谷穗更黃。上手一掂,沉甸甸的。如同奉請親人回家,農(nóng)人心里滾著熾熱,滾著敬愛。

      長足實了的谷子,沒腰,割谷人匍著身。別以為只是勞動姿勢,內(nèi)中含有深深的敬畏!這是對天地、對和自己一樣命運的莊稼,由衷地禮拜!你以為跪拜皇帝、跪拜權(quán)貴,是世代農(nóng)人心甘情愿的么?

      驢兒馱著,馬車裝著,筐上背著,仿佛一支旌飄傘蓋的儀仗隊,威威武武、風(fēng)風(fēng)光光,平安護送谷子進場院。

      正氣高昂的谷子,是連同秸稈一起回收的。因為接續(xù)下來農(nóng)活,還有玉米要掰,高粱要砍,豆子要摘……所以整捆谷子進了場,不立即掐穗,不立即脫粒,將它們先碼成一人多高谷垛。

      找準了空閑,男男女女投奔場院,一起掐谷子。掐谷工具比較獨特,村里人叫它“釤鐮”。一尺多長,木頭把兒,刀形帶彎兒,有點像小型“倭刀”。刀刃也不太鋒利。因為谷穗干了,一折就斷,人抱著谷個兒,谷穗沖下,釤鐮朝外一掄,谷穗就帶出去老遠。谷場上專有給掐谷穗的抱谷個兒的人,一趟趟往返搬運,真需要有力氣的人。

      掐一回谷穗,軋一回場,不積攢。臨近“秋分”,也容易碰上雨天,軋一回,心里踏實一回。其余掐不完的,將谷個兒碼成“苫子”,上面浮擺的一層傾斜向下,谷穗朝外,避免下部分著雨。連日雨,蓋不嚴,谷粒子受潮,也會出現(xiàn)發(fā)芽。

      谷子主產(chǎn)區(qū),軋谷穗是大騾子大馬,大場,大沉碌碡。拾掇谷粒,工具是搶叉、撞板兒、大眼篩、扇車。

      邊遠山區(qū),受場地限制,沿襲老祖宗早先發(fā)明的器械:連枷。在窄小地頭,或者院兒里敲打。如同武術(shù)兵器兩截棍,山民運用嫻熟。楊萬里有詩,道是:“一夜連枷響到明?!?/p>

      金燦燦谷子入了戶,農(nóng)民心里更踏實。因為,連旱谷子都沒有收成,年頭兒必定很差!

      種過地的人還清楚:春谷分量大,油性高,營養(yǎng)好;夏季的“熱苗谷”,又稱“麥茬谷”,不經(jīng)煮,湯兒清,味道寡。

      谷子一年里的生長期,除了遭遇干旱,或許還會遇上蝗蟲、粘蟲的災(zāi)害。

      谷子傳統(tǒng)品種,北京地區(qū)有九根齊、白苗柳、紅苗柳、賊不偷、謝花兒黃、繩頭兒緊,多種。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地區(qū)又陸續(xù)引進了紫根白、大白谷、大黃谷、小青谷、鞭桿白、大肚青、大寨谷、貓爪黏、豐收紅、冀谷888等等。

      舊時每畝谷子產(chǎn)量,僅為一百斤上下。

      谷子進倉入囤,農(nóng)事未了。雪花飄飄了,又一項有關(guān)谷子身影的事列入年表——“打苫子”。過去,沒有塑料布時代,苫子是覆蓋糧食和雜項的遮擋物。在打谷場上打苫子,遠距離的兩端各楔兩橛子,繃直兩條細繩,沿著兩條細繩,把抽取的好谷秸稈兒,一根一根地用“麻筋兒”勒綁。遮蓋、攔擋的物什有多大,就加工多長。掰下來的老玉米那么多,就用它遮風(fēng)擋雨做“棒子局勒兒”。

      除了打苫子,谷秸還是喂大牲畜的好飼料。給騾馬大牲口的飼草,數(shù)它是“細糧”。只有在最需要牲口出大力,耕種、沉重運輸,才喂。“寸草鍘三刀,無料也上膘”,指的也是這谷草。再摻了麩子,料豆,牲口更來勁頭兒。谷糠也是好東西,是豬就愛吃。稀湯寡水,只要撒一把糠,你看吧,豬腦袋伸進豬槽,不抬頭,“鏘鏘”吃得歡!

      人的一生,不可能對于“國糧”沒有記憶。小米營養(yǎng)好,煮粥有一層油兒,潤腸。蒸飯,“拿時候”,釘餓。過去地主使喚長工,緊要關(guān)頭上聰明者不會吝嗇,預(yù)備小米干飯、豆面魚兒湯,讓你撐飽了吃。鄉(xiāng)下人生小孩,產(chǎn)婦在“月子”里的飲食,就為擱了紅糖的小米粥。老太太詢問孕婦,不問她懷孩子了么,問:想喝粥兒了吧?

      農(nóng)家人,由生至死,小米兒一程陪護:“月窠”時,喂米湯;“老了”的“倒頭飯”,靈前為一碗小米飯。小米是農(nóng)人本命食,在世時,以它度命;人沒了,魂靈還想端一碗小米飯走。那食谷而生系下的感情有多深重!

      “公家人”出門在外,解放前后一段時間,所得薪金用小米價值計量,披星戴月地奔忙,每月僅為幾升小米。

      為新中國打江山的人,終身不忘小米之恩,療傷,有那么多的“沂蒙紅嫂”,舍得小米粥給他們調(diào)養(yǎng)。開國將軍甚至慷慨地說:“是農(nóng)民對子弟兵的支援,用小推車和小米幫助,打勝了戰(zhàn)役,打下了江山?!蔽易x過賀敬之的《回延安》,那一句:“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蔽蚁胂螅瑢懭脒@一句時,他眼里一定是噙著淚水!

      我思量,谷子的品質(zhì)值得學(xué)習(xí),它身上有一種不被人理解的善良,而這種善良的力量又是深厚的,蓬勃的:它歷盡千辛萬苦,取得成功,只是為了粉身碎骨去獻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石糧”,成績越大,頭低得越低;給了人巨大力量,態(tài)度反而十分謙抑。人的評判,以“滄海一粟”弱化它的形象,竟也加以認可。這個形態(tài),這般體諒,倘若看進眼,入了心,對于治療人的“幻妄”,大為有益。真的要像敬戴功臣那樣給谷子、并且給為谷子增收創(chuàng)造奇跡,如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育谷專家李東輝和崔文生修一修“志”??!我的本事小,干不了大事,所憑僅為一年里的谷子農(nóng)事。朝思暮想谷子風(fēng)景,我真愿意再回到農(nóng)田,挨一挨蒺藜狗子的扎!

      能再挨一下扎,都是福氣。

      責(zé)任編輯:趙燕飛

      猜你喜歡
      笤帚蕎麥谷子
      變黑的蕎麥
      蕎麥
      天價笤帚的秘密
      曬谷子(外一首)
      扶不扶
      尋妻
      蕎麥
      忽忽的故事
      蕎麥花兒開
      使用笤帚的學(xué)問
      彭州市| 苍山县| 呼玛县| 岱山县| 开化县| 江永县| 罗平县| 山阳县| 额尔古纳市| 宁阳县| 察隅县| 齐齐哈尔市| 昌平区| 玉山县| 娄烦县| 通海县| 博客| 泰宁县| 甘德县| 贡觉县| 井陉县| 治多县| 雷山县| 辽宁省| 栾川县| 衢州市| 修水县| 汪清县| 乌鲁木齐市| 泽普县| 台前县| 伊金霍洛旗| 莱芜市| 泗洪县| 青岛市| 太湖县| 宜兰县| 嘉荫县| 开封县| 上思县|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