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經(jīng)翁方綱等人倡導(dǎo),至晚清詩壇形成了一種文化記憶和慣性。晚清民國詩壇如李鼎銘、范當世及其后的陳三立、鄭孝胥、陳衍等知名詩人,超社、逸社、稊園社、青溪詩社等影響頗大的詩社組織,均曾參與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形成了較大的規(guī)模;更重要的是,東坡生日雅集活動成為東亞文化圈中的共同文化活動。可以說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尤其是借助作為現(xiàn)代傳媒的報刊進行傳播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是東坡文化傳播史上值得關(guān)注的一種重要形式。
〔關(guān)鍵詞〕蘇東坡;雅集唱和;東亞文化圈;晚清民國報刊;晚清民國詩詞
〔中圖分類號〕I2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6)04-0185-07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晚清吉林報刊文化傳播研究”(2015BS18);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民國詞集編年敘錄與提要”(13&ZD118)
〔作者簡介〕焦寶,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院《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編輯部助理研究員,博士,吉林長春130033。
文人雅集唱和,一直是報刊詩詞呈現(xiàn)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報刊詩詞的不同發(fā)展時期,文人雅集唱和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有不同。在報刊詩詞的發(fā)生時期,外國傳教士報刊詩詞,多還是偶然而非有意的行為,因此也談不上雅集唱和活動。而詩詞雅集唱和,是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詩詞、聯(lián)絡(luò)友人的重要形式,早已成為了中國文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當商業(yè)報刊希望以刊發(fā)詩詞來聚攏作者群與擴大受眾群的時候,組織雅集、發(fā)起唱酬便成為當時商業(yè)報刊主持者們的自然選擇,這一時期的詩詞雅集唱和,便呈現(xiàn)出以報刊為主導(dǎo)的特征,如《申報》蔣其章主導(dǎo)下的唱和與《字林滬報》蔡爾康主導(dǎo)下的唱和。其后,或趨新或守舊的文人,在認識到報刊的傳播力之后,無不將他們私下詩社詞社的雅集唱和活動,公諸報章:發(fā)表詩詞作品,吸引同道唱和。這是他們表達主張,吸引同志的重要方式,這種情形,到民初以超社逸社等遺民詩社和南社等革命詩社為代表的眾多詩歌社團為核心,標志著這一時期的報刊詩詞雅集唱和,不再以報刊為主導(dǎo),而是以詩社詞社為核心,他們或固守一份刊物為陣地,或轉(zhuǎn)戰(zhàn)多份刊物發(fā)表詩詞,從而使報刊中雅集唱和活動的傳播呈現(xiàn)出繁榮的狀況。這種雅集唱和活動,在報刊詩詞的發(fā)展歷程中,最終促成了詩詞類刊物的同人化與專業(yè)化發(fā)展,當然,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政治主張和選擇的不同,報刊詩詞雅集唱和活動的韻味和性質(zhì)也大不相同。詩詞雅集唱和活動在詩詞作為文人共同文化的時期,其聯(lián)絡(luò)同好、溝通情感、切磋技藝乃至形成流派的功能,已經(jīng)隨著社會文化的日益多元化,逐漸變成專業(yè)性、同人化的技藝乃至學(xué)術(shù)活動了。
蘇軾,字東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時已為1037年1月8日),東坡的生日即為舊歷的十二月十九日。雖然中國人并非自古便有慶生習(xí)俗,年度性的慶生活動更是遲至南朝才出現(xiàn)。但宋代以后,生日稱慶已經(jīng)流行起來。〔1〕在蘇軾的詩文當中,與慶生直接相關(guān)的便有多篇。據(jù)粗略統(tǒng)計,東坡詩文中慶生相關(guān)的詩文有《樂全先生生日以鐵拄杖為壽二首》《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并寄茶二十一片》《生日蒙劉景文以古畫松鶴為壽且貺嘉篇次韻為謝》《表弟程德孺生日》《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子由生日》《以黃子木拄杖為子由生日之壽》《李委吹笛并引》《太夫人以無咎生日置酒書壁一絕》《蝶戀花(同安生日放魚,取金光明經(jīng)救魚事)》《沉香山子賦(子由生日作)》《趙倅成伯母生日致語口號》《王氏生日致語口號》《與南華辯老九首(之七)》《謝唐林夫》等。且蘇軾作為知制誥曾代哲宗作過大量的內(nèi)制詔書、口宣,為皇室和大臣慶生、賜慶生禮物?!?〕《泊宅編》也記載元豐五年(1082)貶居黃州的東坡“因誕日置酒赤壁高峰,與客飲,有進士李委懷笛以進,因獻新曲曰《鶴南飛》,仍求詩。坡醉,信筆贈詩,有‘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游到九疑之句?!薄?〕只是東坡恐未曾想,在其去世800余年后,為其生日而舉行的雅集詩會成為近代詩壇雅集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
一、清代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的緣起
壽蘇詩文雅集活動,早已有之。著名的如清人翁方綱,他因藏有南宋嘉泰刊本《注東坡先生詩》殘帙和《嵩陽帖》(《天際烏云帖》)而每年于東坡生日焚香禮拜,有《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同人集蘇齋拜像作》《雪后蘇齋作坡公生日用蘇砋二首》及《十二月十九日蘇齋拜先生真像三首》等詩作,可見翁方綱蘇齋中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4〕翁方綱蘇齋中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由其弟子賡續(xù),影響深遠。魏泉著《士林交游與風(fēng)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對翁方綱蘇齋中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考證頗翔實,該著不僅詳細考證出翁方綱、畢沅等人主持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并且指出了這些雅集活動對嘉道以降宗宋詩風(fēng)的影響。如其所論,晚清詩人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至少是在自翁方綱以后長期形成的詩壇記憶基礎(chǔ)上興起的。到晚清民初,東坡生日雅集壽蘇已在詩壇蔚然成風(fēng),追溯源流,則蘇齋中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正是晚清民初詩人東坡生日雅集追慕的源頭。如陳三立《東坡生日乙盦招集樊園觀朱完者所繪東坡畫像》(《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94頁)詩便有“蘇齋題識備掌故,流連韻事娛冬烘”句。
在清末,詩壇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已成風(fēng)氣。
《國粹學(xué)報》1906年第2卷第10期(總第22期),詩錄欄刊載有范當世遺詩《東坡生日臨觴有感復(fù)和敬如》。敬如,即陳季同,字敬如,一作鏡如,號三乘槎客,福建侯官人,1907年去世。詩中“翁年八百六十四”句,則詩作于庚子年東坡生日,并可知是日有臨觴之事?!秶鈱W(xué)報》1906年第2卷第12期(總第24期),詩錄欄刊載有鄭孝胥詩《東坡生日集翁鐵梅齋中》,也記錄了其參與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鄭孝胥詩作于1891(庚寅)年東坡生日(《海藏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頁),與鄭孝胥共同揭橥同光體大旗的陳衍,1911(庚戌)年東坡生日亦有《東坡生日陶齋尚書招集寶華庵成長句七百字》(《陳石遺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80頁)。
1908年《著作林》第14期刊麗澤吟社楊葆光楊葆光,字古醞。徐珂《清稗類鈔》29冊有“楊古醞文學(xué)”條,葉恭綽《全清詞鈔》卷36錄其詞一首,沈云龍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收其蘇盦文錄二卷、駢文錄五卷、詩錄八卷、附詞錄一卷,為清光緒九年杭州刊本。詩《丙午東坡生日張伯賢孝廉約為十平十仄詩甚畏其難隔歲始勉為之》?!吨髁帧窞橹麍笕岁惖捎?907年創(chuàng)辦之刊物,每月望日出刊,潘蘭史、楊古醞、吳眉孫等均為撰稿,1908年底,《著作林》并入《國聞日報》。丙午年即1906年,可知這一年東坡生日楊葆光、張伯賢等人曾相約為詩。
可見,無論是范當世、陳季同、鄭孝胥這樣的詩壇領(lǐng)袖人物,還是初在詩壇嶄露頭角的麗澤吟社諸子,均對東坡生日雅集活動表現(xiàn)出興趣。
1917年,由魯迅等人發(fā)起的《越鐸日報》《越鐸日報》,創(chuàng)刊于1912年1月3日,在浙江紹興出版,對開四張。由魯迅(周豫才)、陳子英、王文灝等人發(fā)起,魯迅任名譽總編輯。參見史和、姚福申、葉翠娣《中國近代報刊名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316頁。出增刊《小鐸》。該刊在是年89期、110期、139期分別刊出李慈銘《越縵堂雜著》中《癸未東坡生日竹篔云門見過夜留小飲再次云門韻》《乙酉東坡生日同年徐花農(nóng)編修(琪)邀同朱桂卿繆筱珊黃仲弢三翰林王弢夫沈子培兩部曹及朱虎臣秀才(文炳)攜行廚過寓齋為余壽招五云郎捧觴花農(nóng)桂卿皆有詩因次東坡除夕寄段屯田詩韻為謝》《庚寅東坡生日喜雪時余病起柬同人小飲用坡公在密州立春日病中邀客謂雖不能飲當杖策倚兒于其間觀諸公醉笑以撥滯悶故事即用其韻二首》等三首詩。
從《小鐸》刊載的李慈銘三首詩作中可知,李慈銘和詩友至少在1883(癸未)、1885(乙酉)、1890(庚寅)三年東坡生日時,均有詩歌雅集活動。而參與雅集的均是當時知名詩人:竹篔,即許景澄;云門,即樊增祥;徐花農(nóng),即徐琪;朱桂卿,即朱福詵;繆筱珊,即繆荃孫;黃仲弢,即黃紹箕;他們皆是光緒六年進士同年。這些詩人的東坡生日雅集唱和,產(chǎn)生的影響力不可小視。一方面,他們影響了當時的詩人,直接造成了東坡生日雅集的詩壇習(xí)慣;另一方面,通過他們及其詩弟子的遞相承續(xù),形成了詩壇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的傳統(tǒng)。亦可知,鄭孝胥、陳季同以至麗澤社諸子的東坡生日雅集淵源有自。此后,東坡生日成為與迎春、上巳修禊、端午、重陽登高等同樣受到詩人重視的雅集契機,這在晚清詩詞報刊中多有記錄。以刊物而論,則晚清民國著名刊物如《國粹學(xué)報》《東方雜志》對壽蘇雅集詩文等均有刊載;以詩人論,則如范當世、李慈銘等清末名詩人,鄭孝胥、陳三立、沈瑜慶等遺民詩人,南社諸子、稊園詩詞社諸詩人等均有東坡生日雅集作品被刊載。雖然刊物記載,定為其時詩壇東坡生日雅集活動極少一部分,但亦可管中窺豹,見出蘇軾在晚清民國接受情況與其持續(xù)不斷之影響力。
二、民國時期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的蔚為大觀
1.超社、逸社:形成規(guī)模
入民國后,晚清諸詩老,多為遺民,他們組織詩社唱和不斷,時有雅集。超社、逸社是民國初年清朝遺民詩人在上海組織的詩社,社中詩人均是晚清民初詩壇巨匠,他們基本秉持宗宋詩風(fēng),由黃庭堅而追崇蘇軾,于東坡生日社集行壽蘇會的風(fēng)氣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據(jù)朱興和《超社逸社詩人群體研究》統(tǒng)計,超社、逸社在活躍時期舉行多次東坡生日雅集。1914年1月14日,即舊歷癸丑年十二月十九日,超社在樊園舉第17次社集,主題是詠明人陳文學(xué)所摹之明人朱完者本蘇軾畫像。陳三立、樊增祥、沈曾植等社中諸老參加。1913年初(壬子年末),因王闿運至滬上,亦有東坡生日雅集活動,陳三立有詩《湘綺丈蒞滬越旦為東坡生日親舊遂迎集愚園張宴紀以此詩》(《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45頁)。1921年1月27日,舊歷庚申年十二月十九日,逸社舉行第五次消寒雅集,王秉恩出示宋代郎煜注本蘇軾文集,眾人作詩詠郎注東坡文集。是年消寒第六集,舉于2月5日,即舊歷小除前一日,也以東坡為主題,追和蘇軾《饋歲》《別歲》《守歲》三詩。1925年1月24日,即乙丑年東坡生日,逸社于花近樓雅集,為東坡慶生。1926年初,雖然這一年沒有逸社東坡生日社集的資料,但這一年的幾次消寒雅集中陳夔龍卻曾十三疊東坡《聚星堂雪》詩韻。〔5〕蓋逸社諸老心境與《聚星堂雪》詩境別有暗合處。
超社、逸社詩人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在報刊上也有反映。如1914年超社第17次社集詠明人陳文學(xué)所摹之明人朱完者本蘇軾畫像,其中沈瑜慶詩便被選登在1917年第14卷第9期《東方雜志》上,題為《東坡生日子培置酒樊園以粵人朱完者所繪圖像分題中多翁覃溪詩跋率成長句呈同社諸君》,而陳三立詩則被《華國》1926年第3卷第4期選刊,題為《東坡生日乙盦招集樊園觀朱完者所繪東坡畫像》。
超社、逸社詩人面對著鼎革之際的混亂時局,或內(nèi)心掙扎于出處的困惑,或懷有深沉的亡國之恨,或深潛著沉重的文化情懷,他們在東坡生日雅集,不僅是以“流連韻事”自娛,更主要的是在“只今世界墮惡趣”〔6〕的時期,追慕坡公風(fēng)韻,葆有自我精神;同時追憶前輩詩人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借以彰顯自身的文化主張。
2.稊園社:長期賡續(xù)
稊園社是同光派與南社外,清末民國影響最大的詩詞社團。該社大約歷寒山社時期(1910年代)、稊園社早期(1920年代)、青溪社時期(1930年代)、稊園社后期(稊園、咫社合并后,1950年代)幾個時期,該社至1961年張伯駒就吉林省博物館聘,1962年關(guān)賡麟去世方始消歇,綿延60年,為現(xiàn)代史上賡續(xù)時間最長的詩社。對稊園社狀況,網(wǎng)友玉廬主人有《稊園詩詞社略述:始末文獻主人陣容》一文,考論翔實,社中人物名號文中均有介紹,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760080100w985.html。亦可參曹辛華《民國詞社考論》,2008年詞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查紫陽《晚清民國詞社研究》,南京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8年。近代報刊對稊園社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的記錄較多,而且持續(xù)時間長,顯示出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的穩(wěn)定性。
1920年代,《鐵路協(xié)會會報》刊發(fā)樊增祥《己未東坡生日師鄭招同春榆孟符書衡諸君酒肆小集即題其所纂名賢生日詩后》(1921年第100期)、《東坡生日雪樸翁招集泊園即席有作》(1921年第101期)、《自光緒以來東坡生日必有文酒之會今年與家人共飲敬賦四詩以為公壽》(1922年第113期)及穎人《樸老以東坡生日招陪樊山翁賞雪泊園翁先有詩敬和原韻即呈兩公》(1921年第101期)等詩作?!惰F路協(xié)會會報》1922年第118期,刊發(fā)東坡生日詩鐘活動,即《稊園詩鐘選:蘇東坡限生日二字合詠格》,參與詩鐘的有桐鴛、次公、石甫、蓮塘、吉符、穎人、子威。而樊樊山亦時常參與稊園中雅集酬唱、詩鐘等活動。
參與這些酬唱活動的,均是當時著名詩人,師鄭,即孫雄;春榆,即郭增炘;孟符,即李樂瑞;書衡,即王式通;樸翁,即賀良樸;泊園,即周樹謨;穎人,即關(guān)賡麟。而且據(jù)《鐵路協(xié)會會報》所記,可知在1920年代,稊園詩詞社中的詩人頻繁舉行東坡生日雅集活動。樊增祥自言,其參與東坡生日詩歌雅集活動,自光緒以來便“必有”。
1930年代,稊園社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也時常見諸報端。1931年《虞社》第174期刊發(fā)子威《南鐵際虞招飲山景樓時東坡生日先一日也賦此奉酬》。子威,即宗威,字子威,常熟人,列名稊園、青溪吟社。
《鐵路月刊:津浦線》1933年第3卷第1期曾刊發(fā)青溪詩社的一組東坡生日雅集詩作,計有陳新佐《東坡生日仲云先生邀作詩會未赴代拈得我字勉成一篇》、顧紹曾《東坡生日分韻得犯字》、張占鰲《東坡生日青溪詩社招集未赴仲云代為拈韻得龜字敬賦一首》及《次和鈍遺東坡生日詩》、王第祺《東坡生日仲云同年招集青溪詩社未赴承代拈韻得頭字率成二律》、陳新燮《東坡生日仲云先生約為詩會未赴為代拈得疑字勉成二律》、黎承?!肚嘞娚鐤|坡生日雅集橘叟分均得頭字詩成見示步均得二首》等數(shù)首,該刊1935年第5卷第3期又刊發(fā)鐵盦《東坡生日青溪詩社分韻得化字》詩。
①青溪詩社不僅為東坡慶生,也為子由慶生?!秶鴮W(xué)論衡》1933年第2期便有王燦《青溪同人為子由作生日鶴亭用東坡韻有作因次其韻》,而鶴亭(疚齋)《子由生日用東坡韻》詩曾刊于《國聞周報》(1933年第10卷第21期)、《青鶴》(1933年第1卷第13期)等。
②陳寥士(1898—1970),原名道量,字企白,一作器伯,號寥士、玉谷、十園。鎮(zhèn)海人。陳寥士與同里王玄冰、趙百辛、周岐隱、周采泉、忻魯存、潘文本、宋孔惠、戴雪棹、孫兆梅等結(jié)成詩社,時稱東社十子。后陳寥士入汪偽政府任職,與梁鴻志、陳方恪、李釋戡、陳世镕、張次溪、黃默園、曹靖陶、龍榆生、趙叔雍、王蘊章等人往還唱和??蓞ⅰ蹲冿L(fēng)變雅·朱印藍印——四明藏書家陳寥士事跡稽略》,《天一閣文叢》2010年第8輯。陳氏著有《單云閣詩話》,曾于《國藝》、《一般》、《中國詩刊》等雜志刊載,2013年王培軍、莊際虹輯?!遁嬓=娫捑欧N》(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收錄,另可參見劉錚《貌似常語而有至味——陳寥士的詩話與詩論》,《東方早報》2013年12月15日B08版。
③李宣倜與其堂兄李宣龔均是知名詩人。宣倜詩字東坡,以至名其書室曰“蘇堂”。這一壽蘇雅集活動其主要參與者雖不見載于《雅言》與《同聲月刊》,但從“飲客草堂”云云來看,即是“橋西草堂雅集”中的陳方恪、龍榆生諸人。由此亦可知,壽蘇是該雅集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
這些詩人多是經(jīng)常參與詩社活動的主力成員,他們在詩壇已經(jīng)形成一定影響力,如主催這次雅集的仲云即社中名詩人靳志。靳氏,字仲云,為清光緒二十九年丁酉(1903)即最后一科科舉進士,曾長期任職國民政府。雅集活動的詩作多感慨現(xiàn)實、氣概昂揚之句,如張占鰲《東坡生日青溪詩社招集未赴仲云代為拈韻得龜字敬賦一首》感慨“嗟哉風(fēng)雅今久衰”,歆慕東坡氣概,而更對現(xiàn)實中“寇深可奈迫燕陲”的日寇犯境和“蛇豕薦食禍誰貽”的腐敗政局,給予痛斥。
青溪詩社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還有其他刊物刊發(fā)過其詩作。如1934年第11卷第17期《國聞周報》的采風(fēng)錄欄刊發(fā)曾小魯《東坡生日集青溪詩社分得安字》(亦刊于1937年第1卷第10期《國民周報(南京)》),1934年第4卷第1期《國民外交雜志(南京)》刊發(fā)賀俞《青溪詩社作東坡生日分韻得李字》、1936年第3卷第3期《正中》刊發(fā)云史《乙亥東坡生日青溪社友柬友字韻索詩距坡公丙子生年十五甲子為九百歲也》、1936年第13卷第42期《國聞周報》刊發(fā)子威《乙亥東坡生日青溪同人代拈其字》。
青溪詩社的壽蘇雅集活動持續(xù)不斷,一直到1947年,報刊還有記錄。《青年生活(上海1946)》1948年第23期刊發(fā)懷園《丁亥東坡九百零九歲生日青溪詩社社友雅集白門孝可二老亦招邀海上詩以記之》。青溪詩社這些頻繁的東坡生日雅集活動,是早期稊園社雅集的延續(xù)。①雅集活動的延續(xù),保存和凝聚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力量。長期堅持的雅集活動,在民國詩歌史上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3.汪偽政權(quán)周圍:別樣聲音
1940年,汪偽政權(quán)成立后,南京局勢稍趨穩(wěn)定,在汪偽政權(quán)周圍聚集了一批傳統(tǒng)文士。他們在南京掀起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一次浪潮〔7〕,而《同聲》《國藝》《學(xué)?!返瓤锉愠闪怂麄儼l(fā)表詩作的主要陣地。這些詩人在東坡生日舉行的社集活動,也頗有規(guī)模。
《國藝》1941年第3卷第2期,刊發(fā)陳寥士②單云閣詩,中有《庚辰十日與同人會飲作》。陳寥士主持壽蘇會詩在《國藝》中多有刊發(fā)?!秶嚒?942年第4卷第1期刊發(fā)陳寥士等人的壽蘇迎春雅集詩詞,其中有湯澹然《十園壽蘇圖》、陳柱尊《東坡生日寥士招宴(是日雨雪)》、李澧川《立春之日寥士先生為壽蘇之會招飲賦謝》、張耆蓬《辛巳坡公生日值立春節(jié)寥士詩家集同人為迎春壽蘇之會賦呈四絕》、曹靖陶《辛巳東坡生日寥士招飲是日立春》、湯澹然《壬午立春值東坡九百又六歲生日寥士吟長招諸名流為壽蘇雅集并屬予為圖紀之》、莊呂塵《辛巳臘月十九日寥士兄招為迎春壽蘇之會賦此酬謝并呈同座》、陳寥士《辛巳東坡生日即壬午立春與柱尊澧川耐充見思澹然耆公靖陶呂塵珍伯作迎春壽蘇之會賦呈同座》、陳尊瓠《辛巳臘月十九日東坡生辰寥士宗兄約諸友同祝賦詩紀事余因遙作一首就正》、陳鄰袁《壬午立春日即東坡生日》以及陳耐充、徐南屏、吳眉孫等三人的《減蘭》詞作。這是由陳寥士召集,其時形成的第一個東坡生日雅集。
而在張耆蓬詩注中有“同日釋戡(李宣倜)伯冶(陳趙亭)為坡公壽”句〔8〕,可知同時舉行的第二個壽蘇雅集活動。李宣倜③的詩作見于《雅言(北京)》1943年第5/6期及《同聲月刊》1943年第3卷第2期,題《東坡生日飲客草堂得也字》。
《國藝》1942年第4卷第1期中還記錄了在陳寥士等人和李釋戡等人之外的第三個壽蘇雅集活動,從該期刊荔英《立春值東坡生日豁社初集豁蒙樓》可知這是豁社的第一次雅集。同期還刊發(fā)王猩酋《己卯東坡生日十首》及者秋《辛巳壽蘇作》等壽蘇詩?;砩纾Q偶陔u鳴寺、古林寺等地。據(jù)該期《國藝》,除荔英詩外,還刊有默然《豁社三集古林寺余因病罷去》,可知豁社活動亦較為頻繁。此一時期,南京詩人的頻繁活動,正說明了在汪偽政權(quán)周圍傳統(tǒng)文人的活躍程度,他們在東坡生日舉行的雅集活動,構(gòu)成了民國時期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的一個重要側(cè)面。
①乙卯,即1915年。沈瘦東《青浦縣志》(1989年)第34篇《人物》有傳。青浦曲水園有“沈瘦東書房”。
②龐俊,字石帚,室名養(yǎng)晴室,有養(yǎng)晴室詩錄、詞錄等。石帚先生長期任教四川大學(xué),《學(xué)衡》雜志多刊有其詩。從該詩中可知有何園東坡生日雅集事。
③雅集由侗伯(郭宗熙)召集,參加人為遺老鄭孝胥、陳寶琛、郭則沄(寒碧簃)等人。
④《國聞周報》采風(fēng)錄欄為曹纕蘅主持,而該詩亦刊于《遼東詩壇》1931年第65期曹纕蘅南游詩鈔錄中。則笠漁,即傅立魚,曾長期活躍于大連詩壇,與大連中日詩人往還唱和,1931年時傅立魚正在天津,但此時或并非作于天津,而登瀛樓亦非天津登瀛樓,而是大連之登瀛閣。
⑤可知,1930年,程頌萬、徐楨立等人曾為東坡生日雅集。
⑥《國學(xué)商兌》由陳衍主持。曉浦,即陳衍弟子黃履思。
⑦程適曾唱和于白雪詞社,可參曹辛華《民國詞社考論》,2008年詞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⑧羅介邱,為民國聞人,曾任成舍我《世界日報》總編輯。
⑨夏蔚如,即枝巢老人夏仁虎。見王景山著《枝巢老人夏仁虎的家世》,《北京社會科學(xué)》2004年4期。
青溪社諸子?xùn)|坡生日雅集,詩作常因東坡而生發(fā)激昂慷慨,而在汪偽政權(quán)周圍的東坡生日雅集,已無此種風(fēng)貌。如陳寥士的《庚辰東坡生日與同人會飲作》所說,他們欣賞東坡的是“笠屐蕭然長不朽”、“一生磨蠍千年壽”。雖然陳寥士《辛巳東坡生日即壬午立春與柱尊澧川耐充見思澹然耆公靖陶呂塵珍伯作迎春壽蘇之會賦呈同座》中,希望能做到“索句宜灑脫,不作無病呻。力排陳言去,篇什清且新”,但在那樣的環(huán)境當中,他們的東坡生日詩作已經(jīng)是不可避免的空洞無物。陳尊瓠《辛巳臘月十九日東坡生辰寥士宗兄約諸友同祝賦詩紀事余因遙作一首就正》“東坡生日年年有,難得今年是立春。古事今情都絡(luò)繹,吾宗寥士果殊倫?!边@樣的詩作,正可說明他們雅集詩作中的主要內(nèi)容。東坡生日從晚清開始雖然是詩人雅集的重要契機,但是東坡生日雅集又與一般雅集不同,一般都具有鮮明的“東坡”風(fēng)格,即追慕東坡遺風(fēng),抒發(fā)自我情懷。但在汪偽政權(quán)周圍,特殊的政治氛圍與東坡風(fēng)神可謂格格不入,詩人詩作當中,也難免空洞無物,至多是歆慕東坡歷盡劫難而豐神不減和出處心安又高情逸興的審美人生,但他們對東坡生日雅集活動表現(xiàn)出的高度認同本身,恐怕便說明了當中糾結(jié)的復(fù)雜心態(tài)。在汪偽政權(quán)周圍集結(jié)的這些文士,“在美學(xué)的基調(diào)上是以哀涼為底蘊的,這種人為的繁榮也是難以為繼的。”〔9〕
民國時期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已經(jīng)蔚然大觀,自然不僅限于上舉各大詩社,東坡生日雅集活動頻繁見諸報端,其中有知名詩人或詩社參與者如下表所示:
刊物與刊期作者與詩題
《邗江雜志》1917年第2期沈瘦東《東坡生日雪同社諸君子夜燕酒樓即次聚星堂元韻(乙卯作)》①
《學(xué)衡》雜志1924年第33期龐俊《東坡生日集何園分得來字》②
《甲寅》1927年第1卷第42期鄭孝胥等人《東坡生日侗伯召集寒碧簃分均》賦東坡生日雅集詩兩首,即蘇堪(鄭孝胥)得游字,弢庵(陳寶琛)得孤字③
《國聞周報》1931年第8卷第8期笠漁《東坡生日同人集登瀛樓》詩④
《青鶴》1932年第1卷第1期忉盦《東坡引(庚午十二月十九日子大紹周兩君招集市樓作東坡生日)》詞⑤
《國學(xué)商兌》1933年第1卷第1期戴正誠《東坡生日分韻得山字》、陳衍《東坡生日曉浦移官黃州賦別》等⑥
《國學(xué)論衡》1933年第2期程適《東坡生日同人集浮虹石舫舉行祝禮》⑦
《甌風(fēng)雜志》1925年第12期高文藻《臘月十九日同集西湖福州宛在堂為蘇東坡先生作生日》
《知行月刊》1937年第2卷第7期羅介邱《丙子臘月十九為東坡先生九百歲生日值大風(fēng)雪同社十三人雅集市府舊樓賦詩為壽,余拈韻得樓字》⑧
《國民雜志(北京)》1941年第10期夏蔚如《東坡九百歲生日分韻得義字》⑨
《南社》1919年第21期《東坡生日石禪師于廣州德有鄰堂為壽蘇之會賦詩呈正》
《南社湘集》1937年第7期《壽蘇東坡》《東坡生日》
《南社湘集》1936年第6期《東坡生日分均得玉字》
當然,民國報刊浩如煙海,加之大量的詩人作品和雅集活動并不能見諸報端,以報刊來統(tǒng)計東坡生日雅集活動自難免掛一漏萬,但也正因此,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諸多的詩社、詩人因東坡生日雅集,其詩人群體遠遠超出同光體宋詩派諸老范圍。眾多地方詩人參與東坡生日雅集活動,眾多刊物發(fā)表東坡生日雅集詩作,包括南社在內(nèi)的各類詩社都借由東坡生日雅集,這似可說明在民國詩壇中,東坡生日已經(jīng)成為詩壇雅集的重要契機,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
①關(guān)于《遼東詩壇》中日詩人間的交流,可參考焦寶《〈遼東詩壇〉中的中日古典詩歌交流考》,《社會科學(xué)輯刊》, 2014年,第1期。
三、東亞文化圈中的東坡生日雅集
晚清民國間的這種壽蘇雅集活動及其帶動的對蘇軾的推崇,不僅在中國詩壇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而且在以中日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內(nèi)都形成風(fēng)氣。1916年,東渡日本的羅振玉、王國維等人與日本漢詩人長尾甲、內(nèi)藤虎次郎、狩野直喜等人在日本京都圓山公園的春云樓行壽蘇會雅集。此后分別于1917、1918、1920和1937舉行5次壽蘇會。池澤滋子教授《日本的赤壁會和壽蘇會》一著保存著這些雅集中的詩作。〔10〕這與江戶時代日本文壇排斥宋詩的風(fēng)氣完全不同?!?1〕這種在中日兩國詩壇中推崇蘇軾的風(fēng)氣,從一份日人在華詩刊《遼東詩壇》中記載的壽蘇雅集活動便可見一斑。
《遼東詩壇》創(chuàng)刊于日人統(tǒng)治下的大連,這與1920年代旅大地區(qū)中日文士萃集密切相關(guān)。其時,以田岡正樹為代表的一批日本文人定居大連,而由于復(fù)雜的政治局勢,大連亦成為時局要沖。日本詩人組織詩社浩然吟社,中國詩人組織嚶鳴社,兩社間時有唱和。時任東北大學(xué)教授職的吳宓在其1924年10月21日日記中說:“大連之中日人士,有詩社之組織,月出《遼東詩壇》一冊”〔12〕,正是對此事的記錄。①
東坡生日雅集,在《遼東詩壇》創(chuàng)刊之前,由田岡正樹倡起,已活動有年。1925年1月13日(甲子年十二月十九日),兩社詩人同游登瀛閣,因東坡生日而雅會?!哆|東詩壇》第4期發(fā)表田岡淮?!都鬃邮率湃?,邀飲嚶鳴浩然兩詩社諸吟壇于登瀛閣,用為東坡生日雅集。賦此志感,并索高和二首》,同時發(fā)表尹介甫、金念曾、許學(xué)源、畢蔗農(nóng)、吳遯叟、林化清、野村柳洲(直彥)及未能與會的濱田零亭(正稻)等中日詩人的唱和之作。野村直彥在同期《詩壇紀事》欄發(fā)表《東坡生日雅集》一文中說,當日兩國詩人唱和得詩共五十余首,可見詩事之盛。此后,1926年2月1日(乙丑年十二月十九日),兩社詩人再次雅集,《遼東詩壇》1926年第10期發(fā)表田岡淮海《第一次主催大蘇生日雅集詩稿,乙丑十二月十九日為大蘇生日,余援去年例,重邀嚶鳴浩然兩社同人開雅筵于登瀛閣賦此書懷兼索諸吟壇高和二首》,并野村柳洲、侯云峰、福田象外、黃偉伯之詩及十余人聯(lián)句之《十二月十九日景蘇雅集席上柏梁體》詩等。其后有《詩壇漫筆》欄載田岡淮海所撰《大蘇生日雅集》記其事,此次雅集參與者近二十人,其中李東園和侯文峰為田岡淮海特別指出的嘉賓,雅集得詩并中日兩國詩人遙寄和詩共90余首,稱盛一時。1928年1月11日(丁卯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兩社詩人第三次于東坡生日雅集,《遼東詩壇》1928年第31期發(fā)表許學(xué)源《丁卯冬東坡誕辰田岡淮海先生約同諸吟友慶云樓雅集并作餞年大會即席步坡公渡海元韻》及田岡淮海、石本桂窗、濱田零亭、園山致堂、杉原游鶴、荒木天空、胡子晉、王健堂、吳遯叟、立川卓堂、福田象外、吉川鐵華、孫寶琦、李文權(quán)、楊槖吾、原田恕堂、野村柳洲、黃偉伯、尹介甫、林化青、楊鳳鳴、李道衡、黃越川、武田南陽、周善培、陳錫庚、仲樵坡、林心栽、金念曾、閻紉韜(稻農(nóng))、沈止民等眾人詩作,成《第三次大蘇生日雅集詩稿》特輯,此次雅集又盛于前。1929年1月29日(戊辰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嚶鳴詩社主持東坡生日雅集于東興居川菜酒樓,除社中同人外,邀請?zhí)飳春橘e。此后《遼東詩壇》1929年第42期刊發(fā)《嚶鳴社東坡生日雅集詩稿》,其時,為嚶鳴社最后的輝煌。1929后,嚶鳴社部分詩人或謝世或離連,有凋零星散之勢,所以1930年1月18日(己巳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雖仍有雅集活動,由李道衡主催,李文權(quán)做東,雅集于泰華樓,但據(jù)1930年《遼東詩壇》第53期刊發(fā)《大蘇生日雅集詩稿》前李文權(quán)序中所言:“十二月十九日(即陽歷一月十八日),東坡生日。連濱兩詩社,共同組織新社。原擬命名景蘇,其后斟酌結(jié)果,用田岡淮海先生所擬以文二字。是日到會有淮海、偉伯、文粲、泗泉、石雪、伯川、達民、念曾、紉韜諸人。文權(quán)作主人。岐山、燮生以事未來,齊集后,向坡老像前舉酒鞠躬致敬,各賦詩一二首,更以詩鐘為余興,十鐘散會?!笨芍@一年,兩詩社因人員流散,合并為以文社。從他們最初擬用“景蘇”為社名更可見出這一詩人群體對蘇軾的推崇。
《遼東詩壇》大規(guī)模地刊發(fā)東坡生日雅集活動詩作,與當時在大連的中日詩人詩歌活動頻繁有關(guān)。同時,作為日人主持之刊物,《遼東詩壇》不遺余力地大量刊發(fā)日本詩人作品,用古典詩歌這種中國文人所認可的、能促使其體認兩國文化親近的形式,無疑更能實現(xiàn)《遼東詩壇》所鼓吹的“若就我佛無邊際言,遼東藏世界,世界縮遼東耳,不必泥其地點。以佛之無執(zhí)著言,詩壇大同人,同人小詩壇耳,不必分為誰何”的目的?!?3〕更因此,致力于促進兩國文人學(xué)士之接近的《遼東詩壇》,對待中日兩國詩人,基本不以其政治態(tài)度、對中日關(guān)系的觀點為評價標準。這是《遼東詩壇》能夠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根本原因。而隨著日本對華侵略擴張的加劇,《遼東詩壇》周圍詩人的凋零也成必然。事實正是這樣,田岡淮海在《遼東詩壇》1930年第53期《詩壇漫筆》欄《大蘇生日雅集》紀事中回顧九年前倡起東坡生日雅集之盛事,更談及當前兩詩社人物或物故或離連后的寂寥狀態(tài)。其后二月二日,李道衡曾主催以文社雅集登瀛閣,此類雅集活動后來也時有之,但實際上,隨著中日關(guān)系的日益緊張,日本于1931年后大規(guī)模入侵東北,黃偉伯等人離連南歸,田岡淮海亦垂垂老矣,大連中日詩人間的雅集便是盛事難再了。
1920年代,嚶鳴、浩然兩社對東坡的推崇,影響頗大,除上述東坡生日雅集活動外,《遼東詩壇》上尚有如赤壁會、赤壁后游之會等形式,即以東坡游赤壁之七月十六日、十月十五日雅集,此外也多有以東坡為題的中日詩人詩作發(fā)表,這更說明東坡在東亞文化圈內(nèi)的影響力。
余論
晚清時局動蕩,詩界雖有同光體的宋詩派、“宋意唐格”的唐宋調(diào)和派、詩界革命派等不同派別的詩學(xué)主張差異,但總體上均是在對歷史的反省中尋求詩歌的新境。〔14〕更主要的是,在清王朝治下,詩人無論是何種詩學(xué)主張,其政治理想不存在對立,即便是康梁等的維新活動,亦是對挽救與恢復(fù)清王朝統(tǒng)治秩序作出的努力。這種情況,在進入民國之后發(fā)生了變化,對于部分遺老來說,“民國乃敵國也”(鄭孝胥語)參見林志宏著《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zhuǎn)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而對于另部分人來說,則適應(yīng)時代變革,入仕民國,詩界更有如南社這樣的原本主張革命的詩人群體崛起。但是無論他們的出處選擇如何,不同觀念的詩人們均從蘇軾身上獲得了精神慰藉。這不能僅僅用晚清宋詩風(fēng)氣來解釋,而恐怕更與蘇軾在中國詩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有關(guān)。在文化動蕩中面臨文化抉擇的傳統(tǒng)詩人,與蘇軾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高度契合,代表著一種文化的堅守;而對在政治動蕩中面臨出處抉擇的傳統(tǒng)士人,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審美的天人境界,更給予他們心理平衡和精神慰藉。蘇軾生在承平之世,世事本與晚清民國迥乎不同,但蘇軾個人卻一生顛沛流離,時常面對“苦雨終風(fēng)”,因此晚清民國詩人們,也能從蘇軾那里嗅觸到大廈將傾的時代動蕩中之個人命運,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世,獲得“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安慰和堅守“天容海色本澄清”的信念,恐怕更是蘇軾得到他們格外重視的原因。
從文人雅集傳統(tǒng)來看,重要節(jié)日往往是雅集舉行的契機,比如花朝、上元、上巳、端午、中秋、重陽等等。當然也有以生日為雅集契機的,但多是同社中詩友生日。到晚清隨著宋詩詩風(fēng)的興起,以蘇軾、黃庭堅生日為契機的雅集開始盛行,恐怕也與兩人一人生在歲末寒冬、一人生在暑伏盛夏,與傳統(tǒng)消寒、消暑雅集相契合不無關(guān)系。而東坡生日雅集,持續(xù)時間之長,傳播范圍之廣,則非異代同心的高度文化精神契合,不能解釋。本文的梳理僅是從報刊中選撿相關(guān)資料進行說明,而晚清民國報刊本身浩如煙海,資料披撿不易,本文僅為目力所及較為有代表性的數(shù)種,自是掛一漏萬。但僅就這些資料,也可見出東坡生日雅集這種雅集形式之一斑,更可見出東坡文化的傳播與接受在20世紀上半葉之繁盛。這一點,與東坡研究不同,由于戰(zhàn)亂頻仍,曾棗莊先生曾認為20世紀上半葉的蘇東坡研究是“凋落”期。
〔參考文獻〕
〔1〕侯旭東.秦漢六朝的生日記憶與生日稱慶〔J〕.中華文史論叢,2011(4):127-164.
〔2〕蘇軾.賜皇弟普寧郡王以生日禮物口宣〔M〕// 蘇軾.蘇軾文集:第42卷.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236.
〔3〕方勺.泊宅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2.
〔4〕曾棗莊.蘇軾研究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288.
〔5〕朱興和.超社逸社詩人群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9:256.
〔6〕陳三立.東坡生日乙盦招集樊園觀朱完者所繪東坡畫像〔M〕// 散原精舍詩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94.
〔7〕〔9〕尹奇嶺.1940年代南京汪偽統(tǒng)治時期古體詩詞的回潮〔J〕.東方論壇,2010(4):87-93,87-93.
〔8〕張耆蓬.辛巳坡公生日值立春節(jié)寥士詩家集同人為迎春壽蘇之會賦呈四絕〔J〕.國藝,1942(1):24.
〔10〕池澤滋子.日本的赤壁會和壽蘇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王水照.蘇軾作品初傳日本考略〔J〕.湘潭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8(2):3-6.
〔12〕吳宓.吳宓日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1998:306.
〔13〕田岡正樹.《遼東詩壇》發(fā)刊詞〔J〕.遼東詩壇,1924(1):2-3.
〔14〕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1:1.
(責(zé)任編輯:潘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