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潮 王捷虹 王康永 田艷朋 馬小兵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咸陽 712000)
左金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
袁旭潮 王捷虹 王康永 田艷朋 馬小兵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咸陽 712000)
目的:觀察左金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方法:60例疣狀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給予左金益胃湯(處方:太子參、麥冬、石斛、沙參、黃芩、黃連、吳茱萸、蒲公英、炙甘草、陳皮、茯苓)對照組給予泮托拉唑膠囊。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結(jié)果 : 治療組顯效率66.7% ,總有效率93.3% ,對照組顯效率43.3% ,總有效率76.6% ,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結(jié)論 :左金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顯著。
慢性萎縮性胃炎 左金益胃湯 療效觀察
慢性萎縮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種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以胃黏膜發(fā)生退行性病變?yōu)樘卣?,即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伴有胃黏膜慢性炎癥甚至胃黏膜異型增生,嚴重者可發(fā)生癌變。其癌變率為 2.55 % ~ 7.46 %[1],屬于中醫(yī)“胃脹”、“胃痞”、“嘈雜”等范疇[2]。臨床癥狀以臨床常以胃脘痞滿、胃痛、胃中嘈雜、食納差等為主要表現(xiàn),其次是上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甚則有嘔血、黑便等。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 胃 黏 膜 血 液 循 環(huán),消 除 腸 化 及 異 型 增生[3]。實驗研究 EGF和 EGFR-mRNA 的過表達可能是CAG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乃至胃癌發(fā)生的關鍵因素之一,中醫(yī)藥治療可以降低其表達[4]。王捷虹主任醫(yī)師在總結(jié)多年臨床經(jīng)驗的基礎上,針對其主要病因病機立法處方,以養(yǎng)陰清熱、降逆和胃為原則,應用左金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 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王捷虹主任醫(yī)師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期間在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的門診及住院病人。將60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42.72± 12.11歲,平均病程8.26± 2.13年。對照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43.34± 11.68歲,平均病程7.94± 2.75年。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5],且所有患者均經(jīng)胃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胃鏡和病理檢查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內(nèi)鏡下胃粘膜顏色變淡,粘膜下血管透見,粘膜皺襞細小甚至消失。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胃脹、噯氣、納差等消化不良癥狀,伴見口干、口苦、乏力、消瘦、惡心、嘔吐、失眠、大便不暢或溏泄乏力等。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制定。1) 主癥: 胃脘部脹滿; 疼痛; 灼熱; 口干咽燥。2)次癥: 嘈雜; 噯氣; 不思飲食; 乏力; 舌紫暗、苔薄黃;脈沉細弦。符合主癥 4 項及次癥 3 項者可確診為氣陰兩虛,氣滯毒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的患者; 受試者年齡在 18~65歲之間,男女均可; 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及相關文件。
排除標準:消化性潰瘍、胃息肉、胃下垂、胃擴張、胃粘膜脫垂、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胃癌等其它胃病2.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3.合并肝膽胰或有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病者4.孕婦及其它不能配合者。
2.1 治療組
采用左金益胃湯治療,方藥組成:太子參15g、麥冬10g、石斛15g、沙參15g、黃芩10g、黃連6g、吳茱萸4g、蒲公英15g、炙甘草6g、陳皮10g、茯苓15g。根據(jù)患者癥狀加減:有瘀象加三棱、莪術;大便秘結(jié)酌加厚樸、枳實、檳榔、炒萊菔子、大腹皮;脾胃虛寒者加附子、干姜、肉桂、法半夏。400ml水煎服,日1劑,分2次早晚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3個療程。
2.2 對照組
維酶素片,每次5片,每天3次,療程為3個月。
3.1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采用 SPSS21.0 for windows軟件處理,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2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復查胃鏡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zhuǎn)并達輕度,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常或消失,癥狀與病理評分值下降為0分或下降>95%;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好轉(zhuǎn),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驕p輕2個級度,癥狀與病理評分值下降>60%;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慢性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癥狀與病理評分值下降>30%,但<60%;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無明顯改變或惡化,癥狀與病理評分值下降<30%;治愈+顯效為總有效數(shù)。
療效評價:
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3 癥狀評分標準
療程結(jié)束后一月進行胃鏡復查與病理檢查。治療過程中將患者癥狀分為胃脘痛、脹滿、噯氣、反酸、納食減少、乏力6項進行觀察,并制定中醫(yī)癥狀積分評分標準:根據(jù)癥狀輕重程度分為0、1、2、3。同時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及其持續(xù)時間、輕重程度等。
中醫(yī)癥狀總積分為胃脘痛、脹滿、噯氣、反酸、噯氣、納食減少、乏力6項觀察項目的評估得分總和,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兩組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低于對照組,兩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改善中醫(yī)癥狀方面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4 結(jié)果
見表1、表2。
表1 表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x± s,n= 3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粘膜各部分的固有腺體萎縮﹑減少,臨床癥狀以上腹部疼痛(灼痛,脹痛,鈍痛)或痞滿,尤以食后為甚,納呆,惡心,噯氣,反酸、便秘或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有消瘦,貧血,舌乳頭萎縮,少數(shù)胃粘膜糜爛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其列為胃癌前狀態(tài),尤其是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變可能性更大。其發(fā)病緩慢,病勢纏綿,遷延難愈,治療棘手,缺乏特異性,且缺乏特異性體征,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征。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治療方案也不統(tǒng)一,中醫(yī)藥治療疣狀胃炎具有顯著療效。
該病屬中醫(yī)“胃痛、痞滿”、“嘈雜”等范疇,病因為“飲食失當、情志不暢、勞倦過度、久病體虛”等損傷脾胃,導致脾失運化失職,升降功能失常,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病程緩慢,遷延難愈,日久傷及胃陰,臨床中以胃陰損傷多見,且胃喜潤惡燥,治以養(yǎng)陰清熱、降逆和胃為方中太子參是補氣藥中的清補之品即滋養(yǎng)胃陰又健脾益氣,用為君藥,合麥冬、石斛、沙參益脾氣,養(yǎng)胃陰,左金丸(吳茱萸、黃連)具有清肝泄火,降逆止嘔作用,治療胃脘及脅肋脹痛,嘈雜,反酸,口苦,噯氣等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常見癥狀,因黃連苦寒,易傷胃,一般用量較少,不宜超過10g。黃芩、蒲公英為清熱之品,蒲公英還有抗HP的作用,陳皮、茯苓健脾和胃,理氣化濕,,反酸較重者還可用海螵蛸、煅瓦楞、刺猬皮制酸。諸藥合用滋陰潤降,脾氣得升,胃氣得降,共奏養(yǎng)陰清熱、降逆和胃之功。諸藥合用,中焦胃脘部氣機調(diào)暢,則經(jīng)絡通而不痛。本次臨床觀察,左金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其療效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趙霞,潘華峰,劉靜.慢性萎縮性胃炎與細胞凋亡和增殖的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17( 3) : 79-80.
[2] 許濟群. 方劑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 146.
[3] 孫曉民,孟凡明,李麗晴.健脾活血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增生55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1):11-12.
[4] 陳四清,蔣時紅,王琦,等.黃芪建中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大鼠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基因mRNA 表達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07,28(4):502.
[5]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 2009,深圳) [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雜志,2010,18( 5) ; 345-34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S].1995:108-112.
(2016-06-01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