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蜀青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崔曉冬
上周末,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在中美兩國實現(xiàn)同步上映。這部講述農(nóng)婦為證清白走上十年申訴路的黑色諷刺喜劇,引發(fā)美聯(lián)社、《洛杉磯時報》、《綜藝》雜志和《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的紛紛報道。盡管給出的評價各有側(cè)重,但外媒普遍將焦點鎖定在影片的諷刺主題、范冰冰斷崖式的戲路轉(zhuǎn)變以及馮小剛的拍攝創(chuàng)新上。
實現(xiàn)中美兩國同步上映的國產(chǎn)影片并不多見,《我不是潘金蓮》的運作歸功于馮小剛這次對國際市場的格外重視。此前,《我不是潘金蓮》先后在多倫多電影節(jié)和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jié)上獲獎。許多外媒認為這部新片“是中國地方官場的縮影,有針砭時弊之效”。美國《綜藝》等媒體一度認為該片在中國過審無望,沒想到卻獲得政府“放行”,對此“頗感意外”??吹饺绱藙蓊^,美國發(fā)行公司W(wǎng)ellGoUSA拍板買下該片的北美發(fā)行權(quán),在美國30多個城市的45家影院力推這部黑色喜劇。
《我不是潘金蓮》的英文譯名為“IAmNotMadame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法國名著中的偷情女形象,比“潘金蓮”更容易引發(fā)西方人的文化共鳴。美國媒體在介紹時特意強調(diào),這部中國影片和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并無關(guān)系,而是借喻的手法。《環(huán)球時報》記者20日查詢發(fā)現(xiàn),該片目前在北美收獲多數(shù)媒體的認可。在知名影評網(wǎng)站“爛番茄”上,該片新鮮度高達85%,觀眾給出4.3分(滿分5分)的評價。影評網(wǎng)站TheFilmStage亮出83分,認為“影片后段的曲折讓人振奮,馮小剛奉獻了他標志性的幽默和創(chuàng)新”。
美國影視雜志《綜藝》亞洲主編帕特里克·法拉特撰文稱,范冰冰出演衣衫襤褸村婦的這部影片絕非常規(guī)之作,它的社會諷刺性如同片名一樣,十分尖銳?!霸谥袊敶鐣?,官僚腐敗現(xiàn)象仍然存在。馮能夠準確把握公眾脈搏,使得該片一上映便超越《奇異博士》,穩(wěn)居首映當日的票房榜冠軍”?!堵迳即墪r報》稱,馮小剛使用的圓形畫幅像是在透過一架望遠鏡講故事,會令人分心。然而,畫面里的故事卻極其引人注目,足以化解畫面形狀帶來的“殺傷力”。
另外,也有許多影評人不約而同地把《我不是潘金蓮》和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進行比較,認為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美國洋蔥新聞旗下網(wǎng)站稱,1992年中國最著名的導(dǎo)演張藝謀與鞏俐拍攝了《秋菊打官司》。如今在商業(yè)上最成功的馮小剛與范冰冰拍攝了《我不是潘金蓮》。從個人與命運抗爭的角度來說,這是兩部極其相似的影片。
加拿大《國家郵報》評論稱,馮小剛有點像“中國的斯皮爾伯格”。該片正如你在閣樓上看到的一本書,盡管奇怪但卻難以放下。李雪蓮堂吉訶德式的申冤之路越離奇,人們越是渴望一探究竟。美國“電影舞臺”刊文稱,“就在一兩個月前,我們還曾表示今年是華語電影沒有留下深刻印記的一年,但馮小剛卻為他的新片注入周星馳式的鬧劇和科恩兄弟式的離奇情節(jié),不時引發(fā)哄堂大笑。無論如何,這是一部令華語片觀眾如釋重負的影片,與《非誠勿擾》等對白過多的前作完全不同”。
馮小剛與萬達公司的罵戰(zhàn),被美國媒體稱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導(dǎo)演VS最大電影院線之戰(zhàn)”。在此事的報道上,外媒大多是轉(zhuǎn)述中國媒體的分析,并對萬達的背景加以介紹。倒是范冰冰出演的農(nóng)婦引發(fā)更多熱議?!芭褡兂梢律酪h褸的大姐”,韓國《體育首爾》20日以此為題報道稱,中國女星范冰冰做出斷崖式的造型改造,不僅皮膚紅里透黑地粗糙,頭發(fā)也剪得超短。身上的羽絨服和圍脖,透著十足的農(nóng)村婦女氣息,“這種突破讓人眼前一亮”?!逗萌R塢報道者》表示,正像范冰冰飾演的“戰(zhàn)士”一樣,她以一己之力與一群反對她的男性群體對抗。在一個十分弱勢的角色身上,范冰冰展現(xiàn)了不為人知的天賦。
值得一提的是,第53屆臺灣金馬獎即將于26日頒獎。憑借李雪蓮一角競逐“最佳女主角”的范冰冰,也受到外界額外關(guān)注。臺灣《中時電子報》撰文稱,范冰冰以《我不是潘金蓮》再攀事業(yè)高峰,9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jié)奪得最佳女主角后,又成為金馬獎影后的大熱門。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認為,范冰冰演了多年“花瓶”,這回素顏出演村姑,先拿到形象分。只是影片上映時間較晚,不知道對她競爭金馬獎項來說是否太遲。
和受到認可的故事及演員表演相比,馮小剛在片中嘗試的圓形畫幅爭議較多?!耙I(lǐng)會馮小剛的新片,或許需要非同尋常的耐心”,《紐約時報》刊文稱,正如潘金蓮的“來龍去脈令外國人有些迷糊”一樣,影片的圓形畫面令人煩惱,尤其是在沒有特定視覺需求的情況下使用,就更沒必要。馮小剛在多倫多接受采訪時,曾解釋為何使用圓形畫幅,并戲稱“很想冒犯觀眾”。顯然,他的做法已使《紐約時報》影評人感到被冒犯。不過支持者則認為,“這是一種旁觀視角,能增加觀眾的臨場感”“和中國傳統(tǒng)畫卷的效果類似,具有東方韻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