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婕
唐朝最有名的猧子,莫過于楊貴妃養(yǎng)的愛物。
這只身手敏捷、性格伶俐的小狗,成了宮廷生活的厲害角色
京巴兒是種寵物狗,這樣的名字,讓人們對它土生土長的身世毫無懷疑,百度百科也這么寫,“京巴犬又稱北京犬、宮廷獅子狗,是中國古老的犬種,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中國上下五千年,“京巴兒”就占四千年,可見網(wǎng)絡(luò)信息之夸張離譜,但其中還有這么一句,“京巴犬最早的記載是從8世紀的唐代開始的”,似乎又道出些事實。
其實唐朝還沒有“京巴”這個名字,當時叫“猧子”或“猧兒”,就是小狗的意思。唐朝最有名的猧子,莫過于楊貴妃養(yǎng)的愛物。這只身手敏捷、性格伶俐的小狗,成了宮廷里的厲害角色。話說某日,唐明皇李隆基正和武將哥舒翰下棋,楊貴妃抱著自己的寵物在邊上觀戰(zhàn),眼見李隆基沒幾步就要輸,貴妃靈機一動,不動聲色間放下手中猧子,只見這小狗一躍而上棋盤,徹底亂了局面,一解皇帝輸棋的窘境,龍顏大悅不說,在場所有人都笑得合不攏嘴。
楊貴妃與這只愛狗的故事,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那幅現(xiàn)藏于遼寧博物館、傳出自唐代宮廷畫家周昉之手的《簪花仕女圖》。周昉生活在玄宗在位的盛唐時期,是皇帝的御用畫家,擅長畫人物,尤以“仕女畫”冠絕古今,據(jù)說還畫過《妃子教鸚鵡圖》等作品,描繪的正是楊貴妃馴養(yǎng)鸚鵡的故事。雖然今天所見《簪花仕女圖》多半是后世摹本,但一定程度上依舊可視作盛唐宮廷景致的寫照。畫面上,左右兩側(cè),各有兩只毛色黑白相間的小狗,正在歡脫地奔跑,與安靜的貴婦相映成趣,整個畫面因之生氣盎然。
這樣的長毛小狗還見于臺北故宮所藏一幅古畫,名曰《唐人宮樂圖》。畫面上,十位穿著富麗的宮廷仕女,圍坐一張巨型幾案邊,或撥弄琵琶,或彈琴吹笛,或飲酒啜茗,氣象升平,氛圍恬靜。就在整幅畫面最近處的中央位置,端臥著一只黑色小狗,旁若無人,正慵懶地打盹兒,“白雪猧兒拂地行,慣眠紅毯不曾驚”,這詩句竟仿佛是對這一幕的形容?!凹t毯”是紅絲線織成的茸毯,顏色鮮明,質(zhì)地輕柔,以安徽宣城所產(chǎn)最為名貴,工序極其煩冗,造價相當高昂,白居易寫過一首《紅線毯》,稱“一丈毯,千兩絲”,意在抨擊當時宮廷的蠶桑之費,也道出其價格不菲的事實。白雪猧兒和紅線茸毯兩相映襯,將宮廷之內(nèi)奢華、靜謐甚至于無聊的氣氛盡數(shù)托出。當時民間流傳一曲《傾杯樂》,曲辭中形容一位貴家小姐,“玉釵墜,烏云髻,十指如玉體似雪”,這樣的閨秀,平日并無營生,逗悶子辦法也不多,其中便有一項是“愛引猧兒鸚鵡戲”,可見猧子和鸚鵡在當時,都受到上流階層的喜歡。
猧子身價不菲,也成了當時達官貴人之間互相饋贈的禮物,敦煌文書中保留著一份唐朝禮物種類清單,其中就有“送猧子”這一條。這名字出現(xiàn)在古代西北地區(qū)的寫本上,正暗示了此物的來路。《舊唐書》里提過,高昌國(位于今吐魯番)國王麴文泰曾向唐朝皇帝進貢雄雌小狗各一只,高六寸,長一尺有余,性格活潑,靈活乖巧。史官還特別強調(diào),這狗來自遙遠的拂菻國(拜占庭帝國),是中國本土所沒有的。一向熱愛舶來品的唐朝宮廷,自然對這只遠道而來的“小狗”趨之若鶩,“拂菻狗”也自此風行。
由故鄉(xiāng)來到唐朝,“拂菻狗”要走過漫長的絲綢之路,西域地區(qū)便是其中一站,除了敦煌文書有記錄,《簪花仕女圖》上那樣的“猧子”,也出現(xiàn)在吐魯番地區(qū)唐墓發(fā)現(xiàn)的絹畫,正被一個面相豐潤、衣著光鮮的小男孩摟抱在懷里,顯然也非尋常百姓所有,所謂“鶯雛金鏇系,猧子彩絲牽”,這些鶯與犬都是需要金枝玉葉襯托的奢侈物,其實與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并不親近。
唐朝之后,中國人對猧子的喜歡不曾減少,宋元明時代關(guān)于這種寵物的記錄屢見不鮮,不過隨著時間流逝,其外來的身世漸被遺忘,到清代,《清稗類鈔》關(guān)于其身世的說法,就變成“拂狗,較常狗倍小,今為京師土產(chǎn)”,此時拂菻猧子已搖身一變,成了本土出產(chǎn)的京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