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荒誕的主題在劇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最適宜表現(xiàn)此劇荒誕主題的便是其非邏輯性形式,也就是含混,這也是荒誕戲劇最為典型的話語策略。該文主要探討了《等待戈多》非邏輯化形式的兩種主要形態(tài):懸置、抵消在劇中的體現(xiàn),從而表達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的存在主義思想,同時揭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普遍的空虛絕望的精神狀態(tài)。
關鍵詞:荒誕;非邏輯;話語策略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9--01
《等待戈多》是貝克特的成名之作,也是荒誕戲劇中最成功、最負盛名的一部戲劇。該作品是兩幕劇,在其表現(xiàn)形式方面,大膽運用了與荒誕的內(nèi)容相適應的荒誕不稽的舞臺形式,打破了傳統(tǒng)戲劇的模式,通過五個登臺人物,行為荒唐可笑,記憶模糊不清,語言模棱兩可來呈現(xiàn),不僅內(nèi)容荒誕,表現(xiàn)形式更是荒誕,來表現(xiàn)現(xiàn)代世界的荒誕和無意義。本文主要介紹的是其使用的話語策略-表達上非邏輯形式的主要形態(tài):
一.懸置
在荒誕派戲劇中,懸置是一種懸高不論的策略。劇作家將劇本中人物身份、關系、動機等束之高閣,用含糊甚至閉口不談的方式營造人物之間的矛盾、困惑狀態(tài)。這里有兩種情況:
1.人物身份及關系不清楚:
劇中,戈多是誰,是真實的存在還是虛擬的精神意象。觀眾不清楚,劇中人也不清楚,甚至連貝克特也不清楚。當有人詢問他“戈多代表什么時”,貝克特說:“我要是知道,早在劇中說出來了?!备甓嗍冀K未出場,但他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兩個流浪漢對他的等待是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再者,劇中兩人的關系也引起讀者種種猜測。正因為這樣,劇中人的所有身份也被剝奪,他們不具備作為社會人的基本要素,他們抽象地存在,無依無靠,找不到任何精神寄托和心靈歸屬,從而隱喻當時社會的整個人類。
2.人物行為動機的不確定:
現(xiàn)代學者對兩個流浪漢為什么等待,仁者說仁,智者說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上帝說”、“原罪救贖說”、“希望說”、“人之生存狀況說”等等,但這些只是猜測,劇中人劇外讀者都無所知之。此外,從第一幕開始,戈戈的皮靴便是他把玩的工具,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為何脫靴子,有什么用。還有波卓和幸運兒趕路的以及為何拿繩子拴著幸運兒的脖子,難道是為了更加明確表達主仆關系嗎?關于這些我們都一無所知。人的行為本來就是無動機、無理由的,因為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人物的茫然、動機的盲目,表明全人類的茫然,整個社會的混沌。
這種懸而不決的問題,是作者故意不交代的,使得戲劇的情境具有無定性。所謂無定性是指“劇中人物活動的具體時空環(huán)境,對人物產(chǎn)生影響的具體情況事件,有定性的人物關系”。情境的無定性賦予劇中人物、關系、情境的普遍性,隱喻當時整個社會的荒蕪、人類的荒誕。
二. 抵消
抵消,顧名思義是指由于作用相反而相互消除。在荒誕劇中,作者對一些問題進行含糊交代,但語焉不詳,或是干脆讓其自相矛盾,從而造成邏輯混亂。每一句話都合乎邏輯,有的甚至賦予哲理性,但結(jié)合在一起則荒誕可笑。
1.人物對白相互否定及自我否定:
似是而非的對白在劇中比比皆是。第二幕的開始,狄狄?guī)透旮昊貞涀蛉赵跇湎碌膱鼍?,但戈戈剛想起,狄狄便記不清楚了。同樣,戈戈記得有人給他骨頭吃,幸運兒踢了他一腳,腿上的傷還在,可是接下來的回憶中,自己便又馬上忘記。而且,碰到了瞎了的波卓和聾了的幸運兒,兩人一會認識一會又忘記。剛救起波卓便又忘記誰是波卓。他們就這樣在記憶中否定對話,在對話中否定記憶。劇外人都不由拍桌叫板,劇中人卻混沌不堪,令人費解,人物說出的話馬上又被另一個人否定,實際上在說什么,卻什么也沒說,自己說出的話又被自己否定,一切都毫無意義。
2.語言動作的相互否定:
在荒誕劇中,人的思想和行為是脫節(jié)的,思想永遠無法指揮行動。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結(jié)尾處,兩人達成一致要走,但卻站著不動。話語與動作傳達完全不同的信息,甚至相反。
抵消的形式便是這樣,種種否定將一切有意義的信息的邏輯性抵消,最后什么都有可能,什么都不確定,一切皆是荒誕。
結(jié)語:
《等待戈多》是一部沒有情節(jié),沒有戲劇沖突,沒有人物形象,只有兩個干癟的形象間毫無頭緒的對話和一些荒誕的插曲的戲劇。以支離破碎的語言,含混的邏輯與表達方式及其非理性的內(nèi)容巧妙結(jié)合,這是貝克特的聰明所在,也是其取得空前勝利的原因。正如貝克特在寫給阿克塞爾·考恩的信中所說“我們不能馬上消除語言,但是我們可以盡我們所能,讓語言漸漸聲名狼藉?!必惪颂卮輾дZ言便是通過表達上的非邏輯形式:懸置、抵消,表現(xiàn)了一種無形的、混沌的、神秘的、謎一樣的“存在”,表達人物的空虛,無聊無助的內(nèi)心感受,以及人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和時代的荒誕。
參考文獻:
[1]方平,高健.外國散文戲劇名作欣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季中揚,趙峻,楊旺生.西方戲劇經(jīng)典作品選講.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李貴森.西方戲劇文化藝術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4]薩繆爾·貝克特著.施咸榮譯.等待戈多.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嚴程瑩,李啟斌.西方戲劇文學的話語策略-從現(xiàn)代派戲劇到后現(xiàn)代派戲.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