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閩南族譜中的鄭成功形象

      2016-11-25 14:28:43李國宏
      閩臺文化研究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鄭成功族譜形象

      李國宏

      (石獅市博物館,福建 石獅 362700)

      閩南族譜中的鄭成功形象

      李國宏

      (石獅市博物館,福建 石獅 362700)

      要要摘要要:鄭成功叱詫風(fēng)云的一生,以及經(jīng)歷的重大時代變遷,使得人們在塑造鄭成功形象時,擁有不同的視角,也夾雜復(fù)雜的情感。閩南族譜保留許多與鄭成功有關(guān)的描述,涉及鄭成功抗清、收復(fù)臺灣以及征糧、籌餉、勞役等具體活動。族譜資料有別于正史與地方志的傳統(tǒng)立場,從不同的角度,記錄鄭成功的活動軌跡,描繪各自心目中的鄭成功形象。

      要要關(guān)鍵詞:族譜;鄭成功;形象

      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師兩島,敢向東南爭半壁,兵鋒所及,山搖地動。在明清鼎革之際,鄭成功對閩南文化的演變、社會結(jié)構(gòu)的重組、經(jīng)濟形態(tài)的轉(zhuǎn)化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因而無論是從歷史的視野,還是從文化的角度,鄭成功形象都是豐富多彩,且充滿不同的時代想象。對此學(xué)界已作探討并有若干成果[1]。本文旨在通過鄭成功活動的閩南地區(qū)的相關(guān)族譜,大致勾勒出其留給閩南民眾的不同形象,以期對相關(guān)研究有所補充。

      一、少年英豪

      鄭成功少年時即表現(xiàn)出過人之處,這從其父鄭芝龍為其聘請的家庭教師黃愈受的相關(guān)記載中可略窺一二。黃愈受(1597~1645),諱埰基,號視侯,福建泉州府晉江縣鋪錦村人,曾被鄭芝龍聘為鄭成功的家庭教師。不過,黃愈受不愿卷入亂世之中,“一過其門”便稱病辭別,與鄭成功雖有師生之名卻無師生之實。黃氏族譜存有清代李光龍為其撰寫的《視侯公傳》,涉及被鄭芝龍聘為家庭老師之事。

      (黃愈受)精《易》理,具藻鑒。當米脂竊發(fā),國步艱難,弗求聞達,惟讀書為娛。鄭公芝龍素為景慕,欲邀致之,公卻謝者再。鄭復(fù)以書聘曰:“先生不與我看花問柳,原許二三孺子受業(yè)也。”弗已,一過其門。越日佯作中風(fēng)狀,舁歸。門婿蘇君國瀾偕諸從學(xué)環(huán)扣之,無恙。相覷曰:“先生何病,與愈之速耶?”公悵然曰:“鄭伯之子,眼系明星,眉堆劍戟,桓元子一流人也。他日梟狠過其父,恐桑梓未有寧時也,爾等勉之。吾不為所知,避居山谷而去?!痹侥旮娼K。嗟乎,斯言斯事,然與不然,吾弗知也。如愿以布衣終,不為金佩想,愧余多矣。世有惜其困于韋布者,安知愈受之微哉。[2]

      黃愈受生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卒清順治二年(1645)。其受鄭芝龍之邀,“越年告終”,則其入鄭府見鄭成功當在崇禎十七年(1644)。黃愈受博學(xué)多才,出身望族。其祖父黃一棟,以舉人任蒼梧知縣,精明礪操,著有《文集》。其父黃燫凱,治《詩經(jīng)》,與楊道賓、張瑞圖等結(jié)社,移居泉州承天巷,品望端雅。黃愈受繼承家學(xué),“素聰惠,文不屬草,刻意舉子業(yè),即病困床褥間,猶卷編不廢”。[3]黃愈受雖與鄭成功僅有一面之緣,對鄭成功的品鑒卻頗有見地,證實少年鄭成功確有過人之處。

      二、血戰(zhàn)仙霞關(guān)

      隆武二年(1646)八月,清軍進逼閩北,鄭芝龍密令守關(guān)將領(lǐng)施天福借口兵餉不繼,不戰(zhàn)而退。據(jù)《閩海紀要》記載,鄭成功于隆武二年正月佩招討大將軍印,鎮(zhèn)守仙霞關(guān)。八月,鄭成功率軍在仙霞關(guān)一帶與清軍作戰(zhàn)。由于糧餉匱乏,兵敗,退至延平。[4]隨后,郭曦、陳秀獻關(guān)投清,時有民謠:“峻峭仙霞路,逍遙軍馬過。將軍愛百姓,拱手奉山河?!盵5]閩南族譜中關(guān)于晉江永寧人董惟哲、石圳人李敦茂戰(zhàn)死仙霞關(guān)的記錄,為鄭成功的這段經(jīng)歷提供重要的佐證。

      董惟哲(1608~1646),名翰官,字胄藻,號雅還,晉江縣永寧鎮(zhèn)人,崇禎丙子科(1636)武舉人,精騎射,通策論?!渡车潭衔鬈幏糠峙勺谧V》記載:

      燕京為墟,南都失守。福(唐)王間關(guān)入閩,公乃糾集義士,勤王把守仙霞關(guān)。國朝兵至,公出關(guān)迎敵,前鋒亦為辟易。奈眾寡勢懸,孤軍無輔??沾嬷辛鲹糸荆挈S龍痛飲之心……死難后,監(jiān)國魯王特賜“赤心殉國”之匾額,以表其忠。[6]

      李敦茂(1598~1646),名世春,號明山,晉江縣石圳村人。“好習(xí)武藝,善于騎射,結(jié)交勇力之人,延攬智謀之士”。[7]隆武二年(1646)五月以鎮(zhèn)守三關(guān)等處戰(zhàn)功,授職參將,加銜副總兵,掛左都督印。同年八月,殉難仙霞關(guān)?!钝谏较仑壤钍霞易V》記載:

      駐鎮(zhèn)三關(guān)(分水關(guān)、杉關(guān)、仙霞關(guān)),四出奇兵。初用火攻,夜出殺掠,斬獲無算。再出誘敵,詐敗登山,追至半道,用上擊下……斬首獻功,捷聞到省。主上喜悅,群臣慶賀。奉旨準吊面君,優(yōu)詔褒諭之曰:“將略智謀,真義勇將軍耶!”即封為永勝伯(鄭彩)爵下火攻參將,加銜副總兵,掛印左都督,住鎮(zhèn)福州,總督溜崎等處地方水陸軍務(wù)。到汛之日,束兵愛民,秋毫無犯……后因四方兵起,天下擾亂,國勢危急,召兵征夷。率眾破敵,深入重地,百戰(zhàn)百勝。誤中奸計,斷絕糧道。至于三軍匱乏,食鼠羅雀。援兵莫至,矢盡弦絕。于是,北面謝恩,從容就義,慷慨捐生。[8]

      另據(jù)《王忠孝公集》記載,仙霞關(guān)告急,清軍騎兵乘虛而入,鄭成功交鋒不利,率師南下。撤軍途中,鄭成功與王忠孝相遇,相約在閩南舉兵抗清。[9]

      三、誓師舉兵

      隆武二年(1646)十二月,鄭成功安平誓師,舉義抗清。王忠孝履約在惠安起兵響應(yīng),事見《王忠孝公全集》卷二《槐壹公壙志》、卷十二《王忠孝公自狀》。晉江縣邱下村邱維伯參與舉事,順治四年(1647)正月,戰(zhàn)死惠安?!督鹎袂袷献遄V》記載:

      公諱維伯,字允仲,我著公子。生丙寅年四月初三日午時(1626),卒丁亥年正月二十八日(1647)。公因起義兵,卒于惠安。生不恬安壟畝,死當裹革疆場。子,寅孫,生年月日未詳。因遷移外出,未知所之。[10]

      晉江縣永寧人董雄(1631~1666),名寅,字胄英,號淑齋,追隨鄭成功舉義。后歸清,授岳州總兵職?!渡车潭蠔|城房永寧霞營柱家譜》記載:

      淑齋公,靜淮公第三子也。素有大志,好劍術(shù),嗜兵法。課以家人產(chǎn),淡如也。年甫冠時,鄭藩(鄭成功)舉義恢復(fù),公激以義,募勇士赴之。屢以戰(zhàn)功顯,蒙超擢焉。后值先藩棄世,家庭多難。播遷島嶼之間。知不足與有焉,乃不得已而為擇木之棲。歸義朝廷,授都督元戎之職,屢加榮祿大夫焉。[11]

      鄭成功在安平誓師起兵,同時派遣部將林順、黃愷到永寧衛(wèi)城發(fā)動起義,籌集糧餉,招募兵員。永寧與安平同時成為鄭成功樹旗抗清的重要基地。順治四年(1647)四月,清軍突襲永寧,林順率部撤離,永寧軍民被清兵大肆屠殺,史稱“陷城洗街”?!队缹幮l(wèi)紀事》記載:

      四月十九日,林順在永(寧)招募,結(jié)黨未成。廿二日,官兵(清兵)猝到。順措手不及,捐資糧,率所部兇惡,排蜈蚣陣,二十七人口皆咬兩劍,手執(zhí)短匕,官軍莫敢迫近,從南向北而去,不知所之。逆黨既去之后,官軍乘勢劫殺,鄉(xiāng)民死者不計其數(shù)。其未死者,逃匿水關(guān)溝。誰料廿三、廿四日,狂風(fēng)暴雨漲入水關(guān)溝,溺死者又難蟻算。[12]

      曾親身經(jīng)歷過這場浩劫的晉江縣永寧人張瑞文在順治五年(1648)所作的《鰲城分支清溪張氏家譜序》中詳實地記錄下“林順事件”的始末:

      崇禎國破,弘光移守南京,為大清兵所逼,循逃不知所之。隆武帝制福州,偏安一隅,未甫二年而城陷矣。丙戌(1646),鰲城(永寧)起義。丁亥(1647)春,虜兵(清兵)入鰲城,剿滅二千四百余人,祖屋在平浪祠者亦延火燒毀。兵戈疊起,累年不息。虜剿義,義剿虜,城中陰磷,道途不通。遇虜為虜所戮,遇義為義所劫。縮身跬步內(nèi),墳?zāi)共粧?,親戚不聞。[13]

      有趣的是,張瑞文在為《晉江永寧張?zhí)展f譜》所作《張氏家譜引》一文中落款:“隆武四年歲次戊子桂月望日孫子瑞文沐手拜書”。并在文后另加旁注:

      時大清順治五年也,余以朱朝孫子,書正統(tǒng),直從《春秋》序例云。隆武乙酉年六月稱帝福州。丙戌年九月,虜兵繼至,自棄城遠遁,不知生死,未有四年也。國姓倡義,泉城蜂起,崇奉其年號云。[14]

      永寧董明莪作于乾隆三十七年的《續(xù)修董氏東城房譜序》稱:“吾家世譜,一失于元至正甲午間,二公攜家下水之日。再失于明嘉靖戊午、壬戌間,倭亂猖獗之時。三失于清海上黃凱、林順之縱掠。滄桑疊變,文獻盡湮。”[15]則領(lǐng)導(dǎo)永寧衛(wèi)城抗清活動的鄭成功部將有林順、黃凱(《從征實錄》作“黃愷”)。

      林順在永寧活動期間,晉江縣蚶江鎮(zhèn)人謝綸占據(jù)豐山,接受鄭成功的號令?!傲猪樖录卑l(fā)生后,謝綸率部在豐山與清軍交戰(zhàn),失利后撤出石獅,下落不明?!稖亓曛ド絼⑹献遄V》記載:

      靈秀山,在二十一都,煙云出沒其上,勢甚秀拔……按此山為我芝山之父母山,林木青秀,石形奇古。我主簿公(劉君輔)父子始建其巖,更名曰豐。蓋與都人士取祈豐之義,或取我劉發(fā)源豐沛之意乎……明末丁亥(1647),都有狂生謝綸投鄭氏(鄭成功),聚寨剽劫于此山中,殿因而被毀。[16]

      事后,為防止抗清力量的滲透,清軍在永寧、崇武一帶駐扎重兵。順治八年(1651),為報復(fù)清軍對永寧的圍剿,鄭成功親率大軍攻打永寧、崇武二城。據(jù)楊英《從征實錄》記載:“五月初四日,藩督大師掠永寧、崇武二城,所獲頗多而回?!盵17]

      四、泉州之戰(zhàn)

      順治四年(1647)八月、順治五年(1648)三月,鄭成功與鄭鴻逵兩次合兵圍攻泉州及同安,可惜由于漳州守將王進及總督陳錦率清軍馳援而功敗垂成,事見 《臺灣外紀》、《閩海紀要》及《海上見聞錄》諸書。而閩南族譜中披露的泉州、同安戰(zhàn)役的細節(jié),同樣值得關(guān)注。如晉江縣永寧人蔡珍江、蔡在田兄弟追隨鄭成功起兵,參與泉州戰(zhàn)役,蔡在田陣亡于惠安臭涂。而后,蔡珍江病卒于安海。據(jù)《珍江公在田公兄弟實跡》記載:

      崇禎甲申,闖賊入關(guān),煤山告變。其明年,鄭諱鴻逵、黃諱道周迎唐王即位福州,改元隆武。丙戌年(1646),珍江公以兵部會試,中式一十一名,賜進士出身,官授巡海中軍。在田公以禮部會試,中式一十五名,賜進士出身,受命興師勤王,官授巡海道。是年,隆武駕陷汀州。藩王鄭諱成功與公兄弟并所善陳諱輝、張諱進、施諱瑯、諱顯兄弟凡九十余人,乘二巨艦,斷纜而行,收兵南澳。時在田公附成功、珍江公附鴻逵。丁亥(1647)八月,合攻泉州,敗提督趙諱國佐于桃花山,追至城下。九月,王進自漳援至,在田公回島。珍江公艤舟泉港。戊子三月,復(fù)攻泉州。佟國器、陳錦、李率泰統(tǒng)軍來救泉。在田公獨率一陣,督師于臭涂,軍孤救寡,鏖戰(zhàn)而亡,時戊子(1648)六月二十五日也。同里吳某、浯倉郭某等皆公廝養(yǎng)卒,并赴命焉。珍江公將與鴻逵入潮,未至,憤恨成疾,殂于安平。[18]

      晉江縣永寧鎮(zhèn)霞澤村人陳槐日追隨鄭成功,任熊山主將,亦在順治五年(1648)二月的一場戰(zhàn)役中陣亡。《霞澤陳氏族譜》記載:

      第十世槐日公,字為卿,系志京公長子。公于偽鄭時為熊山主將,行軍陣亡。公生于天啟癸亥年(1623)八月十一日辰時,卒于順治戊子年(1648)二月初二日巳時。[19]

      鄭成功、鄭鴻逵合兵圍攻泉州之時,晉江金溪人吳覲在馬甲半嶺庵筑寨起兵,響應(yīng)鄭成功。吳覲起義,事見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五十六《捍衛(wèi)·黃明臺傳》。馬甲蒲樓林氏族譜記載吳覲事件,甚至提及吳覲“妄開試場”,考錄諸生,優(yōu)秀者授官食祿?!镀褬橇质献遄V歷年紀》記載:

      丁亥四年(1647),鄭成功攻海壇,不克。鄭鴻逵攻泉州,列營桃花山。泉縉紳郭必昌之子顯為內(nèi)應(yīng)。提督趙國佐殺之,滅其家。

      戊子五年(1648)四月,吳覲聚半嶺庵寨為盜。覲,金溪人。五方小姓皆附之,以殺掠大姓。又妄開試場,景石公冠軍,即授推官,食十人俸,一家賴以存活。涂樓、前間諸屋、五因草堂俱被賊火。

      己丑六年(1649)十一月,提督馬(得功)討吳覲,平之。數(shù)載盜賊充斥,鄉(xiāng)人俱筑寨山巔。[20]

      關(guān)于同安陷城的情節(jié),在同安小嶝島鄭氏族譜中也有記錄,鄭軍之秋毫無犯與清軍之殘暴濫殺形成鮮明的對比?!督疳靥飰夃嵤献遄V》記載:

      鄭森者,芝龍子,府庠生也。以賜姓恩深,因辭廟焚儒衣,起義海上,收兵南澳,據(jù)廈門,號思明州。遣鄭泰交通番舶,貿(mào)易外邦,以資兵餉。奉永歷年號,稱國姓。而我嶝自是不得安矣。丁亥(1647)春,漳泉等處以起義為名,盜賊蜂熾,群遭荼毒。戊子(1648)春,國姓兵從石井江越小營嶺攻同安。九都之人好斗,偕吾將拒于店頭山,兵民潰,同安破。委嘉禾進士葉翼云主同安,邱縉、林壯猷副之。正法八、九都鄉(xiāng)總,不妄殺一人,時快之。八月,(李)率(泰)至,城陷,屠城,數(shù)十萬命盡殲。而葉、邱、林、教諭陳鼎同時遇害,血流成溝。己丑(1649),清兵復(fù)攻角尾城,擄掠甚多,有守節(jié)不屈投井死者,今岳口義娘廟是也。[21]

      同安危急之時,鄭成功駐扎銅山。接到戰(zhàn)報,率師增援。不料,風(fēng)訊不利,延誤時日。大軍抵達金門時,同安城破之訊傳來,鄭成功痛哭遙祭,情動三軍。

      五、用人之術(shù)

      漳州平和人何義以豪杰自許,嫻習(xí)騎射,鄭成功舉兵之初,以其忠勇,授偏將。復(fù)因潮州之戰(zhàn)護衛(wèi)鄭成功,驟升左虎衛(wèi)將軍,娶鄭成功表親馬氏為妻?!镀胶秃问霞易V》記載:

      成功以布衣借義舉名,援立魯王(應(yīng)為“唐王”),招募英勇之士。公應(yīng)舉,時年二十二。成功見其狀貌魁梧,英氣凜凜,即授偏將職。庚寅(1650)攻潮州……成功馬傷箭,不能前,公(何義)舍馬以換……成功歸而喜曰:人稱爾憨,賴是憨也。遂題為左虎衛(wèi)將軍,而以其表親馬氏歸公。[22]

      泉州永春人謝昌岳(1618~1682),名維,字繩騰,號摩詰。往廈門投奔鄭成功,隨軍收復(fù)臺灣。南社土著騷動,局勢不穩(wěn)。謝昌岳獻安撫之策,使事態(tài)得以平息,鄭成功提拔謝昌岳為工官?!队来禾以纯分x氏族譜》記載:

      年及壯,值明祚將移,于思明州獲見國姓大將軍,遂投筆以從,授主(事)工官,久不升調(diào)。及大將軍取東都(臺灣),既定邑置郡。再逾月,南社群沸,一方騷動,都為不寧。大將軍集諸文武議計,眾默不知所出……(謝昌岳)請往如南社,更為改置土官,申立條約,愿以三日奏平……大將軍嘆曰:吾無知人之明,有謝某之才與學(xué),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之……自是而后,凡事資以定畫,歷職至居守工官,即古大司空職(工部尚書)。[23]

      晉江永寧人董維卿,字胄宏,號玉振,隆武丙戌科(1646)武進士。鄭成功開府廈門,廣納人才,延聘董維卿為謀士。因鄭成功“好臣其所教者”之故,數(shù)月后,稱疾,辭歸故里,安度晚年?!渡车潭衔鬈幏糠峙勺谧V》記載:

      迨隆武入閩,始以武科登進士第。然見一時君臣泄泄然,猶燕雀巢圯堂也,乃決然歸釣鯨島焉。后,鄭藩(鄭成功)義謀興復(fù),特以卑禮厚幣,聘公。即而幡然改曰:“古有一旅以成中興者,今兩島雖小,正朔之裔猶存,何必不往而相助為理耶?”謁鄭,陳人心未去及戰(zhàn)守之策宜。鄭奇其狀貌議論,以國士目之。然鄭好臣其所教者,公察之審。留數(shù)月,以疾辭,其慎進勇退若是。[24]

      鄭成功有統(tǒng)帥之才,觀其用人,不拘一格,任人唯賢,賞罰嚴明。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果敢決斷之余,難免存在自負、失察之短。

      六、征糧派餉勞役兵災(zāi)

      鄭成功控制廈門后,見士卒繁多,地方狹窄,以器械未備、糧餉不足為憂,遂召集參軍潘庚鐘、馮澄世、蔡鳴雷等商議。馮澄世建議組織商船前往日本、呂宋、暹羅、交趾等處貿(mào)易。眾人復(fù)舉薦黃愷為征餉官,負責(zé)督征泉州、漳州、福州、興化沿海糧餉。籌集糧餉、征派勞役直接影響底層百姓的生活,尤其是鄭軍、清軍在閩南反復(fù)拉鋸,“三日清、二日明”。甚至在鄭軍與清軍的占領(lǐng)區(qū)內(nèi)經(jīng)常發(fā)生報復(fù)性事件,百姓的生存面臨巨大威脅?,F(xiàn)實的殘酷,以及各自遭遇的不同,閩南族譜除了保留鄭軍征糧、派餉、勞役的記載外,也體現(xiàn)了不同族群之間對于鄭成功及其陣營的評價是不同的。

      同安小嶝島鄭芳選在族譜中曾追述其家族在順治十年至十三年之間的慘痛經(jīng)歷,《金嶝田墘鄭氏族譜》記載:

      癸巳(順治十年,1653),清攻海澄,兵敗。秋七月,閩省沿海派餉,官宦富戶俱遭派索,兼之清、明兩混。派餉有“潘剝皮”之號,筑造有“馮剔骨”之名。指吏官潘庚鐘、工官馮澄世也。凡沿海有從海上出兵者,清則每船罰三百兩銀,而我嶝憊矣。八月,屯兵馬家巷,拆毀八、九都屋宇,荒其三冬,使之貧窮,以隆武妃故也。

      甲午(1654),族鄭芝龍家,磔其身于市。國姓毀同安城,造丙州城。

      乙未(1655),造高崎、潯尾、蟹仔嶼、牌頭、白沙沿邊城寨,以防清兵渡海。凡產(chǎn)米一石者,派民夫一名以應(yīng)役。一年納谷二季,刻剝勞苦難堪,而吾嶝革瘁矣。

      丙申(1656),黃梧以海澄歸清,封海澄公。率清兵屯安平,掘鄭祖塋,焚民舍,人逃大小嶝、嘉禾、浯江等處,而安平竟成平埔。時泉州為清地也,有避風(fēng)船泊大嶝、浯江,國姓怒其不稟報,被逸去,罰大嶝千余金,復(fù)屯兵大嶝。被其擾害,苦尤甚焉。[25]

      《板橋張氏族譜》記載,康熙初年,同安張廷鉞回憶其家族在順治年間鄭、清拉鋸戰(zhàn)中的不幸遭遇:

      鄭森拜隆武為義子,賜姓朱,號國姓。此時并招萬余人據(jù)同安中左所,長伎船只剽掠海濱。民愿輸餉者,則為餉地,月有十派,而納糧有上下兩重之苦。不愿者,則焚殺滔天,濱民受苦難堪。上至南京,下至廣東。至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五月初十日,虜(清軍)進剿,弗克而罷。復(fù)至七月初十日,進剿,營本都,田園皆為牧地。至十月十六日,弗克而去。本都居民盡皆逃避東西。就知賊心狼毒,乘虜后,概十一、二都屋舍盡行毀拆,片瓦不留。我大宗祠堂于本月二十八日毀壞,吾家在智門院前頂林,至辛丑年(1661)正月十一日被毀,吾身遂無依歸之地。一家三男三女在庚子年盡從七月十五日與族嬸鄭氏及族弟是官、定官共逃在長泰縣姑安,地名楓墩社。[26]

      歷經(jīng)戰(zhàn)亂,板橋張氏原有文獻殘缺不全,故有新創(chuàng)字行之舉,撰《敘創(chuàng)號原由》一文收錄于《板橋張氏族譜》。文中也追述順治年間家族遭受的變故:

      按吾族居此海邊,自清初鄭成功建營中左所,沿海之民遭其擾害,夫役、租稅,清一重,海一重,人無聊生。所最酷者,順治庚子年(1660),清軍下來與鄭藩隔海相抗,本都數(shù)保悉為兵馬蹂躪之區(qū)。掠人財物,壞人宮室,慘不勝言,吾家祠宇廢墮即其時也。越至辛丑年(1661),部議近海之民遷居內(nèi)地,過界者無赦?;蚩退?,或逃生,各不相顧。迨康熙間散界而回,十僅存一二,收合余燼,暫息數(shù)年。又值興化之變,景(耿)王、鄭錦(鄭經(jīng))互相結(jié)構(gòu)。戊午年(1678),復(fù)議重遷。前后幾三十載,不得寧焉。[27]

      鄭成功圍攻泉州城,晉江人吳覲在馬甲半嶺庵結(jié)寨以應(yīng)之。順治六年(1649),清軍提督鎮(zhèn)壓吳覲起義軍。但是,在鄭成功的猛烈攻勢下,清軍也只能據(jù)泉州城而守,泉州城外均屬鄭成功控制范圍。據(jù)泉州馬甲《鳳棲杜氏族譜》記載:

      壬辰順治九年(1652),鄭藩派餉。癸巳順治十年(1653)十一月初二夜,林寇劫本鄉(xiāng)觀音寨。族眾赴廈門鄭藩國姓府告究,審斷立押林寇首到本社社壩斬首示眾。[28]

      馬甲林氏家族也發(fā)生一起禍起蕭墻的命案,苦主向清軍控制的泉州、晉江官府申訴,未能得到解決。便轉(zhuǎn)而向廈門鄭成功處控訴,兇手最終伏法。雖然,鄭成功也曾向馬甲林氏派餉,鄭清拉鋸戰(zhàn)也使馬甲林氏家族元氣大傷。但是,在鄭經(jīng)與耿精忠交惡之際,馬甲林氏做出自己的判斷:“鄭為勝國孤臣,耿為本朝逆藩。”為了保全族眾,林崧往泉州投鄭經(jīng),被辟為椽吏。鄭經(jīng)敗退廈門后,林崧曾受姚啟圣征召,作為使者前往廈門與鄭經(jīng)交涉。馬甲《蒲樓林氏族譜歷年紀》記載:

      辛卯八年(1651),鄭師上山派餉、采船料,暗林大樹被伐殆盡。國姓既入海,收拾流寇,據(jù)兩島,奉永歷年號。佯欲投誠,官軍莫之敢拒。恣其所為,(泉州)城以外多惟鄭命是從。

      癸巳十年(1653)十月十二日,(林)夢畢害(林)為桓于蓮壩寨……(林)崧奔告府、縣令,不行。爰往訴巨帥,帥立命斬首示眾。

      戊申七年(1668),梧洋、前間合社。數(shù)年科派煩重。梧洋、前間居民鮮少,策應(yīng)維艱。林云機、邱章力請當?shù)篮投鐬橐簧纾竦蒙偈妗?/p>

      甲寅十三年(1674)二月,鎮(zhèn)閩王耿精忠反。三月,泉州陸路提督王叛耿歸鄭。泉北上接仙游,我所居地適當耿鄭相爭之界。一時群雄驚駭,未識所從。(林)崧兩言而決曰:“鄭為勝國孤臣,耿乃本朝逆藩,從鄭豈從耿乎?”

      乙卯十四年(1675),鄭開科取士。游泮者,免納丁糧。

      丁巳十六年(1677),王師復(fù)泉州。(林)崧解篆歸,闔眷還故里。

      戊午十七年(1678),三房子孫盡逃他邑。誅求無已,二甲丁少,不能供給。[29]面對日益繁重的糧餉負擔(dān),永寧董氏族人幸好憑借董惟祿追隨鄭成功舉義之功,得到稍加減免的恩惠。《沙堤董氏東城房永寧霞營柱家譜》記載:

      惟祿公,字胄飛,號述靜,靜淮公次子。公海上英豪也,甫壯即從鄭藩舉義,累有功績,故特蒙寵任焉。藩賦苛刻,公獨寬容,由是宗中之得舒科斂,以全其生者,公實庇之。與士大夫交,能以虛受,免人于死,不計饋遺,全以氣誼相孚,是以知名當世,所至有聲,雖婦孺童叟皆知董祿舍之為豪昭昭也。嗣后。藩主播遷島嶼,公亦在行間。惜享年不永,而卒無成。嗟嗟,雄才大略,不使立勛萬世,而乃屈死三尺蒿下。時也?命也?[30]

      鄭成功原配夫人董友系晉江縣永寧鎮(zhèn)沙堤村人,為人賢惠,勤儉恭謹。道光版《溫陵沙堤董氏分派宗譜》記載:“傳其禁奸止殺,董氏與有力焉。又辛丑之變,踉蹌逃難。人競懷珍寶,董氏獨包裹姑之神主以出,成功大加敬服,亦足徵家訓(xùn)矣?!盵31]董友之父董飏先,崇禎丁丑科進士,任廣東按察司副使,隱居金門。金門古崗董氏與永寧沙堤董氏同出一源,在董夫人的庇護下,金門古崗董氏族人在兵亂時,也得到暫時的安定。但是,隨著戰(zhàn)火的波及,古崗民眾最終也難逃厄運?!躲y同滸嶼董氏族譜》記載:

      先時,海上群盜剽掠鄉(xiāng)郊,沿海居民皆受其害。吾家以揚先公侄女酉姑(董友)故,頗得免。歲癸卯(1663),盜賊四起,壯者弊于鋒鏑,老弱轉(zhuǎn)死,幼稚盡為劫虜族(清軍)中。數(shù)千存者,百無一二。[32]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xiàn)在與鄭成功家族有同宗之誼的漳浦舊鎮(zhèn)鄭氏族人身上?!墩钠至棤I里鄭氏族譜》記載:

      崇禎十七年(1644),煤山之變,明失其祿。未幾,明祚盡矣。清師臨(漳)浦,舉邑歸誠,乃國朝順治三年丙戌也。至辛卯(1661)秋九月,石井藩主國姓成功師次鎮(zhèn)港,敘其親,蓋清源之支裔。時遣部將潘庚鐘墮倒縣城,移縣署于舊鎮(zhèn)。增筑土堡,立社稷壇,置山寨于左右峙者十有四處。經(jīng)年春元宵,大張燈彩,以慶春。王示令五里路內(nèi)各鄉(xiāng)勿得演唱喧嘩,鬧我鎮(zhèn)境,是所謂親親而仁民也……迨壬辰(1652),困漳州。己亥(1659),克金陵。內(nèi)閣蘇納海同黃梧會疏題請遷移我鎮(zhèn)界外,毀我堡城,宗族散而之潮、之惠、之豐者不可勝紀。兄南弟北,露宿風(fēng)餐。[33]

      深受鄭成功敬重的王忠孝多次進言,規(guī)勸鄭成功安境撫民,體恤民力。據(jù)《王忠孝公集》卷八《與國姓書》記載:“沿海生靈,皆外府專管,撫輯歲定額賦,寧輕勿重,輸納有經(jīng),是亦今日之要務(wù)?!盵34]治軍嚴明的鄭成功也深知民心可用不可違,據(jù)《臺灣外紀》卷四記載,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督餉官黃愷才能滑稽,任意科尅,沿海受其凌剝。百姓情急,相率匍控成功。功撫慰之,立收(黃)愷,殺以示眾,眾乃安”。[35]但是,隨著戰(zhàn)爭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仗越打越殘酷,百姓的負擔(dān)也越來越重。因此,在評價鄭成功抗清的正義性及其收復(fù)臺灣的歷史貢獻之時,不要忘了閩南百姓曾經(jīng)付出的犧牲與代價。

      明清興替之時,鄭成功以“遺民忠烈”的形象受人景仰。即使是清政府官方對于鄭成功的政治形塑,也完成了從清初“海賊”“亂臣”“??堋钡酵砬濉昂M夤轮摇钡霓D(zhuǎn)化,體現(xiàn)了教化的本意。近代以來,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更是成為激勵國人救亡圖存、勵精圖治的精神資源。閩南地區(qū)作為鄭成功與清軍反復(fù)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自然留下眾多鄭成功的活動痕跡。閩南族譜作為私家史料,擺脫正史傳統(tǒng)的套路,以各自的切身體會,描繪了鄭成功的形象。透過閩南族譜非主流的記錄,我們看到鄭成功的“英雄背影”,以及他留給閩南民眾的復(fù)合式印象

      注釋:

      [1]潘健《從反清“亂臣”到海外“孤忠”——清代鄭成功形象的政治形塑》(《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科版,2014年第4期),陳忠純《近代國人對鄭成功形象的塑造與精神的傳承——以報刊文獻中的鄭成功傳記為中心》(《臺灣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黃鶯《外國人眼中的鄭成功》(2011年碩士論文)。

      [2][3]乾隆版《錦黃衙內(nèi)房支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4](清)夏琳《閩海紀要》卷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頁。

      [5](清)江日昇《臺灣外紀》卷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4頁。

      [6][24]民國版《沙堤董氏西軒房分派宗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7][8]民國版《圳山下厝李氏家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9](明)王忠孝《王忠孝公集》卷十二,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28頁。

      [10]道光版《金邱邱氏族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11]民國版《沙堤董氏東城房永寧霞營柱家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12]清代抄本《永寧衛(wèi)紀事》(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13][14]乾隆版《晉江永寧張?zhí)展f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15][30]民國版《沙堤董氏東城房永寧霞營柱家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16]民國版《溫陵劉氏宗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17]楊英《從征實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頁。

      [18]乾隆版《永寧蔡氏家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19]道光版《霞澤陳氏族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20][29]民國版《蒲樓林氏族譜歷年紀》(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21][25]光緒版《金嶝田墘鄭氏族譜》,陳聰藝、林鉛海選編,《晉江族譜類鈔》,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322~323頁。

      [22]乾隆版《漳州平和何氏家譜》,載泉州鄭成功研究會編,《族譜中的鄭成功史料》,2008年,第196頁。

      [23]民國版《永春桃源魁斗謝氏族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26][27]道光版《板橋張氏族譜》(抄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28]光緒版《鳳棲杜氏族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31]道光版《溫陵沙堤董氏分派宗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32]民國版《銀同滸嶼董氏族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33]同治版《漳浦六鰲營里鄭氏族譜》(復(fù)印本),石獅市博物館藏。

      [34](明)王忠孝《王忠孝公集》卷八,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02頁。

      [35](清)江日昇《臺灣外紀》卷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2頁。

      〔責(zé)任編輯蔡惠茹〕

      The Image of Zheng Chenggong in the Genealogy of Southern Fujian

      Li Guohong

      The imposing life experience of Zheng Chenggong and the great changes of his times g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emotions to shaping his image.The genealogy of Southern Fujian contained many records related to Zheng Chenggong,including his anti-Qing dynasty,recovery of Taiwan and grain collection,funds raising,labor assignment and other activities.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tandpoint of official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local chronicles,the genealogy recorded Zheng’s activities and portrayed its own imag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genealogy,Zheng Chenggong,image

      李國宏(1970~),男,福建石獅市人,石獅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

      猜你喜歡
      鄭成功族譜形象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學(xué)鄭成功 我真成功
      少先隊活動(2021年4期)2021-12-01 23:23:32
      論導(dǎo)演創(chuàng)作的指揮棒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2:00
      《水滸傳》宋江形象探析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2:50
      簡述中國戲劇語言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2:55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豬形象比較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59:29
      吳有春
      海峽旅游(2016年5期)2016-06-01 22:34:08
      族譜撰修與宗祧承繼——以祁門高塘王氏為中心
      二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族譜編纂研究
      龙门县| 横峰县| 阜阳市| 兴国县| 达孜县| 长寿区| 蓬溪县| 龙江县| 土默特左旗| 冕宁县| 中卫市| 阿鲁科尔沁旗| 渭南市| 永靖县| 江津市| 昌乐县| 高邑县| 保亭| 衡阳县| 德州市| 盱眙县| 蓬安县| 盐亭县| 阳春市| 凌海市| 三河市| 嫩江县| 卓资县| 四平市| 无锡市| 永善县| 碌曲县| 宁乡县| 岢岚县| 大足县| 固安县| 德清县| 沽源县| 锡林浩特市| 台前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