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蘇
尋找小說的可讀性(創(chuàng)作談)
◎曉 蘇
一
我寫小說,最看重的是可讀性。我一直把可讀性視為小說的生命,同時也把它當成小說寫作的最高追求。
在我看來,小說的可讀性至少由三個層面構成:一是給讀者初次閱讀帶來的吸引力和興奮感;二是潛藏于文本深處的那種對讀者持久的誘惑力,即那些能夠激發(fā)讀者再次閱讀興趣和反復閱讀欲望的因素;三是文本暗含的可供讀者進行多種解讀的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把可讀性狹隘地等同于通俗性、故事性和傳奇性。這些只意味著好讀,即淺近、易懂、有趣、好看。但是,好讀并不完全等于可讀,它只是可讀性的一個方面??勺x性的另一個方面還要求耐讀,即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常讀常新、百讀不厭。它要求文本必須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和未完成性,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參與意義建構的可能。
因此,可讀性實際上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好讀,二是耐讀。只有既好讀又耐讀,小說才具有真正的可讀性。
二
小說的可讀性從哪里來?無論從寫作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欣賞的角度來講,我發(fā)現(xiàn),具有可讀性的小說,首先必須有意思。
有意思是相對有意義而言的。有意義指的是有思想價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調(diào),有趣味。最好的小說,當然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但是,這種小說卻少而又少,十分罕見。我們經(jīng)常讀到的小說,有以下三種:一種是有意義沒意思的,一種是有意思沒意義的,還有一種是既沒意義也沒意思的。第三種顯然是最差的小說了,這里不值一提。至于另外兩種小說,我們見到最多的,無疑是有意義沒意思的這種??梢哉f,這種小說幾乎占據(jù)了小說的大半個江山。
坦率地講,我不喜歡這種小說。原因是,它沒有可讀性。這種小說一味追求所謂的思想價值,要么賣萌,要么做秀,要么貼標簽,要么喊口號,要么故作高深,要么假裝正經(jīng),要么販賣心靈雞湯,要么兜售道德膏藥。這種小說,讀起來臉紅,肉麻,惡心,頭皮發(fā)癢,甚至渾身起雞皮疙瘩,因此難以卒讀。
有意思的小說則不同。因為它是從情調(diào)和趣味出發(fā)的,所以有著很強的可讀性。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只為渲染一種情調(diào),傳達一種趣味,顯得很低調(diào),很平實,有時候還有點世俗,因此讀起來親切,輕松,愉快,好玩,換句話說就是有意思。毫無疑問,我喜歡這種小說。
跟有意義的小說相比,為什么有意思的小說更具可讀性?因為它不僅好讀,而且耐讀。首先,意義是理性的,意思是感性的,感性的東西肯定比理性的東西顯得更直觀,更形象,更具體,因此對讀者更有吸引力;其次,意義是大同小異的,意思則是千差萬別的,千差萬別帶來的美感顯然比大同小異更加豐富和多樣,因此對讀者更有誘惑力;第三,意義一般是從內(nèi)容中生發(fā)出來的,而意思卻來自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所以給讀者提供了更多的解讀空間。
三
既然有意思的小說更有可讀性,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小說怎樣寫才能有意思?通過比較,我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小說和有意思的小說分別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敘事形態(tài)。有意義的小說更傾向于官方意志,屬于廟堂敘事;有意思的小說則更傾向于民間意趣,屬于民間敘事。
廟堂主要指的是權力階層,居于廟堂之高,屬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民間主要指百姓階層,處于江湖之遠,屬于邊緣文化形態(tài)。廟堂敘事更看重小說的意義,即思想價值。民間敘事的目的重在彰顯民間意趣,所以它更看重小說的意思,即情調(diào)和趣味。這兩種敘事形態(tài)的差異很大,突出體現(xiàn)在主題的表達上。
廟堂敘事形態(tài)的小說,在主題的表達上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它強調(diào)主題的教育性,要求對讀者有教化作用,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倫理教育,屬于說教化敘事;第二,它強調(diào)主題的明朗性,要求作家旗幟鮮明,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歌頌什么,批判什么,熱愛什么,憎恨什么,都必須明朗化,不能含糊其詞,不能模棱兩可;第三,它強調(diào)主題的集中性,要求一個作品只表達一個主題,不能有旁枝,不能有雜葉,也不能插科打諢。
民間敘事形態(tài)的小說,其主題表達與廟堂敘事形態(tài)的小說恰好相反。第一,它強調(diào)主題的審美性,要求小說必須滲透作家的審美意識,將感性與理性水乳交融,把情思和哲思融為一體,從而讓讀者得到美的體驗與享受;第二,它強調(diào)主題的模糊性,追求含蓄,追求委婉,追求朦朧,敘事經(jīng)常運用隱喻和象征,言此意彼,聲東擊西,閃爍其詞,模棱兩可,似是而非,霧里看花,半明半昧,猶抱琵琶半遮面,給讀者以極大的閱讀誘惑;第三,它強調(diào)主題的多義性,敘述上打破封閉的格局,追求開放的狀態(tài),觀念開放,故事開放,結構開放,語言開放,從而實現(xiàn)主題的開放,為讀者提供多種解讀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廟堂敘事追求的是有意義,而民間敘事追求的是有意思。顯而易見,民間敘事無疑是小說可讀性的重要來路。
四
弄清小說的可讀性與民間敘事的關系之后,我想順藤摸瓜,再來考察一下民間敘事形態(tài)的形成。任何一種敘事形態(tài),都與作家的敘事立場有關。敘事立場是敘事形態(tài)得以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并且是先決性因素。
所謂立場,指的是人們在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與所持的態(tài)度,它與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小說而言,作家理應從純正的文學立場出發(fā)去進行創(chuàng)作。遺憾的是,很多作家卻秉持的是一種非文學的立場,要么是政治立場,要么是道德立場。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純正的文學立場,純正的文學立場應該是人性立場。
再回到民間敘事形態(tài)的小說上來。與廟堂敘事形態(tài)的小說相比,民間敘事形態(tài)的小說顯然選擇的是人性立場。
人性立場,就是要求作家把文學當成人學,盡力擺脫政治學、社會學以及倫理學的局限與干擾,以人為本,把人性當作敘事的立足點、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從人性的角度,用人性的目光,去觀察、發(fā)現(xiàn)、捕捉那些潛藏在人性深處的、不易察覺的、帶有普遍性的東西。這些往往是人性中最溫柔、最脆弱、最潮濕、最疼痛、最神秘、最美妙、也是最有可讀性的部分。一個小說家,只有從純正的人性立場出發(fā),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具有可讀性的小說來。
那么,作家如何堅持人性立場呢?莫言曾以《文學照進人生》為題發(fā)表過一次演講。他在演講中說:“中國文學要想獲得世界讀者的青睞,就必須打破過去局限的立場,站在人類共同的立場上,去表現(xiàn)普遍人性?!蹦运f的這種立場就是純粹的人性立場,他要表現(xiàn)的是人類共同和普遍的人性。
人類共同而普遍的人性,有著共同而普遍的心理結構。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有兩個本能,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本能決定本性,它是支配人類行為的最根本和最強大的原動力。生的本能表現(xiàn)為善良、慈愛、寬容、奉獻、創(chuàng)造等積極正面的行為,死的本能則表現(xiàn)為惡毒、仇恨、狹隘、貪婪、毀滅等消極負面的行為。堅持人性立場的敘事,無疑應該對人的兩個本能一視同仁,既要從正面去發(fā)現(xiàn)它的積極性,又要從負面去正視它的消極性。只有這樣,作家才能寫出真實的、復雜的、深刻的人性。
小說只有寫出了真實、復雜而深刻的人性,才會對讀者形成初次閱讀的吸引力、持久閱讀的誘惑力和多種解讀的意蘊空間。換句話說,就是使小說獲得了真正的可讀性。
五
既然小說的可讀性與人性有著如此緊密的關聯(lián),那我接下來就想談一下小說如何看待和處理兩性關系這個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性描寫。因為,兩性關系是人性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同時也是最有情調(diào)和趣味的一種客觀存在。尋找小說的可讀性,兩性關系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兩性關系指的是男女、公母、雌雄、陰陽等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種性別之間的微妙關系,其內(nèi)容涉及到性器官、性征候、性需要以及性行為等與性有關的方方面面。兩性關系是人類生活和自然生態(tài)中的一個最基本、最普遍、最持久、最神秘、最復雜的關系,既有心理性特征,又有生理性特征,并且與道德規(guī)范、倫理秩序和社會禁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對人們有著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能激發(fā)人們無與倫比的興奮與快感。因此,兩性關系便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永恒母題,同時也是小說可讀性的一個重要來源,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從理論上講,兩性關系直接關乎到生命本身,不僅涉及到個體生命的存在,而且還涉及到族類生命的延續(xù)。但是,由于兩性關系與性本能密不可分,所以廟堂敘事由于意識形態(tài)或道德倫理的原因,一般都不敢正視,在對待兩性關系時總是忸怩作態(tài)、遮遮掩掩、欲說還休。只有堅持人性立場的民間敘事,才敢于正確看待和處理兩性關系,進而去正面地、坦蕩地、具體地進行兩性書寫。
如果要讓小說具有人性的深度,閃爍人性的光芒,作家就必須去正面地寫性,大膽地寫性,嚴肅地寫性,藝術地寫性。我認為,藝術地寫性有兩層意思,一是用藝術的眼光去寫性,二是寫性中有藝術的部分。所謂用藝術的眼光去寫性,指的是不能為了寫性而寫性,這性必須有它的藝術功能,要么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需要,要么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凡是脫離人物和情節(jié)的性描寫,都不是藝術的;寫性中藝術的部分,意思是不能用性來刺激讀者的感官。也就是說,不要過多地去展示性的細節(jié)、性的場面和性的過程,而是應該抓住性心理中那些有美感的部分,用文學的手法進行展示,努力給讀者提供一種性愛之美的藝術享受。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對于小說而言,兩性關系是一把雙刃劍,只有藝術地寫性,它才能轉化為小說的可讀性。否則,它將使小說的可讀性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殆盡。
六
前面說到,小說的可讀性,不僅要求好讀,而且要求耐讀。好讀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耐讀的問題,解決起來卻十分困難。
那么,如何才能使小說耐讀呢?我覺得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小說注入現(xiàn)代性因素。
現(xiàn)代性是與傳統(tǒng)性相對的一個概念,它既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方法論?,F(xiàn)代性是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產(chǎn)物,前者萌芽于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后者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盛行。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雖然有階段性的不同,前者側重啟蒙,后者側重解構,但它們的實質(zhì)是一樣的,即現(xiàn)代性。從哲學上來講,現(xiàn)代性反對實用主義,反對本質(zhì)主義,反對保守主義,強調(diào)自由,追求平等,主張開放,其價值觀傾向于虛無主義、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價值具有相對性和多元性。
現(xiàn)代性也有階段性的不同,可分為前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如果說,前現(xiàn)代性的核心是建立一種現(xiàn)代文明新秩序的話,那么,后現(xiàn)代性就是要懷疑、推翻和打破已有的秩序。
當代學者周憲把前現(xiàn)代性稱為啟蒙的現(xiàn)代性,把后現(xiàn)代性稱為審美的現(xiàn)代性。他說:“如果我們把啟蒙的現(xiàn)代性視為以數(shù)學或幾何學為原型的社會規(guī)劃,那么,現(xiàn)代主義所代表的審美現(xiàn)代性則是對這種邏輯和規(guī)則的反抗;如果我們把啟蒙的現(xiàn)代性視為秩序的追求的話,那么,審美的現(xiàn)代性就是對混亂的渴求與沖動;如果我們把啟蒙的現(xiàn)代性視為對理性主義、合理化和官僚化等工具理性的片面強調(diào)的話,那么,審美的現(xiàn)代性正是對此傾向的反動,它更加關注感性和欲望,主張一種審美——表現(xiàn)理性;如果我們把啟蒙的現(xiàn)代性當作一種對絕對完美的追索的話,那么,審美的現(xiàn)代性則是一種在創(chuàng)新和變化中對相對性和暫時性的贊美?!蔽矣X得,這番論述對小說創(chuàng)作極有指導意義,它從理論上回答了如何讓小說耐讀的問題。
一說到現(xiàn)代性,很多人都會以為它是一個極其高深、玄奧而晦澀的東西,將它劃入意義的范疇,認為它枯燥、僵硬、干癟、乏味,令人頭疼。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和誤會。事實上,現(xiàn)代性也是很具體、很實在、很形象的。它有情調(diào),有趣味,嚴格說來應該屬于意思的范疇。
更有意思的是,我發(fā)現(xiàn)凡是具有現(xiàn)代性的小說,大都屬于民間敘事形態(tài),并且都是從人性立場出發(fā)的。它們常常運用象征、隱喻、反諷、夸張、變形、荒誕、錯位和黑色幽默等現(xiàn)代技巧,同時還慣用德里達的解構思維和巴赫金的狂歡精神,從而變得異常生動,異常新奇,異常別致,讀起來輕松、愉快、愜意,既好讀又耐讀,充滿了真正的可讀性。
曉蘇: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