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在真實與荒誕之間
      ——讀東西《篡改的命》

      2016-11-25 19:57:02
      小說評論 2016年1期
      關鍵詞:余華階層命運

      饒 翔

      在真實與荒誕之間
      ——讀東西《篡改的命》

      饒 翔

      從《耳光響亮》到《后悔錄》,再到新近出版的《篡改的命》,作家東西以十年一部長篇小說的“穩(wěn)定”的緩慢節(jié)奏,堅實地壘砌他的文學大廈。三部小說各有其時代背景?!抖忭懥痢窂?976年寫到80年代中期,將“尋父”主題安置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的大歷史背景上?!逗蠡阡洝穭t把時間往兩頭延伸了,起跑點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終點站在90年代后期,聚焦30年中國人情愛觀的變遷。而《篡改的命》無論從創(chuàng)作時間還是故事時間上講,都是最接近當下的一部,它或許能代表作者對于今天中國社會最新的觀察與思考。

      “命”:凝固的現(xiàn)實

      《篡改的命》的問世,從中國近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趨勢來看,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它至少在幾個方面呼應了當下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焦點問題:城鄉(xiāng)、階層壁壘,底層的命運。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直面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現(xiàn)實主義”書寫再度成為熱潮,且每每擊中時代癥結。余華的《第七天》、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喬葉的《蓋樓記》《拆樓記》、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地球之眼》等作品,盡管收獲的不全是贊美,但它們在一個社會矛盾激烈的轉(zhuǎn)型時期所表現(xiàn)出的文學的擔當精神,值得肯定。

      印在《篡改的命》的封底上的內(nèi)容提要如是說:“這是一個關于屌絲的故事”。在我看來,把主人公汪長尺歸為“屌絲”——這一發(fā)端流傳于網(wǎng)絡的、指涉范圍頗廣、帶有自我調(diào)侃意味的詞匯,未必恰切。汪長尺的階層屬性確定無疑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準確的說,這是又一個農(nóng)民進城的故事——高考落榜后,不甘于耕田種地,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尋找工作機會,稱呼從“農(nóng)民”變成了“農(nóng)民工”。空間的位移卻換不來階層的攀升,從廣泛的社會學意義上說,汪長尺的故事代表了當前幾億農(nóng)民工階層身份的現(xiàn)實狀況。

      與前兩年引起熱烈反響的方方的中篇小說《涂自強的個人悲傷》相呼應,東西的新長篇所寫的毋寧說是“汪長尺的個人悲傷”?!巴孔詮姷膫€人悲傷”是一個寒門學子的悲傷,是“沒背景、沒外形、沒名牌也沒高學歷”的“普通青年”雖通過考大學改變了農(nóng)民身份,卻無法改變階層地位的悲傷。而“汪長尺的個人悲傷”則是一個“無權無勢無存款”的純粹農(nóng)民的悲傷,是一個既沒能通過考大學改變農(nóng)民身份,也無法通過進城打工來改變底層地位的悲傷。兩部小說共同呈現(xiàn)了一種試圖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命運的主觀愿望的破滅——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鼓勵個人奮斗的主流話語的破產(chǎn),它在提醒我們,在這個階層壁壘如此森嚴的社會,個人上升的管道付之闕如的現(xiàn)實。

      如果說個人奮斗曾是19世紀歐洲文學與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那么,無論巴爾扎克《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還是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抑或是路遙《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孫氏兄弟,這些小人物的奮斗無不激蕩人心,他們的成敗命運令人牽腸掛肚;即便是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也還有三起三落的命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這些人物的奮斗縱然失敗,但我們確乎感覺到了一種作為“人”的主體奮斗的昂揚精神,獲得了某種“向上”的“悲劇感”,正如有論者所言,“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孤獨地回來了,撲倒在家鄉(xiāng)的黃土地上。然而,我們總是感覺他的身上有一股‘氣’。這股氣相當混雜,既有草莽氣也有英雄氣,既有小農(nóng)氣息也有當代青年的勃勃生機。因此,路遙在講述高加林這個人物時,他懷著抑制不住的欣賞和激情。高加林給人的感覺是總有一天會東山再起,卷土重來。”①。然而,方方與東西的人物卻如被命運之手牽扯著的提線木偶,被一種近乎先在的失敗主義氣息所籠罩——他們的失敗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因而從頭至尾都透著一股宿命的無奈與悲涼。

      小說的內(nèi)在結構也加深了這種宿命感。如電影中一對前后呼應的“長鏡頭”,涂自強一無所有(但滿懷希望)地從遠方“走進來”,最終又一無所有(窮盡了希望)地“走出去”,走出所有人的視野,仿佛不曾在這個世間存在過似的。這種命運的循環(huán),暗示了這個人物奮斗“自強”的徒勞與生命本身的無價值。而從汪槐、汪長尺到汪大志,祖孫三代人皆無力靠自身來改變命運——汪槐年輕時參加水泥廠招工,分數(shù)上線卻沒被錄取,后來才知道自己被副鄉(xiāng)長的侄子頂替;汪槐不想汪長尺重復自己的命運,在汪槐高考超過錄取線卻落榜之后到教育局門口抗議,卻因抗議而不幸摔斷了腰桿,而汪槐經(jīng)過一年復讀仍然考不上大學;汪長尺不想重復他的父親汪槐,就連討薪的方式也不想重復父親,結果他不僅方法重復了父親,命運也重復了(他所不知道的真相是,當年他被同班同學冒名頂替上了大學,假“汪長尺”官至某單位副局長)。汪長尺在對命運盲目的反抗失敗之后頓悟到這一點,毅然做出了將兒子大志送給有錢人家庭撫養(yǎng)的決定,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篡改”大志的“命”。成年后的大志偶然得知自己被“篡改”過的“命”,在一番考量抉擇之后,最終按下了“保存”確認鍵。

      被賦予形而上色彩的“命”——一種荒誕的、似乎不由人掌控的“命”,在此卻在指向“人為”。與其說,汪槐和汪長尺最終輸給了“命”,莫若說他們輸給了“人”,輸給了自身所處的弱勢階層。小說通過一家三代人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而只能通過偷偷“篡改”家族命運的結局,揭示出社會結構的固化。如果說,19世紀歐洲文學和80年代中國文學中的個人奮斗者應和了彼時的時代精神,在失敗中依然昭示了希望,昭示了新的歷史與階層的誕生,其達致的美學效果是歷史的應然要求與這種應然要求暫時不能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所產(chǎn)生的悲劇感,那么,當前小說中的個人奮斗的失敗者,或許同樣也反映出此時的時代精神狀態(tài)——歷史停滯,希望闕如。

      二元結構中的城鄉(xiāng)與階層

      從文化身份來看,汪槐和汪長尺均屬于意識傳統(tǒng)守舊的中國農(nóng)民,他們最大的信念與人生理想就是成為“城里人”——企圖通過背叛自己的階層身份來獲取人生價值的現(xiàn)實,成為他們生存的動機。當自我的人生愿望無法實現(xiàn)時,他們便將愿望“遺傳”給下一代,他們存在的唯一目標與價值也變成了為了幫助下一代人成為“城里人”與“人上人”。

      縱然摔斷了腰桿,汪槐仍然逼迫汪長尺去復讀考大學,那理由是他對于兒子未來的寄托,“我不想讓你重復我的生活”,“從你落地那天起,我就指望你來改變”。在汪長尺遵從父親去復讀之后,小說刻畫了這樣的細節(jié):“汪槐每天都要在香火前供三炷香。供香時,他不求自己的腰桿好使,只求汪長尺能考上大學,將來做個大官。有時他也會在夢中笑醒,笑醒多半是因為他夢見汪長尺做了縣長。第二天,誰要是來討煙抽討酒喝,他就會把自己的夢講一遍。于是,男村民奔走相告,輪流來聽來抽來喝。這樣的時刻,他把腰痛忘了,把自己的倒霉忘了,好像那個夢是真的,即使暫時還不是真的,但他相信遲早會變成事實?!?/p>

      汪槐最終等來的卻是汪長尺的骨灰盒,想哭卻沒有眼淚?!斑@個一生都想改變汪家命運的人,身體已被歲月耗干,再也沒有多余的液體來表達感情”,他抽出兒子的絕命信,只見上面寫道:“汪家的命運已徹底改變,我的人物完成了。我們幾代人都做不到的事,大志做到了?!?/p>

      對于命運如此的捉弄,農(nóng)民汪槐為兒子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為兒子做法:

      ……忽然,他大聲問道:“長尺要投胎,往哪里?”跪在桌前的青云和直上大聲地回答:“往城里?!?/p>

      “往哪里?”

      “往城里?!?/p>

      ……

      “往哪里?”汪槐的嗓音都喊啞了。

      “往城里?!遍T外忽然傳來一片喊聲。那是村民們的聲音。全村人一起幫著喊“往城里”。……

      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無疑顯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將一種農(nóng)民成為“城里人”的執(zhí)念,將一個固執(zhí)的老農(nóng)民一生的執(zhí)念,力透紙背地傳遞出來。然而,我們恐怕很難感動于這種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父子親情與宗族觀念,卻如此觸目驚心于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文化惰性。當“往城里”成為唯一的存在價值,生命本身的價值反倒被抽空了。我們或許能理解中國農(nóng)村貧困酷烈的生存環(huán)境是這種文化“無意識”滋生并蔓延至今的土壤,然而,當我們讀到的仿佛是“阿Q時代”農(nóng)民的文化意識或無意識時,我們卻不免要懷疑歷史的車輪究竟有沒有前進。汪槐與汪長尺的文化意識固然并不等于作者的文化意識,但是當作者將“城里”與鄉(xiāng)下放在如此二元對立的結構中時,我們也不免要懷疑作者是否準確把握了時代的城鄉(xiāng)關系。

      在小說中,汪長尺進城后的遭遇簡單說來便是:打工被欠薪,討薪無果;代替老板坐牢,出來后繼續(xù)討薪,卻被捅兩刀。后因工傷致殘,申訴無門;為了支撐基本生活和未來養(yǎng)育小孩的費用,妻子小文外出當按摩女,并淪為暗娼……如此情節(jié)安排,仿佛是我們所耳熟能詳?shù)母鞣N社會黑暗新聞元素的疊加,固然寫出了底層生活的悲慘無望,但未免是對于城市現(xiàn)實的一種簡化。城市為作為鄉(xiāng)村的對立面,它既寄托著小說人物的向往,卻又被賦予了負面的道德含義。同樣的悖論也出現(xiàn)了小說對于階層對立的設置上。小說人物想成為“城里人”的更深層愿望是改變自己的階層屬性,這才是徹底地改變窮人的命運。然而,在小說中,作為上層人代表的林家柏卻正是一次次陷汪長尺于悲慘境地的幕后黑手——為其打工,代其入獄,代其蒙冤,作為男人的尊嚴被其碾壓得粉碎……這個多行不義的老板,卻是汪長尺最終選擇將親生兒子寄送的家庭男主人,也是自己死后都要選擇“投胎”的人家。這究竟是最終的“順命”投降,還是終極的“逆命”復仇?

      “這是一個鄉(xiāng)村向城市投降,好人向壞人投降的過程?!币晃痪庉嬘眠@樣一句話來概括《篡改的命》②。當小說將矛盾的對立面設置為“鄉(xiāng)村”與“城市”,“好人”與“壞人”之間,甚或“善”與“惡”,“底層”與“上層”之間,這樣的“鄉(xiāng)村”“底層”/“好人”“善”與“城市”“上層”/“壞人”“惡”之間便形成了兩組同構關系,而兩組同構的關系相互之間又形成了一種二元對立的結構,這樣的簡化顯然不足以呈現(xiàn)今日中國城鄉(xiāng)間、階層間的復雜性(在梁鴻的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喬葉的非虛構小說《蓋樓記》《拆樓記》中,我們都能夠感知到這種復雜性,尤其是敘事人“我”的出場,使城鄉(xiāng)之間的價值往來更顯復雜)。我們此時或許應想起杰姆遜的那句提醒:“哪里有二元對立,哪里就有意識形態(tài)?!?/p>

      “虛偽”的作品

      在多年前的《虛偽的作品》一文中,余華反對以要求新聞記者眼中的真實來要求作家眼中的真實。因為就事論事的寫作態(tài)度只能獲取表面的真實,而窒息了作者應有的才華。余華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我開始意識到生活是不真實的,生活事實上是真假雜亂和魚目混珠。這樣的認識是基于生活對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客觀。生活只有脫離我們的意志獨立存在時,它的真實性才切實可信……因此,對于個體來說,真實存在的只是他的精神。”③作為先鋒文學的重要文獻之一,余華的文章試圖在表面真實/精神真實之間畫出界限,推動了中國文學“真實觀”的變革,也為先鋒文學的荒誕性爭得了合法性。在這樣的認識框架中,荒誕成為作家們向“不真實”的生活索取“真實”的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手段。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本土實驗,荒誕也是先鋒文學所要致力揭露的世界的“本來面目”,是其所要表達的哲學觀和世界觀。

      這樣的一種荒誕手法也常常被東西使用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當小文決心放棄腹中的胎兒,去醫(yī)院做人流的這天早上,汪長尺“一進工地心就發(fā)慌,總覺得好像要出事,看哪哪都不對勁,就連空氣里都飄蕩著餿味”。作者使用了“蒙太奇”組接:當小文在住處拿錢時,汪長尺在工地感到胸口刺痛;小文提著包走出住處時,汪長尺唇干舌燥,口渴難耐;小文到達醫(yī)院時,汪長尺忽然感到頭暈,眼前一黑,從腳手架栽了下去,一堆磚頭倒下來砸在他身上。最終,被砸傷的汪長尺被送到醫(yī)院,被等待墮胎的小文遇見,得以保住腹中的胎兒。這種心靈感應似的荒誕性,呈現(xiàn)的是汪長尺對于血緣相續(xù)的期待和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并且成為小說故事的轉(zhuǎn)逆,故而能認為是“真實的”。

      另一處荒誕的描寫也極為精彩。陸警察和韋警察趕到村子準備將汪長尺帶走,村民們聯(lián)手將倆警察趕走后,全村卻由此陷入了一種害怕警察再回來報復的恐慌之中,“村子里已經(jīng)沒有了鼾聲,就像恐龍說沒就沒了”。直到從城里洗刷了罪名的汪長尺再度回到村里,并且發(fā)出了一串串安穩(wěn)的鼾聲,村民們才算放下心來,久違的鼾聲也終于又回到了村里。這樣的情節(jié)描寫將村民們的仗義又懦弱自私的集體性格,對權力的恐懼心理等形象地刻畫出來,活靈活現(xiàn)。

      對這些荒誕與真實的細部的辯證處理,小說顯得游刃有余。但如前所論,當作者賦予小說一種整體性的荒誕結構(汪長尺幫助兒子篡改了“命”,而他并不知道他的“命”早已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同班同學“篡改”過了。在汪長尺死后,父親汪槐通過做法,將汪長尺的魂魄驅(qū)往城里,投胎到有錢人家,將其“篡改”了的命再度“篡改”回來)時,我們并未被引向一種關于人類生存荒誕性的思考,卻不斷地被拉回到中國的現(xiàn)實。譬如,汪長尺被人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情節(jié),便使我們聯(lián)想起幾年前的一則新聞報道,更不要說作為農(nóng)民工命運“標配”的欠薪討薪、工傷索賠等情節(jié)安排,仿佛是社會新聞大集合。余華的《第七天》出版后,一種尖銳的批評意見認為,“《第七天》里對近兩三年內(nèi)社會新聞的大面積移用,已幾乎等同于微博大V順手為之的轉(zhuǎn)播和改編”④。在我看來,《第七天》里,余華借用了大量“新聞記者眼中的真實”來作為“作家眼中的真實”,盡管這些社會新聞聽起來足夠荒誕,但它們疊加出來的并非是一個荒誕化的世界,而僅僅是一個奇觀化的中國——而這或許恰恰因為余華并沒有越過“表面的真實”和“不真實的生活”,而抵達一種精神的真實。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東西的《篡改的命》。盡管東西在用比余華多得多的耐心書寫人物的命運,但其筆下仍然被大量“表面的真實”和“不真實的生活”所覆蓋,從而也限制了小說所能抵達的精神深度。

      饒 翔 光明日報

      注釋:

      ①孟繁華:《從高加林到涂自強——新時期文學“青春”形象的變遷》,《光明日報》2013年9月3日。

      ②見《作家》2015年第4期走走對《篡改的命》的評論。

      ③余華:《虛偽的作品》,《上海文論》1989年第5期。

      ④張定浩:《余華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著中國》,《新京報》2013年6月22日。

      猜你喜歡
      余華階層命運
      一顆假糖的溫暖
      中外文摘(2022年2期)2022-11-11 11:30:18
      當“非遺”遇上“新階層”
      華人時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0
      命運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一顆假糖的溫暖
      美國大學招生行賄丑聞凸顯其階層割裂
      英語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
      命運秀
      海峽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大眾富裕階層如何理財
      活著,是生命的常態(tài)——讀余華的《活著》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擴展閱讀
      當代作家(2016年5期)2016-05-28 22:03:28
      命運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新平| 南投县| 泗水县| 巴东县| 容城县| 慈利县| 旬阳县| 垦利县| 城固县| 鄂尔多斯市| 苏尼特右旗| 桂阳县| 增城市| 嘉祥县| 门头沟区| 桐乡市| 宁国市| 南阳市| 龙门县| 曲水县| 玉门市| 新疆| 丹巴县| 西乡县| 兴山县| 连城县| 南汇区| 喀喇沁旗| 延寿县| 化德县| 山西省| 裕民县| 息烽县| 台山市| 阿尔山市| 榆树市| 吉木乃县| 会宁县| 陆川县| 高淳县|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