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林
遼海散文選材應突出地域特色
王英林
作為具有地域文學色彩的《遼海散文》,我想我們的散文同仁,在堅持反映豐富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還應把握好具有遼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和山川風貌,以此豐富散文的選材,多方面發(fā)掘散文之美。更好地彰顯辦刊宗旨,更加全面地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遼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本溪“廟后山人”、喀左“鴿子洞人”,到新石器時代的 “查海文化”、“興隆洼文化”、“牛河梁文化”,特別是“牛河梁文化”曾被學界譽為 “中華大地上第一道文明曙光”。爾后,遼海人民從制陶漁獵、祭舞雕鵬,到秦開拓土,始建候城;從漢魏玄菟、慕容三燕,到隋唐復土、王師東定;從遼師繼起、沈州中興,到汗王建都、盛京繁華,以及奉系霸業(yè)、漢卿易幟……創(chuàng)造了 7000年的文明和2000多年的繁華。對此,作為遼海的后人應予傳承和弘揚,而作為遼海的作家們,更應有自覺的文化擔當,以碧海馳鯨之筆力,大書特書豐富的遼海歷史文化。
那么,面對浩瀚的遼海歷史,散文創(chuàng)作應如何選材呢?選熟悉、典型、新穎的材料。在這方面,遼海文化學者初國卿先生是成功的范例,他的實踐經(jīng)驗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無論是他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魚梁鶴影》,還是發(fā)表在今年第7期和本期《遼海散文》上的《發(fā)現(xiàn)官窯》(上、下),他都以熟悉的史料、典型的事例和新穎的視角,為讀者展現(xiàn)了生動的遼海歷史畫卷,再現(xiàn)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讓具有豐厚底蘊的遼海歷史變得可視可感。這里,筆者借《發(fā)現(xiàn)官窯》中的一段文字,與大家共同賞鑒:“窯址不僅是陶瓷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比墓葬更有考古和文化價值。它出土的每一件殘器或殘片,都閃爍著最原始的美不勝收的光華,從這些殘片中,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土與火的神奇,釉與彩的絕倫,工藝與紋飾的超妙;每一片古瓷都能讓我們領略一次生命誕生的過程,博大與渺小,永恒與短暫,沉寂與升華,竟然那么和諧自然地融會在一起。比如在冮官屯古窯址,撿起一塊斑駁的瓷片,撫摸一件帶有窯火味的窯具,都比我們觀看拍賣場上或是收藏家里的官窯完整器更能真實地感知歷史,體味生命?!边@段文字是令讀者回味和深思的。
遼海還有豐美的山川風貌。比較出名的山有:鞍山的千山,本溪的關門山、鐵剎山、老禿頂子山,營口的望兒山,丹東的鳳凰山,朝陽的鳳凰山,沈陽的輝山,錦州的醫(yī)巫閭山等。比較出名的河有:遼寧省東部的渾河、南部的碧流河、西部的大凌河、北部的秀水河、東北部的渾江、東南部的太子河、西北部的繞陽河、錦州市境內(nèi)的女兒河等。而花鳥樹木等更是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這些山水樹木不僅為我們呈現(xiàn)了秀美的風光,而且都有美麗的傳說、生動的故事。正所謂“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面對這蘊育在遼海文化中的無限風光,散文創(chuàng)作又該如何選材呢?“尋找樹王”的遼海散文作家王琦女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她以獨特的目光和穩(wěn)健的筆力,不畏艱難的科考精神,行走在廣袤的遼海大地,去“尋找樹王”,如今在《遼海散文》已發(fā)表12篇寫樹的專題作品,可謂是棵棵樹誘人,篇篇文精彩。
總之,如果你對遼海文化熟知了、摸透了,你自然就能從中找出選題,找出文章的“竅”。我們也衷心地希望遼海散文作家,立足遼?,F(xiàn)實,把握地域特點,更加全面地反映遼海文化和山川風貌。說到這里,我想起了遼寧精神——“天遼地寧、愛國奉獻、誠信務實、創(chuàng)新爭先”,同時又感到《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勉勵和鞭策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