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釔彤
《西游記》中觀音菩薩的人物形象分析
周釔彤
《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戶曉?!段饔斡洝肥且浴叭恕睘楸緛韺懙?,書中包羅萬象,有玉皇大帝和四海龍王等天庭人物,有如來和觀音菩薩等佛界人物,也有妖魔鬼怪和凡人等各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復雜多變,形象也很鮮明,觀音菩薩就是一典型樣本,本文選取觀音菩薩為代表,從性格、人際交往、領(lǐng)導才能和做事風格四個方面來分析其形象特征。
觀音菩薩是吳承恩塑造的重要角色之一,觀音菩薩在《西游記》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在唐僧師徒四人取經(jīng)路上出場次數(shù)也頗多,是取經(jīng)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與各色人物都有交集,人物形象比較豐滿。
觀音菩薩是地位較高的佛界人物,在取經(jīng)任務(wù)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善于與各色人物打交道,性格比較多面。
(一)愛面子,自視甚高
“面子”是人際交往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社會又是一個講究“人情、面子”的社會,觀音菩薩也不例外。
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前,與觀音菩薩沒有交集,卻得罪了觀音。觀音菩薩是受邀來參加王母娘娘蟠桃盛宴的客人,本是一件榮光的事情,但是來了之后,看到的卻是一片狼藉,自己也被晾在了一邊,沒人搭理,覺得很沒面子,得知事情原委后,就暗自與孫悟空結(jié)下了梁子。
菩薩不是天庭體制內(nèi)的人,卻勢必捉拿孫悟空,原因有二:一是觀音派弟子打探軍情,幫忙捉孫悟空,結(jié)果卻敗走回營,讓菩薩很沒面子,就推薦了“顯圣真君”二郎神,后來還準備自己動手,但是天庭的老君出手了。二是菩薩自視甚高,覺得自己應(yīng)該在天庭表現(xiàn)一番,以便留下好印象。
孫悟空四處求方救治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樹時,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孫悟空為了解決與鎮(zhèn)元大仙的矛盾,四處求人幫忙,從蓬萊到方丈仙山又到瀛洲,最后才到落伽山找菩薩,菩薩埋怨孫悟空不早點找她。因為觀音一直自視甚高,在她認為孫悟空有難,卻越過自己去找別人是看不起自己,是對自己能力的藐視,況且孫悟空他們還是自己手下的人,面子上也過不去。孫悟空在紅孩兒一難時,最后才找菩薩,又遭到菩薩的埋怨。
(二)亦狠亦善
觀音是一個心思很重,會下狠手的人。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天兵圍困,菩薩想趁孫悟空不注意之時,用凈瓶打死孫悟空,即便不能打死,也求孫悟空能跌倒,伺機捉拿孫悟空,可見其心思之重。
觀音也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在真假猴王之爭時,孫悟空想讓菩薩幫自己證明身份,見了菩薩就不顧形象地大哭起來,這估計是孫悟空最后的絕招。這樣的孫悟空菩薩很少見,哭得就像是一個孩子一樣,菩薩也趕快安慰。可見,孫悟空在菩薩心里還是有一定的地位。
(三)強烈的虛榮心
唐僧師徒被困通天河時,求助菩薩收服靈感大王,觀音怕靈感大王把唐僧給吃了,心里很著急,沒有梳妝打扮就出門了,收完魚精就想走,但是孫悟空說讓眾人拜一拜菩薩,菩薩心里很高興,就接受了。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一向端莊示人的菩薩寧愿冒著形象近毀的損失接受眾人的膜拜。
紅孩兒能言善辯、油嘴滑舌,騙過八戒和唐僧,贏過孫悟空,卻打不過觀音,就棄械投降,說自己有眼無珠,愿意跟著菩薩,菩薩聽后很喜歡,緊張的敵我關(guān)系得以改變。
(四)偶有幽默
孫悟空請菩薩幫忙降服紅孩兒時,雖然埋怨悟空沒有及時找自己,但在路上還是有說有笑,如,菩薩坐定道:“悟空……你見我這龍女貌美,凈瓶又是個寶物,你假若騙了去,卻那有工夫又來尋你?你須是留些甚么東西作當?!笨梢妼O悟空和菩薩的關(guān)系還算親密,兩人可以開玩笑。
人際傳播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在復雜的關(guān)系社會里生存,一定要提高人際傳播技巧。
面對上級時,懂得察言觀色。當如來挑選人員尋覓取經(jīng)人時,菩薩第一時間站了出來,如來甚是歡喜,菩薩敢于承擔上級重任,為上級排憂解難,獲得領(lǐng)導賞識。但是在面對下屬時,卻極為苛刻。菩薩奉旨尋找取經(jīng)之人,來到長安時,土地神祠的土地和各廟神祗都來參拜,菩薩以命令他們不得走漏一毫消息,還理直氣壯入住土地神祠。
(一)領(lǐng)導藝術(shù):擒賊先擒王
如來早就看出來孫悟空不好管教,所以給了觀音三個緊箍兒;而觀音也深知只要把孫悟空控制了,其他的人更好制服,所以給了唐僧一個緊箍兒并傳授其緊箍咒。
(二)領(lǐng)導風范:我的人,我來管
菩薩在救活人參樹后,鎮(zhèn)元大仙客氣地與菩薩說道“小可的勾當,怎么敢勞菩薩下降?”菩薩回道:“唐僧乃我之弟子,孫悟空沖撞了先生,理當賠償寶樹?!逼鋵嵠兴_是想讓大仙明白:唐僧四人是我手下的人,他們是有背景的。
(一)權(quán)為我所用,利為我所謀
如來給了觀音三個緊箍咒,但觀音有私心,利用職務(wù)之便中飽私囊,自己留了兩個,給唐僧一個,另兩個用在了黑熊怪和紅孩兒身上,而這兩人都是觀音麾下的人。
(二)數(shù)落別人過錯數(shù)落別人錯誤,但又以條件交換指明出路,讓人感恩,從不做虧本買賣。勸服孫悟空、沙僧、豬八戒和小白龍時,用的都是這些招數(shù)。他們都有錯在身,苦于沒有建功立業(yè)之路,菩薩就以取經(jīng)為條件來收服他們完成取經(jīng)大計。
(三)為達目的,善用小計
玄奘在講經(jīng)法時,菩薩說小乘教法不能超度亡靈,其實是說謊了,為的是制造一個去取經(jīng)的由頭,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只要皇帝需要,那南贍部洲的人民都需要。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