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兵 鄒德文
論《出師表》的時代意義與歷史影響
李一兵 鄒德文
《出師表》作為一篇著名的表文首見于陳壽的《三國志》,而后又被收錄到《昭明文選》當中,它作為千秋名表不僅在我國為世代所誦讀,甚至還馳名中外,日本、韓國都對這篇表文十分喜愛。其堪稱佳作,之所以稱之為佳作并非是其語言如何華麗抑或思想如何新奇,而是在整篇表文的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一種堅定與忠誠。少時讀《出師表》只將其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難免感覺枯燥乏味,似乎只是一篇普通臣下上奏給皇帝的表文,但是當真正對三國文化進行了解,真的對諸葛亮其人進行了解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這短短的一篇《出師表》卻包涵了太多的意義,它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是后世敬仰的諸葛亮的主要緣由,也是一種堅貞不渝的信仰!可以說《出師表》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如今都是具有時代意義的,而且歷史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出師表 時代意義 歷史影響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對《出師表》的評價,也代表了歷代文人墨客對于《出師表》的印象,世人崇拜諸葛亮,不僅是因為其有著杰出的智慧和超凡的才能,因為從古至今有著杰出智慧和超凡才能的人太多太多了,而智慧與才能的優(yōu)秀是無法做到將一個人推向神壇成為萬世景仰的存在。諸葛亮之所以讓人無限地崇拜就是因為其具有著難能可貴的、甚至是千古罕見的忠誠與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戰(zhàn)國策當中有“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智者不倍時而棄利”,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一個智者,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智者卻為了一個承諾,一份責任將蜀國的千鈞重擔壓在自己的肩膀上,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wèi)漢室的夢想!因此一篇短短的《出師表》是諸葛亮兵發(fā)祁山之前的表奏,也是他訴說衷腸表述心聲的載體,他用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的堅韌與忠誠。今天我們就來對《出師表》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影響進行分析,來還原這篇千古不朽的表文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與情懷。
《出師表》在開篇便有“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之言,這里就牽扯到了另一件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白帝城托孤?!八米涌煞鰟t扶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見于陳壽《三國志》當中劉備彌留之際對諸葛亮所言,被稱之為白帝城托孤。在當時君臣有別,父死子繼的年代,一個君王對臣子說出“君可自取”實在讓人震驚,而這也讓我們看出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也正因如此,在整個《出師表》當中諸葛亮21次提及先帝,那種對先帝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劉備曾說:“吾得孔明,如魚得水也”,可惜對于諸葛亮而言,“如魚得水”最終卻變?yōu)榱恕八霍~絆”,使得諸葛亮在面對如此強大的魏國時,依舊矢志不渝地執(zhí)行著劉備“興復漢室”的計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天下的太平、為了漢室的光復傾盡了一生的心血,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這篇名垂萬古的《出師表》。
(一)《出師表》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在當時吳、蜀弱而曹魏強,并且曹魏還占領(lǐng)著中原的大部分地區(qū),如果不能快速的將其消滅,其發(fā)展的時間越長,蜀國與魏國的實力差距就越大,因此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加之當時劉備因為兵發(fā)吳國而動搖了蜀國根本,而蜀國內(nèi)部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如果以攻代守那么這些矛盾就足以讓蜀國分裂,所以諸葛亮北伐其本身也有著政治方面的考量。除此之外,《出師表》在當時最大的作用是表明諸葛亮的心跡,曹操曾經(jīng)有過《述志令》來表達自己的心跡,以此來看諸葛亮的《出師表》也是為了表達自己沒有稱帝野心,所做的一切也僅為了如《出師表》當中所說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夢想??梢哉f諸葛亮在當時上奏《出師表》的時代意義在于其可以表明心志,震懾宵小,并且名正言順地繼續(xù)完成劉備交給他的“光復漢室”的重任。
(二)《出師表》在如今的時代意義
《出師表》即使到了當代也是具有極強時代意義的,這種時代意義在于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矢志不渝的忠誠和人定勝天的勇氣以及賞罰分明的理念?!冻鰩煴怼樊斨袑τ谧约号c先帝的知遇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逼渲袃H僅是“驅(qū)馳”二字,但是卻是一生未變的驅(qū)馳,這種執(zhí)著的確是值得當代人所需要的,當代有太多人信仰缺失,因此才有滋生如此多的腐敗現(xiàn)象,如果所有的官員可以如諸葛亮忠于大漢終于劉備一樣忠于黨和國家,那么筆者相信中國的富強之路將變得更加平坦,很多事與能力無關(guān)只與道德相關(guān),無論一個人擁有怎樣的才能,若是不能有忠于國家忠于黨的堅定忠誠那么一切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哪怕到如今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忠誠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定勝天的勇氣則更加容易理解在《出師表》開篇就有“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話,可見諸葛亮也知道蜀國弱小,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決心,因此蜀漢厲兵秣馬,《出師表》中有“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的話語。諸葛亮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如孔子明知道春秋無義戰(zhàn),禮壞而樂崩,卻依舊要周游列國推行仁政,其當然知道事不可為但是卻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天下蒼生只能義無反顧,孔子如是,孔明亦如是。這樣的精神對于當下的時代而言也是難能可貴的,科研技術(shù)、創(chuàng)造發(fā)明哪一項都是需要飽經(jīng)非議與苦難不斷的,無論是伽利略還是愛迪生,他們都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非議甚至是死亡的威脅,卻依舊為了夢想而義無反顧的,因此如今全民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大環(huán)境下,就是應當提倡《出師表》中這種人定勝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至于賞罰分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出師表》當中“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這段話當中體現(xiàn)出來,而后面由于北伐失敗諸葛亮也兌現(xiàn)了在表文后面那句:“請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的承諾,在北伐失敗后,諸葛亮自請降職,從丞相降為左將軍。從這種種我們就不難看出《出師表》所要表現(xiàn)的賞罰分明的主張。賞罰分明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層面的問題,同樣也是一個社會層面的問題,我國的社會學家一直都在強調(diào)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才能讓社會更加穩(wěn)定,因此《出師表》當中的這種賞罰分明的主張,是極為值得我國當代社會學習的。
諸葛亮作為一名軍事家、政治家,對于歷史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而其文學作品《出師表》的影響則同樣深遠。并且越是在國家危亂的時刻,《出師表》對于歷史的影響力就表現(xiàn)的越發(fā)明顯。諸葛亮是一個連敵人都會欽佩的人,司馬懿曾經(jīng)贊諸葛亮為“天下奇才”,鐘會滅蜀時卻要先上定軍山祭拜諸葛亮,甚至連三分歸晉后司馬炎都曾經(jīng)感嘆“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即使在諸葛亮病故,蜀漢滅亡之后,世人依舊將諸葛亮奉若神明,而他的《出師表》則成為了之后歷朝歷代必讀的經(jīng)典。對于后世而言《出師表》與諸葛亮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談到諸葛亮自然會想到《出師表》,而說到《出師表》就必然會提及諸葛亮,若是說后世對于諸葛亮和出師表最為推崇的應當屬杜甫與陸游了。萬古凌霄一羽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對于諸葛亮的贊美,他將諸葛亮當作了他的一種精神寄托,似乎只有這位千古賢相才能給他那憂國憂民之心帶來些許慰藉,而陸游是南宋的主戰(zhàn)派他看到南宋國力漸微卻依舊割地逃亡,將千里江山拱手相讓,他就難免懷念那位哪怕以弱擊強也毫無畏懼的諸葛孔明,也自然會想起他那名垂千古的《出師表》,陸游對于《出師表》的贊美是最多的,除了題頭的《書憤》之外,他還曾有“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等等,我們從陸游的時代背景、政治抱負不難看出,陸游是企圖用《出師表》來警醒昏聵的南宋朝廷,只有起身反抗,重整河山,對抗金朝才能有勝利的希望,否則南宋會與蜀漢一樣滅亡。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杜甫也好,陸游也罷,抑或是其他文人或者是政治家,當自己所處的政府昏聵無能,軟弱可欺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這位千古賢相諸葛亮,也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這篇萬古流傳的《出師表》,因此我們可以說《出師表》對于歷史最大的影響就在于它給了文人們一個“出將入相”的夢想,也給了他們一種“試手補天裂”的勇氣與“重頭收拾舊山河”的希望。
《出師表》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忠義之魂,其對于時代具有著極大的意義,也對歷史有著深刻的影響,我相信《出師表》在未來的時代依舊會被無數(shù)人奉為經(jīng)典,人們在誦讀時,腦海中都會不禁浮現(xiàn)出一位身材偉岸,羽扇綸巾的智者,一個夙夜憂嘆,在燈光搖曳下,身形佝僂,落寞的身影。
[1]李君惠.從<出師表>解讀諸葛亮[J].文史雜志,2008(2):61~64.
[2]楊開飛.<出師表>中的儒家思想探析[J].作家,2009(16):127~128.
[3]王永龍,張業(yè)衛(wèi).<出師表>簡析[J].江蘇教育,1982(3).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李一兵(1990-),女,蒙古族,長春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昭明文選研究;鄒德文(1964-),漢族,長春師范大學,研究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