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見
《詩經(jīng)》中的勞動者呼聲
文/孔見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惫视址Q《詩三百篇》。西漢時儒家把它作為經(jīng)典,成為“五經(jīng)”之一,同《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并列。這些作品大致產(chǎn)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世紀(jì)至公元前6世紀(jì),前后約500多年。
《詩經(jīng)》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多彩,并有很高藝術(shù)成就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它分風(fēng)、雅、頌三個部分,是流傳當(dāng)時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大致屬于今天的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和湖北北部廣大地區(qū)。除少數(shù)屬于祭祀宗廟歌功頌德的樂歌,當(dāng)出自貴族文人之手外,大多數(shù)是來自民間勞動者,包括當(dāng)時的奴隸?!对娊?jīng)》中的“風(fēng)”,大多是民歌,是全集中最富有思想意境和藝術(shù)特色的篇章。這些民歌包括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有反映男女情愛、勞動場景、人際交往等等,但最為深刻的是表達了當(dāng)時勞動者的呼聲,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受剝削、受壓迫的悲慘情景,在對統(tǒng)治者、剝削者發(fā)出強烈的抗議聲中透露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詩經(jīng)》中最為典型而又比較全面地表現(xiàn)勞動者痛苦生活的是《豳風(fēng)·七月》,它生動具體地描述了勞動者一年四季的生活狀況。它從“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起句?!盎稹笔切亲?,意思是說,大火星向西偏移了,天氣開始變冷;九月,主人就把裁制冬衣的差事交給女工。他們?yōu)橹魅藳]日沒夜地縫制冬衣,而到了寒冬臘月自己卻連件御寒的粗布衣服都沒有,他們悲慟地發(fā)出“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哀嘆。接著,寫他們在乍暖還寒的二月,就要下田勞作,還要采桑養(yǎng)蠶,績麻織布,采集果子,砍柴打獵,鑿冰釀酒,筑壩修屋。一年到頭,周而復(fù)始,從事繁重的勞動,自己的生活卻極度貧困,勞動的果實大部分都被剝削者霸占去了。正如詩中所寫:“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即我把絲綢染得又紅又漂亮,給貴族公子做衣裳。這深刻反映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了勞動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慘命運。
《詩經(jīng)·魏風(fēng)》中的《伐檀》和《碩鼠》兩首,則表現(xiàn)了受到殘酷剝削和壓迫的勞動者對自己悲慘命運的不平與反抗,辛辣地鞭撻和嘲弄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斗ヌ础饭踩?jié),寫從事繁重伐木勞動的奴隸,在勞動中唱出了對社會不平的憤怒。它在第一節(jié)中寫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在這里,可以聽到伐木者用斧砍伐樹木的沉重聲音(坎坎),全詩首先寫出艱辛的伐木勞動,接著寫勞動者以自己切身的痛苦體驗,指斥剝削者不耕不稼,不狩不獵,糧食卻堆滿了你們的倉庫,飛禽走獸卻掛滿了你們的庭院,憤怒譴責(zé)了這種不勞而獲的罪惡行徑。最后,又以反話無情地嘲諷了這些吸血鬼:“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他們也不是白吃飯的呀!既然是不勞而獲,為什么又說不是白吃飯的呢?這種嘲諷也隱含著心酸,我們似乎從中可以聽到:這些吸血鬼不是還要用嘴責(zé)罵我們、用鞭子抽打我們嗎?《碩鼠》一詩,則形象而生動地把不勞而獲者比作碩大無比的老鼠,他們貪得無厭,用百姓的血汗喂肥了自己,卻不顧百姓死活;百姓發(fā)誓要離開這里,到?jīng)]有碩鼠的理想地方。表達了人民憎恨壓迫、追求幸福的愿望。
《詩經(jīng)》還有一些反映周王朝及各諸侯國之間連年征伐,對民眾橫征暴斂,加上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帶給人民的無窮災(zāi)難。像《鴇羽》寫王事沒有盡頭,出征士兵無法贍養(yǎng)父母的痛苦;《擊鼓》寫戍邊士卒思?xì)w不得的悲嘆;《君子于役》寫女子在家里望眼欲穿,期盼遠(yuǎn)征的丈夫早日歸來,等等。
《詩經(jīng)》在中國,乃至人類文明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這部產(chǎn)生于我國兩三千年前的民歌,所表達的情景真切、生動,至今仍然可以觸摸得到;所反映的感情飽滿、真摯、健康;所表達的語言清新、活潑、優(yōu)美;所反映的思想深刻、充滿生活氣息。它描寫現(xiàn)實、反映現(xiàn)實的寫實手法,仍然會啟迪后人深刻理解詩歌是源于生活,根在民間,只有這樣,詩歌創(chuàng)作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对娊?jīng)》開創(chuàng)了詩歌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值得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繼承和發(fā)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