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晨明
摘 要:長期使用漢字作為正式的文字而只在短時期內使用喃字作為官方文字,是越南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顯著特征??梢哉f,漢字以及越南人在漢字基礎上創(chuàng)制的喃字,是越南古代文化大廈的基本構成因素和承重框架,而在越南吸收以儒學為主的古代中國文化的意義上,漢字起了關鍵的作用。越南的漢字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被廢除。本文介紹了華裔越南詩人莫天賜創(chuàng)作的漢文詩集《河仙什詠》,讀者除了可以一睹詩人妙筆生花的漢文詩以外,還可以欣賞到昔日越南堅江省河仙市的美麗景色。
關鍵詞:越南 莫天賜 漢文詩 河仙 景色
基金項目: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南亞西亞研究中心“越南古漢文詩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 DY2015YB03)
引言
越南的古代傳統(tǒng),尤其是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漢字廣泛而又長期的使用而得到繼承和發(fā)展的。古代各個文化領域統(tǒng)一為一個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的文化總體,也有賴以漢字作為基礎。正如越南著名的史學家陶維英所說的,漢字是“越南文化寶庫”。[1] 這對越南古代文學而言,尤其如此。 [2]
本文研究的漢文詩集《河仙什詠》是莫天賜大約于1736年在越南創(chuàng)作的一部漢文詩集,并于1737年刻板印刷。越南著名文學家潘輝注評價此作品 “媚人、美麗、可讀”。[3]
1 莫天賜家族簡介
莫天賜(1718~1780)名琮,字士麟,號樹德軒,母親是越南人裴氏。越南河仙城總兵莫玖之子??滴跛氖迥辏?706)生于柬埔寨隴奇,后轉居越南河仙。其父莫玖死后,襲父職,又提升為 “欽差都督琮德侯”,進一步開拓河仙。曾興建“孔子廟”“招英閣”,辦“義學”。有詩集《河仙什詠》傳世。[4]
其父莫玖(1655~1735年)又名紹原,雷州市(古稱??悼h)白沙鎮(zhèn)東嶺村人。出身貧寒,胸懷大志。大約在17世紀70年代率領一批仁人志士從廣東南逃到真臘 (柬埔寨)的南榮府,建立了七社村。居民相傳有仙人出沒于河上, 這個地方被當?shù)厝私凶鳌昂酉伞薄5]
雍正十三年(1735年),莫玖病逝,其子莫天賜繼位, 子承父業(yè), 繼續(xù)開發(fā)河仙, 使河仙外貿更加發(fā)展,經(jīng)濟更為繁榮。莫玖子孫三代,為越南阮氏開疆拓土,立下殊勛,阮氏王朝特頒詔在河仙屏山麓修建 “忠義祠” 紀念。河仙后來成為越南南部的一個重要港口, 風物繁華, 商船輳集, 有“小廣州”之稱。[6]
2015年7月10~12日,河仙市舉行 “開鎮(zhèn)上柱國大將軍武毅公莫玖(1735~2015)” 逝世280年祭祀大典。其目的是讓越南民眾重溫整個建國和衛(wèi)國的歷程,從中接受民族優(yōu)良道義的傳統(tǒng)教育并發(fā)揚光大。同時,紀念莫玖開拓和發(fā)展河仙的偉大功績,鼓勵子孫后代繼續(xù)建設和發(fā)展河仙,為實現(xiàn)國家的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事業(yè)做貢獻。[7]
2 越南堅江省河仙市簡介
堅江省是位于越南版圖最南端的省份之一,首府迪石市,屬湄公河三角洲地區(qū),面積6269平方千米,北與安江省、柬埔寨相鄰,南接金甌省,西鄰泰國灣,東鄰芹苴市。堅江外海還有100多個大小不一的島嶼。根據(jù)2012年的人口統(tǒng)計,堅江省人口近1,726,2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72人,其中城市人口近471,200人,農村人口1,255,000人。1975年后成立堅江省至今。堅江省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地處泰國灣區(qū)域,瀕臨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因此,堅江擁有許多便利的條件與本地區(qū)各國擴大經(jīng)濟往來,同時作為越南南部以西各省與外界聯(lián)系的 “橋頭堡”。
河仙市位于越南南部以西沿海地區(qū),在17世紀,莫玖開拓越南南方時,屬于河仙鎮(zhèn)地盤,18世紀初莫玖歸順阮主。明命時期,河仙是南圻(南方)六省之一。
現(xiàn)在的河仙是越南最南邊的一座美麗城市。從前,越南封建王朝曾把河仙列為越南美景之一,如今,莫天賜描述的《河仙什景》當中的許多景物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或不復存在,但自然造物依然賦予河仙諸如父子石、石立山、石洞、東湖、玉山、鹿角浴場、三寶寺、四株椰樹、莫玖陵等許多秀麗的景點。
3 從《河仙什詠》欣賞河仙昔日景色
《河仙什詠》是由莫天賜大約于1736年在越南創(chuàng)作的一部漢文詩集,并于1737年刻板印刷。莫天賜隨后在《河仙什詠》的基礎上用喃字又創(chuàng)作了一部《河仙什景曲詠》,有11首喃字詩共422句。《河仙什景曲詠》與越南黎朝著名文學家鄧陳琨創(chuàng)作的412句的《征婦吟曲》齊名,并且比越南后黎朝詩人阮嘉韶的代表作品——356句的《宮怨吟曲》還長?!逗酉墒簿扒仭樊敃r沒有得到刻板印刷,后來被詩人東湖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在民間的收集和整理,于1960年公諸于眾。本文主要對莫天賜的《河仙什詠》中的十首漢文詩進行研究。
莫天賜《河仙什詠》漢文詩的第一首是“金嶼攔濤”:
一島推嵬奠碧連,橫流奇勝壯河仙。
波濤勢截東南海,日月光回上下天。
得水魚龍隨變化,傍崖樹石自聯(lián)翻。
風聲浪跡應長據(jù),濃淡山川異國懸。
詩中描述了古時候河仙十大勝景之一的金嶼島,高大的島礁,阻攔了來勢洶洶的驚濤駭浪。金嶼島今屬堅江省河仙市炮臺坊?!敖饚Z攔濤”這四個字寓意河仙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是卻對阻擋當年阮氏王朝的擴張起到重要作用。
1831年保大皇帝下令修建島上營壘,設置重炮。因此,該島又名炮臺。大金嶼島位于河仙鎮(zhèn)以南的海灘上,周長193丈5尺,站立島嶼之巔,可以觀賞海上景色,望見東湖和河仙市。歲月悠悠,古營壘已經(jīng)變成一片廢墟?,F(xiàn)在,此處建起了一座豪華的炮臺賓館。2003年,該島已經(jīng)修建連接河仙港口的混凝土結構橋梁。
莫天賜《河仙什詠》漢文詩的第二首是“屏山疊翠”:
籠蔥草木自岧嶢,疊嶺屏開紫翠嬌。
云靄匝光山勢近,雨余夾麗物華饒。
老同天地鐘靈久,榮共煙霞屬望遙。
敢道河仙風景異,嵐堆郁郁樹蕭蕭。
屏山似一面屏風幾乎遮住了古時候河仙城的西面。此山也稱“陵山”,因為山上葬有莫玖和其子孫之墓以及其他文武官員之墓。
屏山是“河仙什景”的第二個景點,此詩的題目與“金嶼攔濤”相呼應,金嶼為戰(zhàn)略要地,屏山是安閑、清秀之處。詩中前四句描繪了屏山綠草如茵,樹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云霧縹緲,重巒疊嶂之景色,五六句體現(xiàn)了作者為自己的權勢而感到自豪,同時期盼自己的權利能如山岡一般牢固久遠。
七八句作者想說屏山雖然無法與其他名勝相媲美,但是僅這一座小小的山岡和一片淡淡的綠色已足以。
莫天賜《河仙什詠》漢文詩的第三首是“蕭寺晨鐘”:
殘星寥落向天拋,戊夜鯨音遠寺敲。
凈境人緣醒世界,孤聲清越出江郊。
忽驚鶴唳繞風樹,又促烏啼倚月稍。
頓覺千家欹枕后,雞傳曉信亦寥寥。
根據(jù)張明達的《河仙研究》一書,1737年刻印的 《河仙什詠》 中 “蕭寺晨鐘” 又名 “蕭寺曉鐘”。1753年為 《河仙什詠》 十首詩和韻時,阮居征改為 “蕭寺晨鐘”。關于蕭寺的說法現(xiàn)在有三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蕭寺在地藏山。根據(jù)《嘉定城通志》記載,地藏山位于河仙鎮(zhèn)以北,距芙蓉山5里。山上有地藏寺,因此稱作地藏山。第二種意見認為蕭寺即現(xiàn)在的三寶寺,現(xiàn)坐落在河仙市屏山坊方城路蓮花村2組328號。第三種意見認為蕭寺是古時候的芙蓉寺,《河仙研究》的作者張明達通過研究肯定地認為蕭寺就是芙蓉寺。張明達表示《嘉定城通志》《大南一統(tǒng)志》均準確地描述了蕭寺的位置,但是卻錯記為地藏寺。[8]遺憾的是芙蓉寺如今只遺留下一片殘存的地基。
這首詩的破題 “殘星寥落” 四個字十分得當。承題句立刻點明五更時分洪亮的鐘聲從遠處的蕭寺傳來。上實句寫內心清凈的境界已逾越塵世之緣,下實句寫清脆的鐘聲響徹遠郊的江岸。兩句立論句借用鶴唳與烏啼聲,隱喻結論句夢境突然被攪擾,剛剛驚醒還在枕邊迷迷糊糊、魂散未定時,忽然聽到拂曉雞鳴茫然惆悵的心境。
莫天賜《河仙什詠》漢文詩第四首是“江城夜鼓”:
天風回繞凍云高,鎖鑰長江將氣豪。
一片樓船寒水月,三更鼓角定波濤。
客仍竟夜鎖金甲,人正干城擁錦袍。
武略深承英主眷,日南境宇賴安牢。
江城河發(fā)源于柬埔寨王國,古時候高棉人稱此河為 “普列克仙(Prekten)”,因為河邊有一個名叫 “達仙(Taten)”的村子而得名。此河流自北向南流入越南,全長約23千米,流經(jīng)河仙市的東湖海灣后匯入泰國灣。江城河與永濟渠相連,是從珠督市至河仙市一條重要的水路。此河流亦是從后江輸送生產生活用水至堅江省的運河。江城河與永濟渠交匯處叫江城三岔口,此處正是古河仙鎮(zhèn)的一處勝景,莫天賜曾以此作為詩歌的題目。
莫天賜管轄河仙鎮(zhèn)時期,他下令沿江城河畔至珠巖山腳修建一條寬約1米,長約17千米的土壘,并部署幾處屯堡以防真臘軍隊入侵。
“江城夜鼓”與“蕭寺晨鐘”是兩首意義相似的詩歌,詩人東湖分析作者的心理:除了蕭寺的鐘聲對江城屯堡的鼓聲外,莫天賜還想說明:一景反映寺院的道德準則,一景反映堡壘的軍事意識。這兩首詩均刻畫了河畔、營屯夜半三更的鐘鼓聲,憑借此鐘鼓聲警告敵人不得來犯,使家園能夠穩(wěn)固、民眾安居樂業(yè)。
莫天賜《河仙什詠》漢文詩第五首是“石洞吞雲(yún)”:
山峰聳翠砥星河,洞室玲瓏蘊碧珂。
不意煙云由去往,無垠草木共婆娑。
風霜久歷文章異,烏兔頻移氣色多。
最是精華高絕處, 隨風呼吸自嵯峨。
“石洞吞雲(yún)”是古時候河仙的十大勝景之一,今屬河仙市美德鄉(xiāng)?!笆础边€被稱為“云山”,是立在沙石崗上的一塊巨大石灰?guī)r。
從河仙市中心沿柏油路向西南邊境方向行駛約3千米,在通往柬埔寨的道路旁將會遇到聳立路旁雜草綠樹叢中的“石洞”。沿階梯往上走到達一個高大的洞口,可以看到許多奇形怪狀的鐘乳石。洞內有個不知什么年代形成的深入地下的岔洞和石壁上若隱若現(xiàn)的少女形象,已經(jīng)成為“石生斬夜叉”神話故事的發(fā)源地。此外,洞內還有“仙山”古寺。相傳古寺出現(xiàn)以前,莫玖時期此處是黃風真人道士修行的道觀(后來修佛,改名黃風和尚)。“石洞”有東西兩個洞口,因此洞內通風涼爽。憑借此山門可以觀賞到云村全貌及遠處口岸和鹿角的景色。
詩人東湖評論道:詩人借人間景色描述自然景觀,“石洞”是一個天然景點,周邊經(jīng)常煙云繚繞,洞中有石乳,水甜溪清使人們聯(lián)想到中國的桃源、天臺、洞庭、岳陽等地,全是夢幻般的自然之景。詩境縹緲朦朧,半虛半實,半真半假;語言也因此變得玄妙模糊,致使人們無法分清明亮清晰的筆畫,好似身處云封霧鎖的境界。
莫天賜《河仙什詠》漢文詩第六首是“珠巖落鷺”:
綠蔭幽云綴暮霞,靈巖飛出白禽斜。
晚排天陣羅芳樹,晴落平崖寫玉花。
瀑影共翻明月岫,云光齊匝夕陽沙。
狂情世路將施計,碌碌棲遲水石涯。
鄭懷德的《嘉定城通志》是這樣描繪珠巖山的:珠巖俗稱辣椒灘,距離河仙鎮(zhèn)以西22里半,山頂渾圓,山石嶙峋,一直延綿至海邊。珠巖山礁石高峻突兀,有深水坑圍繞在珠巖山左右兩旁。水中有熒光石,還有許多紅斑的蚶蛤。相傳莫玖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來到珠巖山腳下拾到一粒直徑約3.3厘米的大珍珠,價值連城,莫玖把大珍珠敬獻給了皇上。珠巖海邊有深淵,是魚蝦的棲息之地,成群的鷺鷥常常在水面覓食。
詩人東湖評論道:與第五首“石洞吞雲(yún)”相比,雖然都是石洞,“石洞吞雲(yún)”顯得模糊,“珠巖落鷺”顯得明亮、清晰?!笆础敝白⒅貙憽巴屉?yún)”,“珠巖”之景注重寫“落鷺”。尤其在黃昏時分,鷺鷥白色的羽翼更加明顯。在這首詩中,作者借群鳥歸巢之景比喻人們對祖國、家鄉(xiāng)的思念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