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慧
(西北師范大學 蘭州 甘肅 730000)
淺談對話語標記語及外語教學的認識
趙明慧
(西北師范大學 蘭州 甘肅 730000)
本文以話語標記語為出發(fā)點,介紹了話語標記語的概念及分類,以及關聯(lián)理論與話語標記語的關系,提出了話語標記語在外語教學中應用的幾點建議。
話語標記語;外語教學;認識
話語標記語(discouse marker)屬于語用學的范疇,在言語交際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國內(nèi)外對話語標記語的研究不僅局限于言語交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將話語標記語運用于外語教學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其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話語標記語不僅是單詞,也可以是短語或結構組合,傳達話語信息。目前我國的外語課堂對話語標記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學生和老師對其使用也較少,學生缺少語用意識,老師也不重視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
對于話語標記語的概念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Lenk(1998)將話語標記語稱為話語聯(lián)系語(discourse connectives),強調(diào)話語標記語在語用上的整體連貫作用。Aijmer(2002)則將話語標記語稱為語用標記語(pragmatic markers),認為話語標記語的主要功能是人際功能,表達的是主觀意義和人際意義,同時,話語標記語也具有語篇功能,標記事件和話輪的轉(zhuǎn)換。何自然、冉永平(1999)則認為,話語標記語傳遞的不是命題意義或語義意義,不構成話語的語義內(nèi)容,而只是為話語理解提供信息標記,從而對話語理解起引導作用的程序性意義(procedural meaning)。它們體現(xiàn)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特點與功能,應該被視為話語信息組織的一部分,其作用不是局部的,主要是從整體上對話語的構建與理解產(chǎn)生影響,具有動態(tài)的語用特征。
對于話語標記語的分類,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何自然,陳新仁(2004)認為話語標記語包括部分連詞(and,because等),副詞(actually等),感嘆詞(well等),以及某些短語或小句(as a consequence,you know等),這些標記語在句子中起著特定的作用。此外,按照語境效果也可以對話語標記語進行分類,例如強化效果,包括遞進、列舉等,沖突效果,包括轉(zhuǎn)折、對比等,暗含效果,包括原因、結果等。
關聯(lián)理論是針對Grice的會話含意理論的。Sperber和Wilson(1986/1995)認為,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明示是就說話人來說的,說話人盡可能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話語和交際意圖;推理是就聽話人來說的,對聽話人來說,交際是一個推理過程,聽話人盡可能根據(jù)交際目的和具體的語境來推導和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同時,推理是一個認知與思辨的過程,大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并作出推理。在關聯(lián)理論中,語境對實現(xiàn)成功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聯(lián)理論中的交際是動態(tài)的,不是交際雙方事先知道的,而是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逐漸建構起來的,因此,話語理解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交際雙方結合具體的語境,利用推理,尋求話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基于關聯(lián)理論,Blakemore(2002)指出話語理解過程中應區(qū)分兩類信息:概念信息和程序信息。例如:
A:Lucy is not coming back.
B1:Her daughter is at home.
B2:So her daughter is at home.
B3:After all,her daughter is at home.
B4:You see,her daughter is at home.
B5:But her daughter is at home.
在這個例子中,B1-B5的概念信息是她女兒不在家,其中B1沒有用話語標記語,因此A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尋求最佳關聯(lián),B2-B5則通過話語標記語創(chuàng)設出語境,從而讓A能快速地辨別出話語和語境的關聯(lián)。
教師可以在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對學習者進行話語標記語的教學,顯性教學的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學習者在顯性教學下可以更快更好地進行語言學習,其中演繹法和歸納法是兩種主要的方式,演繹法指教師先教授給學生規(guī)則,學生再將規(guī)則運用到實例中;歸納法指教師先給出具體的例子,學生對例子進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規(guī)則。教師在運用演繹法時,可以將話語標記語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然后講解這些規(guī)則,讓學生把規(guī)則運用到實踐中。教師在運用歸納法時,可以先選取含有話語標記語的段落、篇章、對話等,讓學生進行分析和總結,歸納出相應的語言規(guī)則。
語用學與外語教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越來越多的語用學理論運用到外語教學中,為二語習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國的外語教學應重視對學生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
[1] Aijmer,K.2002.English Discourse Particles:Evidence from a Corpu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 Blakemore,D.2002.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nk,U.Discourse markers and global coherence in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0):245-257.
[4] Sperber,D.& Wilson,D.(1986/1995).Relevance:Com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5] 何自然,冉永平.話語聯(lián)系語的語用制約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6] 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趙明慧(1990.02-),女,漢族,河南省新鄭市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H313
A
1672-5832(2016)09-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