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中國文字博物館 河南安陽 455000
?
關于當代博物館互動體驗的再研究
李冰
中國文字博物館河南安陽455000
【摘要】本文結合中國文字博物館與游客之間的互動體驗的工作實踐,闡述了互動體驗在博物館中的重要性,也是今后博物館發(fā)展的一大趨勢。
【關鍵詞】博物館;互動體驗;研究
互動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系。博物館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其互動性有重要的兩方面:觀眾互動和社會互動,本文便是從這兩個角度分別進行淺析。觀眾互動基本包括:講解、互動項目、觸摸屏。而社會互動包括:博物館之友和志愿講解、專家大講堂等。博物館網(wǎng)絡則是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博物館互動體驗,包含了許多具體內容:影像技術、場景合成技術、觸摸屏技術、視屏技術、網(wǎng)絡技術互動體驗設計、多功能劇院、無線手持式互動裝置、互動游戲、導覽系統(tǒng)、博物館網(wǎng)絡建設,現(xiàn)場音像錄制,留言,照相,短信互動等等。
首先,互動性適應了受眾的需求。如今的受眾由于年齡、職業(yè)、文化層次、生活方式的不同,對陳展要求呈現(xiàn)出多樣化、差異化、多元化的特點,這需要我們的陳展實施分眾化的傳播策略,和深入細致的改進方法。其次,互動性適應了時代的需求?,F(xiàn)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網(wǎng)絡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交互傳播方式,已經使得受眾的認知活動趨向主動性和同步性的方面發(fā)展。國外有的學者在《數(shù)字化生存》一書中寫道:“信息技術的革命,將使受眾從受制于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中解放出來,變?yōu)槲覀兡軌蚧ハ嘟徽?,共同前行。而明顯的生活改變,必將從我們每日接觸的大眾傳媒開始。”顯然,這也是針對博物館陳展工作的。再次,互動性適應了博物館的需求。毫無疑問,博物館也需要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陳展也需要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首當其沖的是,調整好傳播者與受眾的親密關系。使受眾得到教育,是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在博物館教育中傳播給受眾的知識信息量越來越大,新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知識的傳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單向傳遞,而是雙向交流,互相影響。博物館教育的手段已經不僅僅是“教”,而是幫助受眾“學”,博物館正是通過為受眾自我學習提供服務,而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開館以來,倍受黨和國家領導和受眾的關注與支持,我們在博物館觀眾互動和社會互動中進行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工作:觀眾的互動:1、博物館的講解:博物館的陳列雖然具有很強的形象化直觀教育作用,但也有局限性。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難以針對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觀眾的不同需要來進行布置;由于展品和空間的限制,有些內容不能充分表現(xiàn),需要借助講解工作予以彌補,講解員通過介紹展品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陳列的“潛臺詞”引導觀眾把通過直觀視覺初步獲得的不連貫的感性知識,上升為對陳列主題思想的正確理解,以至成為系統(tǒng)的理性知識,從而使博物館陳列充分發(fā)揮其教育作用。2、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互動和影像:中國文字博物館二樓的互動與影像廳為進館游客提供了動手參與機會,有雕版印刷模板區(qū),有各種書寫工具(比如鋼筆、毛筆、刻刀)在電腦上的使用與體驗,有模擬古代課堂的小教室,所有小桌子上有電子屏供學生練字使用,生動真實的復原了先生教課,學生學習的課堂情境。所有這些都深受游客的喜愛。在安靜莊重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也流淌著活潑的音符:那就是博物館的互動項目——游戲體驗。它不僅讓你輕松一刻,而且能增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體會一種互動的樂趣。游戲樂園的內容比較豐富,其中包括找不同、古詩拼圖、記憶沖浪、選擇等八個項目。他們整體的特點是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運用于游戲中,達到一種玩中學,學中玩的效果。中國文字博物館有幾十臺可供觀眾互動使用的觸摸屏和電腦,有對文物多個角度的展示,有幻影成像技術對文物背后故事的影像展示,這些新穎的媒體形式會刺激觀眾,并且重復了展品的內容,這種重復不是簡單重復,而是采用特寫,文字說明等方式避免了觀眾走馬觀花時對重要展品的遺忘。3、觀眾互動與社會互動的結合——網(wǎng)站。中國文字博物館網(wǎng)站,分為本館概括、新聞中心、志愿者之窗、陳列布展、學術交流、館藏文物、網(wǎng)上展廳等版面及時迅速發(fā)布我館最新的動態(tài)新聞,使游客全面了解認知博物館提供平臺。4、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社會互動。(1)館報和館刊:中國文字博物館定期發(fā)行館報和館刊,采取郵寄會員和互動場所自取兩種方式發(fā)放。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館報《語言文字報》,面向全國發(fā)行,同時在館內免費贈閱,還有小讀本和介紹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視頻短片,使游客對本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2)志愿者:中國文字博物館志愿者來自教師、大學生、軍人、退休職工等,他們擔任博物館志愿講解、票務預訂、展廳秩序維護,這些志愿者來自不同的職業(yè)崗位,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信念和追求,那就是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熱愛,為觀眾竭誠服務,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志愿者是博物館的新鮮血液,是博物館社會化的重要力量,不但提升了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服務品質,也為社會人員提供了一個志愿服務、學習實踐的機會。(3)社會教育功能:“專家大講堂”是中國文字博物館是面向社會大眾開展的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博物館界的同行進行講授,這些講座延伸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豐富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體系。“漢字驛站”是中國文字博物館開設的公益性社教活動陣地,其主要功能在于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結合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漢字文化背景,以開放式課堂的形式,讓孩子們參與各種活動,學習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知識。博物館開展的各項活動豐富加大了對社會的服務內容,比如:“5·18國際博物館日”、“世界文化遺產日”,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日活動,許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紛紛表示在這些主題日來參觀不僅感受到中華文字的魅力,而且學習了相關知識,提高了自身修養(yǎng),不虛此行。
博物館的互動包含了很多內容,不論在陳展設計還是在博物館功能上都體現(xiàn)了互動性,但做得不深入和不完善,有些互動項目沒有場地而沒有開展,有些正在改版當中,增強博物館的互動性尤其任重道遠,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實踐,這樣才能無愧于國家級博物館的稱號。
參考文獻
[1]韓曉玲.動起來的博物館[J].文物世界,2006(03).
[2]李聰.地質博物館互動性展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