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鳳茹
【摘要】:目的 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傳統(tǒng)組37例與干預組42例。傳統(tǒng)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方法,干預組應用急診護理路徑。觀察兩組患者的搶救及康復效果。結果 干預組患者的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心梗復發(fā)率均明顯短于傳統(tǒng)組(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可提高搶救效果,促進患者康復,降低復發(fā)率,效果顯著。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路徑;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基礎上,冠狀動脈因血流中斷或血供急劇減少發(fā)生急性、持續(xù)性缺血和缺氧所造成的心肌壞死,患者多表現為清晨胸骨后劇烈而持久的疼痛,且休息或服用硝酸酯類藥物后不能緩解疼痛[1]。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均比較高,約50%的死亡發(fā)生在發(fā)病的1 h內,對患者的生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2]。筆者為了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選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9例進行本次研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為研究對象,均經超聲心電圖、實驗室檢查及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符合201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發(fā)布的《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管理指南》中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通過了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根據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傳統(tǒng)組37例與干預組42例。傳統(tǒng)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6.74±5.02)歲。干預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6.72±5.0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個年齡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傳統(tǒng)組給予患者吸氧、鎮(zhèn)痛及心電監(jiān)護等傳統(tǒng)護理;干預組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①成立護理路徑小組:以護士長為護理路徑小組的組長,組織小組人員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護理知識的查閱和培訓。②實施急診護理路徑: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須在1 min內觀察癥狀、詢問病情、進行分診,并在最短的時間內評估患者的病情,開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的綠色通道,先搶救患者,在進掛號和登記;分診護士應采用平車將患者送入搶救室,并提前通知搶救醫(yī)生;對患者的病情評估后,由護士長調度??漆t(yī)師配合急診醫(yī)師進行搶救。搶救開始的2 min內,給予患者吸氧(速度為3~5 L/min);在3 min內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和血氧;在5 min內建立靜脈通道;在10 min內采集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檢測,同時給予患者0.5 mg的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若患者的臨床癥狀未見改善,可繼續(xù)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急診搶救期間,護士長安排人員向手術室說明患者的病情,以充分準備手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和急救時間)、康復效果(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及心梗復發(fā)的情況。
1.4 數據處理
將數據準確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
干預組患者的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和急救時間均明顯短于傳統(tǒng)組(P<0.05)。
2.2 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
干預組患者的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傳統(tǒng)組(P<0.05)。
2.3 兩組患者心梗復發(fā)的情況
干預組患者心梗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4.76%;傳統(tǒng)組患者心梗復發(fā)7例,復發(fā)率為18.92%。干預組患者心梗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x2=3.9055,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后,須在90min內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診斷、急診處理和靜脈溶栓等處理,醫(yī)護人員須牢記“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的理念,保證患者在最佳搶救時機內有效、持續(xù)地復活心肌[4]。
急診護理路徑是以臨床護理路經為基礎,針對急診科及各類急重病癥的特點,減少了搶救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時間的浪費,確保在標準時間內采用相應的措施對患者進行搶救[5]。
練貴香和曲艷玲[6]在研究中指出,急診護理路徑是一種高效性的護理模式,不僅能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護理措施,還能梳理和整合不同護理階段的特點,使護理措施呈階梯式推進。
本次研究中,干預組患者的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心梗復發(fā)率均明顯短于傳統(tǒng)組(P<0.05),說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可提高搶救效果,促進患者康復,降低復發(fā)率,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宋占春,白靜慧,汪 琦,等.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細胞凋亡的拮抗作用及可能機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5,95(5):3695-3700.
[2] 羅曚悅,游斌權,陸士奇,等.醫(yī)療優(yōu)先分級調派系統(tǒng)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5,35(10):959-961.
[3] 孫慎杰,吳小鵬,宋恒良,等.血漿和肽素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的評估價值[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5,30(1):13-16.
[4] 付雪飛,宗彩霞,張 呈,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23(10):177-178.
[5] 譚翠紅,蘇 克.急診護理路徑在基層醫(yī)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24):3332-3334.
[6] 練貴香,曲艷玲.急診護理路徑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23(19):165-166.
本文編輯:徐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