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銳(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
陰陽五行說與先秦社會政治的關系
許銳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金華321000)
摘要:陰陽五行學說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陰陽和五行卻有不同的源頭,春秋時期兩者滲透融合趨勢加強,其學說主張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并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到戰(zhàn)國時代陰陽五行說被引申到社會政治方面,對從秦以后的歷朝歷代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陰陽;五行;春秋戰(zhàn)國;社會政治
陰陽五行學說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其產生可以追溯到中國早期歷史的上古三代時期。陰陽五行說從一開始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思想,陰陽說和五行說各有其發(fā)展源頭,呈現的是陰陽自陰陽、五行自五行的狀況。到了春秋時期,兩者出現互滲、融合的趨勢。最初陰陽說之影響大于五行說,后來五行說被納入陰陽說,于是二者結合起來被用于解釋世界。
陰陽最初指日光的向背,《說文》:“陽,高明也。”“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毕蛉諡殛枺橙諡殛帲@種陰陽觀念是古人觀察自然獲得的樸素認識,是后來陰陽說的淵源。后來被思想家們借用來表示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力量及相應的現象,進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兩面構成的,并由陰陽的對立斗爭而形成事物的運動變化。形成先民對天地百象、日月輪轉、晝夜交接、寒暑更替、水火相抵、陰晴變換、男女雌雄等等對立統(tǒng)一現象的最樸素、最直觀的認知。這個認知的形成無疑需要一個漫長過程。這種陰陽相分、一分為二的學說不斷深入人心,諸如,天地、男女、生死、上下、黑白、內外、有無、冷熱、干濕、吉兇等相輔相成的概念,漸成國人認識世界的根本出發(fā)點,并長期積淀在民族心理結構中?!瓣庩枴睗u成普遍意義的哲學范疇的過程,也是“陰陽”作為概念用來解釋更多從自然到社會現象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氣”分“陰陽”觀念的出現?!秶Z·周語》有:“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
陰陽說看到了事物內部對立統(tǒng)一的力量,并且以此說明整個世界的運動。這在《莊子》里有較為豐富的體現,《莊子》里陰陽二字用得非常普遍:“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人也“受氣于陰陽”(《莊子·秋水》),“陰陽于人,不次于父母”(《莊子·大宗師》)。人應該“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莊子·天道》)。人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應該是“非陰非陽,處于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于宗”(《莊子·知北游》)。
《管子》還將陰陽思想繼續(xù)向社會領域引申。在《五行》篇中就有“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的記載?!端臅r》篇更是明確指出:“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徑也;刑德者,四時之合也”,“陽為德,陰為刑”,“春贏育,夏養(yǎng)長,秋聚收,冬閉藏”,“刑德合于時則生?!保皠諘r而寄政”。否則,“做事不成,必有大殃”,“詭則生禍”。
關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現。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理論之一,它大約產生于殷商之際,又為后來的著作家進一步闡釋?!渡袝ず榉丁分姓f:“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边@一理論把自然界的五種物質性的東西,即金、木、水、火、土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認為這5種基本元素按照相生相克的變化規(guī)律,制約著自然現象和社會運動的過程?!拔逍小弊钤缛藗兝斫鉃槭菢嫵墒澜绲奈宸N元素?!秶Z·鄭語》云:“以土與金木水火二雜以成百物。”
春秋時代經濟發(fā)展、階級矛盾激化、宗法制度破壞,導致宗教世界觀動搖。統(tǒng)治階級上層集團的某終人,存尋求解決現實矛盾時,在自然科學的推動下,發(fā)展了樸素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從《左傳》、《國語》中可以看到許多卿士、大夫以至國君都具有陰陽、五行思想。也正因為春秋時代陰陽、五行思想的代表是這樣一批統(tǒng)治階級當權人物,不是戰(zhàn)國諸子那樣的私家學者,所以陰陽、五行學說仍屬于“官府之學”,尚不能完全擺脫傳統(tǒng)宗教世界觀的影響。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陰陽五行學說形成融合滲透的趨勢,最早是陰陽家較多的吸收了“五行”說逐步形成陰陽五行理論。由于陰陽五行理論重在研究事物的聯系,而關于事物聯系的思想又是人們所最為關切和需要的,于是對于當時各式各樣的思想流派均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各派都或多或少借用了陰陽五行觀念去說明事物的聯系,談論陰陽五行成為當時思想和學術界的一種普遍風氣。比如“十三經”、“四書”這些儒學家的經典,許多都受了陰陽五行理論的影響,有些甚至本身也是陰陽五行的著作,如《周易》、《尚書·洪范》?!洞呵铩返慕浘曇采钍荜庩栁逍械挠绊?。最突出地表現是在與醫(yī)學的結合中發(fā)展。秦醫(yī)和為晉平公診病時,有一段關于病理的議論。他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fā)為五色,微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色。過則為苗,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病,明淫心疾(《左傳·昭公元年》)?!逼渌哪?、道家、法家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流派均受其影響。
至到了戰(zhàn)國時期陰陽五行的概念被大而化之。陰、陽被應用到自然和社會一切領域,而鄒衍則是將陰陽五行學說發(fā)展到政治領域的關鍵人物。
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齊人鄒衍,他把陰陽五行觀念引申到歷史領域中,與政治結合創(chuàng)造了“五德終始說”。鄒衍認為五行的排列順序為木、火、土、金、水,五行運行的原則是間相勝,即: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鄒衍認為,五行便是五德,人類歷史是按五行相勝的原則循環(huán)前進的,每個帝王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降下相應的符應表示對政權的承認,當這一帝王的德衰了,便由五德中勝過它的那一德來代替。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循環(huán)論,它對秦漢時期的歷史觀產生了極大影響。
《史記》載:“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作怪遇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宏大不經,必先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其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述,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磺祥制度,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编u衍看到戰(zhàn)國國君對于儒家王道仁,道德說教已不感興趣,于是尋找另一種思想武器,盡管講得神秘,但落腳點還是君臣父子、仁義節(jié)儉的政治倫理的維護。從歷史的角度看,經過長期的戰(zhàn)亂和分裂,人民渴求統(tǒng)一,鄒衍的五德終始理論,實質上是一種鼓吹統(tǒng)一的理論,是順應歷史潮流而產生的。
陰陽五行理論本來就是把自然、社會結合于一的?!豆茏印芬寻盐逍信c社會政治相結合。鄒衍要做的就是把五行與四時配合這個時間距離再擴大,變?yōu)橐粋€朝代。把五行理論原來就有的天人感應改造為受天命的符瑞。
鄒衍歷史興衰出發(fā),把宗教神話再加上“截祥”制度,作為歷史事實與五行理論聯系的中介,把它改造為天道必然的天命或者說規(guī)律,“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繼火之后的就是水德,是按五行相勝的次序來排列的。陰陽五行論進入前所未有的興盛時期。在秦國陰陽五行說也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秦相呂不韋在其門下招集了一大批具有陰陽家思想的門客,讓他們與其他學者一道著其所聞,編纂了《呂氏春秋》。它用陰陽五行理論搭起了一個龐大的理論框架,把季節(jié)、生產、政事、祭祀、生活都放置進去,形成了一個既包含科學成分,又籠罩了神秘氣氛的世界圖式,陰陽五行理論的系統(tǒng)性在此顯得極其完備。呂不韋當時以“仲父”的身份輔政,他組織編寫《呂氏春秋》是為了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便更有利于秦國強盛,實現兼并六國的目的。他吸收鄒衍“五德終始說”的目的,是想通過這種神秘的形式,為即將統(tǒng)一全國的秦找到神圣的合法地位。秦在統(tǒng)一之前,久經戰(zhàn)亂,諸侯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妻上》)。”長期的社會動蕩,使人們對前途感到渺茫,失去信心。而陰陽五行家的五德終始說似乎可給人以啟迪,故很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陰陽家的思想本身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特別是它宣揚的五德終始說
為新王朝的合法統(tǒng)治提供了理論根據。故秦始皇吞并六國之后便依照五德終始的循環(huán)順序改正朔,易服色,定制度,宣布秦為水德。這樣給自己的統(tǒng)治政權蒙上一層迷人的神靈光圈。這層光圈固然迷惑了廣大勞動人民,但也約束了統(tǒng)治者自身。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必須符合水德的要求,如果違背了,那就將被土德所取而代之。而水屬陰,主刑殺,恰恰與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思想合拍、這樣就更加助長了秦始皇的貪欲和殘暴。
東方的方士、術生對秦始皇推行陰陽家思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秦在用人制度方面。很少受宗法觀念的影響自秦穆公時、就已開始引進東方六國的人才。他們中既有文臣武將也有方士術生。在秦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后的政權建設方面他們大都發(fā)揮了重大的作川。但一也有一部分特別是方士、術生借秦始皇的貪欲、迷戀長生不死之藥,大肆宣傳陰陽五行思想,如齊國的徐市、燕國的盧生等。他們在秦始皇推行陰陽五行家思想的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呂不韋的政治史觀直接影響了秦王嬴政,在他統(tǒng)一全國后,便宣布秦以水德代替了周之火德,并建立了水德的各種制度。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迸c水德相配的制度主要有:改正朔:以十月為歲首;易服色:衣服、旌旗等為黑色;數用六;改黃河為德水。秦朝統(tǒng)治者極力宣揚水德之治,尤其是代表水德的黑色和“六”這個數目,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幾乎無孔不入。由于秦始皇的推崇,所以陰陽五行觀念在秦朝一直很盛,燕齊的方士也異?;钴S,五德終始說成為秦朝占統(tǒng)治地位的政治史觀。
五德終始說的推行。對秦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政治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服色、制慶均以水德為準。由于水,北萬,氣尚黑,故“衣服施族節(jié)旗上黑”,由于水數為六故秦“一琦、法冠皆六寸,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逼浯危痔煜聻槿?,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十二萬于咸陽等等,其數均與六有關?!翱銘c探,事皆決于法。”秦刑罰不僅名目繁多,而且嚴酷無情。僅死刑就有“棄市”、“腰斬”、“戮”、“剖腹”、“烹”、“車裂”等十余種。據《秦簡·法律問答》記載:“五人盜臟一錢以上斬左趾,又黔以為城旦?!薄氨I人桑葉值不足一錢者,罰搖役三月?!眹烂艿姆ňW使得勞動人民動輒觸刑,至秦末已是“儲衣載道,圖國成市?!惫?12年,秦始皇在咸陽一次就坑埋四百六十名儒生方士。公元前211年,須石墜落東郡護有人在上面刻字說“始皇死而地分”二秦始皇知適后,立即遣御史去查間無人招供就將石旁居住的人全部殺掉。秦二世為了確保其父的尸骨長存,竟將修造驪山墓的工匠全部禁閉在里面。實行嚴刑酷法是秦王朝短命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秦推行嚴刑酷法的依據則是五德終始說。
在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下秦始皇十分迷信神仙。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市等上書說海里有三座神山,名日蓬萊、方丈、浪洲,上面住有仙人,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發(fā)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上去尋找。始皇三十五年,燕人盧生勸始皇帝微行以避惡鬼,然后真人可至,不死之藥可得。于是始皇帝便自謂“真人”,不稱聯。并“令咸陽之旁二一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甫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徒(《史記·秦始皇本紀》)?!?/p>
秦始皇平生為求不死之藥二、費盡了協(xié)機然終無所得。直到重病在身,他仍然討厭說死字。總認為自己可與世長存故對后事的安排考慮甚少。只是在病危時才草草地給公子扶蘇寫下“與喪會咸陽而葬”七個字的遺書。然而由于扶蘇遠在邊陲,故遺書后來落到趙高的手中。始皇死后,趙高即與李斯、胡亥合謀,詐為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并另寫一詔書送與扶蘇和蒙恬,“數以罪,賜死?!焙ゼ次?,趙高在朝中專橫跋啟,指鹿為馬,“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睆亩铀倭饲赝醭膹蜏?。
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的封建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鄒子一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奏之,故始皇采用之。”“漢興,高祖日,北疇待我而起,亦自認為獲水德之瑞。雖明習歷及張蒼咸以為然?!室u秦正朔服色。”自此之后,中國歷代王朝興起,總要來一次“改正朔,易服色”的變動。
參考文獻:
[1]宋艷萍.陰陽五行與秦漢政治史觀[J].史學史研究,2001,(03)
[2]葛志毅.重論陰陽五行之學的形成[J].中華文化論壇,2003,(01)
[3]鄔焜.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說呈現的整體統(tǒng)一論思想[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057 -02
作者簡介:許銳(1989.7—),男,漢族,安徽五河,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