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媛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
新媒介環(huán)境下媒介依賴對受眾主體意識的消解探析
李曉媛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摘要: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發(fā)展和傳播效應的累加性擴大,人類生存的媒介化更為深入和全面。然而事實上現(xiàn)代人人并沒有能夠真正在心智上成熟自如地駕馭傳媒,在現(xiàn)代社會,人與傳媒的關系顯現(xiàn)了一些新的值得關注的特點。這其中尤其需要關注媒介依賴對人類主體意識的消解這一異化現(xiàn)象,媒介依賴行為已經開始侵入人類大腦,消解并損害人類的主體意識。本文批判地指出媒介依賴是現(xiàn)代人與傳媒之間一種消極異態(tài)的關系,實際上是現(xiàn)代人對傳媒失去了理性的控制后的媒介誤用,其后果可能導致媒介對人的精神形成反支配和反控制。
關鍵詞:新媒介環(huán)境;媒介依賴;受眾;主體意識
媒介依賴理論(Media Dependency Theory)由德弗勒和鮑爾·基洛(DeFleur & Ball-Rokeach)在 1976 年提出,他們認為“一個人越依賴于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這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對這個人的影響力就越大。”[1]。受眾對媒介的依賴是互動的,但同時并非對等互動。德弗勒和基洛奇認為,“由于媒介資源對于受眾而言比受眾資源對于媒介更為稀有和獨特,因而在這一雙向依賴關系中,受眾對媒介的依賴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和強烈?!毙旅襟w時代的媒介使用者依賴新的傳播媒體所提供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交往、娛樂、工作,在媒介化的狀態(tài)下生存,對新媒體所生產的信息從最初的輕信到盲從再到極度的沉溺,成為了新媒體下寄養(yǎng)的生命體。傳播學大師施拉姆說過,“大眾傳播媒介是時間的竊賊,而人們卻心甘情愿地讓這個溫情而聰明的竊賊盜走大量彌足珍貴的時間。”[2]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新媒介依賴是指受眾因使用新媒介而出現(xiàn)的一些強烈的、持續(xù)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的癥狀,這些癥狀影響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具體指的是受眾過度沉湎于新媒介接觸而不能自拔;價值和行為選擇一切必須從新媒介中尋找依據;滿足于與新媒介的虛擬社會互動而回避現(xiàn)實的社會互動等。[3]
主體意識研究文獻頗為豐富,陳愛梅和龐玉清認為,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人的主體性就是指人在與一定對象的關系中所具有的主動態(tài)勢、能動作用、積極態(tài)度和支配地位。在主體與客體構成的認識關系、價值關系、審美關系和實踐關系等基本關系中,主體都將表現(xiàn)出他的主動性,他不是被動地等待客體的自我呈現(xiàn),消極地適應客觀環(huán)境,而是力圖根據自己的發(fā)展著的需要和能力,主動地發(fā)掘客體對自身有價值的屬性,提升其審美特性,對客體進行實際的變革與創(chuàng)造,并使之實際地進入自己的生活世界。主體的這種自決、自主、自控的能力內在地依賴于人的主體意識,因為真正具有主體意識的人,才可能實現(xiàn)思想的主動開放性、反思批判性、超越創(chuàng)造性。[4]
一、媒介誘惑:媒介異化的傳播方式對人類官能的刺激
(一)視覺化奇觀。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視覺文化的時代,作為當代最主要的文化形態(tài),視覺文化奇觀的大量生產帶來了視覺奇觀的泛濫。視覺文化正在全面地塑造著我們今天的“人”,并構成了當代中國文化存在的基本事實和重要的文化語境。在現(xiàn)代社會因為“看”的方式發(fā)生轉變,過去以凝視為主的看的行為轉變?yōu)橐詾g覽、瞥視為主的觀看的行為。奇觀是滿足于瞬間感受而不是著眼于思辨的,著眼于娛樂而不是著眼于審美的,著眼于狂歡活動而不是著眼于教育的。
凱爾納從媒介批判的角度對媒體奇觀進行了解讀,這一視角尤其符合當下新媒體的視覺化傳播方式。不論是新聞報道還是綜藝節(jié)目,在某種程度上說,依托現(xiàn)代媒體技術,圖像和視頻已成為最重要和最頻繁的媒介符號。新媒體利用符號暴力,搏得受眾眼球和贏得收視率、點擊率,為了其商業(yè)利益?zhèn)鞑サ退?、庸俗的內容,不斷刺激、迎合受眾的原始需求,不斷挑?zhàn)人類的生理底線。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認為,任何一種媒介都是人的身體某一部分的延伸。電視是人類視覺的延伸,他同時表示這種視覺延伸可能損害人類在文字印刷時代保存下來的對細節(jié)、深度的把握能力,影響人類對事物的整體感知。麥克盧漢這種擔憂成為了對當下新媒介環(huán)境視覺化傳播的科學預見。隨著后現(xiàn)代社會的來臨,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尤其在消費時代,人們的接受趣味發(fā)生了轉型,文化大眾口味同日常消費品一樣,需要不斷地更換,文化口味更換頻率加快,最終只能靠視覺做出取舍,因此文化產品首先的努力方向就是實現(xiàn)視覺效果,過去在農業(yè)化時代養(yǎng)成的品位、深思的慢節(jié)奏文化接受習慣,那種對敘事方式的期待以及對故事邏輯性的追求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熱鬧、好看、有趣。媒介向受眾狂轟濫炸式地輸送視覺化信息,受眾也樂此不疲,完全沉浸在媒介營造的視覺樂園中,不知不覺對媒介形成依賴,習慣于媒介視覺化的輸送方式,而對文字語言符號的傳播方式排斥、抵觸和不適應,久而久之便會損害和削弱文字表達和寫作能力,而語言是思維的表達方式,所以,長此以往,現(xiàn)代媒介無處不在的視覺化傳播方式本質上將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自我意識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二)碎片化傳播和媒介的主觀性建構。
1.碎片傳播:語境與話語的脫離。
從博客到微博,從電影到微電影,從QQ日志到“140字限制”,“剩余字數(shù)提醒”等等,這些無不表征著新媒體“短、小、新、快”的傳播特點。這種信息技術和信息呈現(xiàn)方式不僅限制了人們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正常表達需求,而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思考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媒體這種碎片化、快餐化的傳播方式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而且信息時代也帶來了信息泛濫,現(xiàn)代社會信息生產傳播的速度和數(shù)量大大超過了人們對信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碎片化和快餐化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大消解了人們對信息內容的記憶和關注的持久性,當人們已經習慣于這種碎片式的媒介傳播方式并形成依賴,慢慢就會滿足于短小、簡單、直接、快速的信息傳播方式和“知道”層面,淺嘗輒止,模棱兩可,而不再追求完整和深度。這不僅會影響人們的邏輯思維,而且消磨人們的耐性,似乎一切都等不及,快節(jié)奏使人變得焦躁和情緒化。此外,支離破碎的表達造成話語和語境的脫離,肢解著信息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真實性,流言、謠言滋生,這又影響新媒介的公信力,因此,新媒介制造了狂歡,帶來了繁榮,不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從長遠來看,這種碎片式的傳播方式,也是新媒體的一種短視行為。
2.主觀建構:貼標簽。
媒體的新聞框架會影響受眾框架。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速度使人驚嘆,但是新媒體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操守卻并不與之同步,存在諸多問題,其中較為嚴重的便是新媒體對事實的主觀建構。
對事實的客觀報道是媒體從業(yè)者最基本的職業(yè)操守,在新聞報道中明顯甚至故意顯現(xiàn)報道者對事件的情感態(tài)度,會嚴重影響受眾的價值判斷和社會輿論傾向,其實質是對受眾知情權的侵犯?,F(xiàn)代商業(yè)媒體為博取受眾眼球,常常給新聞事件貼標簽,以官與民、富與窮、城管與商販等字眼制作標題,以二元對立的社會矛盾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以爭取點擊率,甚至不惜扭曲客觀事實。新聞媒體是國家社會的瞭望者和晴雨表,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在媒介化生存的今天,在人們大事小情都依賴媒介進行選擇取舍的情況下,媒介標簽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可能不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選擇,長此以往,人們難免以媒介的價值標準而是從,喪失判斷力。
(三)技術滲透和信息泛濫。
1.速度至上。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對實時信息的推崇,日益培育著人們速度至上的理念。什么都要快,人們的生活目標似乎就是期待著下一個,而忘記了品位當下。各種新鮮技術、游戲、軟件層出不窮,更新周期越來越短,人們經常面臨著還未來得及掌握就被淘汰的技術,新事物無窮無盡,為了與時代同步,為了不被同齡人嘲笑,人們不斷更新,對技術和速度的追逐蓋過了人們對技術的運用以及真實情感的表達,速度分散著人們的精力,使人們再也不能專注集中于一件完整的事情上,人們只是在盲目地跟隨著技術在跑,跑得太快,以至于忘了為什么出發(fā)。
2.強制推送。
不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其他客戶端,現(xiàn)在大都具備向使用者推送的功能,這種定期強制性的推送技術有助于提高客戶對商家的關注度,但是卻充塞擠壓了受者的大量時間和空間,分流受眾用于學習、工作或者休息的時間,使人們全然無知地自顧無暇在毫無意義的推送內容上面。很多客戶端推送的內容大都是娛樂方面的消息,真正對人們有價值的內容寥寥無幾,而且這些推送的消息一個比一個勁爆,不斷地刺激人們的獵奇心理,如果沒有過硬的自制力,很多人對這些勁爆的內容是不可抗的,長期頻繁地接觸下,人們的瞳孔不斷脹大,直至全然盲目的地步。此外,很多推送消息更像是“引子”,夸張的標題充滿誘惑,誘導受者主動進行二次搜索,一探究竟,這種推送方式不僅占據了人們更多的時間,而且中斷了人們的思維,渙散人們的注意力,打亂了工作、生活的整個節(jié)奏。
除此之外,推送技術還再次證明了新媒體時代媒介議程設置功能的強大,客戶端強大的推送技術,不可能不對人們的選擇和接觸習慣產生影響,比如騰訊視頻每周定期向客戶推送《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一些娛樂節(jié)目的概況,人們可能當時不會立即點擊觀看,但是在閑暇時間,騰訊視頻的推送效果就會顯現(xiàn),人們很有可能搜索觀看騰訊視頻頻繁推薦的節(jié)目。
二、主體誤用:自我淪陷
(一)妥協(xié):從工具性使用到精神依附。
1.被動寄生:無度的復制模仿,培育惰性,泯滅創(chuàng)造性。
所謂主體意識的超越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指人類發(fā)揮其主體意識,從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綜合為人類展現(xiàn)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以否定性的思維去對待人類的現(xiàn)實,揭示現(xiàn)實所蘊涵的多種可能性;以否定性的思維去檢討各種理論的前提,揭示理論前提的多種可能性;在現(xiàn)實與理論多種可能性的某種交錯點上,揭示人與世界之間的新的意義,提示可供人們反省和選擇的新的理想。
互聯(lián)網信息資源豐富,數(shù)據可觀,這本為人們查找搜集資料、全面掌握相關內容提供了便利,但是人們卻把學習借鑒變成了復制抄襲,把對媒介的工具性使用變成了對媒介的精神依賴,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資料,不停地輕松愉悅地“拿來”,并輕信、盲從資料上的觀點,拾人牙慧,制造信息垃圾。在面對一個問題或者話題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反應似乎已經習慣了求助維基、百度等在人們看來無所不知的媒介助手,人們對媒介依賴的程度不斷攀升,惰性日漸嚴重,人們失掉了思考能力,人類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日漸泯滅。
2.心理依賴:幻覺建構與虛擬替代性滿足。
現(xiàn)代人已在無形中對媒介形成了深度的心理依賴,媒介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人們把許多事情都通過媒介這一萬能的替代物來完成:人們每天刷朋友圈的次數(shù)比和身邊的朋友面對面說的話都要多;網上購物的便利和接收快遞的欣喜取代了實體店的在場感;網絡游戲的比賽競技和通關的快感也替代了在操場上團隊合作的大汗淋漓??傊浇閺氐赘淖兞巳藗兊纳罱Y構,許多戶外實踐活動都被幾根手指和一個屏幕所取代,人們滿足于媒介建構的幻覺影像和虛擬世界,樂此不疲,無法自拔。
(二)失控:虛擬對真實的橫斷與顛覆。
1.閑暇時間的超預期延長。
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節(jié)奏下,人們常常選擇在短暫的閑暇時間觀看一下娛樂節(jié)目放松身心,但是現(xiàn)在的娛樂節(jié)目特別是火爆網絡的戶外真人秀節(jié)目,時間長達2個多小時。而且人們常常欲罷不能,一方面是對高壓的逃避,另一方面也是難以抵制娛樂搞笑的誘惑,如此,人們常常放縱自己,將閑暇時間超預期的延長,甚至不惜擠壓延誤工作學習的時間,沉迷于娛樂,自我麻醉,徹底打亂計劃,嚴重影響學習工作效率。
2.信息迷路,渙散注意力。
信息迷路現(xiàn)象與現(xiàn)代媒介的超鏈接技術和推送技術有關。超鏈接技術為人們提供了多層次、立體化的信息資源,使人們可以通過點擊鏈接在頁面之間隨意跳轉。這種技術在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開拓人們的視野、擴散思維之外,也使得人們在信息的海洋中常常迷失自己,疲于在頁面之間的跳轉,不知不覺中忘記了最初的目標,耽誤時間,消耗精力,甚至離題萬里,南轅北轍,本是出于學習工作的需要查閱相關資料,結果轉為觀看娛樂節(jié)目或是沉醉游戲,待精疲力竭之時發(fā)現(xiàn)天色已晚,只好將任務擱置、拖延,這鮮明是對人們自制能力和約束能力的削弱和消解。相較于超鏈接,推送技術對人們注意力的分散有過之無不及,它是媒介對人們生活強制干預、強行橫斷的一種典型代表,不論是對人們有用的新聞信息、對人們工作學習重要的交往訊息還是娛樂節(jié)目、低俗惡搞的段子,都是對人們正常生活的切斷和干擾,推送技術總是誘使人們放下手頭的事情,將人們強行拉人推送的內容,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不利于人們精力的集中,持續(xù)深入地鉆研某事物,長此以往,人們投入于某事物,專心致志于學習工作的能力必將受到損害。
參考文獻:
[1]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著.曹書樂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樊葵著.媒介崇拜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3]于旻生.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受眾媒介依賴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5).
[4]陳愛梅 龐玉清.淺論人的主體意識.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6).
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14-02
作者簡介:李曉媛,女,漢族,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