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珊(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 青島 266000)
?
文學翻譯策略研究
——以《白母雞的舞蹈》的翻譯為例
高珊珊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青島266000)
文學翻譯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如果把直譯過來的文字比作食材,那么翻譯中所使用的翻譯技巧可謂調(diào)料。沒有技巧的直譯,就像菜板上的食材,少數(shù)情況下能夠恰到好處為我們所用,多數(shù)情況下輕則讀來生澀拗口,重則根本無法讀通。因此,翻譯過程中既要忠實于文本原意,又要因地適宜,通過再理解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譯文。而這種“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在于兩種文字、兩種文化之間恰當?shù)膶?。在本翻譯實踐中,用中文對原文作者散文詩一般的文字進行再表達是一項難度很大的任務,通過對原文的反復閱讀、情景和句意的反復推敲及對譯文合理性的反復琢磨,其間多次修改譯本,最終仍有很多翻譯難點存在。以下例舉本次翻譯實踐中的七個主要問題:
文學翻譯中要使譯文生動而活潑,更加形象生動,用對動詞是關鍵。好的
動詞能使整個句子郝然活起來,猶如畫龍點睛。
例:За углом,ужнесколькоднейкряду,стоял,почесывая голову.
在拐角處,已經(jīng)連續(xù)多天,就那么撓頭杵著。
“стоял”是站立的意思,在此句子的譯文中我曾先后使用了“站著”、“呆著”、“杵著”這幾種不同的動詞,而聯(lián)系上下文會發(fā)現(xiàn)“杵著”更能表達出鳥那種游手好閑混日子的狀態(tài)而且更加傳神生動,讀來腦海中會形成一種畫面感。
首先,文學翻譯中四字成語應當謹慎使用,如若沒有能和原文在意義上完全對等的四字成語,則需謹慎使用。若有和原文意義對應的四字成語,其應用能使譯文語言精簡而又通順流暢,既能傳達原文意思又能符合中文說話習慣,取得較好的翻譯效果。
例:попробовал на зуб и тут же сплюнул,вкус дерева,да и только,потом думал долго,неужели я это когда-то ел с таким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м?
從政策環(huán)境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qū),行業(yè)治理難度日益增加。物流業(yè)管理涉及部門多,協(xié)調(diào)難度大,與一體化運作、網(wǎng)絡化經(jīng)營的物流運行模式不相適應。近年來,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存在落實不到位、推進速度慢、地方協(xié)調(diào)難等問題。新興物流領域出現(xiàn)的新問題,也對物流業(y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出了新課題。
嘗嘗味道,當即就吐了出來,味同嚼蠟,如此而已。然后我思考了很久,難道這玩意兒我曾吃得那么有滋有味?
四字成語博大精深、精簡干凈而又傳神生動?!拔锻老灐薄ⅰ叭绱硕选?、“有滋有味”取代“嚼起來像木頭一樣”、“也是這樣”、“吃的很開心”不但能更好的傳達原文的神采,還提高了譯本的可讀性。
文學翻譯中為使譯文有更確切而具體的表達,俄語中暗含的而在漢語中通過委婉法表達不出的意思需要直接加以引申,俄語中重復描述的意思也可以在譯文中加以合并,進行“意譯”。
例:Никогда не просыхает,стоит ей только тяпнуть стакан,так сразу слезливой становится,начинает мычать,
她的眼淚從未擦干過,只要碰一下杯子,就足以立刻淚流滿面,隨后開始含混不清的囁喏。
上下文的意思可以看出,主人公一直在流淚而不是人一直是濕的,因此通過“意譯”補足句意,能使讀者快速而準確的理解原文意思,而不至于譯文表達模糊不清。
例:тогда я сунул палец в рот,как перо в чернильницу и написал на стене:
我們漢語中“蘸”就包含了“像羽毛放入墨水池”這樣一個形象生動的意思,因此省去后邊的贅述,大方干凈而又不影響原文意思的表達。
俄語文學作品中部分詞語有明確褒貶義的表達,而俄語中的大部分基礎詞匯的語義都是中立的,沒有褒貶色彩的表達,但是文學作品的具體語境中與某些詞語的結(jié)合使用具有褒貶的含義,因此翻譯過程中需要使用合適的漢語,在翻譯中明確其模糊語義。
例:Причина упиралась в меня,в мой уход.
是我自作孽,都怪我離開了。
通過上下文可知,女人因為被騙而和別的男人偷情,還出賣了他丈夫的創(chuàng)意,事后女人十分懊惱后悔說出了這樣的話。通過如此“意譯”,可以更好地傳達出女人內(nèi)心翻滾的情緒。
寫作中象征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手法,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中,象征意義會有所差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既要理解原文的象征意義,又需要轉(zhuǎn)化成本土文化能夠接受的表達。
例:за пыльным стеклом мутным блином раскачивался ушедший день.
落滿灰塵的玻璃外漸行漸遠的一天搖動著霧蒙蒙的落日。
俄語中“блин”是小薄餅的意思,在俄羅斯文化中是太陽的象征,因此正確理解其文化含義才能翻譯正確。
例:Наконец ложка достигла донышка.
最后飯鍋見底兒。
由上下文可知,鍋里的飯沒了,俄語中表達為“勺子到鍋底了”,而我們中文習慣性的表達是“鍋見底兒了”,因此通過“意譯”將原文意思更好的表達給譯文讀者看。
文學作品中抒情插話、名言引用是作品的亮點,通過這些短小精致的表達能夠營造很好的氣氛。而翻譯中這些亮點也算得上文章的點睛之筆,因此應該格外用心處理其翻譯效果。
例:“Желанное дерево моей души парит в небе,а вскоре обратится в блуждающую звездуно пока оно белой птицей является ко мне каждую ночь,истязает меня,”
“我心渴望的翠綠,消逝于天空,將要變成飄渺不定的星辰,每晚化作白色鳥兒飛入夢中折磨我…”
“Кто не играл,тот не жил”-так гласит мудрость.
“無游戲,不生活”——智者如是說。
這類翻譯應該著重少而精,增添些散文詩的韻調(diào),以此為文章添彩。
通過初步了解了文學翻譯的過程,見識其中的樂趣,領略其中的艱難。感到作為一個入門級譯者,只能說“路漫漫求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此為起點,我將參加更多的翻譯實踐,將翻譯的道路走下去并走好走遠。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175 -01
作者簡介:高珊珊(1992 -),女,漢族,山東濱州人,碩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俄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