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麗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徐州勘測設計中心,江蘇 徐州 221000)
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自動校驗的方法分析
鄭麗麗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徐州勘測設計中心,江蘇 徐州 221000)
目前,智能變電站已經在我國一些地區(qū)中得以應用,為了能夠保證智能變電站的安全、順利運行,我們可以利用智能變電站本身的數字化采集和信息交互優(yōu)勢,實現對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的自動校驗。
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自動校驗;虛擬校驗
目前智能變電站本身的架構相較于普通變電站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一般的變電站只需要單臺保護裝置就可以較好的保證功能的實現,而智能變電站則需要過程層、間隔層、站控層設備以及站內光纖網絡及網絡交換設備的配合才能夠較好的保證自身功能的發(fā)揮。當然這一對比我們并不是想證明智能變電站的不足之處,而是想要說明智能變電站的保護系統(tǒng)本身較為精密,而且能夠實現的保護效果也較為良好,為了能夠較好的保證智能變電站功能的順利發(fā)揮,對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自動校驗的方法進行相關研究,就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1.1 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
圖1為常見的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系統(tǒng)由過程層設備、間隔層保護設備、站控層后臺管理設備以及連接各設備的光纖網絡及通信設備組成。為了能夠更好的對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自動校驗的方法進行研究,將在下文中結合這一常見的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設計具體的自動校驗方案[1]。
圖1 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
1.2 智能變電站的保護校驗系統(tǒng)
在具體的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自動校驗的過程中,其可以分為要素級、設備級以及系統(tǒng)級,為了能夠真切滿足智能變電站的需要,在上文中提到的智能變電站常見保護系統(tǒng)中引入了輔助校驗環(huán)節(jié),這一具體的智能變電站保護校驗系統(tǒng)如圖2所示。這一系統(tǒng)的設計通過三級校驗的配置,能夠較好的滿足智能變電站對于保護功能校驗的需求,并真正實現對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狀態(tài)的綜合評價,這一功能的實現對于保護我國智能變電站正常運行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意義[2]。
圖2 智能變電站保護校驗系統(tǒng)
2.1 智能變電站的保護系統(tǒng)校驗實現
在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的自動校驗工作中,這一工作可以分為虛擬參量校驗及實際參量校驗,在這一校驗工作中,其需要外部輸入的配合才能夠較好的完成自身工作,為了能夠保證這一校驗能夠具備較高的質量,我們就必須在校驗過程中對二次設備的狀態(tài)進行細節(jié)監(jiān)測,這樣才能夠較高質量的完成這一工作。
2.2 智能變電站的保護系統(tǒng)虛擬參量校驗
在對只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校驗中,虛擬參數的應用能夠較好的滿足這一校驗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采用虛擬參量進行的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自動校驗的質量,我們必須對相關數據的來源、可靠性、品質以及狀態(tài)進行醒目標識,這樣才能夠較好的滿足校驗需要。
2.3 智能變電站的保護系統(tǒng)實際校驗
上文中我們提到了對保護系統(tǒng)的實際校驗需要外部配合,圖2中對智能變電站保護校驗系統(tǒng)描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配合的重要性,這一配合需要表1所示的實際校驗要素增加項目配合才能夠較好的實現。
2.4 智能變電站的保護系統(tǒng)實際校驗與虛擬校驗的配合
在具體的教研工作中,虛擬校驗配合的重要性我們在上文中也有著明確提及,而在具體應用虛擬參量校驗配合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自動校驗的工作中,其會根據相關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虛擬校驗方案的配置,這樣就能夠較好的保證這一校驗工作的質量[3]。
為了能夠對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進行較好的自動校驗,我們就必須設法保證這一校驗的實時性,而為了實現這一校驗追求,本文選擇了使用專家系統(tǒng)實現智能變電站保護系統(tǒng)的實時校驗。
這一校驗的流程為:“設置校驗分析命題集、提出實際校驗方案、形成用于校驗的信息集、推理出初步校驗結論、由解釋機制給出最終結論、通過細化結論獲得最終結論”。
雖然我國當下一些地區(qū)已經開始了智能變電站的應用,我國智能變電站的大范圍普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為了能夠通過這一試驗最大程度提高智能變電站的應用效果,我們就必須實現智能變電站的保護工作自動校驗。
[1]王冬青,李剛,曹楠.智能變電站保護功能自動校驗研究[J].電網技術,2012,01:7~11.
[2]高兆麗.智能變電站過程層故障診斷與狀態(tài)評估技術研究[D].山東大學,2015.
[3]張俊夫.基于IEC61850智能站自動化繼電保護測試儀的研制[D].重慶大學,2015.
TM76;TM63
A
1671-0711(2016)10(下)-0064-02